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留有余地,把握做人的尺度
- 為人三會:會做人 會說話 會辦事
- 端木自在
- 9131字
- 2021-04-19 14:49:15
清朝名將曾國藩位高權重,趨炎附勢的人很多。曾國藩對此一直淡然處之,既不因被人拍馬屁而喜,也不因不被拍馬屁過火而惱。他的一個手下對那些趨炎附勢溜須拍馬的人非常反感,總想找機會教訓他們一下,于是就在一次批閱文件時,將其中一位溜須拍馬的官員狠狠諷刺一番。曾國藩看過后對手下說,那些人本來就是靠這些來生存的,你這樣做無疑是奪了他們的生存之道,他們必然會想盡辦法刁難你、報復你、置你于死地。
曾國藩的一番話讓手下恍然大悟,進而冷汗淋漓。事物的作用力都是相互的,你若給予對方的作用力大,對方反饋給你的反作用力也大。這個道理對做人也適用。我們不去惹事,是非就會少很多。如果經常處在主動的狀態去指責人,那么一定會備受關注,并因此成為眾人指責的焦點。
人生下來就有其個性,后因家庭背景、社會關系、個人知識、處世教養等諸因素影響,有時難免表現出與他人的對立。對立雙方,各執己見,問題就難以解決了。這時,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問題“掛起來”,暫不解決,等時機成熟時,再著手解決,這就是所謂的余地。會做人的人,總能營造回旋的余地。
可方可圓,不偏不倚
人生就像大海,處處有風浪,時時有阻力。船頭之所以造成尖形或圓形,是為了乘風破浪,更快地駛向彼岸。那我們是與所有的阻力正面較量,拼個你死我活呢?還是積極地排除萬難,去奪取最后的勝利?
生活告誡我們:處處摩擦、事事計較者,哪怕壯志凌云、聰明絕頂,也會落得壯志未酬淚滿襟的后果。為了絢麗的人生,我們需要許多痛苦的妥協。
在復雜多變的舊中國,許多正直而又明智的知識分子,為了維護人格的獨立,他們不是鋒芒畢露,義無反顧,而是有張有弛,掌握分寸,逐漸形成了“外圓內方”的性格。
蔡尚思寫作《中國社會科學革命史》時,歐陽予倩就告誡這位青年文學家:“秉筆的態度自然要嚴正,不過萬不宜有火氣。……可否寓批評于敘述中呢?”他建議書名宜改為《中國社會思想史》。最后,歐陽前輩感嘆地說:“蔡先生,我佩服你的努力,可思想界的悲哀,誰也逃不掉呵。”這些知識分子在當時就是這樣在事關大是大非、人格問題的原則立場上毫不含糊,旗幟鮮明,在方式方法和局部問題上委婉圓融,有所妥協。
然而,只圓不方,是一個八面玲瓏、滾來滾去的圓,那就淪為圓滑了。方,是人格的自立,自我價值的體現,是對人類文明的孜孜以求,是對美好理想的堅定追求。
“取象于錢,外圓內方”是近代職業教育家、中國民主同盟領袖黃炎培為自己書寫的處世立身的座右銘。他在1946年調解國共沖突時,未嘗不委曲求全,“不偏不倚”,從未與蔣介石拉下臉,而當蔣介石以“教育部部長”一職許愿企圖將他誘入偽“國大”泥淖時,黃炎培卻不為所動,回絕道:“我不能自毀人格!”維護了政治氣節。
可方可圓,能夠把圓和方的智慧結合起來,做到該方就方,該圓就圓,方到什么程度,圓到什么程度,都恰到好處,左右逢源,就是古人說的“中和”“中庸”。
恪守中庸之道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精華,《中庸》也是千年國學的經典。中庸之道更是做人的超級智慧。遺憾的是,現在有不少人將中庸視為貶義詞,說它是“溫吞水”“和稀泥”,并攻擊它腐朽沒落。這是對中庸的誤解、曲解。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和中國的孔子都發現了道德的兩種錯誤傾向,一是偏激,一是退縮,而又同時認為在上述兩種錯誤傾向之外,唯一正確的行為是中庸。
中庸,說通俗一點,就是中道,就是不偏不倚。用《中庸》這本書里的話來說,中庸就是要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審慎而冷靜地選擇最好的解決方案;中庸就是要在諸多對立統一的因素中,敏銳而智慧地尋找最佳的均衡狀態。
為了更好地理解中庸的含義,我們可以用一種最能體現中國人整體和諧藝術的東西——圍棋來加以說明。圍棋的棋盤縱橫各19道,共有361個交叉點。棋子分黑、白兩種顏色,黑子共181個,白子共180個。按規定,執黑子者先行,輪流將棋子下在交叉點上,以占領多于所規定的交叉點的一方獲勝。
