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生理健康(3)
- 中老年飲食營養與健康·長壽篇
- 康爾夫編著
- 5652字
- 2021-05-31 09:41:34
牙齒的結構與功能
人在出生后7個月左右開始長乳牙,6歲左右開始換成恒牙。其名稱,從中線起向兩旁分別為乳中切牙、乳側切牙、乳尖牙、第1乳磨牙、第2乳磨牙,左右各5顆,上下合起來共20顆。
恒牙按中切牙、側切牙、尖牙、第1雙尖牙、第2雙尖牙、第1磨牙、第2磨牙、第3磨牙的順序排列,上下左右共32顆。
牙齒分牙冠(露在外面的部分)和牙根(深入頜骨中的部分)兩部分。
牙冠表面由身體中最硬的組織牙釉質覆蓋,牙根的表面由同骨的構造一樣的牙骨質覆蓋。
牙釉質和牙骨質的內面為牙本質,其中有柔軟的牙髓。牙髓有豐富的血管和神經,掌管牙齒的營養和感覺。
牙齒除有咀嚼食物,即咬碎、磨碎并與唾液混合的功能以外,還可幫助發音。另外,牙齒也是創造嘴部完美形態的重要因素。
口腔的結構與功能
口腔由上頜骨、下頜骨、腭骨支撐,是由唇、頰、腭、口底所圍成的器官,是消化系統的組成部分。其中有舌、牙齒、牙齦、牙槽等。口腔最重要的作用是咀嚼。咀嚼是以下頜骨位于耳孔下的頜關節為軸進行活動,是下頜牙向上頜牙咬合的運動。其中有許多咀嚼肌和神經發揮作用,從而使咀嚼運動順利進行。
唇
具有閉合口腔的作用,外側為皮膚、內側覆蓋粘膜。
頰
在咀嚼時,將食物集中送到牙的咬合面上,以便徹底咀嚼。另外,還具有使口張大的功能。
腭
位于口腔和鼻腔之間,腭的前2/3的粘膜下有骨質,稱為硬腭;后1/3的粘膜下無骨質,稱為軟腭。軟腭在咽下食物時,閉合后腔鼻,不使食物進入鼻中。
口底
是指舌和唾液腺的所在部位,為很薄的粘膜所覆。
舌
由許多橫紋肌組成,運動非常靈活。除了咀嚼和吞咽以外,也能幫助發音。另外,在舌上有味覺細胞等組成的味蕾小體,主管味覺。
牙槽骨
在上頜骨和下頜骨有包裹牙齒的牙槽骨,以支撐牙齒。牙根所進入的窟窿為牙槽窩,在牙根和牙槽骨之間,有叫牙周膜的結締組織,將牙根牢牢固定在牙槽窩內。
牙齦
牙槽骨上面覆蓋著牙齦。健康的牙齦一般呈鮮艷的粉紅色,但有的有黑色素沉著而呈褐色(這不是病)。牙齦是被很厚的上皮層覆蓋的粘膜,對飲食物及其他的外來刺激有很強的抵抗力,即使受傷了也會很快再生。
唾液腺
除三對大唾液腺(腮腺、舌下腺、頜下腺)有導管開口于口腔外,在口腔粘膜上還有無數小唾液腺。這些唾液腺所分泌的唾液,成人每天約為l升。
唾液的作用,一是使口腔粘膜表面始終保持濕潤,以保護粘膜;二是與食物混合,使之保持適宜的柔軟度,以便咀嚼和下咽;三是溶解食物,使味蕾能感受到食物的味道;四是唾液中的酶可分解淀粉;五是清洗牙齒和口腔,以保持清潔等;六是具有酶和抗體,對抗進入口腔的細菌和病毒;七是還具有血液的成分。
口腔粘膜
覆蓋整個口腔(除牙齒以外),表層是復層扁平上皮細胞,其下是有許多血管和神經走行的固有層。口腔粘膜的這種構造與其表面總為唾液所濕潤的狀態,對保護口腔不受來自外界毒物和毒氣的損害、酒和煙的刺激、食物的冷熱刺激、進入口腔的細菌所釋放出來的毒素和酶的作用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口腔粘膜因部位不同,其構造也有很大的差異,這與該部位的作用有關。比如,在硬腭和舌上,粘膜既厚又結實,表層一般角化,這是咀嚼食物時,擠壓食物和移動食物所必需的構造;牙齦的粘膜很厚并顯示出角化傾向,是為了能牢固地附著在齒根上及咀嚼食物時流動通暢。
