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心理學的發展
- 用心理學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韋志中 鄧偉平
- 4723字
- 2021-05-06 17:25:18
心理學有著漫長的過去,但只有短暫的歷史??v觀心理學的發展,可以概括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問題導向的心里咨詢模式,第二階段是積極導向的人本主義模式,第三階段是社會心理服務導向的本土化發展模式。
心理學是一門科學,主要研究人的行為和心理活動。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是由心理引發的。例如我從你身旁經過時,看了你一眼。這個看也分很多種,如抬著頭看,勾著頭看,斜著眼看,平視看。但不論我采用哪種方式,“看”這個行為都是由心理活動引發的,是由一定的動機驅使的。抬著頭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你很坦誠,勾著頭看有點打趣的感覺,斜著眼在某些場合中代表著敵意。心理活動影響行為,行為反過來也會影響心理。比如你的情緒體驗是開心還是不開心,是焦慮還是憤怒,都和行為有關系。
但心理學的發展,卻是很短暫的。正如艾賓浩斯曾說“心理學有著漫長的過去,但只有短暫的歷史”。這里“漫長的過去”指的是科學心理學誕生之前。心理學領域內普遍認為,現代心理學的開端是1879年馮特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了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而在此之前心理學由于缺乏嚴謹的實驗論證過程而不被認為是一門嚴謹的科學。
不過這個章節并不是要闡述科學心理學的誕生,而是要圍繞心理學的研究方向及研究重心的變化來進行探討??v觀心理學的發展,可以概括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問題導向的心理咨詢模式,第二階段是積極導向的人本主義模式,第三階段是社會心理服務導向的本土化發展模式。
一、心理學的最初階段是以診斷與治療為主
1.起初:精神病人是妖魔附體
最開始的時候,人們缺乏對精神病的認識,不知道有些人為什么會瘋,為什么會自殘。那時候科學不發達,生物學、醫學都還比較落后,于是人們就把那些精神病人當作是被靈魂附體,撞了邪了。為了驅趕妖魔,人們會專門請巫師作法,類似現在的“跳大神”。這是東方人的基本做法。
西方人的思想和東方人基本上沒多大差別,他們主要受宗教的影響,認為精神病人是受到了上帝的詛咒或懲罰,又或是魔鬼撒旦的入侵。在教會看來,那些被詛咒或被附身的精神病人都是有罪的,只有驅除了他們的罪惡,才能使他們恢復正常。教會驅除罪惡的主要手段就是驅魔。驅魔儀式是非常隆重的,由專門的驅魔司鐸主持,司鐸會通過灑圣水、念禱文來驅趕病人體內的惡魔。如果病人在驅魔儀式后沒有恢復正常,則被視為上帝的棄兒。
2.發展:精神病人是生理出了問題
后來,隨著生理學的進一步發展,人們明白那些精神病人不是被鬼魂附體,而是生理上出現了疾病。古希臘人認為身體和精神均由冷、熱、干、濕四元素構成,在人體內表現為血液、黏液、黃膽汁和黑膽汁的混合,血在四種體液中是占主導地位的,當四種體液平衡的時候,人健康且理性。古羅馬時期的醫生蓋倫認為血是人體產生的,會經?!斑^?!保纱水a生了放血療法。
隨著20世紀醫學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精神病的產生是由于患者大腦出了問題,當時的醫生又開始對精神病患者的腦子“動手動腳”。引起最大轟動的就是“冰錐療法”,這種療法也叫“額葉切除手術”,發明這一手術的醫生莫尼茲還因此獲得了1949年的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
同一時期,電擊療法也開始逐漸興起。當時的精神科醫生發現如果精神病人的癲癇發作,就會有助于病情的穩定和改善。于是就有了人工引起癲癇發作的電擊療法。在電擊開始之前,患者會被捆綁在床上,帶上牙套,防止他們因為太過痛苦而咬斷舌頭。在電擊期間,精神病人會肌肉強直、抽搐,甚至昏厥,這種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被人殘忍折磨的絕望是常人難以想象的。當然現在的電擊療法已經得到了改良,并不會對人的身體造成很大的痛苦。
3.進步:精神病人是精神動力出了問題
