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方法論

一、實證主義方法論

實證主義是強調感覺經驗、排斥形而上學傳統的西方哲學派別。又稱實證哲學。它產生于19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法國和英國,由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始祖孔德(Auguste Comte)等提出。實證主義作為一種方法論對西方心理學影響深遠,至今仍然對心理學研究起指導作用。

當時的心理學剛脫下傳統哲學的外衣,急于成為自然科學的一部分。實證主義作為一種時代精神滲入即將誕生的心理學中,并從方法論層面深刻地影響了心理學的產生和發展。有研究者曾總結了實證主義的特點:第一,強調研究對象的可觀察性。實證主義的一個主張是將科學的對象限定在可觀察的資料范圍之內。孔德曾提出人類整體知識演化三階段規律的理論。按照這一理論,人類的所有思想或精神,無論是個人的還是社會的,都不可避免地先后經歷三個不同的階段,也就是神學階段、形而上學階段和實證階段。到了“實證階段”,“人類智慧便放棄追求絕對知識,而把力量放在從此迅速發展起來的真實觀察領域,這是真正能被接受而且切合實際需要的各門學識的唯一可能的基礎”。第二,方法中心。實證方法包括實驗法、觀察法、測驗法、調查法等基本方法,它們是心理學的科學性的重要保證。第三,元素主義。實證主義認為經驗或行為可以分為幾種簡單元素,強調心理現象的分析。其關注社會中的個體現象、個人的心理和價值,認為若離開了對真實的人的生活及其價值的理解和認識,社會實踐本身將迷失其真正的價值和目的。第四,還原論。實證主義的主要目的在于把科學的理性主義擴展到人們的行為中去,即讓人們看到,把人們過去的行為還原為因果關系,再經過理性的加工,就可以使這種因果關系成為未來行為的準則。第五,描述性。馬赫認為實證哲學是一種科學認識論,科學的任務不是去理解和解釋,而是僅僅對事實作概要性描述。第六,定量性。在邏輯實證主義的影響下,托爾曼提出了中介變量這一概念,把行為看做是一種“因變量”,它由環境和內部的“自變量”所決定;赫爾也假設了介于刺激和反應之間不可直接觀察的理論實體。

受實證主義哲學的影響,馮特(Wilhelm Wundt)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為人的直接經驗,他將心理學視為“直接經驗的學科”。實證主義為心理學提供了方法論指導,馮特主張運用實驗內省法來研究心理現象,力圖使心理學成為自然科學,并極力推崇和提倡還原論與元素主義,他說:“既然一切科學始于分析,那么心理學家的首要任務是將復雜的過程簡化為基本感覺要素。”但馮特并不崇拜實證主義,更不把實證主義原則作為教條。他認為實證方法只能用于研究感覺、知覺等低級心理現象,而不能用于研究思維、想象等高級心理過程;鐵欽納(Edward Bradford Titchener)繼承了馮特心理學的實證研究傳統,從馬赫的經驗實證主義出發,對實驗內省法及被試提出了極為嚴格的要求,他認為心理學研究人的意識經驗,為獲得對意識經驗清晰、準確的描述和報告,必須借助實驗;同時主張對內省者進行嚴格訓練,使之掌握感知和描述自己意識狀態的方法,而非描述刺激或說明刺激的意義。這導致實驗內省法脫離了心理生活的實際而更趨近于自然科學。為了更準確地貫徹實證主義的主張,鐵欽納極力主張對意識進行更徹底的元素分析,在他看來,元素分析就是要發現最基本的感覺要素,據稱他所發現的感覺要素大約有44 000~50 000種。與馮特的實驗內省法相比,鐵欽納的實驗內省法重在內省,他對內省的限制比馮特更加嚴格,而且進一步把實驗內省用于研究思維、想象等高級心理過程。

