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個性心理學原理

威廉·詹姆斯是位偉大的哲學家,他曾說過,真正的科學只能是和生活直接有關的科學。也就是說,如果某一門科學直接與生活有聯系,那么就不應該割裂其理論和實踐。因為生活直接對研究生活的科學產生影響,所以研究生活的科學成了一門生活科學。通過某種特別的力量的作用,上面的這些觀點也可以運用于個性心理學。

個性心理學認為,個人生活態度的組成部分包括每一種沖動和活動、每一個單獨的反應,個人的生活應該被視為一個整體。在實踐上,這門科學是非常必要的。我們的生活態度可以通過知識而被調節和修正,所以個性心理學的預測性具有兩重意義:不但能對將來發生的事進行預測,同時也像先知約拿一樣,而且能夠在對將來發生的事情進行預測之后,使這些事無法發生。

尋求目標

生活的創造力是非常神奇的,個性心理學在努力理解這種創造力的過程中得以發展。這種創造力存在于努力地探求和獲得成功的期望中,存在于自我發展的期望中,甚至還存在于某一方面失敗而通過另一方面的成功來彌補的期望中。這種創造力是在追求目標中體現出來的,它是目的論的。也就是說,精神和肉體的活動,都在這種探求的過程中實現了相互合作、配合。所以,如果割裂與個人的聯系,甚至以抽象的方式研究精神狀態和肉體活動,都是極其錯誤的。這種錯誤的一個例子就是,在犯罪心理學中,對罪犯的重視遠遠少于對罪行的重視。如果我們認為罪行不是某個人生活中的一個插曲,那么不管我們怎樣思考,都無法理解犯罪行為。就算某種外部行為是一樣的,也有可能在一個案件中是無罪的,在另外一個案件中是有罪的。個人行動和行為的方向,由每個人的不同生活目標來決定,所以對每個人不同狀況的理解,才是問題的關鍵。我們能夠通過這種目標,對各個獨立活動后面所隱含的意義也有所了解。我們應該知道整體的組成部分,包括這些獨立的活動。與之相反的是,我們在對部分進行研究的時候,如果想對整體意義的理解取得更好的效果,也一定要將它們視為整體的組成部分。

以作者為例,我在醫學實踐中對心理學產生了興趣。醫學實踐為我提供了很多目的論的觀點,這些觀點都是理解心理學事例所需要的。我們在醫學中清楚地發現,所有器官都為了某種確切的目標而努力發展,當它們發展成某種確切的形式時,就都已經達到了成熟期。在有些存在生理缺陷的案例中,我們還進一步發現,如果某種器官有缺陷,那么個體就會發展出另外一種器官來取代它。在解決各種殘疾的時候,生命機能的處理方式非常獨特。因此,生理的不平衡狀態才得以補償,生命絕不會在外界的阻力面前表示屈服,或者放棄抗爭,生命在不斷地努力延續。

精神活動類似于有機體的生命運動。理想或者目標的觀念存在于每個人的精神中,它使得人們設置一個具體的目標,鏟除現實中的障礙,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并能夠超越現狀。當人們在處理現實中的問題時,這些具體的目標能夠讓人感到優越,因為他心里早就謀劃好要怎樣走向成功了。然而如果這種目標觀念并不存在于個人精神領域,人的活動就完全沒有意義。

童年時期,也就是生命的早期,個體就形成了“制定某種目標——寄予目標具體形式”的概念,很多例子都說明這必然是一個事實。成熟個體的某種模式或者某種原型,從這個階段開始發展起來了。對于這個過程的發展,我們可以進行一番想象。一名兒童自卑而又衰弱,他發現某種環境令他無法承受,所以選擇了一個目標,向著這個目標指明的方向努力地使自己變強。此時,變強所需要的物質資料并沒有決定變強方向的目標重要。很明顯,兒童的每個行為都由這個目標支配,這個目標確實是存在的,但對于這個目標的形成,我們確實難以解釋清楚。因為只有在確定自己的目標以后,孩子的發展方向才能固定下來,所以直到現在,我們也不太了解早期階段中的能力、理性、沖動、能量,甚至不能做出確切的解釋。我們要想預測他們在今后會有何種行動,就必須先要知道他們的生活傾向。

