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解密人的動機(3)

有時候,一首詩、一幅畫會像一場學術講座一樣具有說服力,或者說,它的目的是表達性的,但同時又具有交流性。例如,一幅畫可以具有很強的裝飾作用,同時也可以為我們描繪或使我們想起世界上還有美好的一隅。

拋開美學本身不談,我們研究審美沖動的天生的強烈興趣也許就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審美沖動的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我們讓物品各歸其位的欲望。我們想這樣做或許是為了對稱,或許是為了條理清晰,或許是為了布局。比例失調,組合別扭,都會在我們的心中喚起一種重新調整、改善以及糾正的沖動。

這種情況是否可歸因于我們內部需要或歸因于外部干擾,或者更確切地說,歸因于融為一體的兩種因素,這一點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毫無疑問,實證研究對于闡明所有問題都是十分重要的。

成長性動機與匱乏性動機

按語:

馬斯洛晚年時期對人的需要層次的觀點進行了一些重大的修正與發展。主要體現在成長性動機與匱乏性動機的區分上,特別是他提出了超越性動機理論。

對低級需要與高級需要的關系進行考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各種需要的不同性質,但顯然還不足以說明自我實現的需要與其他各級需要之間的根本差別。鑒于此,有必要提出匱乏性動機與成長性動機的區別,并以成長性動機概念進一步說明自我實現需要的性質,從而使動機理論得到進一步的完善。

這一區分源于對人類行為的分析。依據并非所有的人類行為都是有動機的觀點,首先區分出因應性與表現性兩種行為,這兩種行為存著以下區別:

根據定義,因應是有目的、有動機的;而表現則常常是沒有動機的。

因應更多是決定于環境和文化的可變因素;而表現則主要取決于機體的狀態。它往往就是那種狀態的一部分,比如,低能者的愚笨,健康者的笑容和輕快的步態,和善深情者的儀表,美女的嬌柔等。

因應多半是后天習得的;而表現幾乎總是與生俱來的、釋放性的和不受抑制的。

因應更容易被壓抑、約束、阻止、受文化滲透的影響;而表現則往往不受控制甚至不可控制。

因應的目的通常在于引起環境的變化且常常如意;而表現則沒有任何目的,既便是引起環境的變化也是無意的。

因應特別表現為手段行為,其目的是滿足需要或消除威脅;而表現則往往就是目的的本身。

因應是有意識的,雖然它可能成為無意識的;表現則經常表現為無意識的,或至少不是充分有意識的,比如,我們通常意識不到自己行走、站立或大笑的風格。

因應性需作出努力;而表現在大多數情況下都無需費力。

表現性行為證實了人的行為并非都是由動機驅動的事實,基于此,馬斯洛建議用“超越性動機”或“后動機”概念來描述自我實現者的動機。可以說,最高級的動機就是達到非動機,即純粹的表現性行為。換言之,自我實現的動機是成長性促動,而不是匱乏性促動。這是第二次天真,聰明的單純,適意的狀態。

由上述內容,我們進而區分出了兩種不同的動機:

匱乏性動機

匱乏性動機指的是機體的基本需要或匱乏性需要,它在本質上是有機體身上的赤字所形成的需要,我們把它叫做匱乏需要或匱乏性需要。打個比喻來說,這些匱乏就好比為了健康的緣故必須填充起來的空洞,而且必定是由他人從外部填充,而不是主體填充的空洞。

成長性動機

成長性動機則是指被自我實現的趨向所激發。馬斯洛將自我實現定義為:個人成長的頂峰期,這時,個體已擺脫由基本需要和匱乏性動機帶來的憂患。對大多數人而言,它不是終點,而是完成充分發展的一種動力和渴望。同時,也是我們在任何時候、任何程度上發揮自身潛在的天賦能力和趨勢的一個過程。由此可見,馬斯洛已對以前基本需要的概念進行了修改:基本需要僅限于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而自我實現的需要則從基本需要的范疇中分離出來并進入到成長性動機或超越性動機的范疇。

當人屈從于匱乏性需要的滿足或被成長所支配時,在人的心理生活的許多方面均會表現出差異:

匱乏性需要可以說是抵制沖動,是將使人煩惱、憤怒、不快的東西予以排除,亦即縮小需要、緩解緊張、降低驅力、減少焦慮;而對自我實現的需要而言則是認可沖動,沖動是令人滿意、愉快和受歡迎的,即它們構成了緊張,這些緊張也是令人愉快的緊張,并不需要加以緩解或排除。

匱乏性需要是以階層等級的方式彼此聯系起來,以致一種需要的滿足以及它從活動中心移開的后果,是導致更高層需要的浮現,需求和欲望雖在繼續展開,卻是在更高一層的水準上展開,其自身則要求緩解緊張和恢復平衡;而對成長性動機而言,滿足滋生出更多的而不是更少的動機,滿足增強了而不是減弱了成長的欲望,成長本身就是獎賞和激勵的過程。

匱乏性需要的滿足是消極地避免疾病;而成長性需要的滿足則是導致積極的健康。

匱乏性需要帶來的是貧乏的、低層的至多算是寬慰的愉快;而成長性動機帶來的則是豐富的、高層的且具有更大的穩定性、持久性和不變性的愉快。

匱乏性需要是物種的需要,為人類所共有,甚至其他物種也有這種需要;而成長性需要則是特異的,一旦匱乏性需要獲得滿足,每一個人就會以其獨特的形式開始發展,為了其自己的目的使用這些必需品。

匱乏性需要只能由他人來滿足,因而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環境,而受匱乏性動機激發的人必定是畏懼環境的;自我實現的人則有更多自信和自制力,他們相對地獨立于環境,更多地受自己內在的本性、潛能、天資、創造沖動的支配。

受匱乏性動機激發的人,要多依賴他人,他們是出于私利而更需要、依戀、期待他人的,因而他與他建立的人際關系是一種有私利的人際關系;而受成長性動機激發的人,則是從完全無私利的、無所求的角度去客觀地、完整地認知另一個人的,因而他與他人建立的人際關系是一種無私利的人際關系。

受匱乏性動機激發的人往往把注意力集中于自我意識,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而受成長性動機激發的人則把注意力集中于世界,能以問題為中心,因而能超越自我,成為最充實、最純潔的人。

對由匱乏性需要的滿足受挫所導致的匱乏疾病的治療,其基本要求是提供所缺乏的東西,由于這些東西來自別人,所以一般來說,治療必然是人際的;而受成長性動機激發的人,其沖突和問題,經常是他自己通過向內求助于沉思的方法,即自我檢查的方法解決的。

建立在匱乏性動機基礎上的學習是一種手段學習,即學習從外部世界滿足匱乏性動機的方法;而建立在成長性動機基礎上的學習則是知覺學習、增進領悟和理解、認識自身和人格的穩定成長,即增強協調、整合和內部一致性的學習或性格變化的學習。

與受匱乏性動機激發的人的知覺相比,受成長性動機支配的人的知覺往往是超然的、被動的、不干預的知覺,它更能知覺對象的內在本性,超越事物的二元對立。

在匱乏性需要中,愛表現為匱乏愛,這是一種自私的愛;而在成長性需要中,愛則表現為非需要的、非自私的愛。

超越性動機

按語:

20世紀60年代中期,馬斯洛的心理學進入到超個人心理學階段。有感于人本主義自我實現概念在社會上的誤用所帶來的危害,加上東方文化的影響,以及研究的深入,馬斯洛開始以超越性動機論來說明自我實現需要的性質及其在需要層次系統中的地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肇庆市| 饶河县| 嵊泗县| 纳雍县| 恭城| 乡宁县| 会昌县| 始兴县| 太仓市| 日喀则市| 无棣县| 安吉县| 邵阳县| 富蕴县| 莱西市| 陇南市| 汤阴县| 曲麻莱县| 安远县| 武胜县| 山东| 盱眙县| 延安市| 连州市| 邻水| 吉水县| 缙云县| 得荣县| 江安县| 东阿县| 句容市| 屯留县| 阆中市| 延边| 福州市| 盐津县| 合山市| 青铜峡市| 横峰县| 潼南县| 满洲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