精神病人在弗洛伊德時期得到了廣泛關注。弗洛伊德曾經在恩斯特·布呂克的指導下接受生理學的訓練,也曾在弗朗茲·布倫塔諾的指導下接受哲學訓練。弗洛伊德發現,精神病人實際上是精神動力出了問題。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意識包含三個層次,分別是意識、潛意識和前意識。人的精神活動,包含欲望、沖動、思維、幻想、情感等,會在不同的意識層次中發生與進行。凡是能覺察到的心理活動是意識,屬于人的心理結構表層,它感知著外在的現實環境。前意識又稱下意識,調節意識與無意識,更多體現在阻止潛意識進入意識領域。潛意識包括人的原始沖動和各種本能欲望,它無時無刻不在暗中活動,要求直接或間接的滿足,從最深層次支配著人的心理和行為。精神病人的產生就是源于潛意識的力量太強,沖破了前意識的監督與阻止,直接上升到了意識層面,所以精神病人的一些行為是混亂的,毫無理性的。
通過以上描述,我們可以看出,心理學最開始的任務是診斷人出了什么問題,是由于什么原因導致疾病發作的。
心理疾病診斷清楚之后就開始按癥狀進行分類,如抑郁癥、焦慮癥、強迫癥、歇斯底里癥、神經衰弱、恐怖癥都屬于精神疾病的范疇。分類后,后續的治療也就慢慢開始完善了。如一個人得了抑郁癥,想要自殺,咨詢精神科醫生后,醫生給他開了一些藥,來減弱他神經活動的興奮,一定程度上就能減少其自殺傾向。
二、心理學的第二階段是以教育為主
隨著心理學相關研究的不斷深入發展,心理學發展的方向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這種改變的風潮起始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并且于七八十年代達到巔峰。在這個階段,心理研究工作者的目光開始著眼于健康人群。與此同時心理學的第三勢力也開始逐漸興盛起來,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人本主義”。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大發戰爭橫財,成為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但是在經濟發達的背后,社會問題卻日益嚴峻,人們的精神狀態陷入了巨大的危機,此時急需運用心理學來改善這個危機。
這時傳統的精神分析理論已不能解釋現代人的心理疾病,人本主義就應運而生。人本心理學家認為,心理學應著重研究人的價值和人格發展,應該為全體人員服務。這里要強調一點,心理學剛開始主要服務于疾病人群,健康人群是不關注心理學的,心理學也不服務健康人群。而此時的美國人,并不是因為心理疾病而焦慮和痛苦,而是由于戰爭災難,導致很多人認為生活沒有意義而產生空虛、焦慮與煩惱。所以人本主義倡導自由意志與人的價值。
人本主義使心理學界看到了人的心理與人的本質的一致性,強調必須從人的本性出發研究人的心理。這種來自西方的人本主義觀點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觀點是一致的。早在2000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人之初,性本善”的觀點,而這種思想到了明代心學代表、思想家王守仁這里就更加的深入與深刻。
所以,無論是人本主義學者還是中國的古代思想家,都認為人本身是具有積極的內在力量的。正是由于這種轉變,一些心理學者例如人本主義理論創始人羅杰斯,需求層次理論的提出者馬斯洛都開始關注人性中的積極方面。馬斯洛曾經說過:“對自我實現的渴望,即個人在潛在的事物中實現的傾向。這種傾向可能被表述為渴望變得越來越真實,成為一個人能夠成為的一切。”
在此之后,美國的積極心理學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自1997年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積極心理學理論以來,許多學者對幸福、積極情感等概念進行了研究。積極心理學的目標是使正常人在某些良性條件下更加健康地發展,且認為心理學有三大使命:治療心理疾病、提高生活質量和開發潛在人才。積極心理學的興盛標志著心理學者對人性光輝面、積極面的推動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從人本主義開始,心理學開始服務更多的人。即便是現在,我們也是用人本主義的方法,對教育對象施加積極的影響,以促進其心理適應與發展。例如在學校開展青少年心理教育,在部隊開展軍人心理教育,甚至在監獄、戒毒所也開始逐步實行心理教育。要知道過去監獄和戒毒所主要是以懲罰為主,現在轉化為教育,這是我們人類的進步。
三、心理學的第三階段是以服務為主
現階段,心理學的發展方向不只是教育,也開始轉向了服務,開始為大眾的幸福生活保駕護航。但是有很多人對心理學的認識沒有跟上時代,還停留在治療疾病的階段,一說起心理學,就是有問題的人才去學習,自己身心健康,不需要學習心理學。他們并沒有意識到心理學是可以幫助、服務他們的。