圍棋仿佛我們的人生,每一步都充滿了矛盾沖突。然而,圍棋界重量級大師吳清源先生卻說:“與其說圍棋是競爭和勝負,不如說圍棋是和諧。”這句話有其深刻的內涵。日本圍棋評論家江崎誠致對此解釋道:“圍棋若是黑白雙方保持和諧進行,那么先出手的一方就占有優勢,只要中途不貪得無厭,不畏首畏尾,不是不合情理,那么一定是黑棋獲勝。因此圍棋的本質與其說是競爭更應該說是一種自然、和諧的破壞,形勢的動搖,人們不可能企求完美,也正因此不一定都是黑棋獲勝。而人呢,只不過是把這種結果定名為勝負罷了。”由這段話可知,能夠在對弈的過程中超越勝負,而去追求棋局本身和諧的人,才算是最高段位的弈手,自然也是勝率最高的棋士。人們常說,“世事如棋局局新”,根據“和諧相依,方成棋局”的認識,處世的藝術除了“中庸”之外還有什么呢?
莊子在《南華經·外篇·在宥章》中,敘述了以“中一”為主體,以禮法仁義為枝干,以民物為根本,以無為為實用的經世治國的無上經典。莊子說:“低賤然而不可不任憑的,是萬物;卑下然而不可不依隨的,是人民;隱藏然而不可不做的,是事情;粗略然而不可不陳述的,是可效法的言論;相距很遠然而不可不增多的,是禮儀;順依其性然而不可不敬重的,是道德;本于一統然而不可不變化的,是大道;玄妙莫測然而不可不順應的,是自然。所以圣人觀察自然的玄妙但不予協助,成就了品格的修養但無拘無束,行為出自道但不是事先的思考,符合仁義的要求但不依靠,靠攏了道義但不積不留,應合禮但不回避,接觸瑣事但不推辭,成功于法度但不任意妄為,依靠人民但不輕率地役使,遵從事物發展的規律但不偏離。不懂得自然界的規律,也就不會有純正的品格;不通曉道的人,則無事可成。不通曉道的人,真可悲啊!什么叫做道呢?道有天道,也有人道。無所作為而處在崇高地位的,叫做天道;有作為并且勞績卓著的,叫做人道。君王,是天道;臣下,是人道。天道與人道相較,相差太遠,必須覺察。”莊子這里的意思是說,天道與人道表面上雖然有所不同,但實質上仍是道。道就是一,一也就是道。一生于中,卻得到了“中一”之道,這樣就能順應萬物的天性,順應人的天性,所以說“道”是無為的,仁義禮法都要措施適當。所以莊子又說:“君子如果不放縱情欲,不炫耀聰明,寂然不動而靈活如龍,深沉靜默而震動如雷,行動如神而合乎自然,從容無為而萬物如風吹塵土一樣自然運動,又何須我來治理天下呢!”
下面可以通過一則故事來認識中庸在歷史上的影響。
元朝蒙古族入主中原后,賢相耶律楚材有一句常掛在嘴邊的名言,即“興一利不如除一害,生一事不如省一事”。耶律楚材政績卓越,他任過元太祖成吉思汗、太宗窩闊臺的宰相,為使元的專制政治適應于中國的統治,維護各民族的生命財產,加強民族融和等,他確實費過苦心。從他上面的這句話,就可想見他當時的治國之術的高明。在當時特殊的歷史背景下,中央集權統治下的各種矛盾非常尖銳,可謂危機四伏。為此,為了加強統治,就必須采取懷柔政策,行中庸之道。一方面加強民族團結,另一方面休養生息,盡量以經濟建設帶動政治的展開。為求得政治統治的平衡,耶律楚材將自己的治國方針濃縮為上面的那句話了,這是非常賢明的做法。中國人甘心情愿地受平衡感的支配,不管工作上或日常生活態度上,都極力避免走極端,總希望四平八穩,這種希望有它獨特的可貴之處。
興一利不如除一害,生一事不如省一事,體現出中國人的中庸心態。雖然我們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及“東方不亮西方亮”等充滿睿智、哲理性的通俗民諺,但自有文字記載以來,中國人就追求持續的、永恒的平衡。中國人不怕失落,不怕一時一地的損失。曾幾何時,我們的國土遭受著列強鐵騎的踐踏,我們的肉體遭受著堅船利炮的摧殘,但是我們在與侵略者的搏擊中練就了堅強的民族意志和堅忍不拔的民族性格,使我們巍巍如長城而屹立不倒。這是一種“失而復得”的平衡。我們深知“落后就要挨打”的殘酷生存法則,因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也就落實到了每位中國人的行為之中。吸引與排斥、正流與異化、割裂與歸流、改良與保守、激進與穩健、功利與平淡、盲目與清醒、墮落與升華、停滯與跳躍,等等,都將在這種“行動”中走向中庸。因而,我們的生活不只是現在中庸,在未來更要中庸。
一定不要走極端
有個自稱專治駝背的醫生,招牌上寫著:無論你的背駝得像弓、像蝦、像飯鍋那樣,我都能醫治好!
