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解密人的動機(2)

一旦愛的需要被滿足,尊重的需要便顯露了。尊重的需要可分為自尊、他尊和權力欲三類,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評價,以及受到他人的尊重。與自尊有關的,如自尊心、自信心,對獨立、知識、成就、能力的需要等。尊重的需要也可以加以劃分:渴望實力、成就、適應性和面向世界的自信心,以及渴望獨立的自由;渴望名譽與聲望。聲望為來自別人的尊重、受人賞識、注意或欣賞。滿足自我尊重的需要導致自信、價值和能力體驗、力量及適應性增強等多方面的感覺,而阻撓這些需要將產生自卑感、虛弱感和無助感。基于這種需要,愿意把工作做得更好,希望受到別人的尊重,借以自我炫耀,指望有成長的機會、有出頭的可能。顯然,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夠得到完全的滿足,但基本上的滿足就可以產生推動力。這種需要一旦成為推動力,就會令人具有持久的干勁。

自我實現的需要

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級的需要。通俗地說,即成為你能夠成為的那個人。在某個人身上,它可能表現為希望成為一位理想的母親,而另一個人則可能想在體育上大顯身手,還有人則可能想在繪畫或創造發明方面有所表現。在這一需求層次上,個體間的差異是最大的。有自我實現需要的人,似乎在竭盡所能,使自己趨于完美。自我實現意味著充分地、活躍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貫注地體驗生活,從而完全實現自己的抱負。換句話說,一位作曲家必須作曲,一位畫家必須繪畫,一位詩人必須寫詩,否則,他始終無法寧靜。一個人能夠成為什么,他就必須成為什么,他必須忠于自己的本性。這一需要就可以稱之為自我實現的需要。

人都隱藏著這五種不同層次的需要,但在不同時期表現出來的各種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勵人行動的主要原因和動力。

在高層次需要充分出現之前,低層次的需要必須得到一定的滿足。低層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滿足之后,它的激勵作用就會降低,其優勢地位將不再保持下去,高層次的需要便會取而代之。這也就涉及到了“低級需要”與“高級需要”的問題了。

低級需要與高級需要的差異

按語:

基本需要按優勢或力量的強弱排列成一種層次系統;層次的基礎是生理的需要,往上依次是安全的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層次的順序是相對的,不是固定不變的;動機的發展是交迭的,即一種需要只要得到某種程度的滿足而非百分之百的滿足,就可能產生新的更高層次的需要;高層次的需要與低層次的需要之間存在著性質上的差異。

人類價值體系存在著兩種不同的需要:一類是沿生物譜系上升方向逐漸變弱的本能或沖動,稱為低級需要或生理需要;一類是隨生物進化而逐漸顯現的潛能或需要,稱為高級需要。

必須指出的是,人的五種需要不可能完全滿足,愈到上層,滿足的百分比愈少。并且,新需要在優勢需要滿足后的出現,并不是一種突然的現象,而是一種緩慢的逐漸從無到有的過程。比如,某人當前的第一需要A僅滿足了百分之十,那么需要B可能還杳無蹤影。然而,當需要A得到了百分之二十五的滿足時,需要B可能會顯露出百分之五;當需要A得到了百分之七十五的滿足時,需要B可能會顯露出百分之五十等。同時,任何一種需要并不因為下一個高層次需要的發展而告消失,各層次需要相互依賴與重疊,高層次的需要發展后,低層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對行為影響的比重減輕而已。

低級需要與高級需要的差異有以下幾點:

食物的需要是一切生物共同的需要,愛的需要是高級類人猿和人類所共有的,而自我實現的需要則是人類所特有的。愈是高級的需要,就愈為人類所獨有。高級需要是一種在物種上或進化上發展較遲的產物。