行為主義時代對實證科學的推崇發展到了極端。華生接受了孔德的實證主義觀點,明確主張心理學是純粹自然科學的一個客觀的實驗分支,他拋棄了實驗內省法,代之以自然科學常用的實驗法與觀察法。為更逼真地貫徹實證主義的主張,華生不惜“削足適履”,他認為意識不應作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心理學研究應以行為為研究對象,并對個體行為進行預測與控制,以嚴格控制的實驗法和操作策略對行為進行研究,使心理學在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上更接近自然科學。斯金納接受了孔德和馬赫的實證主義并將其與物理學家布里奇曼的操作主義相結合,主張把所有的科學語言還原為通用的物理語言,心理學術語必須還原為行為術語,從而把行為主義推向了極端。這種極端的無“意識”心理學引起了行為主義心理學以外心理學家的批評,在行為主義心理學內部也引起了強烈不滿。

實證主義對心理學的歷史貢獻:第一,實證主義推動了心理學實證方法的完善和發展。第二,實證主義為心理學的研究提供了指導,心理學研究者通過實證研究搜集了大量的來自可觀察事實的第一手材料,豐富和充實了心理學知識體系。第三,在當時科學主義興盛的歷史條件下,實證主義客觀上有利于心理學科學地位的鞏固和發展。實證主義方法論推動了心理學的發展,但由于其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它不能也不應成為心理學研究的唯一方法。

實證主義對心理學的局限:第一,以實證主義哲學為基礎的心理學無視理論研究的必要性,力圖將心理學建設成為“自然科學的一個純客觀的實驗分支”,完全看不到文化歷史特征對揭示心理現象的一般機制和普通規律。實證主義在推動心理學的自然科學化進程中,也給心理學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正如車文博先生所言:“實證主義不但是真正科學的哲學方法,而且它已經給西方心理學帶來了惡果。”第二,受實證主義經驗實證原則和客觀主義原則的影響,心理學研究忽視了人的內部心理活動和主觀體驗,否定了心理的主觀屬性,使心理學研究脫離了人的實際需要并因此導致了心理學研究中的表面化、低級化現象。構造主義的元素還原論、行為主義的生物還原論以及認知心理學的機器還原論均有此表現,即從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到研究過程的控制、研究結果分析,都以自然科學的要求為準。

二、人文主義方法論

在心理學發展史中,格式塔心理學和人本心理學深受人文主義(Humanism)思潮影響,尤以人本心理學為甚。它們以現象學和存在主義為基礎,在心理學的研究上開創了一套與科學心理學研究相迥異的體系,表現為以下特點:

在研究對象上,人文取向的心理學強調要抓住統攝經驗的有意義結構,因而要將作為整體的人及其心理為研究對象。格式塔心理學用心理的整體解釋取代心理元素主義。人本心理學以作為整體的經驗的人及其意義為自己的研究對象,把重點放在人類所特有的一些特性上,如選擇性、創造性、價值觀、自我實現等,反對根據機械論和還原論的觀點來研究人的心理。人本主義心理學力求體現出一種朝向真正“人之所以為人”的心理學的研究取向,在理論信念、哲學基礎、臨床實踐和研究態度等方面致力于“不同于說明動物和機械行為的心理學模式的人的心理學”。

在研究方法上,人文取向的心理學認為,心理學是研究人的科學,提倡人文的研究方法,如個案法、談話法、臨床法、歷史法等,認為心理現象只能去理解而不是客觀描述,堅持現象學質的分析先于量的分析的解釋原則;主張以問題為中心,反對方法中心論。人本心理學的代表人物馬斯洛指出:“所謂方法中心,就是用來表示那種認為科學的實質依賴于工具、步驟、設備及其科學的方法,而與科學的問題、疑難、功用或目的無關的傾向。”在馬斯洛看來,真正堅實的科學應當首先區分目的和方法,只有科學目的才能賦予方法以意義并使方法有效。尤其心理學直接研究人的經驗,它的對象與研究者的興趣、動機、追求有密切關系,而僅依靠科學手段來研究心理學是不行的。所以,在解釋原則上,應當始終以問題為中心,要面對人的問題,始終尋求發現,而不尋求證明,要依靠人的主動性,始終探索未知。從整體上說,人本主義心理學致力于提供和發展自己的心理學理論和心理學實踐技術,用心理學理論指導和衡量心理學實踐技術,通過心理學實踐技術支持和完善心理學理論,最終希望實現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想:一種真正的心理學與人的自我實現。