有個駝背信以為真,就請他醫治。他拿了兩塊木板,不給駝背開藥方,也不給他吃藥,把一塊木板放在地上,叫駝背趴在上面,將另一塊木板壓在駝背的身上,然后用繩索綁緊,接著,便自己跳上板去,拼命亂踩一番。駝背連聲呼叫求救,他也不理會。結果,駝背算是給弄直了,人也死了。駝背的兒子找這醫生評理,這醫生反而說:“我只管把他的駝背弄直,哪管他的死活!”
人們有時候以極端的方式表現出負面的情緒,是想要造成破壞,傷害別人,以達到懲罰別人的目的。例如父母會毆打小孩,讓小孩感覺到身體的疼痛,以補償大人心理的痛苦。他們同時也想要強迫小孩對他們的權威和控制有即時而明顯的反應,改變不當的行為。
但是,毆打小孩會造成孩子身體的痛苦和心里的怨恨,特別是如果父母只是為了發泄自己的怒氣和挫敗感,而不是為了使小孩受教育。隨著小孩漸漸長大,父母有時必須改用其他方式教育他們的小孩子。正如一個海洋動物學家所說的,“我們不能讓一只12000噸的殺人鯨躺在我們的膝上毆打它,在它們做得不對時,我們必須尋求適當的方式訓練它們。”
同樣,人們極端的宣泄行為通常只會增加雙方的緊張壓力和彼此的憎恨,把更大的反作用力加到自己身上。我們不能走極端。即使你再生氣,再仇恨,也要有底線。
少說絕話多留余地
有一個人,因在單位里與同事之間產生了一點摩擦,很不愉快。一怒之下,他就對那位同事說:“從今以后,我們之間一刀兩斷,彼此毫無瓜葛!”
這句話說完不到3個月,他的同事成了上司。因他講了過重的話所以很尷尬,只好辭職另謀他就。
這就是把話說得太滿,而給自己造成窘迫的典型例子。把話說得太滿就像杯子裝滿了水,再也滴不進一滴水,再滴就溢出來了;也像把氣球打滿了氣,再也打不進一絲的空氣,再打就要爆炸了。當然,也有人話說得很滿,而且也做得到。不過凡事總有意外,使得事情產生變化,而這些意外并不是人能預料的,話不要說得太滿,就是為了容納這個“意外”!
杯子留有空間就不會因加進液體而溢出來,氣球留有空間便不會因再打一些空氣而爆炸,人說話留有空間,便不會因為“意外”出現而下不了臺,因而可以從容轉身。
有經驗的人在面對記者的詢問時,都偏愛用這些字眼,諸如:“可能、盡量、或許、研究、考慮、評估、征詢各方意見……”這些都不是肯定的字眼,他們之所以如此,就是為了留一點空間好容納“意外”,否則把話說死了,結果事與愿違,那不是很難堪嗎?
以下兩點是應該注意的。
1.做事方面
對別人的請求可以接受,但不要保證,應代以“我盡量,我試試看”的字眼。
上級交辦的事當然要接受,但不要說“保證沒問題”,應代以“應該沒問題,我全力以赴”之類的字眼。這是為了萬一自己做不到所留的后路,而這樣說事實上也無損你的誠意,反而顯出你的謹慎,別人會因此更信賴你,即便事沒做好,也不會責怪你!
