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大腦與心理學

我們先來看看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做的一些動作吧,比如,人們經常會咬一下嘴唇、擦一下前額、摸一下脖子,還會眨巴眼睛、揚眉、斜著眼睛等。你還會發(fā)現(xiàn),其實你自己也在時不時地做著這些動作。

人們?yōu)槭裁磿羞@種細微表情及動作呢?問題的答案就藏在一個“密室”里,這個“密室”就是我們的大腦。

眾所周知,每個人都有大腦,大腦是人們認知能力的“基地”。事實上,科學已經證明,人的大腦由三個部分組成,每部分都有著不同的職責。它們合并起來就形成了“命令加控制中樞”,控制著人的身體表情和動作及心理活動的一切。1952年,一位名叫保羅·麥克林的科學先驅提出,人類大腦是由腦干、邊緣系統(tǒng)和新皮質組成的“三位一體”,其中,邊緣系統(tǒng)在人的非語言表達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心理學家一直致力于邊緣系統(tǒng)的研究,這是為什么呢?因為邊緣系統(tǒng)對人們周圍世界的反應是條件反射式的,是潛意識的,是自動自發(fā)的,它對來自環(huán)境中的信息所做出的反應既是主動的,又是最真實的。

1999年12月,美國海關截獲了一名被稱作“千年轟炸者”的恐怖主義分子。入境檢查時,海關人員發(fā)現(xiàn)這名叫阿默德的人神色緊張且汗流不止,于是勒令他下車接受進一步詢問。那一刻,阿默德曾試圖逃跑,但很快就被抓住了。最終,海關人員從他的車里搜出了炸藥和定時裝置。阿默德供認了他打算炸毀洛杉磯機場的企圖。

神色緊張和汗流不止正是邊緣系統(tǒng)對巨大壓力固有的反應方式。由于這種反應是最真實的,海關人員才得以準確地識別并逮捕阿默德。這個案例說明,一個人的心理狀態(tài)會“及時”反映在其身體的各個部位上。

大腦的第三部分加入顱頂?shù)臅r間較晚,因此被稱作新皮質。這部分大腦負責高級認知和記憶,因此也被稱為“思考大腦”。這部分大腦將人類與其他哺乳動物區(qū)別開來,也正是這部分大腦讓人類得以登上月球,開始了探索未來之路。不過,它也是大腦中“最不誠實”的部分,又被稱為“愛說謊的大腦”。這部分大腦會“偽裝”,會“行騙”,而且“經常行騙”。

就之前的案例來說,邊緣系統(tǒng)會強迫那名恐怖分子在面對檢查時神色緊張,同時大量出汗,但是新皮質卻非常擅長讓他隱瞞自己的真實情緒,它可以“教唆”這名恐怖分子在接受詢問時說出“你們?yōu)槭裁醋ノ摇?、“我很正?!钡葹樽约恨q解的話,盡管這些完全是假話。

新皮質會讓人思考,會讓人“編故事”,能幫助人做出非常令人信服的“陳述”。

當人們遇到危險時,邊緣系統(tǒng)會直接讓人們躲避或逃跑,也可能讓人不顧一切地沖上去。比如,這種危險可能是一名史前人遇到一頭異常兇猛的野獸,他或者逃離或者直接上前搏斗;也可能是現(xiàn)代的一名公司職員遇到了一個鐵石心腸的老板讓他離職,他或者向老板解釋或者憤而離開。在這一過程中,邊緣系統(tǒng)會產生喜、怒、哀、樂、懼、傷、悲等各種情緒,最直接的表現(xiàn)就是流露在表情上的各種“語言信息”。幾千年來,表情已經像計算機硬件一樣植入了人的大腦神經系統(tǒng)。

在心理學家看來,許多人對“迎戰(zhàn)或逃跑”這種事十分熟悉,因為它常被作為人們在面對威脅或其他危機時的回應。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動物,包括人類,卻會依照下列順序——凍結、逃跑、迎戰(zhàn)——來應對各種危機和威脅。

(1)“凍結反應”

大約100萬年前,原始人面臨著很多“獵食者”的威脅,那時動物跑得比人快,力氣也比人大。但是,人最終生存了下來,就是因為人的大腦比動物的先進,它們?yōu)槿祟愡h祖找出了彌補力量不足的方法。

大腦中的第二大腦邊緣系統(tǒng)使用的防御戰(zhàn)略就是“凍結反應”。因為移動會引起注意,所以一旦感到威脅或危機時立刻采取靜止狀態(tài),這是邊緣系統(tǒng)為人提供的最有效的“救命方法”。許多動物,尤其是大多數(shù)食肉動物對“移動物”都非常敏感,“移動物”移動得越快,越會激發(fā)它們窮追不舍以及“獵食”的欲望。故而不移動,人們的“凍結反應”奏效了。