人文取向的心理學研究整體的人,它強調人的主體性,關心人的價值、人的存在和尊嚴,認為不應該是把人的存在和心理經驗分解為各種成分、特質和元素。這恰恰是實證主義所忽視的問題,在某種程度上,人文取向的心理學反對將人視作物,反對用研究自然物質的方法來研究人的精神世界,主張從人的現實存在出發,人的存在形式與其他生命的存在形式不同,不能對心理過程作機械的、還原的解釋,把復雜的、具有意識的、歷史經驗和現實生活融為一體的心理現象(心理過程)簡單地還原為物理或生理事件的機械法則。人的存在盡管有生物—生理限制,但人本質上是自律和自由的。

在秉承心理學中人文傳統的同時,人本主義心理學也開始暴露出危機。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危機與整個心理學自身的危機有著“異曲同工”之處。“人本主義運動的危機是心理學自身的主要危機。”(Wertz,1998)“人本主義心理學處于危機的境地……有許多方面表明,人本主義心理學甚至其后續發展,沒有實現它起初點燃起的希望和期待。”人本主義心理學缺乏清晰的、徹底的和深厚的理論基礎,在方法論和真正理解人的經驗方面存在明顯的不一致,而且其實現目的的方法和手段并不統一,仍然沒有完全擺脫使用傳統研究方法及量化的色彩。羅杰斯指出,“在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沒有對主流心理學產生深遠或重要的影響……主要原因看來是有價值的人本主義取向研究的缺乏。”(Rogers,1985)

用非自然科學的人文方法研究心理學有其可貴之處,然而也正因如此,它遭到實證主義的強烈反對。在科學心理學看來人文取向的心理學似乎在對抗人類的邏輯式公認的關于可能性的標準,它經常被看成是“神秘的或無法考證的”,因此,也就不屬于正統的科學范圍。

三、馬克思主義方法論

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對心理學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研究馬克思的思想以及對現代心理學的影響,對于把握和分析西方的精神分析心理學、辯證法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等流派和蘇聯心理學,同時對于發展和豐富我國的心理科學,都有著極其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心理學不能沒有馬克思主義,心理學的馬克思主義取向,是當代心理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各種不同心理學流派的馬克思主義都有其優點與不足,要克服當代心理學危機,就必須在全球范圍內對馬克思主義心理學研究進行不斷的探索與反思。

(一)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方法

實踐是社會存在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不斷提高與發展的根本動力,是檢驗認識是否正確的唯一標準。實踐與認識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實踐對認識有決定性作用,認識反作用于實踐。正確和科學的認識促進實踐的發展,錯誤的認識則阻礙實踐的發展。認識要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完善、進步。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礎的觀點,是明晰人的本質,了解人、意識與環境交互作用的出發點。這一思維方法為當代心理學研究開辟了一種新的視角。心理學是研究人的科學,根據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的看法,這個“人”是同時受到主觀世界、客觀存在、個人行為與其交往作用影響的人。

實踐是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基礎。在心理學研究中,“實踐”的指導意義尤為重要。社會上有一部分人認為心理學和算卦一樣,可以什么都不用說就猜測人的心理。想必大家都有這樣的體會,當有些朋友得知我們在學習心理學后,第一句話往往是“猜猜我現在在想什么?”這是對心理學知之甚少者的普遍認識。1879年,馮特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了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標志著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雖然心理學作為學科發展不到200年的時間,但是心理學和其他科學一樣有著漫長的過去,也曾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思辨過程。自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后,也進行過大量的實驗性研究,為其更好地成為一門科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今天的心理學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研究上,要始終堅持實踐的原則,堅持在實踐中深化認識,提升認識,發展認識,大膽地進行科學探索和實驗研究來繼續發展。