唇的粘膜之所以很薄,是為了更好地發揮觸覺和溫度覺作用;最薄的舌下粘膜和唇粘膜,具有吸收各種物質的作用。口含片和舌下片就是利用這一吸收作用而制造出來的藥劑。
皮膚的結構與功能
皮膚由頭頂至腳底包在人體表面,將機體與空氣隔開,可預防外界對人體的機械刺激與化學刺激,炎熱時可通過皮膚出汗來調節體溫。皮膚的作用很多,如果沒有皮膚,人的生命就難以維持。
結構
皮膚上有無數個纖細的溝,每個溝都成菱形交叉,即使用肉眼也能夠看出來。皮膚上有毛,汗腺向表皮開口,汗腺用肉眼看不見。皮脂腺與毛根相連,皮脂經導管排入毛囊或皮膚表面。皮膚可分表皮、真皮、皮下脂肪組織三層。
表皮 由角質層、透明層、顆粒層、棘層、基底層組成。基底細胞不斷分裂增殖,逐漸分化為其余各層細胞,成為角質層細胞后脫落,形成皮屑。由基底層到角質層的時間,約為3周左右。
角質層細胞含角蛋白,細胞膜厚,有預防外界刺激及水、化學物質滲透和細菌侵入的作用。
真皮 位于表皮下面。向表皮底部伸出許多乳頭狀突起,為乳頭層,與表皮突起相連接。乳頭層內有毛細血管、淋巴管和神經等。乳頭層下有較厚的網狀層。真皮下為皮下組織,其下方與肌膜等組織相連。
功能
皮膚的作用,用一句話說,就是保護身體免受外界刺激,使體內活動得以順利地進行。其功能主要有以下幾點:
1.對機械刺激具有某種程度的抵抗力和彈性,不太大的力量不會使皮膚剝落。
2.皮膚的黑素細胞能形成黑素,黑素可以減輕日光對細胞的損傷。黑種人的皮膚強健,對日光照射的耐受性比白種人的皮膚要強,原因就在于此。
3.皮膚表層能防止水分侵入。目前在空氣污染中出現的各種化學物質,可溶解在皮膚表層的汗液內,由于角質層的保護作用,使之不容易侵入。溶解于油類的化學物質也不可能輕易侵入。但有些物質可通過毛根侵入體內。當皮膚受傷以后,即使是很小的外傷,水分也容易侵入。
4.預防空氣中化學物質的侵入。氣體狀態的化學物質,能在皮膚外層的薄脂肪層溶解,然后通過毛孔侵入體內。不過,其侵入量甚微。
5.預防細菌侵入。細菌不會侵入正常皮膚。
6.調節體溫。外界溫度高時,通過出汗以降低皮膚溫度。另外,皮膚毛細血管擴張,向外界放散熱量,從而保持體溫恒定。對于寒冷,則皮膚毛細血管收縮,使皮膚溫度下降,減少散熱,減少出汗。皮膚的體溫調節作用由植物神經支配,由大腦中樞統一指揮。
此外,皮膚的感覺神經末梢能感受各種感覺,如觸、壓及溫覺感覺,還有干、濕、光滑、粗糙等感覺,因而能感受外界多種變化。
7.預防皮膚粗糙。青年人的皮膚有光澤而且顯得濕潤,老年人的皮膚則沒有光澤,這是由于皮脂腺排出的脂質在發揮主要作用,脂質還能溶解汗水而使皮膚濕潤。
汗腺的結構與功能
毛發與指甲、汗腺和皮脂腺,稱為皮膚的附屬器,從發生學的角度上看,同皮膚表皮一樣,與其他皮膚成分一道創造皮膚獨立的器官。
小汗腺
小汗腺遍布全身,位于真皮深層或皮下組織的腺體排泄管,上升直達表皮突起,然后在表皮中呈螺旋狀彎曲上升,與皮膚表面的汗孔相接。
小汗腺分泌的汗液無色透明,同尿的成分基本一樣,呈弱酸性,稍有點臭味。
大汗腺
青春期才開始發育。腺體大都在皮下組織里,主要分布于腋下、臍部、外陰等處,排泄管開口于毛囊。
大汗腺的分泌液很濃,粘性大,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分泌物本身無特別氣味,經細菌分解后,有一種特殊的臭味。
汗的作用
主要是調節體溫。另一方面,能排泄大量水分和代謝產物,以輔助腎臟的作用。分泌于皮膚表面的汗液與皮脂腺的分泌物(皮脂)混合后,變成一種弱酸性的乳劑,使皮膚表面為脂肪膜所覆蓋,因而可預防細菌繁殖,并保護皮膚免遭化學刺激。手掌和腳心沒有皮脂腺,所以容易發生皸裂和裂傷。
