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生理健康(2)
- 中老年飲食營養與健康·長壽篇
- 康爾夫編著
- 8721字
- 2021-05-31 09:41:34
血壓知識
血壓是指流動中的血液對血管壁的壓力。測量血壓要在安靜時將血壓表的袖帶纏在上肢,用橡皮球將空氣送入袖帶里,然后測定水銀柱高度。可以取坐位、臥位和立位進行測量血壓,但袖帶位置應與心臟位置高度相同。
最高血壓與最低血壓
血壓的原動力是心臟收縮力。當心臟收縮時,動脈里血液量增加,因而血壓上升。相反,當心臟舒張時,動脈內血液量減少,血壓即可降低。前者叫做最高血壓(收縮期血壓),后者叫做最低血壓(舒張期血壓)。最高血壓和最低血壓之差叫脈壓差。脈搏每跳動一次,可出現一次最高血壓和最低血壓。
血壓的正常值
20歲男性最高血壓的正常值是16.4千帕(12毫米汞柱),女性為15.7千帕(118.7毫米汞柱);男性最低血壓為9.7千帕(73.8毫米汞柱),女性為9.6千帕(72.1毫米汞柱)。30歲以前,與上述數值基本相似。但40歲以后,在嚴格意義上,很難決定正常血壓,這是因為又增加了老化現象的緣故。一般所說的高血壓,是指經反復測量而高壓總是在20千帕(150毫米汞柱)以上,低壓總是在12千帕(90毫米汞柱)以上者。然而60歲以上的人,高壓為21.3千帕(160毫米汞柱)亦屬正常(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
血壓的變動
血壓并非總是恒定的,會隨著身體諸項條件變化而變化。氣溫對血壓有明顯影響,高血壓患者的血壓一般夏季較低,冬季較高。并且與每天的氣溫變化都有密切關系;運動對血壓也有很大的影響。一般來說,血流增加時,血壓可上升。輕微運動時,由于末梢血管擴張減少血流的阻抗力,因此血壓不會上升。但是,在激烈運動時,由于從心臟壓迫出來的血液量增多,因而可使血壓升高;憤怒、擔憂、苦惱、受驚等感情中樞興奮也可使血壓上升,但其上升情況因人而異。
食管的結構與功能
食管從咽的深部開始到脊椎前端沿氣管和心臟的后部下行,通過橫膈膜(胸部和腹部的分界線)自右后方與胃相接,是一條長約25厘米的肌肉性管道。
食管總是呈收縮狀態,使內臟閉合,只有在食物通過時,才擴展到3平方厘米左右。
不過,食管并不能發生擴張,有的部位則呈生理性狹窄,即食道入口、氣管分支的交叉部及通過橫隔肌等三個狹窄處。這些部位以前認為是容易患食管癌的部位,但實際上是容易卡住誤吞食物或異物的部位。此外,在誤服毒物以后,此處也是容易發生炎癥、腐蝕、潰瘍的部位。
咽下的食物用3~5秒鐘即可通過食管而到達胃里。食管的蠕動運動以及食管腺所分泌出來的粘液,可幫助食物通過。
胃的結構與功能
胃是連接食道的袋狀器官,在左橫膈膜的下方,即位于左上腹部至左側腹部。
胃的形狀主要可分為類似魚鉤狀的鉤狀胃和類似牛角狀的牛角胃。一般來說,胃壁緊張正常的鉤狀胃多見于消瘦型人;胃壁緊張程度高的牛角胃多見于肥胖型的人。
在胃的內側(粘膜)由賁門到幽門處有許多皺褶,分泌胃液的胃腺有無數個開口。
胃的入口叫賁門,出口叫幽門,其中有幽門括約肌,可調節食物的流動。
