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讓受害者心態(tài)害了你
最新章節(jié)
- 第9章 閃電“除害”行動,只需“一次”就能夠
- 第8章 改變你的心智模式,讓樂觀成為自然
- 第7章 改變你的思維方式,推倒思維里的“倒霉墻”
- 第6章 情緒控制練習,主動出擊,拯救“情緒困獸”
- 第5章 角色轉(zhuǎn)換練習,從“受害者”變身“掌控者”
- 第4章 “受害者心態(tài)”毀害你的幾種方式
第1章 前言:真正讓你痛苦的,是自己的受害者心態(tài)
有人說:如今的中國,遍地是戾氣。這種戾氣,不是一個抽象的詞,你時刻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彌漫于網(wǎng)絡跟帖中,夾雜在街頭巷尾的閑聊中,深嵌在許多新聞事件中,甚至就隱藏在你的潛意識中。
一個十幾歲的少年向我傾訴,他很苦惱,他的媽媽不懂她。他對成人世界充滿恐懼。我問他每次覺得媽媽不懂時你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她了嗎。他理直氣壯地說沒有,她是我媽媽,應該懂我理解我,為什么別人家的小朋友的媽媽會那么理解孩子而自己的媽媽不能夠。我告訴他:孩子,你要用最嘹亮的聲音把內(nèi)心真實的意愿表達給全世界,而不要讓他們猜心。即便是最親密的人,也沒有義務天生懂你。
一個二十幾歲的小伙子向我鳴冤,他一肚子才華,苦于遇不到伯樂,混到現(xiàn)在還是個Loser,錢都被那幫有錢人賺走了,機會都讓別人捷足先登了,回頭一想,自己原本就輸在了起跑線上,爹娘沒本事沒錢沒勢手里沒有資源如何能升遷?這輩子恐怕是沒什么指望了,真希望現(xiàn)在能來一場戰(zhàn)爭,重新洗牌,這樣他就能混個一官半職的了。我說,就你這幅抱著智能機當“奶瓶”一天到晚只知道在微信上點贊耍貧湊熱鬧的,生到哪朝哪代你都是個小癟三下三爛。古今中外從來沒有一份工作叫錢多活少離家近。你自己混得不好,關(guān)人家有錢人什么事?有錢人的錢也都是自己賺來的,不是大風刮來的。
一個三十大幾的姑娘給我嘮叨,天下男人沒一個好東西!這個世界壞透了!我反駁她說天下那么多男人,你才經(jīng)歷了幾苗人?哪有資格定論天下男人?即便是你所經(jīng)歷的那幾人,換到別的姑娘手上,不都是挺好的男人么?三十幾歲,你才去過幾個地方,就說全世界都不好了?不要一棍子打翻一船人!
一個六十多的老阿姨向我絮叨,她的子女不孝,她很生氣,人都說養(yǎng)兒防老的,生孩子不就是為了將來養(yǎng)老的?現(xiàn)在她身體不好了,誰知道這幫小兔崽子沒有一個能好好侍候她的,早知道這樣就不生養(yǎng)他們了。我聽得真是心驚膽戰(zhàn)的,她的女兒和我是好友,這閨女挺孝順的了?!拔耶敵跎B(yǎng)孩子就是為了老了他們能回報我以同等程度的愛與體貼”,按這種邏輯,我們一出生就背負著償還不完的情債。
一個七十多的老大爺念念碎,時代對不起他,他生不逢時,那個時代沒吃沒喝還有戰(zhàn)亂的,現(xiàn)在的年輕人多好哇,還這么不知足,他看了就生氣。我說各個時代有各個時代的特點與苦難,都得擔當,都得接受。時代不欠任何人的。
這兩年,所有人都在抱怨霧霾,各種段子滿天飛,論起責任,都是別人的事,富人的事,政府的事,制度的事,時代的事,沒“我”一點事。你們統(tǒng)統(tǒng)都對不起“我”,都欠“我”安全的食物新鮮的空氣潔凈的水源。我說:那我們一起為環(huán)保而行動吧,我們挎著竹籃買菜不用塑料袋,我們結(jié)婚過年不放鞭炮,我們每周少開一天車……行嗎?可是他們個個都把頭搖得像撥浪鼓似的,霸氣十足地反問“憑什么”!
是的,憑什么?
你什么都不說,坐等著全世界來“懂我”。憑什么?
你什么都不做,就等著富貴找上門。憑什么?
你什么都不改進,就等著愛人哈著你。憑什么?
你什么都不想改變,卻要求全世界為你而改變。憑什么?
你放任自己的自私與貪婪,向自然肆意掠奪,不為子孫后代留后路,吃飽喝足回過神來開始問責制度和政府。憑什么?
……
這些,就是現(xiàn)代人的神邏輯!
在這些神邏輯的牽引下,他們來到了“受害者天堂”——一個受害者最容易最樂意去的地方。大家聚集在那里,彼此比慘,哀嘆,抱怨,安撫,然后覺得人生真是這樣,世界就是這么壞。
受害者天堂里呆著舒服,實則是人間地獄。你徘徊在這里注定是個悲劇。
“問責模式”讓你不進步。有著受害者心理的人的問責模式是“問題都是別人的,美德都是我的”,既然問題都是別人的,那他們只負責抱怨好了,不需要任何反省,不需要任何提高和改進,那就一直抱怨和受害下去。
“索債心理”讓你不幸福。每一個“受害者天堂”里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衡,總覺得世界和他人虧欠了自己,于是產(chǎn)生了深深的“索債心理”——我對你們那么好,你們卻如此虐待我。索債不成,就憤懣怨恨。殊不知,忘記感謝乃是人的天性,如果我們一直期望別人感恩,多半是自尋煩惱。想不通這一點,你永遠苦惱。
受害者心態(tài)似乎是一個普遍心態(tài),一場考試或考核,無論程序多么公平、制度多么規(guī)范,落選者總會以“我很倒霉”,甚至“必有黑幕”的受害心態(tài)來看待這場考試,感覺其后必有一雙罪惡的雙手在操縱著一切。一項新政或改革,即使平衡了各方利益、照顧到了弱者利益,輿論總會站在受害者立場來苛責這項改革,臆想著存在一個剝奪利益者。
未來學家托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中說:“二十一世紀的核心競爭力是態(tài)度與想象力,而保存我們最好的想象力必須是心懷謙卑。”弗里德曼的預言告訴我們,積極的心理態(tài)度已經(jīng)成為新世紀比黃金還要珍貴的最稀缺的資源,是個人決勝大未來的最為根本的心理資本,是職場和市場最核心的競爭力,是人生和家庭最精彩的幸福力!早一天脫離“受害者天堂”,早一天積極行動,勇于改變,就能早一天到達幸福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