有一年,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發(fā)生了一起校園槍擊案,這期間就有學生使用“凍結反應”來對付喪心病狂的兇手。這些學生雖然僅與兇手相隔幾米,但是他們卻通過保持靜止和“裝死”逃過一劫。

在生活中,“凍結反應”是人們經常做的,也是善意的。比如,一個走在街上的人突然停住,然后用手拍一下自己的腦門,面部表情發(fā)生變化,接著轉身跑回家或去鎖門或去關掉爐子。在現(xiàn)實中,“凍結反應”大多是人對忘了的事情突然想起時的表現(xiàn)。這種一瞬間的“停止”足夠讓大腦做出快速的判斷。

另外,當人們遇到威脅或危機時,也會暫時“凍結”自己,包括“凍結”表情。比如,房間中突然闖進幾個來歷不明者,很多人會像坐在“彈射座椅”上一樣“凍結”自己。

類似的反應還出現(xiàn)在面試過程中。面試者常常會屏住呼吸或只做淺呼吸。這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應對威脅或危機的方式,面試者可能自己都注意不到,但周圍的人是很容易發(fā)現(xiàn)的。所以,經驗豐富的面試官常常會在面試進行到一半時提醒面試者放松,令其深吸一口氣以緩解緊張或壓力。

還比如,患者去醫(yī)院拔牙,當醫(yī)生告知其張開嘴時,有的患者會全身收緊,嘴的張開極度不自然,雙腿也會緊緊交叉在一起。

在審訊犯人的過程中,很多問訊對象常常把腳放在所謂“安全”的地方,比如椅子腿后面,而且會在一段非常時期內保持這樣的姿勢。這種行為往往昭示出問訊對象正在承受著某種巨大的壓力。這同樣是一種“凍結反應”。

另外,減少曝光率也是一種“凍結反應”。有些心理學家在商場的監(jiān)控錄像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比較突出的現(xiàn)象:小偷或企圖偷竊者通常會弓背彎腰,盡量隱藏自己。事實上,這樣的舉動讓他們在人群中更顯眼,因為正常人在逛商場時會很自然,他們向上挺的動作多于向下彎的動作。

還有,有些人會通過限制自己頭部的曝光率來達到隱藏自己的目的,如豎起衣領和低下頭。還有些人在偷竊他人銀行卡或在ATM機前試圖盜竊他人錢財時,通常會戴頭套,像龜頭內縮,這種“凍結反應”又被稱作“海龜效應”。

(2)“逃跑反應”

與“凍結反應”相對應的是“逃跑反應”。當人們發(fā)現(xiàn)“凍結反應”不足以消除危險時,或者是當它不再屬于最佳方案時,尤其是威脅或危機更大了時,邊緣系統(tǒng)的第二套方案就是逃走,也就是“逃跑反應”。顯然,這種選擇的目的就是要逃離威脅或危機,或者,至少離目前的危險遠一些。為了讓人逃離危險,大腦就會“指揮”著人的身體,讓它做出逃離的各種有效動作。

當然,在現(xiàn)代社會,人們大多生活在城市里,而不是荒郊野外,所以,逃跑實施起來反而更加困難。人們不得不對“逃跑反應”做出“調整”,結果,逃跑的行為不再有效,躲藏、隱蔽反而成為常態(tài)。但無論哪種,目的都是一樣的,即讓自己避開或遠離那些不安全的人或物。

如果仔細回想一下你所經歷過的事情,你可能會想起很多“躲藏”、“回避”的行為,這些行為的目的就是讓你遠離那些不必要的“關注”,就像孩子不喜歡桌上的食物會轉身離開那樣,任何人都有過想逃開自己不喜歡的人或物,或避開可能因威脅或危機帶來的麻煩的經歷。

在談判中,當聽到對方不合理的報價時,或在討價還價的過程中感到不滿或無奈時,人們可能會將身體轉向另外一側,同時,還會出現(xiàn)各種阻斷行為,比如閉眼、揉眼或用手捂住臉等。有些人在談判時還會將身體傾向談判桌或某個人的另一邊,同時將腳轉向另一邊,甚至轉向出口的一邊。這些“逃跑反應”都是保持距離的非語言信號,這些反應告訴他人,這個人對當前的談判很不滿意。

(3)“戰(zhàn)斗反應”

人的大腦邊緣系統(tǒng)中除了“凍結反應”、“逃跑反應”之外,還有“戰(zhàn)斗反應”。“戰(zhàn)斗反應”是人們遇到威脅或危機后“凍結反應”和“逃跑反應”都不奏效時的最后選擇。