當我們說到“目標”這個詞的時候,有的讀者可能會感到非常迷惑,所以使這個觀點進一步具體化是必要的。說白了,“期望成為上帝”就是一個具體目標,如果能使用“目標的目標”這個術語,那么期望成為上帝也是最終目標。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慎重地教育自己和孩子成為“上帝”。其實,在孩子的發展過程中,我們發現應該樹立一個短期而又更具體的目標。這個目標可能是母親或者父親,因為我們發現,如果一個男孩認為最強的人是他母親,他就可能受母親的影響,甚至會模仿母親的行為。如果他后來相信這個世界上最強的人是馬車夫,他也可能會模仿馬車夫。

一旦孩子樹立了這種目標,他就可能像馬車夫那樣穿衣打扮、感受、處事,他所表現出的所有性格特征都符合他的目標。不過,只要警察略微一發作,馬車夫的形象就馬上轟然倒地……此后,由于懲罰學生顯得教師具有強者的威力,兒童理想中的目標可能又變成了教師,當然也有可能變成醫生。

我們發現,兒童所確立的目標都有具體的共性,完全反映他們的社會興趣。一個社會興趣不足的表現就是,有人問一個男孩:“你長大想做什么?”這個男孩回答:“我想去執行死刑。”他想要擁有上帝一般的權力,希望自己成為掌管人們的生死的人。他之所以生活消極,就是因為這種觀念比社會更加強大。當然,同樣是想成為上帝的目標——決定人們的生死,他也可能產生想要成為醫生的愿望。不過,實現這個目標的方式是服務社會,這是二者的不同之處。

統覺體系

原型能夠表現個人目標的早期個性,在形成了原型以后,也就可以確定方向了,個人的方向會變得比較具體。我們之所以能夠預測將來的生活能發生哪些事,就是這一事實的緣故。所以,這種方向所確定的規則必然包括個人統覺。一個人在認識某種環境的時候,總是帶著自己的興趣,而不是根據環境的真實存在形式來理解。也就是說,他在理解環境的時候,總是以自己的統覺體系為依據。

我們發現,在這個關聯中,存在一種非常有趣的現象:有生理缺陷的兒童認為他們的缺陷器官對他們的所有經歷都有影響。比如,一名兒童的視力存在缺陷,他可能對能看見的東西非常感興趣;如果一名兒童患有胃病,那么他的飲食興趣可能有點怪。上文已經說過,所有人的不同性格都是由這種統覺體系組成的,所以個人的統覺體系和這種沉迷具有一致性。我們只要知道孩子的哪個器官存在問題,就可以知道他的興趣是什么。不過,有些孩子的外部特性可能沒有表現出來,而且也不能被發覺,這主要是因為他們的統覺體系會限制他們所體會到的生理自卑,可見發現兒童的興趣也不是那么簡單的。當孩子的統覺體系中已經具有生理自卑這一因素時,那么即便我們觀察生理自卑的外部表現,也未必能揭示統覺體系。

少兒非常熟悉相對性系統。包括我們這門學科在內,所有人學到的知識都不是完全正確的真理。在這方面,兒童和成人并沒有什么區別。常識是科學的基礎,而常識總是在變化,這條路是由各種大小錯誤逐漸鋪墊而成的。誰都會出錯,但能夠改正錯誤才是關鍵。

在原型形成的時期,改正錯誤是比較簡單的,不過要是有些錯誤在這個時期并沒有被改正,那么后來再改正的時候,就要把這個階段的整體情況都要回顧一遍。所以,在為一位神經病患者進行治療時,主要任務不是探尋他在后來的生活中犯下什么錯誤,而是發現在他原型形成的過程中,在他生活的早期,他犯下了哪些根本性的錯誤。發現這些錯誤以后,就可能通過合適的治療方式讓他改正。

從個性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遺傳的重要性降低很多。一個人在童年階段建立起來的原型,也就是他早年對待繼承物的態度和方式,才是問題的關鍵,而他所遺傳的東西并不重要。遺傳應該為先天性生理缺陷負責,我們在這里所進行的思考的前提是,要求少兒處在合適的環境中,將那些特別的困難排除在外。其實,如果找到了少兒的缺陷,并進行針對性治療,就非常容易解決問題,其實這是非常有益的。一名兒童即便比較強健,不存在任何先天缺陷,那么他也很可能發育不好,原因可能是營養不良或者其他教養方面的問題。