2.在做人方面
與人交惡,不要口出惡言,更不要說出“勢不兩立”之類的話,不管誰對誰錯,最好是閉口不言,以便他日需要攜手合作時還有“面子”。
對人不要太早評斷,像“這個人完蛋了”“這個人一輩子沒出息”之類蓋棺定論的話最好不要說。人一輩子很長,變化很多。也不要評斷“這個人前途無量”或“這個人能力高強”。足球名宿貝利對世界杯的預言被各大媒體當作笑話,他也因此背上了“烏鴉嘴”的惡名,以至于2002年世界杯巴西隊有望奪冠之時,他三緘其口,生怕自己大嘴一張說跑了巴西隊的好運氣。
少對人說絕話,多給人留余地,這樣做不是僅僅為對方考慮,對對方有益,更是為自己考慮、對自己有益。這是對雙方都有好處的。
諺語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今天有的事很可能用不了“三十年”就發生此消彼長的變化,人們相互間更是“抬頭不見低頭見”。如果把話說得太滿,把事做得過絕,將來一旦發生了不利于自己的變化,就難有回旋的余地了。
掌握立身行事的度
洪應明在《菜根譚》中寫道:“清能有容,仁能善斷,明不傷察,直不過矯。是謂蜜餞不甜,海味不咸,才是懿德。”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清廉純潔而有容忍的雅量,心地仁慈而又能當機立斷,精明而又不失之于苛求,性情剛直而又不矯枉過正。這種道理就像蜜餞雖然浸在糖里卻不過分的甜,海產的魚蝦雖然腌在缸里卻不過分的咸,一個人要把持住這種不偏不倚的尺度才算是做人的平衡。
世間無論哪一種事物都有度,都要適度。過度便成稀罕,便成怪物,過度便不成體統。比如草就是草,即使是肥沃而無人踐踏的荒地上的茅草,任其往高里長,大約也不過就兩米。而且無論如何,它的莖也仍然是纖細的,是可以隨風倒伏的草莖。如果有一種草長得高可參天,粗可盈尺,那它是不該被叫做草,而該被叫做樹。
再比如常見的家鼠,就該是那么小模小樣,再大也不會大過一只壯貓。正因為如此,家鼠雖是可惡,卻并不會使人害怕,除非這人本身就膽小如鼠。假使家鼠超常過度生長,壯大如一頭小豬,那情形又該如何呢?恐怕見到的人多半會如見怪物,扭頭便逃,甚至目瞪口呆,連逃跑都忘記了。
度是個很重要的東西。度使萬物有序,使萬物各有其實,各安其位,使世界成其為世界。它使地球上的一切有生命和無生命的東西,都能各得其所,生生不息,變動不居而不失其本。這也正如因為鼠小而使貓成為它的天敵,草蓋不過樹而使草和樹能各自相安無事一樣。人事之中也無處不有度。人事之度調節了人倫關系,形成了社會的正常秩序,也保護了我們自己。所以,對于每個人來說,立身行事,都要想到這個度,都要有一個度,要做到適度。
從前宋國有一個人,擔心禾苗不長,便去一根一根往高里拔,回家還喜滋滋地對家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生長了。”可是等到第二天再到地里一看,禾苗都已經蔫死了。天下種田人沒有不希望禾苗盡快生長的,這個宋國人希望禾苗長得快些自然是不錯的,但他的做法卻違背了禾苗的自然生長規律,因此他的做法不僅沒有任何助益,還適得其反。
俗話說,有毒的不吃,犯法的不做。有毒的不吃,是因為吃了要死人;犯法的不做,是因為做了就要受制裁。這就是常理,違背了常理,就會失度,就會壞事,甚至好心做壞事,好事也變成了壞事。
同攔路搶劫或入室偷竊的壞人搏斗,保護自己或他人免受侵害,這是好事。可是,如果你已經制服了對方,使他失去了繼續反抗和侵害的能力,還要在他致命的地方來兩下,將其置于死地,這就是過分,在法律上被稱為防衛過當。因為按常理,只要制服了對方,也就算達到了目的,剩下的就是執法機關的事了。法律規定防衛過當,也是要負法律責任的。所以,聰明的人總是行止有度。行,行于其所當行;止,止于其所當止。對自己,不放縱,不任意;對別人,不挑剔,不苛求;對外物,不耽戀,不沉溺。得享受時便享受,得付出時便付出,依理而行,循序而動。如果必須,做得天下,若非合理,毫末不取。
每個人都很重要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很重要,每個人也都希望被別人認為很重要。如果對方感覺到他在你心目中很重要,他會對你產生好感。
有些人自視甚高,他們覺得自己很重要,卻忘了別人也需要這種感覺。他們在不經意間流露出對別人的輕視,于是往往受到大家的疏遠。只有使別人產生重要的感覺,你才會受到他們的歡迎。
如何使對方產生重要的感覺呢?首先,禮貌上的尊重是毫無疑問的,關鍵是你要把他放在心上,同時還可以采用一些讓人產生好感的方法,比如:關心對方關心的事。他關心自己的利益,關心自己的健康,關心自己的家人,你只要對他的利益、他的健康、他的家人表現出足夠的關心,他就會把你當成自己人。其次,欣賞對方欣賞的事。他欣賞自己的成就,欣賞自己的能力,欣賞自己的風度,你只要對他的成就、他的能力、他的風度表現你真誠的欣賞,他會把你當成難得的知音。最后,請教對方擅長的事。自己不懂的問題、不清楚的事情,不妨向對方求教,既可增長見識,又能得到對方好感,何樂而不為?
