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八年(1869),正當捻軍等各地叛亂漸次平定,慈禧當政順風順水時,卻突然發生了一件令她大丟顏面的事。
這件事說大不大,但說小也不小。說“不大”,是因為不過殺了個太監;說“不小”,則是因為被殺的是慈禧太后最寵信的太監安德海。
安德海又名“小安子”,其模樣長得清秀,加上從小就聰明伶俐,又精于察言觀色,善于逢迎,因此很快就從那些木訥愚笨的太監中脫穎而出,最后被慈禧發現并委以重任。
安德海自幼學過一點兒文化,還懂得一點兒藝術,因此最討慈禧的歡心。
據說,當年“辛酉政變”時,就是安德海奉命秘密前往京城通風報信,負責聯絡恭親王奕訢。此說法雖然是傳言,但是慈禧太后當政后,安德海得到慈禧的極大寵幸卻是事實。
發展到后來,安德海常借接近慈禧的機會招權納賄。而且很多官員知道這個小太監在慈禧面前說話管用后,也紛紛奔走其門,利用各種機會勾結安德海,以謀私利。
在慈禧的寵信下,安德海也日漸猖狂,不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了。時間長了,安德海亂政的事便傳了出去,就連經常入宮的恭親王奕訢都難以忍受。
據說,有一次奕訢去見慈禧,而慈禧和安德海說話正在興頭上,竟然推辭不見。奕訢得知后,大感恥辱。
他氣得連連跺腳,憤怒地罵道:“我要不殺了安德海,就對不起祖宗,對不起朝廷綱紀!”
安德海得知后十分恐懼。于是他經常借著各種機會在慈禧面前說奕訢的壞話,以挑撥兩人關系——據說奕訢被摘掉“議政王”的帽子,其中便有安德海的挑唆之功。
安德海如此猖狂。就連年幼的同治小皇帝都知道安德海和母親有說不清、道不明的曖昧關系。由此他對安德海非常嫉恨。
有一次,小同治還親手做了一個小泥人,背后寫上“安德海”的名字,并用小刀削掉泥人的頭。旁邊的太監問他這是干啥,小皇帝怒氣沖沖地說:“殺小安子!”
后來,也不知道安德海是不是活膩了,他竟然無視清宮祖制而央求慈禧給他一個機會,讓他出城四處走走。由于慈禧十分寵信安德海,便答應讓他去廣東置辦宮廷織物。得到慈禧的恩準后,安德海便帶著一群隨從興沖沖地出了京城,沿著運河南下。
安德海這次出來,雖談不上衣錦還鄉,但也是機會難得,自然要把威風擺足,玩個痛快。
據說,安德海一行人分乘兩艘巨大平穩的平底船,船頭高掛著一面日形三足烏大旗,船側則插著龍鳳彩旗,船的前面還站著一隊士兵。
船艙中則是安德海帶的小太監乃至僧人、女樂等幾十人。這群人穿著高貴,氣派非凡,一路上還敲敲打打,熱鬧非凡,生怕別人不知道。
作為頭領,安德海更是十分囂張。他每到一處,就聲稱自己是朝廷欽差,奉太后之命南下辦事。地方上如有招待不周,安德海就立刻摔碗砸盆,手下的這些人也群起鼓噪,弄得下面的地方官是叫苦不迭——誰也沒伺候過這么難伺候的爺??!
等到安德海一幫人進入山東境內,很快便有人將此事報告給山東巡撫丁寶楨。各位想一想,丁寶楨是什么人物?
他本是咸豐三年(1853)進士出身,為人剛正不阿,做事一向勇威果斷。
當年僧格林沁在山東剿捻時,對待地方官員極其傲慢。其見巡撫以下官員從來不給座,下面官員懾于僧格林沁的威勢,也是敢怒而不敢言。當時升任山東按察使的丁寶楨碰巧有事要去拜訪僧格林沁。
在去之前,他也聽說了僧格林沁的規矩,于是便先讓人轉告僧格林沁:“要是設座就來見,不設就不見!”
手下人勸他不要得罪僧格林沁,免得惹下麻煩,但丁寶楨堅持要把這話傳到。僧格林沁得報后,大為驚怒:一個小小的山東按察使,居然敢跟自己提條件!他倒要見見這是何方神圣!
