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三十輻同一轂

【原文】

三十輻①共一轂②,當(dāng)其無,有車之用③。

埏(shān)埴④以為器,當(dāng)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⑤,當(dāng)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⑥。

【注釋】

①輻:車輪中連接軸心和輪圈的木條,古時的車輪由三十根輻條所構(gòu)成。此數(shù)取法于每個月有三十日。

②轂(gǔ):車輪。是車輪中心的木制圓圈,中有圓孔,即插軸的地方。

③當(dāng)其無,有車之用: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無”指轂的中間空的地方。

④埏埴:埏,和;埴,土。即和陶土做成供人飲食使用的器皿。

⑤戶牖(yǒu):門窗。

⑥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給人便利,“無”發(fā)揮了它的作用。老子借器物的“有”和“無”來說明其“利”和“用”。有和無相互發(fā)生,利和用相互顯著。

【譯文】

三十根輻條匯集到一個轂上,有了轂中間的洞孔,才有了車的作用。

揉捏黏土做成器皿,有了器皿中間的虛空,才有了器皿的作用。

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中間的空地方,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給人以便利,(即便這樣,也全靠)“無”使它發(fā)揮作用。

【評析】

在《道德經(jīng)》一開始,老子用大部分篇章,通過認(rèn)識天地、芻狗、風(fēng)箱、山谷、水、土、容器、銳器、車輪、房屋等具體的東西去發(fā)現(xiàn)抽象的道理。他的學(xué)說往往是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認(rèn)識到理性認(rèn)識,而并非總在故弄玄虛。

馮友蘭先生曾說:“老子所說的‘道’,是‘有’與‘無’的統(tǒng)一,因此它雖然是以‘無’為主,但是也不輕視‘有’,它實在也很重視‘有’,不過不把它放在第一位就是了。老子第二篇說‘有無相生’,第十一章說‘三十輻共一轂,當(dāng)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dāng)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dāng)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一段話很巧妙地說明‘有’和‘無’的辯證關(guān)系。一個碗或茶盅中間是空的,可正是那個空的部分起了房子的作用。房子里面是空的,可正是那個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盅的作用。如果是實的,人怎么住進去呢?老子作出結(jié)論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它把“無”作為主要的對立面。老子認(rèn)為碗、茶盅、房子等是‘有’和‘無’的辯證的統(tǒng)一,這是對的;但是認(rèn)為‘無’是主要對立面,這就錯了。畢竟是有了碗、茶盅、房子等,其中空的地方才能發(fā)揮作用。如果本來沒有茶盅、碗、房子等,自然也就沒有中空的地方,任何作用都沒有了。”(《老子哲學(xué)討論集》第117頁)

通過老子的“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讓人想到《空杯的心態(tài)》這本書告訴大家的道理:不管干什么的時候都要把自己倒空,不要眼里、心里都是自己,以為自己有多么了不起,多么聰明。事實上,每個人都很渺小,都有自己不知道的領(lǐng)域,三人行必有我?guī)煟覀儜?yīng)該把自己的倒空才能裝進去其他的東西,使自己更了不起。

【解讀】

本章闡述了人生在世的需求,需求有必需的和所需的。必需的就是實用主義,所需的就是有用主義,無需的就是無用主義。無用之用不可所缺,實用主義最為重要。人在沒有的時候才知道什么是需要,但在有的時候和過多的時候,常會感到多而無用。

所以,世間之物的生產(chǎn)都得有量有度,否則就會浪費資源。無用之用就是不是很有價值,但又不能缺少的;而實用主義就是以創(chuàng)造現(xiàn)實價值為根本目的的,以推動改善國計民生為根本目的的。世物的生產(chǎn)即使是實用主義的也不能過度,因為需求是有限的。

人生在世,活著就必然有所需求,必需的關(guān)系到人的生存命脈,所需的可以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而對于無需的那就是浪費資源。衣食住行是必需的,所以這些是實用主義。把實用主義的內(nèi)容不斷地改進革新,從而與時俱進,以便形成強大的經(jīng)濟實力體。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武县| 北安市| 顺平县| 芦山县| 诸城市| 隆子县| 宣武区| 中阳县| 双城市| 固镇县| 韶山市| 长葛市| 邵武市| 峡江县| 泰宁县| 宁南县| 高要市| 墨玉县| 云龙县| 南通市| 泽库县| 清新县| 绥宁县| 大化| 平远县| 芷江| 桂林市| 乌鲁木齐市| 高台县| 孙吴县| 鹤壁市| 隆德县| 织金县| 凤城市| 新乡市| 井研县| 江永县| 兴隆县| 三明市| 社旗县| 芜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