胃一方面將食物弄碎而消化一部分蛋白質;另一方面又將變成了粥狀的內容物一點一點地送進腸里,因此胃有運動和分泌兩種功能。
胃的運動一般稱之為蠕動運動,這是由胃壁肌肉層的周期性收縮而引起的,自賁門下部開始向波浪一樣傳導到幽門部。當胃中有食物時,每隔20~25秒鐘的時間就進行一次運動。通過這種運動可將食物徹底混合,弄碎并慢慢送進十二指腸。
胃液的分泌是在食物進入胃里以后才開始。但是當看到食物或者聞到食物的香味,以及想起可口的食物等時也會分泌。
分泌是由位于粘膜內的胃腺所引起。胃液的主要成分有鹽酸、胃蛋白酶、粘液。鹽酸可使胃蛋白酶原轉變成胃蛋白酶,并具有殺菌能力。胃蛋白酶可分解(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質而形成胨。粘液覆蓋在胃的粘膜表面,保護粘膜免受各種刺激。
胃的運動和分泌功能,是通過植物神經(有促進作用的迷走神經和有抑制作用的交感神經)和各種激素來調節的。此外,也會由精神感情的變化而發生微妙的變化。
由胃幽門附近的粘膜所產生的促胃泌素的激素,介入血液以后,會加強胃酸的分泌。相反,由腸粘膜所分泌的腸促胰液肽會抑制胃酸的分泌。另外,由胰臟分泌出來的胰島素以及腦垂體和腎上腺皮質所分泌出來的甾類激素都能加強胃酸的分泌。
當看到好吃的食物、聞到香味以及發生喜、愉快、興奮的感情變化時,都會加強胃運動和胃液分泌。相反,當看到臟東西、聞到難聞的氣味以及出現擔心、憂郁、恐怖的感情障礙時,則會抑制胃的運動和胃液的分泌,而引起食欲不振、惡心等不良反應。
腸的結構與功能
腸主要由小腸和大腸組成。不管小腸還是大腸都是由植物神經調節的,但也受腸的內容物的機械刺激和化學刺激的影響。另外,精神感情的變化也對腸的運動和分泌有促進或者抑制的作用。
小腸
小腸分為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是連接胃的幽門部,長約6~7米的管道。由十二指腸開始,經空腸、回腸在腹腔內曲折下行,在右下腹部與盲腸(大腸的開始部位)相接。
小腸通過蠕動慢慢運送食物,約經過3~4個小時就可運到大腸。食物在這個過程中,接受各種消化液的作用而被充分消化和吸收。
十二指腸 自幽門部開始呈“J”字型彎曲,與空腸相接,長約25~30厘米。膽囊和胰臟由一根細管與十二指腸相連,向十二指腸輸送在消化上起重要作用的膽汁和胰液。膽汁可乳化脂肪使其易于消化,胰液則是含有糖、蛋白、脂肪等消化酶的強力消化液。
空腸和回腸 在腹腔里曲折下行通向盲腸部,其粘膜有許多皺褶。而且粘膜表面生長著密密麻麻的稱為絨毛的小突起,使小腸的吸收面積顯著擴大,同時又加快了吸收速度。
絨毛內的毛細血管和淋巴管像網一樣張開,旺盛地攝取吸收進來的養分。另外,在絨毛之間還有許多腸腺開口,分泌含有各種消化酶的腸液。
腸液與膽汁和胰液一道作用于食物,在通過小腸的過程中,將食物中的糖、蛋白質、脂肪分別消化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和甘油。
小腸的運動和調節 小腸的運動有三種,振子動動、分節運動和蠕動運動。振子運動和分節運動是攪拌腸內的內容物,使食物與腸壁充分接觸以易于吸收;蠕動運動則起運送內容物的作用。
