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明明不夠成功,為什么還愛拖延 不努力 沒有意志力
- 允許你自己:遇見完整的自己
- 叢非從
- 2611字
- 2021-07-22 10:31:12
我常羨慕別人的成功和優秀。
從我剛上學的時候就這樣,別人能拿獎學金能考高分,留給我的卻只有羨慕的份兒。長輩們經常說:同樣是人,你又不缺胳膊不缺腿,為什么你不能?
我接受了這種勵志教育,也想好好學習,想每天泡在自習室,想發憤圖強。但是我一到自習室就拋棄書而戀上了手機,無數次大聲吶喊要求它放開我,無數次告訴它我是個有志向要好好讀書的年輕人,都以戰敗告終。于是我總結出,我學習不好是因為:我拖延、懶惰、浮躁、注意力不集中、不夠努力刻苦。
工作后我依然如此,這些毛病從來沒能改掉,雖然我下定了10000遍決心,想通過刻苦和努力改變命運,但懶惰和拖延總在10001次呼喚著我。所以我依然過著吃套煎餅看場電影的生活,并且每天思考這樣的生活有什么意義。
我羨慕別人的成功和優秀。不過我不會盲目嫉妒,我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我知道別人的成功不是因為他爹或他的時代,而是因為他勤奮、努力、能吃苦,有毅力、有思想、有干勁。所以我的羨慕方向通常就會從別人的優秀轉向別人為什么能為了目標那么努力,別人為什么能靜下心來專心做一件事情。
我會自責,責怪自己為什么不夠努力。
我研究了那些很努力的人,為什么他們能夠做到那么努力。
一個考完GRE的女孩說每天把自己按在自習室14個小時以上真的很痛苦,我頓時充滿了想把膝蓋獻給她的沖動。我很敬佩這樣的人,怎么可以明明感到痛苦無比,還能堅持去做。
我就不能,我遇到痛苦的第一反應永遠是:“算了吧。再堅持一會兒?想放棄的時候才是最該堅持的啊。算了吧,下次再堅持吧。”
所以我對自己的自責還有:矯情、半途而廢、沒有毅力、不能堅持、一事無成、不具備成功的特質。
我發現能堅持的人還有很多:堅持每日工作每日畢;堅持早起每天不拖延,日復一日。我問他們,床那么溫暖那么能安慰你們,你們舍得每天早上狠心把它拋棄嗎?
他們的答案常常是:我也很痛苦啊,但沒辦法。
能克服懶惰與拖延的人,是因為他們舍得對自己苛刻。所謂意志力強,就是能對自己下得去手。
我很想知道,為什么他們能對自己那么嚴格和苛刻。
我發現他們真的非常在意這些問題:工作一定要完成、不能被領導批評、不能做不好。學霸們也很在意這些問題:不能考不好、不能不努力。我以前最討厭學霸說“這次又沒考好”,我覺得那是純嘚瑟,后來發現他們是真的覺得自己考得不好。
他們為什么對自己要求這么高,或者我為什么對自己這么沒要求?如果不是因為愛,那一定是因為恐懼。
一個人過于在意某些問題,一定是其中夾雜了很多愛與恐懼。恐懼的意思是:如果不這么做,我就會別無選擇。
嚴格要求自己、不遲到不拖延、努力工作與學習的人之所以精進,是因為他們強大的信念:我必須且只能做好,別無選擇。
一個來訪者曾經很堅定地跟我說:他不得不做大量的工作,加班、熬夜、犧牲節假日,因為領導總是安排很多工作給他。一開始我挺羨慕他的豪氣的,付起高昂的咨詢費來大氣不喘一口。后來在咨詢中我發現,他堅定地認為“領導是不能拒絕的”,權威就是天,權威不可被反抗,因為“如果拒絕領導,工作就沒了”。這個信念給了他很大的動力。
我雖然渴望成功渴望光環,但是更害怕吃苦。
