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

4

青春期:自我同一性的迷亂與探索

在孩子俄狄浦斯期之后,青春期之前的階段,弗洛伊德將其命名為“潛伏期”,意謂孩子對性的興趣潛伏了下來。這一階段性別分離現象越來越明顯,孩子通常會與同性伙伴一起組成小團體,而和異性個體保持距離。

此時的孩子進入了小學階段,認知能力繼續發展,情緒穩定度越來越高,能夠更好地運用語言來表達自己,他們將主要的精力投注在了學習上。

如果在這一時期,孩子被迫過早地承擔起家庭責任,甚至扮演起了“父母”的角色,例如照顧弟弟妹妹、買菜做飯等,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小大人”,則可能會因為過快進入了成年階段卻沒有足夠的心理成熟度作為支撐,而出現身心問題。

隨著青春期的到來,男孩兒和女孩兒進入了繼嬰兒期之后人生的第二個生長發育高峰期。“青春期”(adolescence)這個詞來源于拉丁語“adolescere”,其含義是“成長”。世界衛生組織(WHO)將青春期規定為10~19歲,其中女孩兒青春期的開始和結束年齡比男孩兒提早2年左右。

一般將10~13歲劃分為青春期早期,以第二性征出現至女孩兒月經初潮,男孩兒初次遺精為止,年齡因人而異,此階段的孩子處于成長加速期,每年的身高大約可增加5~10厘米;14~ 16歲為青春期中期,以第二性征發育為主;17~20歲為青春期晚期,表現為從第二性征發育成熟至生殖功能完全成熟,女孩兒月經周期呈規律性,身高停止增長。

青春期是兒童向成人的過渡階段,隨著身高和體重的快速增長,尤其是第二性征的發育,青少年的體形變得越來越像成年人。但是,劇烈的生理變化,導致對身體意象的自我評價亦容易變得起伏不定。

和男生相比,女生更容易有消極的自我評價并感到抑郁,尤其是在崇尚身材苗條的社會壓力之下,女生更容易罹患進食障礙(神經性厭食癥、貪食癥)。從男生與女生的關系來說,和潛伏期的性別分離不同,他們對于異性的追求和性的探索,進入繼俄狄浦斯期之后的第二次高峰。

此時的青少年,通常遠離自己的原生家庭,背離父母的價值觀,加入同齡人的團體,經歷著讓父母頭痛不已的“青春期叛逆”。他們“叛逆”的過程,也是更進一步分離個體化的過程,他們在自我同一性的混亂中慢慢建立起屬于自己的信念、價值觀、職業理想等;他們也要離開嬰幼兒期所愛的對象(父母),探索并確立自己的性取向,尋找新的愛的客體,同性戀也往往在這個階段出現。

總之,這是一個成長過程中急劇變動的“中間地帶”,用美國精神分析學家、認同危機概念的提出者艾瑞克·埃里克森(Erik H.Erikson)的話來說,這是一個“合法的延緩期”,用來整合之前兒童期自我同一性的各個成分,解決認同危機,并建立新的自體連續感和一致感。

▲性身份的認同

對于青少年來說,把與“性”相關的部分整合進入自己的自體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并不是直到青春期才突然開始。我們知道,從出生的第二年開始,當孩子不用穿紙尿褲時,他們就會開始探索自己的身體,當然也包括自己的生殖器官,并在刺激的過程中獲得異樣的愉悅感,我們將其稱為“自慰”。

對于孩子來講,這是他們了解自己身體的重要嘗試,此時,父母是嚴厲地制止,還是不強化但也不禁止呢?父母對“性”的評價和態度,從很早就開始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

隨著孩子對性別差異的探索,性意識的萌芽,父母們可能需要去面對各種與性有關的問題的提出,諸如:“我是從哪里來的?”“為什么男孩子有小雞雞,女孩子沒有小雞雞?”“為什么媽媽有‘奶奶’,爸爸沒有‘奶奶’?”還有可能會被孩子看到做愛的場景。

父母是回答“你是從垃圾桶里撿來的”,還是根據孩子的接受程度,讓他知道,因為爸爸媽媽的相愛,經歷了一些過程,就有了你。”

父母的態度和回應方式決定了,對于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存在的“性的身體”和“身體的性”,是屬于我們自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被言說,可以被理解,也可以被放在一個適合的位置;還是成了背負羞恥感的、無法被言說的、需要被幽禁在暗無天日之地的存在。

孩子們會帶著這些早期的印記,進入屬于他們自己的青春期。不論是男孩兒還是女孩兒,都會面臨性教育的問題,相較于家庭和學校的性教育,同伴間的交流和互聯網的使用成了他們非常重要的學習渠道。而家庭和學校對待青少年第二性征發育的態度,又會影響到這個年齡段孩子不穩定的自尊心。