現在各地政法委等相關部門都接到了建設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任務。為了建設更好的心理服務體系,相關部門需要在市區、鎮街,尤其是基層社區建立心理咨詢中心,也要聘請心理咨詢師來完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構建。然而常規的心理咨詢師所學的大多為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的相關技術手法,這并不能完全滿足當前社會由心理問題引發的矛盾糾紛和健康人群期盼過得更好的精神需求。為了解決當下中國社會心理問題,提供大眾更優質有效的心理服務,我們要清楚意識到心理學本土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社區的心理咨詢室有一個事例,一位子女長居國外的高齡老人,由于長期與子女分離而苦惱,這位老人既思念自己的子女,又怕聯系子女會影響他們的日常工作生活。最終老人選擇尋求社區心理咨詢師的幫助與交談,從而緩解思念之苦。面對這樣的咨詢對象,我們就不能采取常規的、傳統的心理治療方法,而要將心理咨詢從治療轉化為社會服務。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下,我們需要的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心理學。在此之前的心理學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全盤舶來了西方的心理學知識,然而到了現在這個階段,心理學的發展與應用就需要進行一些改變了,需要加入中國本土文化的心理學和哲學思想,從而達到幫助當代中國社會大眾的目的。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出現了一些關于社區心理的相關研究。根據研究對象可分為對社區青少年的研究、對社區老年人的研究、對社區其他人群的研究。由于我國的相關研究發展起步較晚,所以現在還處于摸索階段。但是以“德”治國是我國加強精神文明,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政策。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也就是說,我們的目標已經轉向了社會治理的層面,轉向了社會服務的層面。服務的目標變了,服務的過程就要進行轉變,服務的形式也要跟著改變。
早在2012年,我們就提出了254社區心理服務模式,預計到了心理學就是要扎根社區,從而發展出支持性的陪伴服務。它既不是治療也不是干預,既不是教育也不是預防,而是為社區居民幸福提供支持性、陪伴性的心理學服務。在以上理論體系的基礎上,我們出版了《社區心理學:254模式理論與實踐》一書。
“254”模式中的“2”代表著“自我”和“重要他人”,主要側重于呈現個體當下狀態及其和他人的關系?!?”則代表的是“五倫關系”,側重于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和雙親、夫妻、同事、朋友、兄弟姐妹之間的關系及對其產生的影響。最后的“4”則是代表“指向未來的心理資本”。擁有強大的心理資本是走向未來幸福生活的精神基礎。254三個部分的結合即是代表個體過去、現在、未來的立體呈現和整合統一。
2017年,我們在“254”模式的基礎上創設了心理茶館,目前該服務項目已經在東莞南城雅園社區開辦并被惠州等多個地方的地方政府所購買,已開始為社區進行服務。在進行心理茶館培訓班的過程中,我們表明心理學工作者開設心理茶館的目的就是立足于社會服務,解決大眾的心理困惑。
現階段的心理學,主要是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服務代表著尊重,代表著平等,代表著合理以及建設性地解決問題。我著本書的目的,就是想讓大家意識到我們與心理學的關系已經發生了改變,我們要運用心理學服務我們的生活與工作。
我講心理學并不是為了改造大家,也不是為了給大家做思想動員,而是想讓大家真真切切地意識到,心理學是能夠為我們的生活與工作服務的。如果我們一直對心理學抱有偏見,那我們的生活就會少了很多色彩。作為一名心理學者,我希望運用我的學問,運用心理學來讓更多的人受益。
參考文獻
[1]韋志中,漆德安,林平光.社會心理服務的機遇與挑戰[M].北京:臺海出版社,2019.2—8.
[2]許波.西方心理學史[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09.
[3]沈德燦.精神分析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