生理的需要任何個體一出生就會顯現出來,起初也許還以一種初期的方式顯現出安全的需要。只有在幾個月后,嬰兒才初次表現出有與人親切的跡象,以及有選擇的喜愛感。再過一段時間之后,嬰兒才逐漸表現出獨立、自立、成就、尊重以及表揚的要求。而自我實現的需要,即使是天才也要等到三、四歲才會有所顯現。可見,高級需要是較遲的個體發育的產物。

高級需要與低級需要相比,高級需要不太善于支配、組織以及求助于自主性反應和機體的其他能力。如,剝奪高級需要不像剝奪低級需要那樣易引起強烈的抵御反應。愈是高級需要,對維持純粹的生存也愈不迫切,其滿足也愈能更長久地推遲,且這種需要也愈容易永遠消失。

在較高層次上生活的個體,其身體狀況就愈佳,愈沒有諸如焦慮、恐懼、冷漠等心理疾病。追求且滿足高級需要,代表了一種普遍的健康的趨勢,一種脫離病態的心理的趨勢,不僅可以維護個體的生存,還可以促進個體的健康成長。

高級需要不像低級需要那樣迫切。高級需要很難被察覺,甚至容易被搞錯,容易因暗示、模仿或錯誤的信念和習慣而與其他需要相混淆。因此,一個人如果能真正了解自己的高級需要,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那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心理成就。

低級需要的滿足,充其量只能產生慰藉、松弛的作用,它很難產生更深刻的幸福感、寧靜感以及內心生活的豐富感。而高級需要的滿足,則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高級需要的實現需要有更好的外部條件,如家庭、經濟、政治、教育等。

從一般意義上而言,在高級需要的層次上,生活變得更加復雜。尋求尊重、地位比尋求友愛涉及到更多的人,需要更大的舞臺,更長的過程,更多的手段以及更多的從屬步驟和預備步驟。在友愛的需要與安全的需要相比較時,也存在著這樣的差異。

高級需要比低級需要具有更大的價值。熱情由高級需要激發。人的最高級需要即自我實現就是以最有效、最完整的方式表現自己的潛力。個體愿意為高級需要的滿足犧牲更多東西,而且更容易忍受低級需要得不到滿足時的失落。如,他們比較容易適應禁欲生活,比較容易為原則而抵擋危險,為自我實現而放棄錢財和名聲。

需要層次越高,愛的趨同范圍就越廣,即受愛的趨同作用影響的人數就越多,愛的趨同的平均程度也越高。兩個相愛甚篤的人會不加區別地對待彼此的需要。對他們而言,對方的需要的確就是他自己的需要。

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層次越高,自私的成分就越少。饑餓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它惟一的滿足方式就是自己得到滿足。但是,對愛以及尊重的追求卻必然涉及到他人,而且還涉及到他人的滿足。已得到足夠的基本滿足繼而追求友愛和尊重的人,其傾向于發展諸如友愛、忠誠以及公民意識等品質。可見,高級需要的追求和滿足具有有益于公眾和社會的效果。

高級需要的滿足比低級需要的滿足更接近自我實現。在那些生活在高級需要層次的人身上,我們可以發現他們有更多更高的趨向自我實現的品質。

高級需要的追求與滿足導致更偉大、更堅強、更真實的個性。生活在自我實現層次的人,既是最愛人類的人,又是個人特質發展得最充分的人。

在越高的需要層次上,心理治療就越容易,并且越有效。相反,在最低的需要層次上,心理治療幾乎沒有任何作用。例如,心理治療不能消除饑餓感。

低級的需要比高級需要更具體化,更可觸知、也更有限度。饑渴的軀體感與愛相比要明顯得多,而友愛則還比尊重更帶有軀體性。此外,低級需要的滿足還比高級需要的滿足更可觸知,更可觀察。而且,低級需要比高級需要有限度。換言之,低級需要只需較少滿足物就可平息。例如,饑餓時我們只需吃一點食物。然而,友愛、尊重以及認識的滿足幾乎是無限的。