不料丁寶楨來后果然非同尋常,他那不卑不亢的氣度,讓僧格林沁也為之折服。
再說丁寶楨聽到太監安德海出巡的事情后,十分震怒。他早就聽說安德?;鹿賮y政,早就想為國除害,可惜沒有機會。這次倒好,安德海自己送上門來,那還能放過?
于是丁寶楨立刻傳令德州知府趙新,讓他將安德海的招搖情形即時匯報,如遇有安德海不法之事,就立刻擒拿。
這趙新官小,膽子也小。他不敢動手,只是將安德海過境的情況向丁寶楨做了匯報。
丁寶楨得報后一面向朝廷參奏安德海,一面令東昌知府程繩武追趕安德海,并將他們拿下。程繩武也害怕得罪慈禧太后。他帶人尾追了安德海三天,但一直不敢動手。
丁寶楨等了三天沒見回報,隨后又派總兵王正起率兵追趕,終于在泰安將安德海等人擒獲。
安德海被解送到濟南時仍舊十分囂張。他大聲地叫嚷道:“我是奉皇太后之命南下,誰敢冒犯我?!你們亂來,這是在自尋死路!”
丁寶楨大怒,命人掌嘴,將安德海打得滿嘴流血。
隨后,丁寶楨決定不等朝廷命令,而是按照清廷“太監不得出都門,違者就地正法”的祖制,將安德海等人徑直處死。
安德海是慈禧太后的當紅太監,將之處死可是非同小可。于是丁寶楨身邊的官員都跪著求丁寶楨暫時不要動刑,等朝廷旨意來了再做打算。
畢竟萬一慈禧追查下來,不僅官帽難保,搞不好還要賠上身家性命!
丁寶楨正是因為擔心慈禧會護安德海,所以要在旨意來之前處死安德海,為國家除害。安德??赡茏鰤舳紱]有想到,他還沒有風光幾天,就在濟南被丁寶楨砍了腦袋。
再說慈禧這邊,她得知安德海被擒拿后,方知事態不妙。無奈之下,她只好同慈安太后一起召見恭親王奕訢、軍機大臣和內務府大臣等人,商議怎么處理這事。
令慈禧難堪的是,慈安太后、奕訢和朝臣們都異口同聲地表示,祖制不可違,要將安德海處死。
慈禧當然也知道祖制家法。當年順治皇帝鑒于明朝太監干政導致亡國的教訓,特意在交泰殿外立了一個鐵牌,凡有太監犯法干政者,都要凌遲處死。
雖然慈禧不得不同意大家的看法,說:“此曹如此,該殺?!钡珵榱送炀刃“沧拥男悦?,慈禧還是將諭旨扣留并晚發了兩天,試圖讓事情有所轉圜。
但慈禧太后不知道的是,安德海此時早已人頭落地。
幾天后,安德海已經殞命的消息傳到北京,慈禧也只能是強壓心頭怒火。她不但未作聲張,反而連發兩道上諭,說:“我朝家法森嚴,有犯必懲。太監安德海竟敢如此膽大妄為,招搖過市,種種不法,實在是罪有應得?!?
慈禧之所以沒有立刻發作,原因是除了自己理虧外,她也意識到這次慈安太后是站在奕訢等人的一邊,這是極為少見的。
由此,她也發現,慈安太后雖然平時不表態,但她的地位尊崇,威信也高,一旦表態,往往對朝臣的影響極大。這不是她所能夠比擬的。
大丈夫能屈能伸,慈禧雖然不是大丈夫,但她經過這一挫折后,也知道有進有退,稍作忍抑。萬萬不可為所欲為,不然反而會讓自己陷于被動。
由這件事也可以看出,慈禧對朝政的控制還沒有到收發自如的程度。這次奕訢就借著慈安太后的影響力扳回一局。
至于安德海,他也只能是自作自受,白死了!
不過,說安德海白死也不完全對。因為除慈禧太后郁郁不樂外,其他大臣都認為此事大快人心。
據說曾國藩得知此事后,在其日記里記了一筆:“我眼睛患病已經幾個月了,在聽說此事后,積翳為之一開!稚璜(丁寶楨的字)真豪杰也!”
李鴻章聽到這條消息,則興奮地對幕僚們說:“稚璜自此成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