(二)社會系統研究方法

世界上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事物,事物之間必然存在某些特定聯系,這是所有事物的客觀本性。聯系具有普遍性,事物間具有普遍地聯系并以系統的形態存在。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社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這首先表現在他們對構成社會結構的要素的認識上。如生產力,馬克思指出:“受分工制約的不同個人共同活動產生了一種社會力量,即擴大了的生產力。”社會復雜現象的背后,其原因不可能是單一的,而是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研究者必須要系統地看待社會問題及現象。

在心理學研究中,心理及行為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心理學研究應當注重采用系統的研究方法。相較于傳統的研究方法,系統的研究方法對于解決復雜的心理問題有著強大的優越性。我們知道,某一心理現象或行為的產生很少會是由單一因素造成的,因此看待心理學研究的問題時,必須要避免絕對化和單一化的思維方式,特別是一些社會大眾心理和社會大眾現象的研究,要用系統性的、整體的、聯系的眼光看待要研究的問題,詳細分析其社會行為產生的種種原因。只有這樣才能使心理學的研究有更高的質量,可以解釋更多的社會現象,幫助更多的人。

(三)矛盾分析法

眾所周知,通過研究社會矛盾及及其運動特點,可以發現人類社會的一般結構、人類社會的普遍本質和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同時也為更好地解決社會矛盾,提供最基本的原則和方法。社會矛盾推動社會發展,運用社會矛盾分析方法研究社會科學使得我們能夠從本質上認識、發展社會科學,并運用社會科學去促進社會發展。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會矛盾不僅存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而且還貫穿于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心理學研究中也時刻存在著矛盾。這就要求我們在心理學研究過程中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在研究中要善于抓住矛盾,提出問題。可以這樣理解,社會生活中若沒有心理上的矛盾、沒有思維上的疑惑,也就沒有心理學上的問題,也就沒有心理學研究的今天。但是要注意,不是所有的矛盾都可以上升為研究中的問題。心理學研究,要善于從復雜的矛盾中提煉出具有現實意義、學術價值的“問題”。且心理學研究僅有“問題意識”還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有問題的“質量意識”。“問題”質量越高,“理論”才越有研究與應用價值。

在心理學研究中,要善于通過矛盾發現問題,在每解決一個問題后,再從問題的發現與解決過程中,總結出有用的經驗,規避出現的弊端,將之思考匯總,在原有的研究基礎上,形成適合新研究要求的研究方法。這便是矛盾法在心理學中的重要價值與運用。還需注意的一點是,在研究過程中,矛盾分析法應居于最主要地位,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認識方法,內容較為廣泛且深刻。采取矛盾分析法分析心理學研究的問題時,要注意“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結合的方法,抓住問題關鍵的方法,把握好對立與統一,處理好批判與繼承。

(四)社會過程研究方法

社會在矛盾運動中不斷發展,社會矛盾使社會展現為一個自然歷史過程,任何事物都有其發生、發展、滅亡的過程。“馬克思主義揭示了這一過程的內容、實質和規律,為我們具體研究社會歷史現象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指導。”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人類社會是一個過程,世界是個過程的集合體,把事物和過程、矛盾和過程聯系起來,認為整個自然就是“種種自然和種種過程的體系而展現在我們面前”。運用馬克思主義社會過程研究方法,第一,要堅持社會歷史過程的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第二,要堅持社會歷史過程的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第三,要堅持主體選擇性與客觀規律性的統一,既要尊重客觀規律,又不能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

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作為一門系統性科學理論,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其價值。在心理學研究的所有步驟中,各個方法論都貫穿其中,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理論,不斷地進行實踐研究,才能更好地發揮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對心理學研究的價值。

主站蜘蛛池模板: 炉霍县| 修文县| 温泉县| 喜德县| 龙胜| 渭源县| 临夏市| 安西县| 昭觉县| 祁门县| 兴隆县| 荃湾区| 娱乐| 铜川市| 台前县| 广西| 马关县| 扎鲁特旗| 湘西| 越西县| 宁国市| 伊宁市| 彝良县| 辽源市| 正阳县| 武强县| 合山市| 定兴县| 田东县| 拜城县| 顺义区| 长沙市| 渭源县| 奉贤区| 师宗县| 新巴尔虎右旗| 和顺县| 赣州市| 阿勒泰市| 满城县| 睢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