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賦能者:引爆團隊核能量
- 顧杰
- 1916字
- 2021-06-04 19:15:57
第二節 互聯網時代下的團隊管理:從管控到賦能
如何區別管控和賦能,我們看兩個管理場景:
場景一:管理者嚴厲,公司的規章制度定得非常嚴格且沒有商量的余地。公司規定,每天早上九點必須到公司,如果遲到五分鐘之內,每分鐘扣一元,如果遲到十分鐘之內,每分鐘扣五元,如果遲到三十分鐘之內,按曠工半天處理。下班如果忘記打卡,按早退處理,扣三十元。有事要寫請假條,如果沒有請假條按曠工處理,扣除三天工資。病假要有三甲醫院出具的生病證明,如果沒有證明按曠工對待。該公司的員工怨聲一片,面對如此嚴厲的考勤制度,每天遲到的人依然不在少數。同時,人力主管的工作并不好做,經常由于員工病假拿不來醫院證明,與員工發生爭吵,辦公場所彌漫著一種緊張又無奈的情緒。
場景二:管理者管理具備彈性,公司的規章制度制定比較人性化。員工只要把手頭工作處理到位,允許遲到早退甚至在家辦公。讓員工可以自主決定工作時間,決定工作進度和最終的結果。只要員工能夠完成單位指定的工作任務,以電子通信為手段與單位溝通,不用必須面對面匯報,單位允許員工在家里或在離家很近的其他辦公室中完成自己的工作。
從以上兩個場景我們一眼可以看出,第一個場景管理嚴格但缺乏變通,導致員工不愿意來上班,只是不得不來,非常被動;相反,第二個場景,員工肯定愿意上班,因為上班感覺比在家舒服,不被過多約束,有自己的節奏和安排。
在我看來,第一個場景體現的是管控,第二個場景體現的是賦能。
數字化時代,變化的速度日新月異。傳統的管理方式如果僅僅停留在管控而不是賦能上,則會讓管理遇到諸多問題,每個管理者都應該會從命令控制式管理走向授權賦能式管理。
因為,每個人都有被尊重的需求,尤其是企業中的人才。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企業中的員工大部分是“90后”甚至“00后”,這些年輕人有個性,自主意識增強,對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自主和個性的尊重、機會的提供、賦能與發展空間的需求越來越大。為適應人才的新需求,企業要創造更寬松的環境,管理者要有意識地去做一些嘗試和改革:
讓員工覺得工作有意義,個性被尊重,這樣才能更自主地創造價值;
讓員工對工作有一種使命感,覺得努力工作的意義不僅僅是為了錢,才能更有意義地創造價值;
讓員工擁有不斷提高技能的成長環境,并能夠讓自己的知識和技能跨界整合,有綜合作戰能力,這樣員工才能越干越順暢;
為員工提供更好的工作場景體驗,讓員工擁有良好的工作經驗,從而激發創新的活力。
能做到這些,或者管理有意識地去這么對待員工,就是逐步從管控向賦能邁進。
管控表現出來的是管理者“自上而下”的策略,管理者指出員工需要怎么做,怎么改變,通常的做法是召開大會,領導和管理者提出一個想要改革的方案,希望各級、各部分積極響應來一起變革。但現實是,絕大多數被管理者是不能夠與管理者站在同一個思維高度的,因此會產生感覺不清晰,對變革充滿困惑的情況。其實根本原因是被管理者缺乏主人翁意識。
而賦能表出來的是管理者“自下而上”的策略。比如,放手讓前沿的團隊去做,被“賦能”而產生變革,往往一個個團隊單獨行動,也許他們能創新地解決一些迫切問題,短期效果顯著,同時能夠帶動其他部門來效仿,從而產生聯動效應。
在《重新定義公司》一書中,曾鳴在撰寫的序中提道:“未來組織最重要的職能是賦能,而不再是管理或激勵。”這就說明,管理者不能再運用工業化時代的管控思維來開展業務、帶領團隊了,必須發展出與組織的賦能職能相匹配,與互聯網時代的精神相適應的全新領導方式。
用管控思維做管理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在嚴苛制定制度的同時,讓員工取得績效、實現盈利目標。所以,在大部分情況下管理者和員工都在討論怎么完成業績,怎么實現目標。而賦能式的管理模式則是把“人”提到了一定的高度,如何讓人在企業和組織中變得有意義。只有如此,才能解決效率與真實的顧客和企業在一起的問題。否則,哪怕你的制度再嚴格,管得再到位,最終員工體現出來的都是表面服從,內在不服;你在的時候假裝很忙,實際并沒有多大成效,你不在的時候那就更談不到自主自覺去做事了。
在高效運營的時代,真實的價值極度稀缺,并且極為重要。一定要解決虛假忙碌的問題。如果員工看著每個時間點都很忙,但是統和起來沒有整體價值,就是虛假忙碌。
在傳統的管控模式中,通常一個團隊都是按照相同的工作崗位來劃分,同一個團隊中的成員崗位工作、技能都大致相同,然后有優秀的、一般的、不怎么樣的成員,還有新人、老人這樣的搭配。而賦能型的管理模式,組織結構要把最優秀的、不同崗位和技能的人集合在一起,讓他們去解決最困難的任務。
所以,未來的趨勢就是用賦能思維代替管控思維,把優秀的人聚在一起,一起做富有成效的事情,而不僅僅是聽令于上,卻在假裝忙碌產生不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