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青少年社交心理學
- 榮文婷
- 3157字
- 2021-09-10 17:31:38
第三節 樂于分享:親社會屬性帶來友誼
“我想玩這個!”
“不給!”
“那我不跟你好了!”
這是兩三歲小朋友之間很容易出現的對話。對幼兒來說,分享可以給他們帶來最簡單、最直接的友誼——一起玩游戲的玩伴。那么對幼小的孩子來說,分享的行為是如何發生的呢?為什么有的孩子不喜歡分享?我們如何培養孩子樂于助人、樂于分享的親社會行為?這是本節我們要一起探討的內容。
分享行為不是與生俱來的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分享行為并不是孩子生下來就具有的一種行為能力,而是一種習得性的行為,需要孩子通過觀察、模仿或者需要在一定的要求下才能夠逐漸形成的一種行為方式。所以,當我們看到孩子拒絕分享時,不要太灰心,經過一段時間的引導,孩子是可以形成這種親社會行為的。
有研究表明,兩三歲的孩子還是很難做出分享行為的。只有當成年人提出要求、教育孩子要有分享行為,或者孩子的同伴主動要求或者強迫他們做出分享行為時,如“如果你不給我,我就不跟你做好朋友”,分享這種友善的親社會行為才會發生。
在孩子2.5~3.5歲時,有研究者通過觀察發現,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會通過假裝游戲中的分享行為感受到助人的滿足感,但是現實中,他們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來鞏固這種行為。對于4~6歲的孩子,他們已經可以在更多的真實環境中表現出助人的分享行為,而不是在游戲里。這是孩子的一個成長變化。
為什么孩子不愿意分享
強制的分享會減少分享行為的幸福感。顯然,分享行為有助于孩子,特別是幼齡孩子的社交,會讓孩子獲得玩伴,也會讓孩子感受到分享的樂趣和滿足感。心理學家始終認為,比起擁有,人們更喜歡給予。但是也有研究表示,刻意要求的分享,可能會降低分享的幸福感,從而影響分享行為的發生。自愿地分享讓人快樂,義務地分享讓人想逃。
當我們感受分享的快樂時,這種滿足感會給予分享這種行為正向的強化。但當我們是因為責任、義務或者壓力而不得不分享時,這些壓力會給分享行為帶來負面的影響。
心理學家對于一組學齡前兒童進行了觀察實驗。他們選擇3歲和5歲這兩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并將他們分為兩組,一組是自愿共享小組(即孩子因為愿意分享而分享);一組是責任共享小組(即孩子因為義務而分享)。通過比較他們的共享行為和面部表情后,心理學家得出了這樣的結論:無論是3歲還是5歲的孩子,自愿共享小組的孩子出現的分享行為比責任共享小組要多,而且責任共享小組帶給孩子的快樂要少于自愿共享小組。自愿共享小組的孩子在自愿送出自己的貼紙(實驗道具)時,臉上表現出更大的幸福感。實驗表明,期待很小的孩子在壓力下快樂地分享是很難的。
但是從另一個層面來看,這個實驗也有它的局限性,因為我們并不能完全排除社會規范對孩子的影響,這也會對孩子產生心理壓力。
孩子還需要時間。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節奏,我們已經心平氣和地接受孩子身體發育的節奏,如長牙、翻身、站立、獨立行走……我們也需要接受孩子心理發育的節奏,如不那么情愿地去分享。
孩子不想分享,不代表孩子自私或者家庭教育有紕漏,更多的情況是,孩子的心理狀態還讓他們更多地在關注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他們還不能夠接受去體諒別人的感受,甚至有時需要犧牲他們的利益,分享這種行為對這些孩子來說,太難了!
據調查,在有0~3歲孩子的家庭中,有43%的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應該在2歲左右就可以理解并做出分享的行為,但實際上,這是家長一廂情愿的想法,分享的行為一般會在3.5~4歲時出現。所以,并不是我們的孩子成長得遲滯,更多時候只是家長的期待有些早!
