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淺談心理學與幸福
- 用心理學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韋志中 鄧偉平
- 3683字
- 2021-05-06 17:25:18
由于競爭壓力過大,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危機加劇,現階段心理問題人群增多。積極心理學家發現積極的環境中,人更容易形成積極情緒。積極心理學主張人們以積極的心態,適應社會與環境。積極情緒、積極人格與積極環境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三大方向。
一、國家發展的三顆心
現在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主要是科技競爭。我們與美國在經濟競爭的背后,美國要遏制的是我們的科技發展。而CPU就是“科技之心”,強國是需要具備強大的科學技術支撐的。公司要強大,必須加強科技發展;國家要富強,也要在科技發展上占取主動權。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國家對計算機技術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黨的十九大也明確提出要建設網絡強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CPU。
另外,國家的工業發展需要發動機芯。發動機芯是工業的“心”,即所謂的工業技術的發展。飛機、輪船這些大型配置都要依靠重工業,而是否擁有自主研發的大飛機則是檢驗一個國家工業水平的標志。自20世紀80年代,我國開始自主研發大飛機。然而由于諸多因素的限制,大飛機的發展之路異常曲折,其中一點就是因為我們在發動機制造上的實力不足。所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需要發動機芯。
發動機芯是工業的“心”,CPU是計算機的“心”。國家的富強要靠這兩顆心。但是除了CPU和發動機芯,還有一顆更重要的心——我的中國心?,F階段為什么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要塑造我們的中國心。我們是否自信、是否勇敢、是否有創新精神、是否友善、面對問題時是否足夠堅韌,都是中國心的一部分。
為了提高“我的中國心”,孫中山先生曾在《建國方略》中強調心理建設。心理建設主要論述如何讓四萬萬中國人自信起來。他認為“國家政治者,一人群心理之現象也。是以建國之基,當發端于心理”。國家是由民心集合起來的,人心的力量有多大,國家就有多強盛。中國人一百多年來,從鴉片戰爭到現在,其實很多革命與改革都圍繞著怎樣讓我們自信,怎樣讓我們內心強大來進行的。
那時,西方列強侵略中華民族,并稱我們的民族是“東亞病夫”。當時政府派人去學習西方思想,引進外國科技,進行文化運動,其實已經是對傳統文化產生了懷疑。孫中山當時已經看到了,要使中華民族真正強盛起來,不被外國欺負,就要把民眾的中國心給建立起來,民心是一個國家建設的根基。
毛澤東在24歲時也寫下一篇文章,名為《心之力》。在文章中,毛主席提到:“若欲救民治國,雖百廢待興,惟有自強國民心力之道乃首要謀劃,然民眾思維心力變新、強健者是為首要之捷徑!”只有匯集民心才能救國,只有變革思想才能救國,這是國家強盛的首要途徑。
孫中山強調的心理建設,毛澤東的《心之力》,與現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建立文化自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不謀而和的。我們要實現中國夢,從心理學上來講,就是對未來有希望,其實就是要培養我們對自己未來的自信心。這也是在圍繞著“我的中國心”在做工作。
二、現階段心理問題人群多
有關數據顯示,自殺已成為二十大死因之一。全球每年大約有80萬人死于自殺,平均每40秒就有一人自殺。而每一例自殺大約會給135人帶來沉重的哀痛或者其他影響。這樣換算下來,每年的自殺行為大概會波及1.08億人。
在自殺人群中,中國青少年的自殺率世界第一。據統計,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于自殺,究其原因,首要因素就是學生的學習壓力過重,家長與老師對孩子的成績過度關注;第二就是家庭沖突,不良的親子關系也有可能擊垮孩子。
另外,患有抑郁癥的人,也迫切需要心理治療與關懷。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的調查報告顯示,1990年,中國約有2560萬抑郁癥患者,僅有5%得到治療,而據有關專家統計,目前我國抑郁癥患者已占總人口的4%~8%,約5500萬人。
改革開放40多年,我們的物質資本已經到了一定的階段,但我們的心理狀態卻還處于自卑、不安全、防御性很強的水平。國際心理治療大會保守估計,中國大概有1.9億人需要接受專業的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心理問題人群的增多,競爭壓力的加大,都是人們感覺不幸福的原因所在。
三、人們普遍缺乏安全感
根據馬洛斯的需求層次理論,當我們的生理需求得到一定的滿足之后,就會渴望安全需求的滿足?,F階段,競爭壓力過大,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危機加劇,安全感的缺乏已演變為一個社會常態。
越是心理不安全的人,越容易進行心理防御。這個很好理解,例如我害怕別人欺負我,哄騙我,我就把自己隔離起來,不與別人交流,表現出很冷漠的樣子;或者即使與他們交流,也不和他們說真心話,在外面穿一層“馬甲”,不讓他們知道我心里到底在想什么。