現在,我們來探討個性心理學對訓練神經病人和教育所提出的問題。這里所謂的神經病人包括:罪犯、患有神經病的兒童、通過酒精的作用逃避現實生活中有意義方面的人。

在快速而又容易地找到哪里出現了錯誤以后,我們來問一問什么時候出現了這些病癥。很多人都持有一種錯誤的觀點,認為新的環境是病癥產生的原因。其實我們的調查已經證明,病人并沒有為適應新的環境做好足夠的準備在前,某種具體的事情發生在后。假如病人所在的環境仍然比較適合他,也就不會那么容易發現他原型的錯誤。不過病人在一個新的環境中,必須根據原型創造出的統覺體系做出回應,所以所有的新環境都有試探的性質。在他的整個生命里,他都要受到目標的指引,因此他的回應不但符合他的目標,并且具有一定創造性,而不僅僅是消極的。我們早期對個性心理學研究的經驗得出,不應該忽視遺傳的重要性,也不應該著重強調某個單獨部分的重要性。我們知道,通過自身的統覺體系,原型才得以與經驗相符。所以,對統覺體系的研究,對我們取得某種效果來說是必要的一步。

自卑和社會興趣

心理環境因素對一名先天生理機能存在缺陷的兒童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相比于其他人,這些兒童都明顯地表現出某種自卑,而這種自卑又經常被夸大,所以他們所處的環境更加艱難。他們在最初形成原型時期,就已經對別人不感興趣,而注重于個人的發展。他們在后來的生活中,也有堅持這種發展方向的趨勢。在造成原型錯誤的眾多原因中,生理自卑只是其中一點,相似的錯誤也可能是其他問題導致的,比如被敵視兒童和被溺愛兒童所處的環境。對于這三種極為不利的情況,我們會在后面詳細討論,同時還會提出實際的病例,并對此進行解釋。我們在上文已經提及了這三種情況——被敵視的兒童、被溺愛的兒童以及生理器官存在缺陷的兒童。我們現在只發現,這些兒童在自己所處成長的環境中,并沒有學習到獨立性,他們每時每刻都在恐懼承受外界的襲擊,他們的生長環境非常不利。

既然在我們的治療工作中,社會興趣的作用非常重要,那么我們就絕對有必要認識社會興趣。能夠從順利的和困難的環境中都得到益處的人,必然是那些自信、勇敢的人,他們能夠鎮靜地在這個世界上生活。他們知道無論到哪里都會遇到困難,但他們卻不懂得恐懼,可見他們非常清楚這些困難必然都是能克服的。生活中的所有問題,都不過是永遠不變的社會問題而已,他們有充足的準備去面對。如果以某種人的角度觀察,我們必然有對社會行為進行準備的必要。上面提及的三種類型兒童,他們缺少處理問題以及對生活有利的精神態度,他們原型的社會興趣都比較低。因為原型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受到了挫折,所以就容易在生活無意義的方向發展人格,而且對生活中的問題堅持錯誤的態度。其實,個性心理學是一門社會心理學,我們在對這些病人進行治療時,主要任務是幫助他們培養對社會和生活有利的態度,使他們的行為向有利的方向發展。

常識及其缺點

我們在觀察一個家庭的時候會發現,假如家中的所有兒童都存在發育障礙,那么就算這些兒童看起來都很聰明(也就是能夠回答對問題),但如果要談及那些表現或者特征能證明孩子的聰明,這些兒童就會表現出自卑,而且程度非常劇烈。這種兒童具有某種我們在精神病人中發現的態度——完全為了個人的精神態度。此外,聰明并非一定要具備的常識。強迫癥患者總是要去關窗戶,雖然這種行為沒有什么意義,而且他們內心也非常清楚。如果一個人只對有意義的事情感興趣,就根本不會這樣做。神經混亂者的語言和理解能力經常與其他人不同。說明一個人社會興趣程度的正是常識性語言,可精神混亂者根本就不會說出這種語言。

