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點起床:晨型人時間管理術
- 楊玉萍編著
- 2858字
- 2021-08-09 16:07:45
3.趨向清醒VS越來越迷糊
早上和晚上,即使時間的量是一樣的,但時間的質是不一樣的。同樣是工作8個小時,一大早就開始,與拖到中午甚至下午才開始,完全是兩種不同的狀態。
A小姐是奉行早起的晨型人,她的同校好友B小姐則是個“夜貓子”。還在上學時,A小姐每日早起晨讀,功課學得很好。而B小姐則喜歡夜里讀小說,白天上午的課經常因為晚起而逃掉。畢業后,她們競聘到同一家公司上班,開始了職場生涯。
A小姐仍堅持早起,每天4點多就起床。簡單洗漱后,她先喝一杯水,給大腦補充養分,使大腦完全清醒,之后列出當天工作內容,找出重點,提前準備需要的資料。如需向領導匯報工作,她會提前寫好郵件發給領導,這樣一來,領導就可以在上班后的第一時間收到她的郵件。大概一小時后,她很輕松地厘清了一天的工作安排。
5點半左右,A小姐會出門慢跑半小時,感受早晨明媚的陽光和清新的空氣。即使在夏天,清晨的太陽也只會使人感到溫暖,而掩去了燥熱。遇到天氣不好的日子,她會待在家里練習瑜伽。經過運動,A小姐絲毫不覺得疲憊,相反,大腦越來越清醒,體力也越來越充沛。6點多,她開始準備早餐。因為時間充足,她常常將早餐做得花樣繁多且營養豐富,不僅增強了食欲,還增加了早餐帶來的愉悅感和滿足感。在悠閑享受一頓豐盛早餐的同時,她還會聽音樂或看早新聞。這樣一頓早餐不但讓她心情愉悅,也為她整個上午的辛苦工作提供了充足的養分。
7點鐘,A小姐準時出門。這時候,搭乘地鐵的人還沒那么多,她上車后很容易就能找到一個空位。避開擁擠的人潮,她覺得身心舒暢,就這樣氣定神閑地翻開隨身攜帶的書,開始靜心閱讀。雖然她每次都需要乘地鐵近1小時才能到達公司,但她從來不覺得這1小時是浪費時間,因為她充分利用這1小時來給自己“充電”。置身于安靜的車廂和陌生人之間,她更能夠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書本上,因此學習效率很高。從科學的角度而言,腦細胞的活化程度,在早上1小時能抵得過晚上3小時。A小姐每天都擁有這寶貴的1小時,1個月下來,就有20多個小時可以充分利用,為此看了好幾本書。幾個月之后,她不僅利用這段乘車時光熟悉了公司企業文化和浩繁的內部資料,更看了大量相關行業書籍,為每天的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每天,當A小姐搭乘地鐵路程過半的時候,B小姐才勉強睜開惺忪的睡眼,從床上爬起來。雖然她住得離公司比較近,但是為了防止堵車,必須在8點之前出門才能按時趕到公司。因為起得晚,她常常顧不上吃早餐就匆忙出門。早餐是一上午的能量來源,吃早餐不僅能活化五臟六腑的機能,更能使大腦活躍起來。而不吃早餐,別說用腦,就連身體也感覺疲憊無力。B小姐也擔心長此以往會影響身體健康,所以會在路邊胡亂買點吃的,抱著“隨便吃點總比空腹好”的想法,草草吃幾口。殊不知,倉促吃早餐,或者吃得過多,都會使大量血液集中在胃部促進消化,而減少流入大腦的血液,導致頭腦昏昏沉沉,思路不清晰。
到了公司,對當天工作毫無準備的B小姐,時刻都有一種被人追著跑的感覺,壓力倍增。又因為前一天晚上沒睡好且早上也沒吃好,她每天上午的工作狀態都很差,常常頭腦昏沉,在工作上難以理出清晰的頭緒,做事情總是拖泥帶水,漏洞頻出。
反觀A小姐,因為早起出門前就為當天的工作做足了準備,所以臉上總是洋溢著自信的微笑,做事從容不迫,完全掌控了工作的節奏,不僅能夠把手上的工作做得精準到位,還能方便其他同事。時間久了,大家都喜歡跟A小姐共事,而對B小姐頗有微詞。