男孩兒和女孩兒對于各自性別身份的認同和彼此性別差異的探索,從他們兩三歲性別意識產生時就開始了。但真正意義上的“生殖器的”性,以及對于異性有性吸引力的身體意象的建立和親密關系的初探,還是伴隨著青春期的到來才正式提上日程的。就像房屋搭建中地基部分對整體的影響,兒童期的依戀質量、性別角色的社會化發展情況等都會對青春期性身份認同的建立造成一定的影響。

相比遺精對男孩子的微小影響,月經對于女孩子的影響則要大得多。隨著女孩子的月經初潮,她們需要開始使用衛生巾,隨著乳房發育定型,也要開始使用胸罩。母親對女兒成長的這兩個關鍵點的態度非常重要。尤其是月經初潮時沒有規律,抑或只是少許斑斑點點的經血,女孩兒可能自己也不是很清楚。這時,有的母親只是扔給女兒一包衛生巾,告訴她以后就要用這個了,讓她獨自去面對從女孩兒慢慢成長為像媽媽一樣的女人過程中的各種惶恐不安、不知所措。但有的母親則會欣喜地讓女兒知道,她的生命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她的身體會慢慢發育成熟,對男孩子會有性的沖動,需要面對異性并與之建立親密的性關系,隨著排卵和月經周期的規律,她也將像媽媽一樣擁有孕育孩子的能力。不同的應對,會給女孩子的自我感帶來完全不一樣的體驗。

相較于月經的私密性,女孩子的胸部發育則像是一個“公開的秘密”,也是女性性征更突出的外在表現。對于原本就不自信的女生,更容易面對這一變化羞澀不安、不知所措。她們可能會穿緊身衣把胸部束平,或者穿寬大的衣服把胸部遮住;她們走路時可能會含胸駝背;上體育課時更是局促不安。

總之,在自我身份認同混亂和整合的重要階段,伴隨著青春期身高體重的增加,乳房的迅速發育,性器官的逐漸成熟,就像嬰兒需要在媽媽的眼睛里看到自己才能確認自己的存在一樣,女孩子也需要在作為同性的母親的眼神和話語中,看到其對自己這一新的生命階段的理解、接納與指導,才能幫助女孩子將自己的女性身份整合進入自體中,成為完整體的一部分,抱持自己的惶恐與羞澀,澆灌并滋養那含苞待放的“花蕾”,而不至于壓抑和隔絕。

對于男生而言,雖然第二性征的發育帶來的生理上的影響沒有女生那么大,但隨著其身高體重的增加,睪丸的發育和遺精的出現,面部毛發的萌發,喉結發育、聲帶變寬而出現的聲音低沉等,讓他們對于自己正在由男孩兒成長為一個像父親一樣具有生育能力的、性成熟的男人,同樣有著復雜的心理反應。

相較于女生因為早熟帶來的焦慮、抑郁(因為看上去年齡更大、體重更重),相對晚熟的男生則會顯得更加焦慮,更渴望自己的成熟,以及獲得別人的關注。

就青少年很普遍的自慰來說,除了因為道德(超我)批判帶來的內疚、自責等情緒以外,和女孩子的相對隱匿比起來,男孩子的自慰會伴隨著陰莖的勃起與射精,再加上對健康受損的擔心,男孩子更容易焦慮不安。

而就彼此的關系來說,隨著第二性征的發育,男孩兒和女孩兒由相斥變為相吸,在正襟危坐的課桌下,荷爾蒙的波浪暗流涌動,遞紙條、寫情書、視頻聊天、結伴同行、初次接吻、初嘗禁果,暗戀、明戀、初戀、失戀……

在這個動蕩的青春期里,他們在壓力重重的課業中,在好奇與懵懂、羞澀與興奮的交織中,探索著:愛是什么?性是什么?自己的性別認同是什么?性取向又是什么?如何建立戀愛關系?如何面對情敵的競爭?如何面對追求與競爭的失敗?如何在情感與學業間取得平衡……為即將到來的成年早期做著各種準備。

▲信念價值與職業理想

如果說“愛與工作”是成年人生活的兩大主題,那么青春期則是重要的預備階段。但學校和家庭對兩者的態度,幾乎還是一邊倒的以學業為重。除了所謂的學習成績,也許對于青少年而言,更多的迷茫、更多的困頓還在于埃里克森所說的“自我同一性危機”。

自我同一性(自我認同)的問題,除了上文所說的與性別和性相關的主題,還包含:我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的道德觀和價值觀是怎樣的?我以后想要以什么樣的職業在社會中安身立命……這些問題不是突然出現的,而是帶著嬰幼兒期人格建構的基石,進入了青春期。

臨床與發展心理學家詹姆斯·瑪西亞(James Marcia, 1980)劃分了四種不同的認同水平:

認同感混亂

“這一類個體對認同問題不做思考或無法解決,對將來的生活方向未能澄清。”這是一種比較散亂的自體狀態,沒有形成穩定的身份感,嚴重程度各不相同,容易陷入社會孤立。

認同感早閉

“這類個體獲得了自我認同感,但是在這種認同感的獲得過程中,并未經歷在尋求最適合的自己時應該體驗的危機。”

舉例來說,這個社會的主流價值是追求經濟和社會地位的成功,于是,孩子理所當然地認同了、毫不猶豫地選填了當下最熱門的專業,以便未來能夠進入高薪行業。

或者,母親希望女兒能夠去學會計專業,畢業以后可以去做穩定的財務工作,這對女孩子來說“再合適不過了”,于是,女兒想也沒想就同意了。諸如此類的狀況,都可稱為“認同感早閉”,這樣未必有問題,但如果有一天,孩子開始質疑既有的信念系統了,便會帶來內心沖突,并產生“認同感危機”。

認同感延緩

“這類個體經歷了埃里克森所說的認同感危機,正在主動提出生活價值的問題并尋求答案。”我記得我小的時候,就和環境格格不入,我覺得做人就應該實話實說、真誠以待,所以別人說什么我就信什么,我自己也對別人講真話,可我們那個小縣城推崇的價值觀,是懂得察言觀色、見風使舵、打小算盤,這才算“機靈”,我因此被人騙了,還被人笑話。我內心不接受也不認同這些東西,但是我所信奉的東西又找不到屬于自己的位置。

對于未來的職業發展也是如此,我的很多初中同學都去讀中專或者技校了,我要讀高中考大學,可是,考什么專業呢?我從小就喜歡寫東西,寒暑假的時候,我會自己主動去寫作文,然后拿給語文老師看,希望能夠得到他們的肯定,我記得,我前后找過好幾個語文老師,但不知為什么,從來沒有人夸過我。我也想當配音演員,我買了所有能買到的配音磁帶,沒事就一個人嘟嘟噥噥地背臺詞,我可喜歡上海電影譯制廠的那些配音演員啦!為此,我還特意寫了一封信給當時唯一能買到的電影雜志《大眾電影》,結果,編輯還真的給我回信了,大意是說,沒有專門的專業,要靠星探挖掘。星探?我環顧了一下四周……我還有很多其他的夢想,但是總之,我上了個大專院校,念了一個叫“物業管理”的專業,換過不少行業和職業。

埃里克森認為,認同感危機會在青春期的早期出現,并在15~18歲得以解決。但菲利浦·梅爾曼(Philip Meilman,1979)的研究顯示,要到21歲之后,大部分的個體才會達到認同感延緩,并獲得穩定的認同感。但即便獲得了認同感,也不代表就固化下來。

譬如說,一個深受傳統文化影響、全職在家相夫教子的女人,如果有一天離婚了,可能就會重新思考作為女人的身份認同。并且,對于認同感的不同方面:職業選擇、性別角色、宗教信仰、政治意識,其發展也并不均衡,可能有的獲得了,有的沒有,有的過早關閉了,不一而足。

認同感達成

“獲得認同感的個體通過自身的付出,確立了特定的目標、信仰、價值觀的承諾,解決了認同問題。”梅爾曼的研究顯示,在成年之前,15歲時只有4%的個體獲得了穩定的認同,而18歲時有20%的個體獲得了穩定的認同。相對來說,在比較早的階段確立了自己的所喜、所長,并能和職業理想加以銜接的,便也能夠更快地完成所謂的“自我實現”吧!

我自己是比較晚才確立了關乎價值信念系統和職業身份的認同,而各種嘗試和探索,似乎是一點點地把“不是我”的部分慢慢地削去,關于“我是誰”的清晰意象才漸漸地顯露出來。

總之,青春期作為兒童向成人的過渡時期,是從依賴走向獨立個體化的時期,是從沖突與混亂慢慢走向自體統一的時期,也是為未來的成年生活進行前期準備的時期。

如果孩子在成年之前得到了恰當的養育,度過了不同的成長關鍵點,生理與心理的成熟度與年齡相匹配,他們將能更好地面對未來工作和生活的挑戰;反之,則可能困難重重,甚至遁入“病”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盱眙县| 义乌市| 新竹县| 西宁市| 涟水县| 巴彦县| 尼勒克县| 凌云县| 丰原市| 西盟| 南投县| 开江县| 安陆市| 贡嘎县| 宜阳县| 宿迁市| 万全县| 安图县| 格尔木市| 陕西省| 西平县| 贵溪市| 长垣县| 枣强县| 全椒县| 疏附县| 武鸣县| 溧水县| 剑阁县| 中卫市| 建平县| 道真| 射阳县| 济南市| 江永县| 黑水县| 米林县| 临漳县| 瓦房店市| 岳阳县| 吉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