小腸的粘膜也能分泌出各種激素以調節腸的功能。
腸促胰液肽可促進胰液和腸液的分泌,腸促胰酶素會促使排出胰液,縮膽囊素可促使排出膽汁,縮腸絨毛素具有使粘膜表面的絨毛運動活潑化的作用。
大腸
大腸比小腸要粗得多,長約1.5米,可分盲腸(前端與闌尾相連)、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位于有下腹部至右上腹部以及左上腹部至左下腹部。直腸的下端是肛門。
大腸的功能 大腸粘膜沒有絨毛,腸腺只分泌保護粘膜并緩解腸內容物的通過粘液,不含有消化酶,所以在大腸里不能進行消化。大腸主要是吸收水分、部分礦物質和維生素,使呈半流動狀態的內容物變成糞便形。
另外,在正常情況下,大腸里還存在有大腸菌及其他許多細菌。這些細菌可使在小腸內未能被吸收消化完的食物腐敗,通過發酵作用使其分解并產生氣體,并制造出各種維生素,如葉酸、維生素K、煙酸、維生素B及泛酸等。
由細菌作用等使腸內產生的氣體,大都被腸壁的血管所吸收,一部分排出體外。
大腸的運動 大腸的運動同小腸一樣,分為蠕動運動和分節運動,但其運動一般較慢,經8~9個小時才能將內容物由盲腸運送到乙狀結腸。
除此之外,當胃里進入食物以后,還有引起反射的大蠕動運動,這是引起排便反射的重要運動。
內分泌系統的結構與功能
內分泌系統是由許多內分泌腺和內分泌組織構成的人體重要功能的調節系統。內分泌腺包括腦垂體、甲狀腺、甲狀旁腺、胰腺、腎上腺、性腺、胸腺等。
人的身體里有制造和分泌各種必需物質的腺體。其中將分泌物直接分泌到皮膚、粘膜、消化管等的腺體叫做外分泌腺,將分泌物分泌到血液中的腺體叫內分泌腺。
內分泌腺分泌的生物活性質叫激素,過去叫荷爾蒙。最初發現的激素是性激素,其他激素是在進入20世紀以后才弄清的。因此,即使在今天,一提起激素,也有很多人首先想到性激素。然而,性激素不過是激素的一種而已。除此之外,還有幾種對維持生命具有重要作用的激素。這些激素根據體外的溫度及其他變化以及身體的活動狀態等,可及時地分泌出適宜的量,以幫助身體各種功能順利進行。
激素分泌過多和過少都可引起疾病。因激素分泌過多引起的疾病有:甲狀腺機能亢進、腎上腺皮質機能亢進等。
能引起激素不足的疾病有:手術摘除內分泌腺、放射線照射、炎癥等。
使用激素治療各種疾病的激素療法有兩種,一種是在因激素不足而導致疾病時,對不足的激素給予補充;另一種是其激素沒有什么特別的不足,只是期待著將激素作為一種特殊的藥物去發揮作用。
不管哪種療法,由于都會對全身發生各種影響,所以要遵照醫生的指示行事。
腎臟的結構與功能
結構
腎臟是位于上腹部的后方,隔著脊柱左右各一個如蠶豆形、重約120克的臟器。中央的凹陷部叫腎門,腎動脈、腎靜脈、輸尿管、神經等由此出入。將腎臟縱向切開來看,可分外側的皮質和內側的髓質兩部分。進而在內側面向腎門部有一個成扇形張開的腎盂。
在顯微鏡下觀察,可見腎臟是由像亂線一樣裹成一團的血管集合體的腎小球、包裹腎小球的鮑曼氏囊、與腎小球相連的尿細管以及其間的血管、間質等組織所構成。
腎臟的功能之一是制造尿,將身體不需要的物質排出體外。