晚起令B小姐一上午渾渾噩噩,手忙腳亂,到了下午是不是能好點呢?事實遠沒有想象得那么樂觀。因為沒吃好早餐,上午又壓力頗大,到了中午,B小姐總想多吃一點、吃好一點來犒勞自己,緩解壓力。但因為吃得過飽,中午公司又沒有午休的地方,為此她在下午工作開始后又昏昏欲睡。好不容易到了3點之后,她的頭腦才略微清醒,遺憾的是下午時間已經過了大半,但是還有一大堆工作沒有完成呢。
5點半,早早完成工作的A小姐輕松下班,而B小姐的工作遠遠沒有結束,她不得不留下來成為加班族的一員。在A小姐與家人或友人享受晚餐時,B小姐還在公司里“奮戰”,下班遙遙無期。7點之后,公司里加班的人越來越少,周圍環境安靜下來。B小姐想靜下心來,集中精力應對未完成的工作。但這個時候,她的身體非常疲勞,荷爾蒙的分泌正在減少,為此她很難做到高度集中注意力,判斷力也隨之下降,此時處理工作的效率根本無法與早起時相提并論。
晚上9點,A小姐洗漱完畢,進入放松的睡前時光。而B小姐才剛剛從公司出來,拖著疲憊的身體到附近的餐館就餐。等她吃飽喝足回到家時,已經將近夜里11點了。這個時候,雖然很累,她卻如釋重負,覺得自己終于走完了“山路十八彎”,怎么也不愿輕易睡去。為了犒勞自己,她忍不住打開手機或電腦消磨時間,直到夜深了,才依依不舍地與這一天說再見。B小姐每天都在重復這樣的生活,晚睡與晚起周而復始,最終陷入惡性循環。
實驗證明,晨型人的計算速度比“夜貓子”要快。一般,早上5點起床的人,大腦集中力的巔峰在下午1點到5點的四個小時;而“夜貓子”的集中力巔峰在晚上9點到11點的兩個小時。也就是說,晨型人的大腦在白天是趨向清醒的,在下午達到巔峰。而喜歡熬夜的人,在白天會比較迷糊,即使在晚上頭腦清醒,卻又錯失了最適宜的工作時間。而且,晨型人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比“夜貓子”們要長。這也就說明,晨型人工作效率更高,而“夜貓子”們的工作效率比預想中要低很多。相比之下,“夜貓子”的實際工作時間比晨型人多,或許超過一天8小時,但有量而無質,真正有效的工作時間并不多,為此導致他們工作效率低下,在工作上很難做出成績。
有些人說,我喜歡熬夜,樂于熬夜,也可以通過熬夜提前準備工作資料。所以我不必第二天早起,同樣可以像晨型人那樣把工作做到前頭。然而,事實真的會這樣嗎?有關調查數據顯示,喜歡熬夜的人大都性格消極內向,且缺乏自制力。到了晚上,他們更容易自我逃避,放縱于酗酒或打游戲,以逃避白天工作的壓力或世俗的目光。以熬夜的方式奮戰于工作的“夜貓子”,大多是迫于壓力而不得不為,為此他們之中很少有人能夠主動為未來工作做準備。退一步而言,即使是因為后者而熬夜,熬夜的質量比得上晨型人早起處理工作的效率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人的身體在夜里11點之后,各個器官都需要休息,如果強行讓身體勞作,便是以損害身體健康的代價去熬夜。又因為是強行勞作,違反了人體生物鐘,那么大腦的運轉速度和清醒程度是遠遠達不到預期的。對此,大部分熬夜的人都深有體會,即使坐在電腦前,也會因為身體疲憊、大腦昏沉而犯迷糊。如果要做報表等精細工作,極易錯漏百出。而工作一旦有錯誤,表面上看是提前完成了,但交給公司之后造成的惡劣后果可能比延后更可怕。
由此可見,能早起的人勝在能更容易地把握工作的節奏,并且會有更多時間專心享受屬于自己的生活。所以,能支配早晨的人更能支配自己的人生。相反,晚睡晚起的“夜貓子”們會漸漸輸在一個“晚”字上,因為人的大腦很誠實,當一個人起得很晚,大腦自然活躍得晚。如果我們想搞疲勞戰,還想讓大腦高速運轉,只會導致事與愿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