毛發的結構與功能
毛發從毛囊中向皮膚表面大約呈24°~50°的角度傾斜生長,附近的毛也是按同一方向排列,這種狀態稱為“毛行”。因此,既可以用梳子梳,也可梳成發髻。
伸出皮膚表面的部分叫毛干,位于毛囊中的部分叫毛根。毛根根部的膨大部分為毛球。在毛球的底面內凹,含毛細血管和神經的結締組織突入其中,稱毛球。與毛乳頭相連的上皮細胞,稱毛母基。
毛發的新生和脫毛
毛母基為了制造新毛,可從毛乳頭的毛細管中吸取營養。毛乳頭的作用良好才能使新毛順利成長,并且不易脫落。頭發每天大約能長0.2~0.5毫米,如果毛乳頭的功能受損,毛發就脫落。
毛發在毛球下面的部分是活著的,其他長出皮膚以外的部分是死的。因此,即使把頭發剪下來也不致腐爛,并能長時間保持其形狀。
毛發的顏色
毛發的顏色由黑素決定。黑素多,變成黑色;少則會逐漸由褐色變成金黃色;當黑素消失后,會變成白色。
毛的黑素由位于毛母基內的黑素細胞制造,毛細胞帶著這種黑素長出來。當黑素細胞被破壞后,就變成白毛。老年以后出現白發,原因就在于此。另外,毛的光澤與毛中的空氣有關。空氣越多,越光澤耀眼。
毛發的生長周期
毛有很硬且黑的硬毛(頭發、眉毛、睫毛)和細軟且黑素又少的汗毛(軟毛)兩種。這些毛并不是“長生不老”,經過一定的時間會自行脫落,叫“自然脫毛”。每天能自然脫落60~90根。
毛發成長的時期叫做成長期,成長停止而脫落的時期稱為停滯期。這兩個時期周而復始地交替出現,稱為毛的生長周期。這個周期男性為2~4年,女性為3~6年。這個周期越長,毛也長得越長。眉毛、睫毛、前發之所以短,是因為生長周期短所致。到了老年以后,眉毛之所以變長,是因為這個年齡以后,毛的生長周期變長所致。
指(趾)甲的結構與功能
甲是手指和腳趾背面長出的角質薄板,是皮膚的附屬器之一。外露部分為甲板,埋于皮內部分為甲根;甲根下的組織為甲基質,是甲的生長區;甲板下面的皮膚叫甲床;包裹甲板周圍的皮膚叫甲廓。
甲每天生長0.15~0.2毫米。在甲基質附近有一個半透明的半月狀部分,叫做甲上皮(甲襞)。剛長出的甲板還未充分角質化。一般發育最旺盛的是拇指的甲上皮。即使甲上皮沒有,也不能說健康狀態惡化。
人類的甲已逐漸退化,很少能像動物那樣直接使用。但是,在用指(趾)尖做細致工作時,指(趾)甲則會發揮支撐指(趾)尖的重大作用。
甲的顏色與甲體的透明度、甲床表皮的透明度、甲床真皮的血液循環有關。正常呈鮮艷的粉紅色,貧血時變成很淡的粉紅色,若有發紺時則發青,在紅細胞增多癥時則變紅,特別是甲上皮,由于透明度高,與下面組織的結合比較疏松,所以容易反映甲床的狀態。一般來說,若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甲上皮呈暗紅色;若有全身性銅、鐵等沉著的疾病,甲上皮會變成青灰色。
出現橫溝、縱向線狀突起,有小的凹陷、肥厚、呈勺狀凹陷等,就是甲的形狀異常。大都由于甲基質和甲床的血液供給不足,即甲的營養異常引起的。當甲發生營養異常后,如患急性傳染病(傷寒、猩紅熱等)后,有時甲會脫落。
如果給予甲基質的刺激是一時性的,則出現橫溝。由于橫向出現的溝隨同甲一道向前方發育,所以從甲的成長率大致可推測出是什么時候由何種原因引起。
甲板因水分和角蛋白的組成不同而有軟有硬,稱為甲板軟化癥或硬化癥。甲板前端呈縱向割裂或橫向薄薄地剝下一層時,大都是外界因素所致。
骨的結構與功能
骨骼在人體中起支撐身體的作用。全身骨骼分硬骨和軟骨兩類。軟骨主要覆蓋在關節表面,椎骨之間。此外,部分肋骨也為軟骨(肋軟骨)。