成功學家拿破侖·希爾認為:你輕視一個人,你就不會把他放在心上,對他的一切都漠不關心。你重視一個人,你就會關心他的感受,關心他所處的狀況。當他感受到你的輕視或重視后,也會報以同樣的態度。當你想改善和鞏固跟某個人的關系時,把他放在心上,無疑是一條捷徑。
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曾是某電影公司的公關部經理。她面臨著巨大的職業挑戰,同時又必須面對許多現實的東西,像人際關系的處理、家庭生活的和諧等,但她巧妙地使這些煩瑣的事情順暢起來。
比如,她的下屬總會在某一個繁忙的下午突然收到一張上面寫著諸如“你辛苦啦”“你干得非常出色”之類的小卡片。在她丈夫生日的那一天,她總會精心舉辦一個家庭小舞會,而且是一個人事先布置好。就這樣,在繁忙工作的間隙,她并沒有花太多的時間,卻給他人送去了一份又一份快樂。
她對這一做法,饒有興趣地解釋說:“大家的節奏都那么快,大部分人都忘了一些最基本的問候,都認為這些是無足輕重的小細節。其實正是這些細小的方面使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變得不那么緊張,那我就想:為什么我不能做得更好些呢?”
她又說:“一份小小的問候就能體現出一個人的真摯和誠意,使他人感到溫暖。人與人之間渴望溝通和交流,而這些細小的方面是最能體現出你的那一份心意的。這是對我個人形象、風度的一個最佳傳播。當她們看那張卡片的時候,就一定會想起我。而且在她們心中隱含著對我的那一份謝意,會使她們認為我是一個完美無缺的人,她們總會想到我好的地方,不會注意我的缺陷。”
奧爾布賴特的這一番言論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地方,人與人的關系不一定非要在大事中才能體現出來,在瑣碎事之中更能體現你的友善。
維也納著名心理學家亞佛·亞德勒寫過一本叫做《人生對你的意識》的書。在那本書中,他說:“不對別人感興趣的人,他一生中的困難最多,對別人的傷害也最大。所有人類的失敗,都出自于這種人。”亞德勒這句話真是意味深長。
生活中很多問題,就是因為一方不把另一方放在心上或者雙方互相不把對方放在心上引起的。種種仇視和敵意,也因此而生,并帶來數不清的麻煩。如果每個人都對別人多一份關注,多一份重視,這個世界將變得更加溫馨和諧。
放下你的身段
拿破侖滑鐵盧戰敗后,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圣赫勒拿島。有一天,他與夫人約瑟芬一起到海港散步,正好遇到一群水手在卸貨,水手們抬著沉重的東西嚷著:“沒看見我們正在卸貨嗎?讓開!讓開!”拿破侖躲避不及被重重地撞了一下。夫人幾乎沒有考慮,就脫口斥罵道:“沒長眼的東西,你們撞到的是法國皇帝!該當何罪?”