我不能吃苦、不能堅持,很多時候不是矯情,而是沒有巨大的恐懼推動著我必須去做。也許很多事情對我來說是營養品,而不是必需品。把事情當成是必需品的人才會有如此強大的動力堅持。
獵狗會跑不過兔子,因為兔子是為一條命奔跑,而獵狗卻只是為一頓飯。
活該我競爭不過他們。
我的世界里是:做好了很好,做不好也可以。當下這件事做不好,以后也有可能做好,對未來不會有太大影響。
他們的世界里是:做好了才能活下去,做不好等同于死亡。當下這件事做不好,以后可能就永遠不會好了。
恐懼是人們成功和堅持非常大的一種動力。
在戰場上,有兩種人往往能打勝仗:勇敢向前沖的人,有強烈革命情懷的人。
第一種人的動力是恐懼。恐懼能激發出巨大的創造力。在恐懼被激發的時候,你會高度集中注意力,小心翼翼地做事,認真精密地做事,力求做到完美。
第二種人的動力是愛。當你愛一件事的時候,會自動投入更多精力,廢寢忘食,難以自拔。你會自動集中注意力,全神貫注,結果自然會做得很好。
推動人們成功的動力,除了恐懼,還有愛。恐懼和愛的表現形式是一樣的:能堅持,能集中注意力,能投入很多精力,能為此放棄很多。但是,恐懼和愛的內在動力不一樣。
以恐懼推動自己去做事的人,非常在意結果的得失,只能贏不能輸,結果對他們來說就是生死線。他們強大的“我一定要做,且必須只能這么做”的信念,會推動他們想把每個細節都處理好,同時他們也會因此而感受到壓力、耗竭、易疲勞。因為潛意識會啟動疲勞的方式來要求他們停止自我迫害。這時候恐懼有多大,他們的自我強迫能力就有多強,他們會用更大的恐懼逼自己,因此他們往往能獲得更大的成功。但是副作用也非常明顯:當消耗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潛意識就會啟動另外一種防御機制——抑郁。
能堅持、能努力、能精進的人,抑郁常常伴隨發作。你會看到他們努力的光鮮外表,卻難以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你看不到他們抑郁的內心和對世界的絕望。
強迫自己努力的人,并不快樂。
以愛推動自己去做事的人,沒有堅持和努力的概念,他們只是想做,忍不住去做,對他們來說做了就很爽,成功了很好,不成功也能享受做的過程。他們更在意過程有沒有做,而不是結果有沒有成。他們對將要做的事充滿好奇。即使他們在意結果,也是出于征服欲,即“我一定要做出來”。他們會一遍遍地嘗試,直到兩種結果產生才會停止:做出來了,得意揚揚;耗竭了,就此作罷。他們在達到自己生理極限的時候能停止,因為他們允許自己失敗;他們在恢復過后能繼續做,因為還愛。
當然,如果你從某個愛好中獲得了額外的贊美和欣賞的快感,就會執著于結果,系統動力會發生改變;你對失敗、失去光環的恐懼大于愛的動力時,系統動力也會發生改變。
我覺得,要有意志力地做成一件事,有兩種方法。
第一,愛上它,去享受它,別那么在意結果與得失,只是去感受這個過程就很爽,你就能輕松把它做好。正如馬云曾經說的:賺錢是一種結果,它從來都不是我們的目的。
第二,放大你對它的恐懼,知道不做的代價有多難承受,你堅持的動力就會大很多了。我去健身房的時候,無比痛苦。教練會讓我做各種虐心的動作,每次給我拉筋我都想跳起來抽他,痛到不可忍受,累的時候回回想放棄。我知道自己暫時還不能愛上健身,就用恐懼推動自己堅持:再不鍛煉,就真的會死了;身體素質越來越差,就是慢性自殺。后來,我慢慢愛上了健身,也就能主動、快樂地去健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