骨的形狀多種多樣,有像四肢那樣的長骨,像肋骨那樣既薄又細長的骨,像椎骨那樣的塊狀短骨,像顱骨和骨盆那樣的扁平形薄骨等。
硬骨
硬骨由骨皮質、骨膜和骨髓組成。骨皮質是骨的表層,致密而堅硬。一般所說的骨,是指骨皮質,其中充滿了骨髓。骨膜是覆蓋在骨表面的薄膜,有造骨作用。年輕時骨髓呈紅色,為紅骨髓。到了老年,由于脂肪增多而變成黃骨髓。骨髓有豐富的血液,在這里制造血細胞。造血特別旺盛的是椎骨和骨盆。
四肢的長骨叫管狀骨,在其兩端的關節附近,內部由網狀細骨所組成,這就是骨松質。在骨端部有一軟骨層,軟骨層在嬰幼兒期很厚,隨著小兒的成長,會逐漸變薄而消失。軟骨層是骨的成長帶,骨的長度是從這個部位發育的。
軟骨
許多骨骼首先是形成軟骨,然后再轉變成骨。不過,也有以軟骨狀態持續終生的。軟骨有透明軟骨、彈性軟骨、纖維軟骨三種。透明軟骨是最普通的軟骨,軟骨基質非常多,其間散在著軟骨細胞。顏色像珍珠一樣白,像玻璃一樣的透。軟骨的大部分是由透明軟骨形成。此外,覆蓋在關節表面以及骨的軟骨性成長帶上,也有這種軟骨。
彈性軟骨位于耳輪和喉頭蓋(會厭)。在軟骨基質中有豐富的彈性纖維。纖維軟骨在椎骨之間的椎間盤、關節等處可見到,這種軟骨富于膠原纖維。
骨的發育
從胚胎第五周左右開始形成軟骨,這種軟骨逐漸轉變成骨骼。從胚胎第七周開始向骨骼發育。
骨的長度是由于骨兩端的成長帶(骨端軟骨層,骨后軟骨板)發育的;骨的粗細是由骨膜內側制造出新骨而不斷變粗的。不過,由于骨不像管道那樣筆直,而是與人體的形態相適應,所以在發育過程中,骨骼會不斷地吸收和增殖而逐漸形成完整的形態。
像骨盆和顱骨那樣的扁平形骨骼,主要是由骨膜發生骨化以后逐漸變大的,即不經軟骨雛形,直接形成了骨骼。一般女性在15~16歲,男性在17~18歲,骨骼的發育就完成了。其后在骨骼內部,也旺盛地進行著新陳代謝。
關節的結構與功能
關節位于骨與骨的結合部,通過肌肉的活動來進行運動。
嚴格來講,關節可分五類,但是主要的有纖維軟骨性關節和滑膜性關節兩種。纖維軟骨性關節位于骨盆前面的恥骨聯合等部位,一般不活動。
滑膜性關節是能夠靈活活動的關節,由結締組織構成的膜囊附于關節周圍,囊壁分內外兩層,外層致密,與肌鍵或韌帶相連,內層為滑膜層。
滑膜內是關節腔,滑膜分泌透明的有粘性的關節液(滑液)。健康的關節液只是少量地潤滑關節軟骨和滑膜表面,當有某種疾病時,關節液就會增多而使關節腔內積存大量的液體。
在滑膜表面有許多小突起,叫滑膜絨毛,當該部位有病時,也會大量增多。
為了控制運動的方向,在關節外側有韌帶,但由于關節不同,在內側也有制動韌帶。另外,在關節之間還有軟骨板,可以使運動靈活地進行。
關節的形狀有合葉關節和球窩關節。另外,也有稱為滑動關節的膝關節。
球窩關節的運動范圍很大,如肩關節和髖關節,不僅能屈伸,而且能回旋。而合葉關節和滑動關節,像手指和膝關節,只能夠進行伸屈。為了不使關節發生異常運動,各種韌帶起著控制作用。不過,巨大的外力會使韌帶伸長或斷裂。當韌帶斷裂后,關節大都會脫位。
脊椎的結構與功能
脊柱由7個頸椎、12個胸椎、5個腰椎以及形成一個骨骼的骶椎和尾椎組成。每個脊椎都由圓板狀的椎體和椎弓等組成,其間有椎孔。
在椎體和椎體之間,有一個叫做椎間盤的纖維性軟骨板,將椎體互相連接起來。另外,椎弓除通過關節與上下的關節突起相連以外,還通過韌帶與上下的脊椎相連。
從前面看,脊柱基本上是直的;從側面看,頸椎和腰椎部分向前凸出(前彎),胸椎和骶、尾椎部分向后凸出(后彎)。這些彎曲與人類的直立姿勢和行走等密切相關,具有保持身體平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