對以上內容進行概括,我們可以看出:基本需要按優勢或力量的強弱排列成一種層次系統;層次的基礎是生理的需要,往上依次是安全的需要、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層次的順序是相對的,不是固定不變的;動機的發展是交迭的,即一種需要只要得到某種程度的滿足而非百分之百的滿足,就可能產生新的更高層次的需要;高層次的需要與低層次的需要之間存在著性質上的差異。

認知和理解的需要

按語:

上述五個層次的需要馬斯洛稱其為意動的需要。除此之外,馬斯洛認為人類還存在著另外兩種類型的需要,即認知、理解的需要與審美的需要。對此,也許我們會問“這兩類需要與前述五種需要是否可以歸入同一層次系統?”馬斯洛認為這兩種需要與意動的需要并不處于同一階層發展系統之中,而是表現出一種既相互重疊,又相互區別的關系。

關于認知和理解的需要,有很多理由說明它是客觀存在的。它具體包括理解、系統化、組織、分析、尋找聯系和意義、創立一個價值系統的欲望等。這些欲望也組成了一個小小的階層系列,其中了解的欲望優先于理解的欲望。優勢階層集團所具有的一切特征也同樣適合于這個小集團。

關于認識和理解的欲望,馬斯洛認為精神健康的一個特點就是好奇心。雖然,沒有足夠的科學材料和臨床材料來證實這是一種基本需要,但馬斯洛仍列舉了以下幾點理由來說明好奇心是一個全人類的特點:

動物行為中常常表現出好奇心。

歷史上的許多例子證明人即使危險臨頭也會探求知識,哥倫布、伽利略就是這樣的人。

對心理成熟者的研究表明,他們往往對神秘的、未知的、不可預測的事物心馳神往。

臨床經驗表明,曾經健康的成年人也會感到厭倦、壓抑,對生活失去興趣,并厭惡自己。這些癥狀也會出現在有才智的人身上,如果他們做著愚蠢的工作、過著愚蠢的生活的話。我們身邊的許多女性,她們風華正茂,卻無所事事,于是,她們的智力就開始逐漸衰退。有些人接受了建議,使自己致力于一件值得努力的事情上,她們的病情就會減輕或消失。這使我們想到,求知的需要是存在的。

兒童似乎有著天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的滿足是主觀上的滿足;人們都說學習和發現未知的東西會給他們帶來滿足和幸福。

需要強調的是,沒有必要在認知需要與意動需要之間采取絕對的二分法。了解和理解的欲望本身就是意動的,并且如基本需要一樣,也屬于人格需要。另外,認知需要與意動需要之間是互相關聯而不是截然分離的。它們是彼此協調而不是互相對立的。獲取知識,使宇宙系統化,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在世界上獲取基本安全的方法。或者對于智者而言,是自我實現的表達方式。探究和表達自由也可看作是滿足基本需要的前提。

許多行為學家認為,對秩序、系統和穩定的追求是一種強迫性神經癥的形式。馬斯洛認為這一點雖然是正確的,但是健康人身上也會有這種行為,只是不會為此陷入無法擺脫的境地。

有人把對秩序、系統和穩定的追求這一過程稱為尋找意義,那么,我們就應該假設人有一種對理解、組織、分析事物、使事物系統化的欲望,一種尋找諸事物之間關系和意義的欲望,一種建立價值體系的欲望。

審美的需要

按語:

當一個人看到一幅斜掛在墻上的畫時,便有不可遏制的意識沖動要去把它掛直。當我們看到前面走來一個蓬頭垢面、衣衫破爛、渾身污穢不堪的流浪漢,或者歪嘴斜眼、滿目眼屎、鼻涕流涎的乞丐,大概都會本能地產生要遠遠避開的沖動。整潔、淡雅的房間比凌亂骯臟的房間令人覺得舒服。這就是人類擁有的一種較高級的需要——審美的需要。馬斯洛曾以經過選擇的人為對象,在臨床人格學的基礎上研究這類現象,并確信在某些人身上確實存在真正的審美需要。丑陋會使他們致病,身臨美的環境會使他們痊愈,他們積極地渴望著,只有美才能滿足他們的欲望。愛美,是人的天性。