在體內隨著細胞的活動不斷產生無用的物質,腎臟則有通過尿將這些無用的物質排出體外的作用。腎臟的這種功能在正常情況下是相當充足的,即使因疾病和外傷而失掉了一側,另一側也能發揮健康人所需要的作用。但是,當因某種原因使腎臟的功能變壞而沒有這種能力時,腎臟就不能承受其負擔而使無用的物質蓄積、體液平衡紊亂,從而表現出各種癥狀。這種情況嚴重,就稱為腎功能不全或尿毒癥。
腎小球 進入腎臟的腎動脈,分成幾條分支以后,最后成為毛細血管而形成腎小球。在腎小球的血管腔和鮑曼氏囊之間有內皮細胞、腎小球基底膜、上皮細胞。水分和其他物質經過這一中間被過濾而形成尿。
由全身集中來的血液,經腎動脈進入腎臟內,到達腎小球里,除了血液成分中的細胞和蛋白質等不能通過毛細血管壁的物質以外,大部分物質在鮑曼氏囊內被過濾。這個液體就是原尿。
在正常情況下,每分鐘可過濾100毫升(每天約150公升)的原尿。在原尿中,不僅有身體不需要的物質,而且還含有身體所需要的水分、糖、氨基酸、電解質等物質。這種原尿并不是原封不動地作為尿排出體外,其中的大部分物質,在尿細管里會再度被吸收。
尿細管 尿細管在腎臟內有著復雜的走行,因部位不同而有各種名稱,但最后作為集合管向腎盂開口。尿細管雖然是讓尿的基礎液體通過,但又具有使基礎液體在尿細管的各個部位再度吸收和分泌等作用,最后形成尿。
原尿在流經很長的尿細管期間,身體所需要的物質經尿細管細胞所吸收而再度返回到血液中。
尿細管中的再吸收機制很復雜,是維持身體的正常活動所必備的。
在尿細管里進行再吸收的同時,將不必要的物質排出體外。原尿中的百分之一,即每天約有1.5公升的物質變成尿。
腎單位 將腎小球、鮑曼氏囊、尿細管統稱為腎單位。據說左右兩個腎共有200萬個腎單位,腎臟的主要功能就在于腎單位。
功能
通過集合管集中到腎盂里的尿,經輸尿管進入膀胱,進而經尿道排出體外。這樣,腎臟一方面通過制造尿,另一方面再吸收身體所需要的必要物質而使身體的內部保持一定的環境(膠體滲透壓和酸、堿平衡等)。另外,腎臟作為產生激素的器官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眼的結構與功能
結構
眼是人體的視覺器官,包括眼球、視神經及附屬器官。
眼球 成人的眼球直徑約24毫米,重約7.5克,由以下部分組成。
鞏膜:是眼球的最外層,為白色堅韌的纖維膜,與角膜共同保持著眼球的一定形狀。
角膜:位于眼球最前面,無色透明,像表蒙子一樣。
脈絡膜:是眼球壁的中層,富于色素細胞和血管。由于此膜類似葡萄外皮的顏色和形狀,故稱為葡萄膜,有遮光作用,并主管眼球的營養。
睫狀體:是連結脈絡膜前方的輪狀部分,其中的肌肉收縮,可使晶體變形,使所要看的物體清晰可見。
虹膜:與睫狀體相接,位于晶體前面,根據入射光線的強弱發生反射性收縮,以調節瞳孔大小。虹膜的顏色因人種而異,與其所含的色素量有關。在東方民族中,由于色素多,所以呈黑色;白種人由于色素少,可呈藍色或白色。
瞳孔:虹膜中央的圓形小孔,是光進入眼球內的入口,由于虹膜肌纖維收縮,瞳孔可縮小或擴大。
視網膜:位于脈絡膜內面。此膜的外層分布著感光和顏色的視細胞。由視網膜出來的神經纖維在眼球后部集中形成視神經,通過眼窩和視神經管到達大腦。視網膜中,把相當于眼球后極,圍繞視線終止處叫做黃斑。與此相反,視神經由視網膜向外穿出眼球的部分,無視細胞,稱視神經乳頭。
