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8章 太極拳運動招術

太極拳是我國傳統的健身拳術之一。由于其動作舒展輕柔,動中有靜,圓活連貫,精氣相隨,外可活動筋骨,內可流通氣血,協調臟腑,故不但用于阻擊、防身,而且更廣泛地用于健身防病,深為廣大群眾所喜愛,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傳統養生法。

太極拳以“太極”為名,“太極”指萬物的原始“渾元之氣”,其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陰陽二氣互為其根,此消彼長,相互轉化,不斷運動則變化萬千。因而太極圖呈渾為一體、陰陽合抱之象。太極拳正是以此為基礎,形體動作以圓為本,一招一式均由各種圓弧動作組成,故觀其形,連綿起伏,動靜相隨,圓活自然,變化無常;在體內,則以意領氣,運于周身,如環無端,周而復始。意領氣,氣動形,內外合一,形神兼備,渾然一體。這樣看來,以“太極”哲學指導拳路,拳路的一招一式又構成了太極圖形。拳形為“太極”,拳意亦在“太極”,以太極之動而生陽,靜而生陰,激發人體自身的陰陽氣血達到“陰平陽秘”的狀態,使生命保持旺盛的狀態,這就是太極拳命名的含義所在。

養生機理

太極拳是一種意識、呼吸、動作密切結合的運動。“以意領氣以氣運身”,用意念指揮身體的活動,用呼吸協調動作,融武術、氣功、導引于一體,是“內外合一”的內功拳。

重意念,使神氣內斂,練太極拳要精神專注,排除雜念,將神氣收斂于內,而不被他事分神。神內斂則“內無思想之患”,而精神得養、身心歡快;精神寧靜、樂觀,則百脈通暢,機體自然健旺。

調氣機,以養周身。太極拳以呼吸協同動作,氣沉丹田,以激發內氣營運于身。肺主氣,司呼吸;腎主納氣,為元氣之根。肺、腎協同,則呼吸細、勻、長、緩。這種腹式呼吸不僅增強和改善肺的通氣功能,而且可益腎而固護元氣。丹田氣充,則鼓蕩內氣周流全身,臟腑、皮肉皆得其養。

動形體,以行氣血。太極拳以意領氣,以氣運身,內氣發于丹田,通過旋腰轉脊的動作帶動全身,即所謂“以腰為軸”、“一動無有不動”。氣經任、督、帶、沖諸經脈上行于肩、臂、肘、腕,下行于胯、膝、踝以至于手足四末,周流全身之后,氣復歸于丹田,故周身肌肉、筋骨、關節、四肢百骸均得到鍛煉。具有活動筋骨、疏通脈絡、行氣活血的功效。

由于太極拳將意、氣、形結合成一體,使人身的精神、氣血、臟腑、筋骨,均得到濡養和鍛煉,達到“陰平陽秘”的平衡狀態,所以能起到有病治病、無病健身的作用,保證人體健康長壽。恰如《累門·上古天真論》所說:“提挈大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神守,肌肉若一,故能壽比天地”。太極拳之所以能夠養生,道理也正在于此。

練功要領

神靜、意導

練習太極拳,要始終保持神靜,排除思想雜念,使頭腦靜下來,全神貫注,用意識指導動作。神靜才能以意導氣,氣血才能周流。

含胸拔背、氣沉丹田

含胸,即胸略內含而不挺直;拔背,即指脊背的伸展。能含胸則自能拔背,使氣沉于丹田。

沉肩墜肘、體松

身體宜放松,不得緊張,故上要沉肩墜肘,下要松胯松腰。肩松下垂即是沉肩;肘松而下墜即是松肘,腰脖要松,不宜僵直板滯。體松則經脈暢達,氣血周流。

全身協調、渾然一體

太極拳要求根在于腳發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只有手、足、腰協調一致,渾然一體方可上下相隨,流暢自然。外動于形,內動于氣,神為主帥,身為驅使,內外相合,則能達到意到、形到、氣到的效果。

以腰為軸

太極拳中,腰是各種動作的中軸,宜始終保持中正直立,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故腰宜松、宜正直,腰松則兩腿有力,正直則重心穩固。

連綿自如

太極拳動作要輕柔自然、連綿不斷,不得用僵硬之拙勁,宜用意不用力。動作連綿,則氣流通暢;輕柔自然,則意氣相合,百脈周流。

呼吸均勻

太極拳要求意、氣、形的統一和諧調,呼吸深長均勻十分重要,呼吸深長則動作輕柔。一般說來,吸氣時,動作為合;呼氣時,動作為開。呼吸均勻,氣沉丹田,則必無血脈憤脹之弊。

太極拳的流派很多,各有特點,架式也有新、老之分。目前,比較簡便易學的,就是“簡化太極拳”,俗稱“太極拳二十四式”。其各式名稱為:起勢;左右野馬分鬃;白鶴亮翅;左右摟膝拗步;手揮琵琶;左右倒卷;左攬雀尾;右攬雀尾;單鞭;云手;雙鞭;高探馬;右蹬腳;雙峰貫耳;轉身左蹬腳;左下勢獨立;右下勢獨立;左右穿梭;海底針;閃通臂;轉身搬攔捶;如封似閉;十字手;收勢。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芜湖县| 青川县| 铁力市| 安宁市| 五常市| 石渠县| 西乌珠穆沁旗| 杭锦旗| 定州市| 伊川县| 若尔盖县| 宁德市| 雅江县| 台前县| 板桥市| 习水县| 寿阳县| 陕西省| 五大连池市| 光泽县| 博乐市| 盐亭县| 和顺县| 安徽省| 舞钢市| 武冈市| 南投县| 扎鲁特旗| 南平市| 安新县| 吴堡县| 乐山市| 岗巴县| 奈曼旗| 青海省| 舟曲县| 开封市| 微博| 百色市| 黎城县| 鄯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