我們關于審美的需要、沖動、愉悅、創造性以及所有與審美有關的體驗,很少能通過實證進行把握。但是,審美的體驗是如此強烈,審美的渴望是如此迫不及待,使得我們不可避免地想要設置一些概念來指稱這些主觀事物。為了解釋這些強烈的體驗,建立理論是極其重要的。

在常識中,我們很容易收集到零零散散的證據,證明關于審美需要假設的合理性,正如我們在證明認知需要存在時所做的那樣。如果別無他物,書目調查本身就可以證明這項研究的合理性。審美問題是一個尚未解決的問題,一個當今的心理學家應該攻克的問題。

不幸的是,除了大聲疾呼“問題!問題!”之外,我們現在提供的只有幾條有待以后討論的假設所劃分的區別。

首先,我們不能說“一種”審美需要,就好像它僅指某一種特定的沖動似的。其實,審美沖動可以辨認出多種,其中的幾種甚至所有的沖動都可以認為是審美的需要。

人的審美反應是大多數人認為不可言表的主觀的自省的有意識的反應,即它不能夠用言語描述,只有親身經歷后才會了解。但是,仍然有許多詞語被普遍用于描述這種體驗。例如,我們常常可以聽到人們用如下語言來形容審美感受:心跳加快,屏息凝氣,全神貫注,舒坦暢快以及激動顫抖等。

馬斯洛覺得審美體驗與心理學家所說的“感官沖擊”或許有一些相似。例如,這種體驗就好像一個人突然被冰涼的水浸泡時所產生的反應。目前,我們只是對這種可能存在的相似性進行猜測,但是這一點卻是容易檢驗的。

審美體驗會導致各種簡單的平常反應,比如,我們會樂意收藏那些怡情樂性的事物,如繪畫、音樂唱片等。或者,我們會去參觀藝術展或博物館、欣賞音樂會等。總之,現在我們能夠說明只是欣賞、樂趣、愉悅以及鑒賞,還談不上“真正的審美創造”。

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來說,審美創造與審美鑒賞是不同的。不必說傳說中有討厭音樂的小提琴家,就連品位高雅的鑒賞家也常常毫無創造性。甚至在原則問題上,批評家與富有創造力的藝術家之間的論戰似乎是永無休止的。在分析藝術創作活動時,似乎有數種分類和區分可以援用,而其中大多數對心理學毫無用處。但是,有一種區分卻十分重要,那就是表達性創造力和模仿性創造力之間的差異。

表達性創造力不一定具有交流性的或者容易為眾人所接受,但它在心理治療中意義十分重要,例如,純粹表達性的繪畫對于創作者之外的人可能有意義,也可能毫無意義。且不談該繪畫實際具有什么樣的美感,它至少可以給創作者本人帶來極大的愉悅和情感的宣泄。

顯而易見,交流性的藝術卻與之大不相同,因為其中含有其他交流形式所具有的動機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而且會產生多種效果。例如,學術講座就是這樣。如果我們的根本興趣在于審美享受以及審美創造,那么,我們就會對表達性藝術更感興趣,而非交流性的藝術。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野县| 临安市| 徐汇区| 汕头市| 澜沧| 从化市| 丹棱县| 依兰县| 十堰市| 阜新市| 玉田县| 略阳县| 湖南省| 永靖县| 靖宇县| 牡丹江市| 上饶县| SHOW| 呈贡县| 博罗县| 乐亭县| 望奎县| 石渠县| 留坝县| 板桥市| 三穗县| 双城市| 增城市| 达拉特旗| 黄大仙区| 旬阳县| 枞阳县| 疏勒县| 沛县| 舞阳县| 昌都县| 天镇县| 济宁市| 师宗县| 宜宾市| 会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