視神經 由眼球后方到大腦視覺中樞的神經束,稱視神經。左右眼視神經的一部分,在進入大腦之前形成交叉。
其他眼球內容物有晶體、玻璃體、房水等。位于瞳孔后的晶體,以微細的纖維(秦氏小帶)與睫狀體接連,其后部與玻璃體相鄰。由角膜、虹膜、晶體、睫狀體所圍繞的空間,稱眼房(又分前和后房),其中充滿房水。
由外界進入眼內的光線,首先在角膜發生屈折,進入前房后通過瞳孔。在晶體再次發生屈折,進入玻璃體內,于視網膜上成像并刺激視細胞。該刺激通過視網膜、視神經,于視神經交叉處一半交叉,經視索達外側睫狀體,再由視放射到達大腦枕葉視中樞。
附屬器 有眼瞼、結膜、眼肌、眶筋膜、淚器、脂肪、骨膜及睫毛等。
眼瞼分上下兩部分,其開閉可使角膜顯露或隱蔽。眼瞼周圍有睫毛,與眼瞼共同保護著眼球。覆蓋眼瞼里面的是瞼結膜,覆蓋在眼球前面的鞏膜表面是球結膜,與角膜相連。支配眼球運動的眼外肌有上直肌、下直肌、內直肌、外直肌、上斜肌、下斜肌,使眼球可向各方向活動。淚器有淚腺與淚道,淚液由淚腺流到上穹窿結膜,濕潤結膜、角膜后,經上、下淚點流向淚道,最后流進下鼻道。
功能
眼所具有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光覺、形覺(包括視力、視野)和色覺。
光覺 眼能夠感光的能力叫光覺。光覺障礙有:光覺減弱、對暗適應遲緩的夜盲。
對光刺激發生反應的是視網膜的視細胞,分錐細胞和桿細胞兩種。錐細胞感強光及色視覺,使視力良好,辨別顏色。而桿細胞是感受暗光或弱光,且沒有色視覺。
將主要由錐細胞作用的眼的狀態叫明適應狀態,主要由桿細胞作用的眼的狀態叫暗適應狀態。
形覺 將眼分辨物體形狀的功能叫做形覺。形覺分為視力和視野。
視力是眼認識物體存在和形狀的能力,在視機能中最重要。日本人的正常視力為1.2(標準光照度為200勒克斯),我國人的正常視力為1.0。所謂弱視,即指視力低下而無他覺(客觀)變化。弱視有斜視性弱視、屈光參差性弱視、屈光不正性弱視、遮眼性弱視等。
將眼不活動所能看到的范圍叫作視野。正常人視野的廣度以白色為最寬,其次為藍色、紅色,綠色最狹窄。
色覺 是指眼辨別顏色的能力。完全無色覺者,稱全色盲;色覺全面減弱者,稱全色弱;只欠缺紅綠色覺者,稱紅綠色盲;較紅綠色盲程度輕的,稱紅綠色弱。
雙眼單視 正常眼,雙眼注視同一物體時,傳入大腦皮質中樞,融合成一個像,稱為雙眼單視機能。由于我們的右眼和左眼是分開的,所以映射到右眼的物像與映射到左眼外界的物像多少有些不同,因此我們可以判斷外界物體的遠、近,并能把外界物體看成是立體的,將此叫做立體視覺。
另外,將兩眼的視線集中于注視物體的功能叫做幅輳。為了避免左右眼的視網膜像的復視(不吻合),而讓眼球的運動相一致,使兩眼的映像成為一個,這種機能稱為融像。
眼的調節是由于睫狀體中的睫狀肌收縮,使懸韌帶松弛,晶體就以自身的彈性變凸,從而提高眼球的屈光力。因此,調節機能是與睫狀肌的功能和晶體的彈性有關。所以,當睫狀肌麻痹或晶體失去其彈性時,便不能進行調節。在調節機能完全靜止的狀態下,根據眼的屈光狀態分為:正視、近視、遠視、散光四種。