人類在進化的同時,也掌握了將恐懼轉化成憤怒的本領,這種本領能幫助人們“擊退”攻擊者。像人與人展開搏斗,拿銳利的武器或石塊嚇唬他人或向你進攻的“動物”等。在現(xiàn)代社會,放縱憤怒并不是明智之舉,即“戰(zhàn)斗”所需付出的負面代價太大。于是,大腦的邊緣系統(tǒng)開發(fā)了其他幾種“戰(zhàn)略戰(zhàn)術”,即“戰(zhàn)斗反應”已不僅僅停留在身體“搏斗”這一層面了。

比如,“戰(zhàn)斗反應”的一種方式是爭論或爭吵。過激的爭論實際上就是一場沒有身體接觸的“戰(zhàn)斗”。爭吵就更形象了,像侮辱人格、人身攻擊、駁斥、誹謗、激將以及嘲諷挖苦都是“戰(zhàn)斗反應”在爭吵中應用的手段。

在生活中,民事訴訟也可以被解釋為一種“現(xiàn)代化的戰(zhàn)斗”或“進攻”,只是結果由社會裁定。因為在民事訴訟中,涉事雙方需要就兩種對立觀點進行不留情面的辯駁。

現(xiàn)代社會參與“肉搏”的機會少之又少,但是,“戰(zhàn)斗”仍舊是人們的大腦邊緣系統(tǒng)產生的最激烈的反應。即使沒有身體接觸,使用你的姿勢、你的眼神、張開的胸肌或挑釁另一個人的私人空間等,都是“戰(zhàn)斗”行為。

通常情況下,人們會盡量避免“戰(zhàn)斗反應”,無論是口頭上的還是身體上的。“戰(zhàn)斗反應”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沒有選擇的選擇。因為進攻性的“戰(zhàn)斗”很可能導致雙方情緒混亂,精力不集中,這樣的話,雙方都不能對自己所面臨的危險做出正確的判斷,任由情緒上漲,自己的判斷能力更會受到影響。此時此刻,人的認知能力已經被“劫持”了,而“劫匪”正是大腦的邊緣系統(tǒng),于是人會做出不理智的行為,其后果也不是單純的一方贏一方輸那樣簡單。

事實上,無論是“凍結反應”、“逃跑反應”,還是“戰(zhàn)斗反應”,它們都能用于迅速解讀人的內心狀態(tài),因為這些反應都能帶來最為直觀的表情表現(xiàn)。

(4)大腦與心理的關系

人的大腦的邊緣系統(tǒng)的“最高指導原則”是,要保證人通過“編程”獲得安全,幫助人避免各種危險或不適,并隨時隨地尋找獲得安全感及舒適感的機會。

人的大腦的邊緣系統(tǒng)是有記憶的,它會讓人想起以前的遭遇,并從那里找到借鑒。

比如,人的大腦能對消極事件的經歷進行編輯和記憶,像手指被刀割傷了,小時被小朋友拿磚頭打破了頭,或受到令人沮喪的批評等。這些印象會被深深地植入人的情感記憶,當人下次再遇到類似的事情時,人就會立刻做出反應。還比如,有些時候,人們即便是在很多年之后再遇見中學時候班上的那個“討厭鬼”,臉上可能還會表現(xiàn)出難以掩飾的厭惡之情。這些都是大腦的邊緣系統(tǒng)在起作用。

當然,大腦的邊緣系統(tǒng)也會有效地記錄并保留各種積極的記憶,促使人們不斷去做曾經做過的高興的、快樂的事,像生活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受到表揚,有一段令人愉悅的交際關系等。再比如,一張友好或熟悉的臉通常也會讓人產生高興或幸福的感覺,就像當人們見到一位老朋友或品嘗出一種兒時的甜美味道時,快感便會油然而生。這種產生舒適感或幸福感的時候,大腦的邊緣系統(tǒng)會將快樂信息用身體語言的形式“泄露”給他人。

所以說,當人的大腦的邊緣系統(tǒng)感到舒適時,非語言行為會具體表現(xiàn)為滿足和高度自信;而當人的大腦的邊緣系統(tǒng)感到不適時,相應的非語言行為就會表現(xiàn)出具有壓力或極度不自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湖县| 米易县| 浪卡子县| 太白县| 枝江市| 无锡市| 眉山市| 扎赉特旗| 钟祥市| 铜梁县| 昌平区| 五莲县| 平武县| 柯坪县| 澳门| 德化县| 合水县| 闽侯县| 江口县| 延川县| 中宁县| 共和县| 青铜峡市| 德昌县| 原平市| 景东| 六枝特区| 长白| 疏勒县| 奉节县| 扬中市| 台南县| 墨脱县| 德安县| 长丰县| 榆中县| 文登市| 荔浦县| 宜兰县| 当阳市| 江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