當然那些看起來不好惹的人,其實也是一種自我保護,因為最好的防守是進攻,我表現出不好欺負的樣子,自然就沒有人敢惹我了。例如有的人油鹽不進,誰勸他,他都聽不進去,這種人就是拿著盾牌的人。他不允許外部的聲音進來,以防這些聲音侵占自己的精神領地,類似于我的地盤我做主,我的思想我來守護。即使你并沒有做危害他的動作,但是他覺得你來勢洶洶,他就會先拿“紅纓槍”戳你一下,讓你知道厲害。
但是總防備著別人,也會傷了自己。如我們的神經、肌肉就會總處于緊張的狀態,進而會導致腦疲勞、記憶力下降,引起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神經衰弱等。鐘南山院士曾言,身體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身體的疾病是怎么來的?其實和我們的心理狀態有很大關系。偏頭痛、急性胃炎、高血壓等,全都是身心疾病,都是和心情郁悶、焦慮有關的。從這方面來說,提升民眾的積極心態、積極品質、積極情緒,也是為民眾的身體健康考慮。
什么是健康,多數人會覺得健康是吃健康食品、多進行體育鍛煉就可以的,其實這里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心態。例如同去虎門炮臺參觀,我看到的是關天培抗擊英寇、浴血奮戰的愛國情,感受到的是滿滿的自豪感;而你感受到的卻是清政府落后被侵略的羞恥感,覺得郁悶、糟糕。為何兩者會有這么大的不同?就是由心態造成的。
有人可以負重80斤,有人只能負重60斤,這是由力氣決定的;同在一家公司打工,有人每月可以拿到上萬元,有人卻只有幾千元,這是由能力決定的;同樣是欠錢,有人欠了一萬元,心里沒有壓力,有人欠了五千元,就惶惶不可終日,這是由一個人的抗壓能力決定的;同樣遇到被人罵,有人心里會不安,晚上睡不著覺,而有的人當時不舒服,過后就像沒事人一樣,這是由一個人的心態決定的。
當然,內心不安全的人,多多少少是有些自卑的??蓱z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恨之人也必有可憐之處。大家看中央電視臺的法制頻道,所有的犯罪分子都是可恨的,但他們同時也都很可憐,因為他們中大多數都在原生家庭的教育中,在成長歷程中經歷過一些不好的事情,受到了很大的傷害,才導致他們犯下大錯。
四、研究幸福的學科——積極心理學
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90年代末起源于美國的一個心理學研究領域,被譽為是心理學領域的一場革命,人類社會發展史中的里程碑。積極心理學倡導心理學的積極取向,主張用科學的原則和方法來研究幸福。簡單來說,積極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幸福的科學。
積極心理學將“以人為本”的思想放在核心地位,關注人的價值,注重提升人的積極性,發展人的潛能,主張人們以積極的心態,適應社會與環境。積極情緒、積極人格與積極環境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三大方向。
1.積極情緒
積極情緒體驗屬于人主觀的一種體驗,此種體驗能夠讓人更加深刻地感受某種行為,從而在認知等方面獲得更多積極的效用。積極情緒體驗主要集中在主觀幸福感、快樂等內容。
主觀幸福感指個體主觀上對自己擁有的生活狀態的肯定態度。主觀幸福感高的人對自己的生活比較滿意,會幸福地感受過去,客觀地對待未來。同樣,很多人也對快樂進行研究,比較快樂與不快樂的人在信息加工上的不同。還有學者研究快樂與收入水平、親密的人際關系等方面的聯系。
2.積極人格特質
積極心理學相信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兩股力量在斗爭,一股是積極的力量,如善良、寬容、感恩等,一股是消極的力量,如貪婪、自私、虛偽等。這兩股力量沒有強弱之分,都可能戰勝對方,關鍵要看個體在往哪股力量上注入新的力量,在給哪股力量創造適宜的生存環境。
研究發現,積極的人格特質可以強化和激發個體已有的能力和潛在的能力,對個體的成長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積極心理學家為此總結出了24種人格特質,包括樂觀、愛、感恩等,培養這些積極特質的最佳方法是增強個體的積極情緒體驗。
3.積極社會環境
積極環境的研究是建立在群體的基礎上開展的,積極心理學將積極的環境系統分為積極的社會大系統,如建立國家法律法規,還有積極的小系統包括健康的家庭,關系良好的社區、有社會責任感的媒體、有效能的學校等。
積極心理學家發現在積極的環境中,人更容易形成積極情緒以及積極人格品質,所以建立一個積極良好的環境是十分必要的。
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認為,心理學最大的使命是讓人類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意義。不僅僅是治療病人,關注那些問題人群。積極心理學的宗旨就是幫人們追求幸福人生。
我們這本書是《用心理學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里的“心理學”主要是指積極心理學的思想。積極心理學也一直是我喜歡且推崇的方向。我希望運用積極心理學中的一些思想來引導大眾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優勢,以積極的心態來適應人際和社會,進而追求更健康、和諧、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