決定眼的屈光狀態的要素是:角膜、房水、晶體、玻璃體的屈光力、晶體的位置與眼球的長度(眼軸長度)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角膜的屈光力、晶體的屈光力和位置、眼軸的長度三項。根據這三個因素的相互關系,可區別為正視、近視、遠視。由于角膜表面不是一個球面,能引起散光。眼的屈光狀態并不是終生不變的,嬰兒時,大多數是遠視;但隨著成長,有向近視轉化的傾向;成人時,約有半數會變成近視;老年時,由于調節力減弱,遠視會隨之增加。
鼻的結構與功能
鼻的結構
鼻由外鼻、鼻腔和鼻竇三部分組成。
外鼻 外鼻是由外側可以看到的鼻子的部分,自眼眉之間的耳根開始,到下端的鼻尖部。在鼻尖的下面左右各有一個外鼻腔。將外鼻腔左右分開的壁是鼻中隔,從壁的根部到上嘴唇中央成縱向走向的是人中。外鼻孔兩側的鼓起部分為鼻翼。外鼻的表面為皮膚所覆蓋,由于在鼻翼和鼻尖的很厚的皮膚中有汗腺,所以鼻子也會出汗。鼻尖部和鼻中隔是由軟骨組成的,具有彈性,所以即使受到碰撞也不易受傷。
鼻腔 鼻腔是外鼻孔內部的既寬廣又復雜的洞腔。這個洞腔在里面再度狹窄,通過左右后鼻孔的孔向咽部張開。鼻腔由鼻中隔的壁左右對稱地分開。在左右的鼻腔中,有著從側壁中對稱地突出來的鼻甲和鼻道。鼻道是使呼吸的空氣和流動分泌液的通道,由眼睛流出的眼淚也流進下鼻道。鼻腔的內面被粘液所濕潤的粘膜所覆蓋著。鼻腔的上方有一個粘膜的顏色稍微有所變化的部位,這是感覺氣味的重要部位。
鼻竇 鼻竇是被位于鼻腔外側的骨所包圍著的空洞,左右兩側各有4個,成對稱性排列。都與鼻腔以細小的通路相連,鼻腔的粘膜通過通路延伸覆蓋于空洞的內面。
鼻的功能
鼻的功能是:可以感知味道;使呼吸的空氣通過;使聲音發生共鳴等。
在鼻腔上方的嗅覺部分布著大量的感知氣味的細胞,在呼吸運動中所吸進來的空氣中的氣味分子接觸到嗅細胞以后就會感知。另外,廣泛分布于耳粘膜的三叉神經也具有幫助感受味覺的作用。
由外鼻腔吸過來的空氣,在通過狹窄而又有許多凹凸的鼻腔時,就會充分吸收由粘膜所分泌出來的粘液的濕氣,使其溫度接近于體溫,變成了濕潤的空氣以后被送進肺里。另外,空氣中的灰塵會吸附在鼻毛和粘液上,從而保證將干凈的空氣送進肺里。
此外,當人在發聲時,軟口蓋能夠自由活動,在發聲時所呼出的部分空氣進入鼻腔而引起共鳴,從而使聲音更加響亮。
另外,還可關閉鼻的深部,使空氣不能由鼻通過而清楚地發出某些聲音來。
耳的結構與功能
耳是感覺器官之一。耳由外耳、中耳和內耳組成。耳朵在發揮聽覺功能的同時,還維持身體的平衡(平衡感覺)。
外耳
外耳是由耳廓和外耳道組成的。
耳廓 動物的耳廓相當大,而且通過活動,耳廓的肌肉便可靈活地活動以發揮搜集外部聲音的作用。但是人類的耳廓,集音的功能已經退化,現在只是起到一種裝飾作用。由于耳廓露于體表,容易患凍傷、外傷等。
外耳道 是一條由耳穴至鼓膜長約3.5厘米的細管,為集音的入口。外耳道呈“S”型,稍彎曲,在入口附近叢生耳毛,并有皮脂腺和耳垢腺等,可分泌含脂肪的分泌物。這種分泌物的淤積,便成為耳垢。
由于外耳道呈彎曲狀,所以由外面進來的異物會受到阻礙而不易進入耳朵的里面。不過在毛根部易發生感染而容易長癤子。
