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入關時,清廷是少數民族政權。由此在其政治體制中,“重滿抑漢”一直是清王朝的原則。
清廷的“重滿抑漢”,主要體現在官員的任用上,比如,中央六部便設立雙尚書侍郎,滿漢各一,以滿為主。這種制度,在中國歷朝歷代都不曾出現過。
當然,為鞏固政權,清廷也盡可能地吸納漢族士人參政,但一些重要職位,如軍機大臣(特別是首席軍機大臣),一般只能由旗人擔任。而且各省總督、巡撫也大多為旗人。
由此,旗人往往在朝廷和地方上占據重要職位,地位要遠比漢人顯赫。
對于本朝“重滿抑漢”的祖制,慈禧不可能不知道。但她垂簾聽政后各地軍情急如星火,太平軍仍舊盤踞江東,捻軍等各地起義也時時威脅著清廷的心臟地區。這些心腹大患,沒有一天不讓她悚然心驚,坐臥不安。
可是,再看看身邊的那些滿族親貴,除了妄自尊大,便是顢頇無能。真正有才華,能夠治國安邦、統兵作戰的旗人官員幾乎沒有。
想到這里,慈禧不免嘆了口氣: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自己丈夫咸豐在時,這天下都治不好,何況自己一個女人呢?
但嘆氣歸嘆氣,該承擔的責任還得去承擔。慈禧仔細一想,自從太平軍起義后,國內戰禍綿延達十年之久,而清廷還沒有垮臺,這又是為什么呢?
從各項奏報來看,不是八旗,也不是綠營,而是漢人的團練武裝抵擋住了太平軍的進攻。這些漢人將領,如胡林翼、曾國藩、左宗棠等,他們原本都是讀書人,但是戰亂年代將他們鍛煉成了軍中領袖。這些人從小熟讀儒家經典,應該是值得信任的。
非常時期自然得用非常之策,也到了該重用他們的時候了。早在咸豐時,像曾國藩這樣的優秀人物就該提拔。可是因為種種原因,卻讓這位“湘軍”創始人一直郁郁不得志。
據說,民間常有曾國藩是“癩龍轉世”的說法。這讓曾國藩屢屢被猜忌。如野史上說,1854年湘軍攻占武漢后,咸豐帝大喜之下,說:“不意曾國藩一書生,乃能建此奇功!”
他一時興奮,要任命曾國藩署理湖北巡撫。結果旁邊有個人不咸不淡地插了一句:
“曾國藩以侍郎銜在籍丁憂,現在還是個平頭百姓。一個平頭百姓能夠一呼,崛起從之者萬余人,這恐怕不是國家之福啊。”
咸豐聽后一個激靈,從此讓曾國藩做巡撫的事就不再提起。
咸豐的擔心并不是沒有道理。萬一曾國藩這些漢人官僚勢力坐大,擁兵自重,那清廷豈不是同樣危在旦夕?
不到萬不得已,怕是不能授予漢人過大的權力。
對此,慈禧也不是不知道。但中國士大夫最忌諱的是有功不賞,有禁不罰。曾國藩心里憋屈不說,他的門生弟子、親朋好友也都為他喊冤抱屈。
在鎮壓太平軍的過程中,曾國藩的一些朋友和將領如胡林翼、劉長佑等一個個都封了總督、巡撫,而曾國藩作為湘軍首創者和精神領袖,東奔西跑,卻只得一些欽差大臣之類的虛銜——這說不過去!
慈禧心里清楚,要想樹立自己乃至清廷的威信,就必須先平定太平軍等各地起義;而要平定這些亂事,就必須重用以曾國藩為首的那些漢人新秀。
慈禧想,既然“八大臣”都扳倒了,難道我還怕用漢人嗎?
沒有多久,曾國藩便受命統領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四省的軍務,四省的巡撫、提鎮以下官員全部歸他節制。
隨后,依照曾國藩等人的建議,一大批漢人官員被任命為封疆大吏和地方大員,羅列如下:
左宗棠為浙江巡撫、沈葆楨為江西巡撫、李鴻章為江蘇巡撫、劉長佑為廣西巡撫、鄭元善為河南巡撫、李續宜為安徽巡撫、嚴樹森為湖北巡撫、毛鴻賓為湖南巡撫、江忠義為貴州巡撫,另有一大批漢人成為各省的布政使、按察使,等等。
這些任命發出后,朝野一片嘩然。這是自清朝開國以來最大的一次人事變動,用“大換血”來形容毫不為過!
更重要的是,這次受到重用的無一例外都是漢人。有的人甚至連進士功名都不具備。比如,左宗棠只是個舉人,憑的是軍功出身。同時將這么多省區的軍政大權交給漢人,這個手筆也太厲害了!
這下,八旗的親貴們立刻跳了起來。這還了得!胡鬧!這不是要斷送祖宗二百多年的江山嗎?!這也忒冒險了!
但是這些埋怨和抗議都被慈禧一句話給擋回來了:
“不用他們,可以!那就請你們上前線收拾爛攤子吧!”
聽了這話,那些親貴就沒有了聲音。最后的事實證明,慈禧重用以曾國藩為首的那些漢人官員,這是她的無奈之舉、冒險之舉。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也是慈禧的神來之筆。
這一重大舉措,不僅讓以曾國藩為首的漢人武裝集團最終剿滅了太平軍和捻軍等反叛力量,而且將岌岌可危的大清從崩潰的邊緣拉了回來。
到同治四年(1865),當時全國十名總督,除湖廣總督官文為旗人外,其余九人全是漢人,而十五省的巡撫則是清一色的漢人。慈禧當政,對漢人的重用程度可謂是前所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