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青少年社交心理學
- 榮文婷
- 2721字
- 2021-09-10 17:31:38
第四節 泛泛之交:幼兒時期的友誼
“我們一起玩吧!”
“好吧!”
我們還能回憶起小時候院子里一起踩水坑、挖沙子的玩伴嗎?他現在在哪兒?他還記得我嗎?
幼兒初期(3~5歲)的友誼
友誼很短暫。它可能因為一塊積木而開始,也會因為搬家而分離,此生不再相見??赡苌弦淮畏謩e時,孩子還對他的好朋友念念不忘,而這個好朋友就在他念念不忘中再也沒有想起來,也再也沒有相見。這并不意味著孩子“沒長性”“沒記性”“沒感情”,這些與道德、性格相關的成人詞語都跟小朋友沒有關系,這只是小朋友的友誼特點。他們的友誼是因“玩”而結合在一起的,因“地點”而相遇在一起的,所以,他們也會因為“玩”的結束而結束,因為距離上的分開而分開。
研究表明,孩子并不像我們以往研究得出的結論——他們的友誼是短暫的、隨即忘記的。他們的玩伴如果去了另一個城市或者哪怕只是短暫地離開他們的視線,他們也會經歷一個悲傷的過程。只是他們的悲傷很快被新事物帶來的情緒所替代,這讓我們感覺他們對朋友的離開并不悲傷。實際上,有很多孩子仍在關注他們離開的小朋友,甚至還有一些成了老朋友(常年通過互聯網保持聯系)。
友誼簡單、直接。他們在一起時,上一秒鐘還在開懷大笑,下一秒鐘可能就會因為一個玩具而大打出手。他們在一起玩得高興時會快樂地跳起來,喊叫著,興奮地滿地跑;玩得不高興時,會直接跟媽媽“告狀”,扭頭跑開,動手打起來,氣得哇哇哭。這是他們的特點,這個階段的孩子就是這樣簡單、直接,很容易快樂,也毫不掩飾自己的憤怒情緒。
友誼是玩出來的。他們并不像成人或者青少年,需要在一起分享感情。這個時期的孩子,他們的朋友是“可以一起玩的人”“互相知道名字的人”“不會搶對方東西的人”。他們并不清楚對方的個性,也對對方的興趣、愛好不太關心,也并不會考慮如何維系友誼。他們不會去換位思考,他們只是活在當下、此刻,我們在一起玩得很開心。
友誼是沒有性別的。我們可能會看到男孩女孩在一起過家家、手牽手,甚至親吻或者“宣布”結婚了。但是在他們的腦海里,對性別的概念是模糊的。他們只是在游戲中模仿成人世界的關系,在游戲中演練自己平時看到的情節,這些都與性別毫無關聯。所以,我們也不要用成人的眼光來看待這個時期男孩女孩之間的行為。
幼兒中期(6~8歲)的友誼
固定好友的出現。比起幼兒初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已經開始上學,他們不會像小時候那樣隨心所欲地外出、交到朋友。他們的生活開始固定下來,每天都會跟學校里同班的孩子在一起,友誼也逐漸開始固定下來。
朋友很多。這個時期孩子友誼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朋友很多。他們喜歡成群結隊地在一起玩,凡是能玩到一起的,就是朋友。他們也喜歡將“朋友”兩個字掛在嘴邊,喜歡跟朋友在一起,喜歡朋友對自己的認同和順從。他們對朋友很大方,從不會講條件,他們會愉快地與朋友分享,也會開始觀察和考慮朋友的心思。
單向友誼。在這個時期,大方的、主動的孩子會成為受歡迎的孩子,更能跟同學們打成一片。賽爾曼的角色采擇理論認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所理解的朋友就是那個主動“幫助”自己的人。他們仍然因為共同在一起玩游戲而成為朋友,但是比起幼兒早期,他們的友誼持續時間明顯變長,甚至會很惦記自己的朋友,但是更多的情況下,他們“惦記的”是朋友帶來的好處,朋友能滿足自己的愿望,如果朋友不能夠達到自己的期待,那么友誼也會很快終止。
幼兒晚期(9~12歲)的友誼
互惠互利的友誼。這個時期的孩子心智更為成熟,他們更能夠體諒他人的需求,也更意識到朋友的重要性。所以,他們逐漸學會了交換:我買了新的玩具,你也有新玩具了,咱們換著一起玩吧!