拿破侖馬上攔住夫人,在她耳邊說道:“這些水手很辛苦,不要這樣對待他們,再說我也并沒有被撞得很痛。”
接著,拿破侖又吩咐隨去的仆從,去幫助水手卸貨。拿破侖放下皇帝的身段,不計較水手的過失并熱情幫助他們。這種舉動獲得了水手們的好感和愛戴,在他們的大力支持幫助下,幾年后拿破侖偷偷潛回法國又重新執掌了政權。
過分看重身段,故意擺譜,只會讓路越走越窄;如果在非常時刻也放不下身段,那更會無路可走。比如,博士找不到合適滿意的白領工作,又不愿意當業務員,那就只有挨餓了。
放下身段的人比放不下身段的人,在生存競爭中至少可以增強兩方面的優勢:一方面,能放下身段的人,思考富有高度的彈性,不會固守刻板的觀念,能及時吸收各種新穎的觀念和信息,形成一個龐大而多樣的信息庫,從而積累起競爭的資本;另一方面,能放下身段的人能比別人早一步抓到好機會,也能比別人抓到更多的機會,因為他們沒有身段的顧慮。
你如果想在社會上闖出一條路來,那么就必須要放下自己的身段,不要亂擺譜,也就是要放下你的學歷,放下你的家庭背景,放下你的身份,讓自己回歸到“普通人”隊伍。不要在乎別人的眼光和議論,做你認為值得做的事,走你認為應該走的路,人生之路才會越走越寬。
努力使人贏得尊嚴
有一條十分重要的為人準則,如果你足夠重視這條準則,它能幫助你贏得大家的喜愛,它能幫助你擺脫困難的境地。能成大事的人往往十分重視這條準則。這條準則就是:努力使他人贏得尊嚴。
如何實行這條準則呢?其要點是:肯定他人的存在,尊重他人的意見,承認他人的優點。
你想得到他人的贊揚,你想讓別人承認你的優點,你想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嗎?通常你遇到的每一個人,都會有一種高人一等的優越感。所以有必要讓他明白,你承認他的優勢并肯定他的存在,并且是真誠地承認和肯定——這是打開對方心扉的鑰匙。
愛默生說:“我遇到的每一個人都在某方面超過了我。我努力在這方面向他學習。”但也有這樣一些人,他們毫無根據地以為自己是杰出的人,還憑空狂妄自大。
如果你想讓你的事業走向輝煌,就在都不要批評你妻子不太會做家務,更不要把她是否擅長做某項家務同你的母親作對比。記得要夸獎妻子,并為自己娶了這樣的妻子而感到驕傲。甚至肉煮得過火、面包烤焦了也不要嘮叨,只需要說一聲,這次做得不如往常香。這樣,她將努力做好一切,使你保持以往對她的看法。但是,你不要突然這樣做,不然會引起她的懷疑。今天或明天你給她買一束鮮花或一盒糖果,不能只在口頭上說“對,我應這樣做”,而是付諸行動。對妻子要時常微笑,要溫柔地對待她。如果夫妻雙方都這樣做,就不會有這么多人離婚。
一位成功的男人背后往往有一位賢惠的女人,當然更要有一個溫馨的家庭,你從家庭方面入手能做到很好,外界的人際關系自然也就不難解決。
如果你想讓人們高興,不妨照下面的要求做。
1.不在爭論中搶占上風
成大事的人是很少與人爭吵的。本杰明·富蘭克林說:“如果你與人爭論和提出異議,有時也可取勝,但這是毫無意義的勝利,因為你永遠也不能爭得發怒的對手對你的友善態度。”請好好思考思考,你更想得到什么呢?是想得到表面的勝利還是別人的支持?兩者兼得的事是很罕見的。在爭論中你的意見可能是正確的,但要改變一個人的看法,卻并不容易。
2.不坐滿整張椅子
假如你正在很認真地向一個人解說某件事,對方卻坐在沙發上,并且還把上半身也深深地陷入沙發中,你會有什么感受?如果對方是上司,那沒什么話說;如果是同事,你可能就會生氣地對他說:“你能不能認真地聽我說?”為什么生氣呢?因為將身體深深地陷入沙發這一姿勢,在別人的眼中看來就是一種極不認真的態度,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相反的,只取椅面的前三分之一部分來坐,給人的印象會較好。尤其是采用這種坐姿時,身體的上半身會自然地前傾,可能會給對方聚精會神的感覺,因此會留下積極的印象。好好利用這一效果,可以更有效地表現自我,給對方留下好印象。
做人不要做絕,說話不要說盡。廉頗做人太絕,不得不肉袒負荊,登門向藺相如謝罪。鄭伯說話太盡,無奈何掘地及泉,遂而見母。所以俗話說:“凡事留一線,日后好見面。”凡事都能留有余地,方可避免走向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