我們可以發現,如果對比個別判斷和常識判斷,那么正確的一方基本屬于常識判斷。人們在區別好壞的時候,以常識為標準;同時在復雜的情況下,人們又經常因為使用常識而犯錯。不過,隨著常識的不斷發展,這些錯誤都能夠得到修正。有的人并不像別人那樣能夠正確地區分出正誤,因為他們總是過于關注自己的個人興趣,其實這種做法使他們的無能展露出來,因為旁觀者能夠非常清楚地看懂他們的所作所為。

我們再次拿出罪犯的例子,我曾經詢問過一名罪犯的動機、理解能力和智力,發現罪犯認為自己的罪行是一種英雄行為,認為自己智力超群,而且比別人聰明很多,至少已經比警察聰明。他相信自己的理想很崇高,且認為自己已經實現了。所以,他在自己心中的形象已經變成了一名英雄。其實,這正好說明他的內心世界并沒有什么英雄主義,完全與實際情況相反,可是罪犯卻不自知。他的性格軟弱、勇氣不足都與社會興趣的貧乏有關系,只是他不知道而已,其實這也是他使自己的活動都集中在生活中無意義之處的原因。這些人害怕孤單、黑暗,一轉身就在生活中的無意義之處投入自己的精力,他們軟弱,經常期望與別人待在一起,所以我們只能將他們形容成軟弱。最佳的遏制犯罪的方法就是,讓所有人都知道,犯罪是沒有任何價值的行為,只能說明一個人的軟弱。

大家都知道,有些罪犯在三十歲以后,變成了一名出色的公民,他們會主動找工作、結婚。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以一個盜竊犯為例,相比于二十歲的盜竊犯,三十歲的盜竊犯如何能比得上前者?二十歲的罪犯更加健壯、蠻狠、狡詐。進一步說,三十歲罪犯的生活方式與之前的時候已經不一樣了,但這基本都是被迫的。其實,他們發現自己最好還是選擇金盆洗手,因為這是一個很不劃算的營生。

我們絕不能忽略與罪犯相關的另一個事實:罪犯會在加重懲罰的刺激下變得更加自信,認為自己是個卓越的英雄,他們不會因為感到恐懼而選擇放棄。我們不能忘記,罪犯在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里生活,他們似乎沒有整體意識,不能理解整體價值,也不能尋找到自信和勇敢。這是一種不能融入社會的人。精神混亂者、廣場恐懼癥患者很少具有舉辦聚會的能力,而精神病人也很難辦起來。自殺的人和兒童向來不會結交朋友,這是一個至今都不能解釋的事實。他們原型所尋求的目標都是虛假的,這就使他們走上了生活中無意義的道路。他們在各自的早期生活中,都沿著自我中心的方向生活,這一點原因是非常肯定的。

父母的影響

我們已經對社會興趣進行了探討,我們下面的主題是,研究在個人的發展歷程中,他都會遇到哪些障礙。這并不是一個繁雜主題,雖然人們乍一看會感到迷茫。我們知道,所有被溺愛的兒童都會被人嫌棄,在我們的文化里,社會和家庭都希望能終止這種溺愛。一個被溺愛的孩子將會遇到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在學校里,他們要面對一個新的社會問題,他們進入一個新的社會環境,可卻并沒有做好適應學校群體生活的準備,他們不愿意與其他孩子一同玩樂、一同學習。其實,他們對這種環境感到恐懼,他們在原型階段所得到的經驗,使他們還想得到溺愛。其實,我們完全可以以原型和目標的性質為依據,推測出這種性格,這根本不是一種遺傳的性格。因為這種使他們向其他目標努力的特別性格已經具備,所以就不會產生促使他走向其他方向的性格了。

在我們學科系統的排序中,下一個要研究的主題是原型分析。在兒童四五歲的時候,原型就已經建立起來了,這一點我們在前文已經提過,所以兒童在那個時期及以前時期的內心痕跡,是我們一定要探尋的。這些痕跡可能變化多端,成年人很難想象其形態竟然到了如此復雜的程度。