需要志同道合。隨著自我意識的成長,他們對自己的喜好也越來越明確,他們會喜歡跟自己愛好一致、興趣相投的同伴一起分享。但是他們仍然會成群結隊地在一起玩耍,并且心里知道他們在哪些地方有共同點,哪些地方的觀點并不一致。
親密的關系。我們可能很難相信,這個時期發生的友誼,有的甚至會持續一生。但這的確是可能發生的,也真實地發生在我的生活中。所以,比起前兩個階段,這個時期的孩子對待友誼的態度更為成熟、穩定,也會有機會形成親密的友誼,這種友誼比起成年的友誼要更單純,也更讓人著迷。
在這漫長的幼兒期(3~12歲),我們的孩子逐漸從家庭過渡到他們自己的社會圈(有同學、老師、朋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關注些什么呢?
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交友特點,家長切勿操之過急。對幼兒來說,半個年齡階段的差異,孩子的狀態都有可能完全不同。所以,我們不能強迫2歲的孩子去分享,3歲的孩子去體諒別人,5歲的孩子懂得互助。我們需要伴隨孩子的成長節奏,在這樣的一個前提下,做一些我們能做的事情。
對于幼齡初期的孩子,友誼對他們來說是一種陌生的關系。他們可能會有短暫的害羞、怕生、退縮不前,但是對于友誼的需求會成為他們的內在動力,推動他們逐漸走出自己的安全區,去嘗試著建立這種新的關系。大多數孩子的害羞、怕生等行為,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好轉,特別是到了學齡期,我們會發現孩子由于自主意識的成長,會越來越有主見。有時,我們看到他自己一個人玩,并不一定是他害羞、怕生,還有可能就是他只是想自己待著,想自己的事情。
當孩子有了朋友之后,新的問題也隨之出現了。有分必有合,有合也必有分。他們在感受友誼帶來的歡樂時,也需要面對友誼帶來的痛苦。他們可能會感受到背叛、冷落、孤單,甚至有時會感覺被傷害。我只能說,這就是成長帶來的痛苦,但孩子伴隨著這些痛苦,就慢慢長大了。在這些時候,我們可以做的就是意識到孩子情緒的變化,在他們低落時,陪伴著他們;在他們質疑友誼時,給予積極地肯定,給予他們力量;在他們困惑時,跟他們分享自己的解決方案。
做好友誼關系處理的模板。先天因素和教養對幼兒的成長都存在影響。父母對待關系中的矛盾的處理辦法,父母是否能夠去體諒他人,積極處理關系中出現的問題,這些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同時,我們還需要幫助孩子看見自己的情緒,因為看見情緒是培養同理心的第一步,而同理心又是影響友誼關系的核心因素。這些我們會在后續的章節中詳細闡述。
幼兒時期的友誼更像是一種體驗,正如我們前面提到的,孩子在進入幼兒晚期時,才可能會有真正的類似于成人的友誼出現,在此之前,他們的伙伴關系充滿了兒童的特點——充滿了不確定性和偶然性。但是這種體驗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無論快樂的分享、美好的回憶,還是不經意的傷害與被傷害,離別對他們來說都是人生中的第一次體驗。這種體驗,我們不能妄加干涉,甚至為了所謂的避免孩子受傷而橫加阻攔,甚至剝奪孩子體驗的權利。我們在孩子的友誼關系中,更像是一個旁觀者,除非他們需要我們,其他時間里,我們只需安靜地看著,看著他們去摸索、去感受,一路跌跌撞撞,但卻一直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