鼓膜是一厚約0.1毫米的薄膜,但比較結實,不容易破裂。由于它對聲音非常敏感,可隨著音波振動,并將聲音傳導到內耳處。鼓膜上也分布有血管,但在平時的狀態下由于很細看不出來。不過,在因急性中耳炎等引起炎癥以后,血管會因擴張充血而變紅。
鼓膜有裂孔,可使聽力下降。但是,僅僅有裂孔,一般下會出現令人擔心的聽力困難。
中耳
中耳位于鼓膜的內側,又叫做鼓室,如同一個很小的房間,其中有能夠靈活活動的聽骨。
聽骨 在中耳的“天棚”上,懸垂著3個連在一起有半個大米粒大小的骨頭。聽骨根據其各自的形狀,分別被稱為槌骨、砧骨、鐙骨。槌骨與鼓膜緊密相連同鼓膜一起振動,鐙骨與內耳的分界線的前庭窗松軟地連在一起,鼓膜的振動就是經過3塊相連的聽骨傳到內耳的。
咽鼓管 由中耳腔到鼻咽腔有一個通道,這個通道叫作咽鼓管。咽鼓管時常張開,使中耳的氣壓與外面的氣壓保待一致,具有使鼓膜內外的氣壓保持平衡的功能。不過,當患感冒而引起鼻咽腔發炎時,炎癥就會通過咽鼓管累及中耳。
內耳
內耳是與聽覺和平衡感覺有關的部位,是由耳蝸(蝸牛形的器官)以及與其相鄰的前庭及3個半規管所組成的,又稱為迷路,都是位于硬骨中的器官。
耳蝸 耳蝸是感受來自中耳聲音的器官,為一中空的螺旋形骨管,其中充滿了稱為內耳液的淋巴液。在這個液體的表面上有秩序地排列著聽神經末端的聽細胞。當由中耳傳來聲音時,內耳液便振動,聽細胞捕捉這些音波后傳給聽神經。
前庭器官 前庭器官是由3個半規管和前庭兩個器官組成的。3個半現管為輪狀的3個小軟管,分別成直角交叉。前庭由內部充滿液體的卵形囊和球形囊這兩個小口袋組成的。通過上述液體的振動,可使人感到身體的傾斜程度、回轉運動、活動的開始以及結束等變化。一旦刺激前庭器官,就會引起強烈的暈眩。
咽喉的結構與功能
咽位于鼻、口與氣管和食道之間。在醫學上稱為咽或喉,具有下咽、呼吸和發聲等功能。
咽是鼻腔和食道中間的漏斗狀部分。看一下嘴的深部,口腔呈逐漸變為狹窄。該部分的上方是軟腭,其前端是懸雍垂,左右為舌腭弓。在其根部可見核桃狀的物體,這是腭扁桃體,其里面很開闊,為口咽。其上方向軟腭的后方開闊形成鼻咽,向下方開闊形成喉咽。在鼻咽有咽鼓管隆起和咽扁桃體,喉咽有舌扁桃體。
咽粘膜的知覺主要是由舌咽神經和咽神經叢所控制,而肌肉的運動主要是受迷走神經控制。
咽的首要作用是調節空氣的流通和咽下作用。另外,扁桃體可以產生免疫抗體,這對生體的防御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喉是位于氣管上部的發聲器官,與氣管相連。整個喉由數個軟骨、肌肉、韌帶、粘膜等組成,通過結締組織和肌肉等與音骨和口腔底相接,其中央有聲帶,聲帶之間的縫隙叫聲門。
喉的主要作用是發聲。聲帶是呈V字狀排列的兩根白帶。當左右兩側的聲帶在聲帶肌的作用下密切相連而使勁呼氣時,聲帶就會振動而發出喉原音。這個原音通過咽、口腔、鼻腔的共鳴,就會變調并變成語言。
正常呼吸時聲帶會張開,當異物進去后,受其刺激整個喉會發生強烈收縮,接著就會進行很強的呼出,這就是咳嗽。但是,在下咽時,由于從一開始聲門就關閉,所以食物不會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