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優勢訓練
- 孔儷 李蕾 李曉霞
- 1503字
- 2021-03-17 15:39:14
1 心理韌性是在逆境中恢復、學習、成長的能力
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寫道:“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這句話是對心理韌性最好的描摹和詮釋。心理學中將Psychological resilience譯為心理韌性或心理彈性,指的是能夠從挫折中恢復原狀,從失敗中學習經驗,從挑戰中獲得動力及相信自己可以克服生活中任何壓力和困難的能力。從它的定義中我們可以發現,心理韌性是一種在困境中恢復、學習、成長的能力。心理韌性能力強的人能夠更好地建立自我效能感,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具有心理優勢。下面,讓我們來看一下心理韌性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發揮作用的。
練習一:在逆境中的恢復能力。
人生中的逆境與挫折無處不在,心理韌性體現了我們在面對困境時的“抗壓能力”。
將人生比作一場徒步也好、登山也好、遠航也好,在這個過程中,始終伴隨著不確定性,伴隨著挫折與壓力,尤其是在現在這樣一個信息化的快時代。《逆商:我們該如何應對壞事件》作者保羅·史托茲長期研究人應對逆境的能力。他通過調查發現,在1991年時,人們每天需要解決的難題是3個,而今天全球調查的平均數據已經高達32個。那種一生只夠愛一個人,車、馬、郵件都慢的時代已經消逝了。取而代之的是不斷涌入的信息:經濟下行又裁員了?工作太累過勞死?焦慮癥、抑郁癥高發,自殺率不斷攀升。
生活的壓力一直存在,也會繼續存在下去,心理韌性能力的差異體現在如何應對壓力,如何在逆境中不被打倒、迅速恢復。在面對學業困難時,心理韌性強的人會專注解決問題,不斷探索;心理韌性弱的人會懷疑退縮。在面對職場競爭失敗時,心理韌性強的人會接受既定的結果,客觀的評價自身的不足;心理韌性弱的人會歸咎于外因,怨天尤人。在面對疾病時,心理韌性強的人會積極尋找方法,配合治療;心理韌性弱的人會精神萎靡,在身體疾病上又增加精神壓力。
為何在挫折面前,有的人一蹶不振,有的人卻變得更強大?在研究心理韌性的近40年中,研究者們指出心理韌性并不是一種內心特質,而是一個人在面對困境、創傷、壓力、挫折時,能夠展現出良好的適應能力,從困難的經歷中恢復過來的過程。
練習二:在逆境中的學習能力。
心理韌性強的人能夠從多角度看待事物,具備成長性思維。
我有一個同事,工作能力強,專業經驗也很豐富。但是,在公司中上至主管,下至輔助項目的財務、助理等人員,大家通通都不喜歡與他一起做事。每次開會時,不管是哪位同事做了工作提議,他都會“先否定、擺困難”,哪怕是對于僅僅建設性的、討論的提議,他也會一一駁斥,很多時候,因為他的堅持反對和不配合,導致事務的進展艱難而緩慢。就算是上級施加壓力,他不得不完成,也會帶著消極、抱怨的情緒,在效率或質量上打個折扣。每個人對于事件的發生,有不同的歸因,繼而對事件有不同的態度。當拒絕配合的時候,這個同事的眼中只看到了工作中的阻礙和困難,陷入了封閉型思維的僵局中,自己也成了團隊中的“制造困難的人”。
斯坦福教授卡羅爾·德韋克研究發現:封閉型思維的人傾向于認為他們的能力是遺傳的、不可改變的;成長型思維的人則相信他們的能力,諸如智力和創造力,都是可以通過訓練和學習提高的。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樂于接受挑戰,能更好地運用心理韌性應對困難。
練習三:在逆境中的成長能力。
在健身房運動時,常常會看到“型男”們揮汗如雨,咬著牙在鍛煉肌肉。在運動過程中,外在的運動刺激壓力導致肌肉纖維撕裂,然后再經過休息與蛋白質補充,肌肉纖維數量增加、肌肉橫切面面積增大,這就是力量鍛煉增肌的原理。如果想要維持增肌的狀態,運動量需要循序漸進的增大,運動界稱為“漸進超負荷”。運動中每一次杠鈴深蹲、引體向上都會使肌肉更強壯,相似的,在每一次困境中的心智成長、應變能力的增強,也使得我們的心理韌性能力不斷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