父母過分責怪或者懲罰所造成的情感抑郁,是對孩子內心最為普通的影響。在這種作用的影響下,少兒心理會形成一種對抗感,他們努力地尋求掙脫。所以,如果父親的性格暴戾,女孩就可能認為男人都是暴戾的,進而形成一種厭惡男人的原型。同理,如果男孩因為母親的嚴格而感到抑郁,他就可能厭惡女人。這種態度表現為對異性的厭惡,其形式是多樣的。比如,少兒會走向性關系墮落的深淵(這也是厭惡女人的一種形式),這是一種在兒童童年環境中就產生的墮落,而不是遺傳的,當然有的兒童也可能會怯懦、羞赧。

兒童經常要付出巨大的代價,為自己早期犯下的錯誤埋單。即便如此,兒童對他人教育引導的接受也不多,他們只能繼續堅持自己的方向,因為他們的父母不清楚自己曾經經歷的結果,而且就算知道了,也不愿坦白地告訴兒童。

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不能過度地認為,不管是勸導還是懲罰,對孩子都沒有效果。任何努力都是徒勞的,因為不管是成人還是兒童,都不知道應該從哪里做出改變。如果一個孩子無法理解,他的原型就不會因為訓斥和懲罰而發生變化,此外他們的個人統覺和生活經驗都已經一致了,所以孩子也不可能因為生活經驗而發生變化,這樣他們就只能變得更加軟弱、狡詐。只有根本個性被我們察覺以后,孩子才有可能發生變化。

夢與感情

這門生活科學的下一主題是研究感情。個人目標所制定的方向性線路就是中軸線,個人的內心表現、身體運動、性格特征,以及一些外部特點,都受到中軸線的影響,感情生活受到一些限制。人們在表明態度的合理與正確時,經常以感情為根據,這一點需要引起我們的注意。所以,我們會發現,如果一個人想要出色地完成工作,他的整個感情生活就會被這個想法夸大和控制。

我們據此可以得出,個人對工作的意見與感情經常都保持協調,個人活動的傾向因此而被強化。其實,我們在活動的時候需要感情的陪伴,有些事情不需要感情色彩也能做完,但我們還是寄托了感情色彩。

個性心理學最新的成果包括對夢的研究。在研究夢的時候,我們能明確地認識到這點。直到現在人們才發現,所有的夢都必然有某種目的。根據普遍的觀點,創造某種感情活動是夢的目的;反過來,感情活動也可以促進夢的活動,這個術語現在還不夠具體。從這里可以發現人們認為,不管什么樣的夢都是一個騙子,人們對舊觀點的意見非常有意思。夢是一場帶有感情色彩的演出,根據我們喜歡的行為方式,表演我們清醒時的行為態度和行為計劃。不過現實生活中絕對不會上演夢里的內容,所以夢只是一場演出而已。從這個角度看,這種感情色彩給人以行動的激勵,但又不會促使人做出任何行動,所以夢具有欺騙性。

在人的非睡眠生活中,夢的這一特點也會表現出來,這是一種感情上的自我欺騙,而且程度非常強烈,比如人總是讓自己的行為方式符合自己早期(四五歲)形成的原型。

出生早晚與早期記憶

我們發現有一種現象非常不易理解:任意兩個孩子的生長環境都是不同的,包括在同一家庭長大的兩個孩子,各自也會感受到不同的氛圍。第一個孩子,在最開始的時候是家里的唯一,所以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他的地位明顯和他的弟妹不同。不過他后來發現自己從第一的位置上被擠下來了,因為第二個孩子出生了。他并不愿意接受這種改變。他曾經是“威風凜凜”的人物,但這種日子再也沒有了,恐怕這確實是他這輩子最凄慘的事了。在他原型的形成過程中,這種突然出現的戲劇性轉變帶來某種悲涼色彩,在成年以后,他的性格就具有了這種悲涼色彩。這些孩子經常會遇到失敗,很多病例都能說明這一點。

對待男孩和女孩的方式,也是家庭內部環境中的一種區別。總的來說,女孩總被看作什么都做不好的,男孩總是被認為是非常出色的。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女孩,總是感覺能夠取得成就的只能是男人,她們這一輩子都非常猶豫,思慮過重而又習慣退縮。