作為新手家長,我們很怕孩子的發育滯后于平均值,我們閱讀書籍、查閱網絡,不斷獲取與孩子成長節奏相關的資料,這些資料因為互聯網的存在而越來越容易獲得,且越來越需要質疑。我們總在關注孩子是不是按照那些被反復強調的“研究出來的日程”成長著。但實際上,心理學雖然是科學,但是人類的大腦,特別是孩子的大腦,始終是一個黑箱,任何的科學研究在人類大腦面前始終是盲人摸象——至今沒有一個科學研究成果可以清楚地回答出孩子的大腦到底在想些什么。更多時候,我們是基于大量的調查研究、仿真模擬或實驗而得出結論。這些結論只代表一種研究觀點,而并不代表絕對的正確。
所以,在我們面對孩子時,我們更該去關注孩子當下的反應、感受、情緒動態,去關注孩子自己本身的成長節奏,我們可以去參考那些資源,但更多時候,我們應該去相信自己的孩子。
分享是一種復雜的行為。我們很難去感同身受一個玩具熊對孩子來說意味著什么。孩子可能會因為想“討好”我們,做出一些分享行為,但這并不是我們期待的分享。我們期待的分享,是孩子自愿發生,并且從中獲得幸福感和滿足感的行為。這種分享行為的發生也并不容易。
孩子要理解一些基本概念。正如我們第二節提到,孩子在幼年時期還沒有完全形成自主意識,他們還分不清自己和他人,仍然認為世界是圍著自己轉的,他們需要什么,馬上就會擁有,所有的東西都屬于他們。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怎么可能理解把自己的東西給他人的行為呢?
孩子還沒有時間概念,對他們來說,失去就代表著永遠失去,離開就代表沒有了。我們跟孩子說,把熊給小朋友玩一會兒吧。他們很難理解一會兒是什么意思,一會兒代表多久,多久又是個什么概念。
孩子還有一個信條:我想要的東西都是我的,如果我用過了,那也是我的,誰也不能拿走。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跟他說還有一個孩子,要去跟他分享,他怎么可能接受呢?
那我們是否對分享行為束手無策呢?當然不是!這一切都會隨著孩子對社交的渴望而逐漸好轉。
孩子的社交訴求是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發展的。在2歲以后,他們開始逐漸將注意力從照顧者身上轉向同齡人。到了3歲左右,他們明顯會對朋友產生明確的渴望。這時,我們再對孩子進行分享行為的引導,才會事半功倍,否則在他們尚未理解為什么要分享時,過分強調分享,反而會將這種行為與孩子內心不好的體驗相連,讓孩子出現抗拒心理,可能會持續更久的“自私”行為。
家長能做些什么
行為指導行為。分享是一種習得性行為,那么讓孩子領悟分享這種行為最好的辦法就是用行為來指導行為。譬如,在有其他孩子出現分享行為時,可以告訴孩子分享玩具非常棒,這是一種非常友好的行為。
正向鼓勵。當孩子嘗試分享,或者在接近分享邊緣時(他們在首次或者最初嘗試一種新行為時,都會出現這種猶豫不決的過程),再推孩子一下——給孩子鼓勵和關注,并在孩子真的成功做出這種行為時,給予明確的肯定。譬如,“你把玩具分享給小震了,你真棒!”
將分享行為融入游戲中。輪流玩一個東西,逐漸讓孩子有一個給出、接收的交換概念。在這個過程中,將“分享”這個概念滲透在游戲中。譬如,“現在輪到媽媽來搭積木了,然后是你;剛才你把紅色的球給媽媽了,那媽媽給你綠色的玩”。
逐漸引導孩子換位思考的能力。當孩子不愿意分享時,我們可以試圖引導他們換個角度思考問題。這會喚起他們的感受,讓他們逐漸學會共情。譬如,我們可以引導地問孩子:“當別人拿走你最心愛的小熊時,或者一直玩不給你玩了,你會有什么感覺呢?”
當孩子逐漸長大,他們已經可以很好地理解分享行為,并且已經從分享行為中感受到滿足感和幸福感,也會有共情的能力——理解別人的感受。這意味著,他們越來越喜歡分享,并且愿意通過分享獲得同伴的認可。但是他們仍然可能會遇到一些難題,譬如,他們非常不想把自己喜歡的玩具分享給他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內心世界會越來越豐富,他們的感受也會隨之豐富,他們追求公平感,對于分享,他們會有更多的思考,譬如,為什么要我把最喜歡的玩具給他?這并不公平!
所以,這個時期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時,規則的制定非常關鍵,要讓孩子感受到他們都在同一個規則下,共同輪換著玩這些玩具,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機會,規則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這樣才會讓他們平靜地處理游戲過程中的分享行為。分享行為是孩子交友的一個基礎,讓我們耐下心來幫助孩子習得這種行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