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治療如何改變人
- (加)莫妮卡·布里永
- 1467字
- 2021-02-04 10:01:04
推薦序三
相信人的可塑性,即是改變的開始
張沛超 武漢大學心理學碩士、哲學博士
當編輯把這本書推薦給我的時候,我是不太喜歡這本書的書名的,尤其不喜歡“改變”這個詞。
因為我的治療哲學是覺知和接納,所以當我看到“改變”時,我就在想:是不是把原來的書名改掉了?于是,我上網查了查,發現它的法語原文的確是談論改變的。
通過這么一查,我對作者有了一些了解,她是居住在魁北克省的加拿大人,用法語進行寫作。而且我發現,作者在自己的個人主頁上聲稱自己已經退休。
哇,這可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因為我們行業的人其實很難真正做到全退,但這位同行可以在自己的個人主頁上稱自己為全退,看起來對自己的職業也沒有什么遺憾了。
這樣一來,我對這本書更加好奇,當一位已經退休的同行,想要向年輕的同行和大眾分享有關心理治療如何改變人的時候,我相信其中一定充滿真知灼見。
因為年輕人大都愛說一些華麗的、大而空的話,而年長者則很少這樣。當我細細地讀作者的文字時,我發現果然如此。
幸運的是,我的督導師也有幾位已經80多歲了,他們做這一行也非常久,我發現,在這個年齡段或者在這個層次的督導師,他們說的話都是很“毒”的,當然這個毒是加引號的——是很質樸的意思。究竟什么東西是花架子,什么東西是真的管用,我相信經過將近半個世紀的實踐,對一位資深的治療師而言,心中是再清楚不過了。
關于心理治療的改變,其實是有很多模型的,即使在精神分析的體系內,也有很多改變的模型。大抵來說,它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第一類,通過系統的詮釋使來訪者達到領悟,修通內在而改變。
第二類,鼓勵建立關系,使來訪者與一位嶄新的客體形成嶄新的人際關系。在這段人際關系中,他的創傷得以修復,以這樣的方式完成改變。
第三類,有些流派認為,在促進來訪者不斷訴說的過程中,來訪者能夠發現自己的無意識欲望,進而能做到在欲望面前不止步的一種勇敢的生活方式與態度,這也是一種改變。
當然,除了精神分析,其他各個流派都有自己的改變模型,但是,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大家認為:人是可以改變的。不只是癥狀被去除,精神分析也承諾,一個人的人格也有可能在這樣一段特殊的旅行中被改變。
那么我們的作者,是如何談論自己的改變經驗的呢?
在這本書中,我看到作者通曉多門學問,她也談到了神經系統的變化。這樣一來,一個改變模型就被穩定地奠基在科學的基礎上,但是作者并不拘泥于這種科學的視角。她也非常重視心理治療師這個人的本身,他自己的能力,他自己的人格,甚至他的價值觀。并且,作者認為每一對改變的關系,其實都是獨特的,是主體間的。
在行文過程中,作者展開了非常博大的視角,在她的參考文獻中,包含了英國、美國、法國等各個體系的精神分析的思想,這些思想在這本書中都有所體現,同時也包括了最近比較先進的研究,比如情感神經科學(affective neuroscience ),以及丹尼爾·斯特恩(Daniel Stern )對于改變過程的研究,而這一部分,深受當代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研究的影響。
這本書的內容非常全面,但是她寫得并不刻板。除了可以讓大眾了解心理治療的大概過程,對專業人士而言,這本書也能夠在一個高度上去回顧自己的治療過程,同時,這也是一本非常重要的參考書。
當我寫到這里,我不禁想起了中國的傳統經典《易經》。《易經》的英文翻譯“The Book of Changes”不就是改變之書嗎?
“易”有三種含義:變易、不易、簡易。雖然這本書并不是用古代經典的方式去寫作的,但是它包含了變易、不易和簡易。它兼顧了各個理論模型之間的差異,也重視了每一對治療組合之間的人格配對,而且抓到了各個理論模型當中的共同因素,這使得它的模型也是簡易明了的。
所以,我非常推薦這本書給大眾以及我的同行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