第二個孩子的成長環境和第一個孩子完全不一樣,他的地位非常特別,因為身邊總是有一個榜樣,而且那個榜樣還經常比不上他。我們會發現,其原因在于這種競爭總會讓第一個孩子感到困擾,他在家庭中的地位也因為這種困擾而受到影響。因為不能出彩,也因為害怕競爭,父母越來越不重視第一個孩子,開始喜歡第二個孩子。同時,第二個孩子一直都在競爭,因為在最開始的時候,他的榜樣就是他的對手。第二個孩子不贊同任何權威,他有很強的反抗性,他在家庭中的特別地位能夠對他所有的性格特點做出說明。

很多最幼小的兒童都具有非同一般的能力,傳說和歷史都曾記載過。比如具有代表性的兒童約瑟夫,他想要打敗所有人。他從家里離開幾年后,他家又迎來了一個更小的弟弟,可他并不認識這個弟弟,很明顯他是最幼小孩子的地位并沒有改變。在很多神話劇中都可以找到這樣的描述,在這些故事里,最小的孩子所承擔的角色都非常重要。我們可以研究在他們童年階段時這些性格特點是怎樣發展起來的,研究在他們的個人閱歷增加以后性格特點又是怎樣變化的。一定要讓兒童了解他在童年發生的事情,才能讓他知道他生活中的所有境況都受到了原型的錯誤影響,這樣才能讓他重新開始。

對早期記憶進行研究的方法是非常有意義的,我們可以據此理解原型,并通過理解原型來研究個人的人格。早期記憶屬于原型——我們所有的觀察和知識都得出了這個結論。為了使論述更加明白,我要舉一個例子。以第一種類型——器官缺陷兒童為例,比如他的胃功能存在障礙,假如他還沒忘記自己所看見的、聽見的,那么食物和他的見聞一定有某種程度的關聯。再比如一名兒童是個左撇子,那么他的想法可能受到這個習慣的影響。有人可能說到了家里又生了個比他小的弟弟,或者母親曾經寵愛他。假如他父親脾氣差,他會說自己怎么被揍了。如果一名兒童遭到他人敵視,他就會告訴你在學校里受到怎樣的侮辱。這些資料都非常有價值——如果我們學會觀察這些事例的重要性。

對早期記憶的理解需要很強的同理心,需要具備一種能力——將自己視為兒童,并感受他的童年環境——這種理解如同一門藝術。我們要想感受到在一個家庭中,年幼的孩子出生后對另一個孩子的內在性具有怎樣的重要性,就一定要依靠這種同理心,這樣才能理解兒童心中的暴怒父親到底是什么形象。

結論

講到這里,個性心理學的著手方法已經總結完畢。在過去的二十五年間,個性心理學發展起來了,并且在一個新的方向越走越遠,這一點大家都已經目睹了。我們的精神病學和心理學有很多種類。每個心理學家都不相信別人是正確的,每個心理學家所選擇的方向都各不相同。估計讀者也存有這種心理,不會輕易表示相信。讀者可以自行比較,在“驅力”心理學(代表人物是美國的麥獨孤)中,“驅力”有很強的遺傳特征,所以我們并不支持這種學說。同理,行為主義的“條件”和“反射”也是我們所不贊同的。如果我們不能理解“條件”和“反射”運動中的體現出的目標,那么在其中制造出一種性格和命運,就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這些心理學,都沒有以個人目標為起點來研究。

品牌:鳳凰壹力
譯者:張曉晨
上架時間:2019-08-02 18:00:51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本書數字版權由鳳凰壹力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兴县| 项城市| 山东| 阿瓦提县| 弋阳县| 信阳市| 溆浦县| 察隅县| 诏安县| 临颍县| 苍梧县| 商水县| 苍南县| 杨浦区| 晋江市| 阿拉善左旗| 金溪县| 留坝县| 临邑县| 辽阳县| 马龙县| 溧水县| 凤凰县| 同江市| 永昌县| 南通市| 祥云县| 象山县| 嵊州市| 永安市| 井研县| 海淀区| 彩票| 临沧市| 乐安县| 乌鲁木齐县| 轮台县| 昔阳县| 定陶县| 闵行区| 合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