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中國佛學略史

第一節 經律論之翻譯

自漢明帝夜夢金人,派蔡愔等十八人,迎摩騰竺法蘭,白馬駝經像來后,中國佛法,即增高繼長,迄今流衍不絕。但初時摩騰等,僅于經中摘譯若干條法義,以示于人而已。若今所傳《四十二章經》《八大人覺經》之類,其次漸抽譯《阿含》等一品數品,或其余小部之經,大概皆小乘經也。嗣乃漸譯《般若》《法華》等大經,然未譯論也。至鳩摩羅什始譯小大乘論;《成實論》即譯于其時者。其后小大乘經及論,翻譯漸備,真諦三藏譯論頗多,《俱舍論》曾由一譯,復由玄奘三藏重譯。又曹魏時法時尊者,雖創受戒,律論未度。晉釋道安等,以僧伽闕儀律,頗憂及之。至羅什漸出大部經論,并與覺明三藏,共譯《薩婆多》部之十誦律,事半未就,得僧伽羅叉續成之,共六十五卷。是中國有廣律之始也。復由佛陀耶舍譯出《曇無德》部之四分律,共六十卷。佛陀跋陀羅共法顯譯七葉窟內根本上座部之僧祇律,得四十卷;而法顯邀求那跋陀羅譯《彌沙塞》部之五分律,亦成三十卷。當時四并傳行,唯后代則獨宏《曇無德》部耳。至迦葉遺律,唯傳戒本,其廣律未傳,應即僧祇律也(按戒本梵名波羅提木叉,廣律梵名毗尼或毗奈耶)。至唐時義凈三藏譯根本一切有部律甚多;此外若鼻奈耶律,至趙宋時猶有翻譯,然束之大藏,未有宏傳者也。嘗觀各部之廣律,所述律文及緣起之跡,大致從同,出入甚少,足見其是從一本轉抄,各宗派分誦耳。至其造論解說,則各彰宗義,異同者多。各宗釋律之論,東傳者凡五:一毗尼母論,二摩得勒迦論,此二是宗薩婆多律立論者;三善見論,此解四分律者;四薩婆多論,此亦釋薩婆多之十誦律者;五明了論,則依正量部律立論。四律五論,為中土從古所傳稱之小乘律也。于后漢、西晉間,支謙、竺法護、支婁迦讖等,始稍稍翻譯《般若》《法華》等經,而未能盛宏也。大乘論則猶無傳譯之者。逮鳩摩羅什始廣譯大小乘經律論,且宏講之。嗣后佛陀跋陀羅、曇無讖、菩提流支輩,翻傳《涅槃》《華嚴》《地持》《十地》等經論,流通頗盛。至真諦漸譯講唯識諸經論。入唐初玄奘譯傳最富,義凈所譯亦間及唯識。善無畏、金剛智、不空專從事譯密教。實叉難陀重譯《華嚴》。趙宋初施護法天等所譯,大乘密部居多。此皆其表表可知者。今綜合觀多,童壽為法性經論之大譯師,玄奘為法相經論大譯師,不空為密部經論大譯師,而覺賢、真諦、善無畏,亦其次焉。

第二節 宗派之成立

宗派之成立,首為大乘三論宗或四論宗,以中論十二門論百論或兼大智度論為主也。同時有小乘之成實宗,以成實論為主。已而有涅槃宗,后歸天臺。地論宗后歸華嚴。攝論宗后歸法相。異軍突起者則有達摩菩提西來傳佛心印之禪宗,而新舊譯之《俱舍論》,則成俱舍宗。所譯諸律雖并行,后漸趨重四分律。至唐道宣成南山律宗;據《法華》而為綜合之開建者,則為由慧文、慧思到天臺智者之天臺宗。由不滿舊譯而赴印研求者,則有玄奘東歸后所傳之法相宗。繼是而更為綜合之開建者,則有杜順、智儼到賢首之華嚴宗。凈土宗則萌芽于廬山慧遠之蓮社,成立于唐之善導,而殿以唐開元間善無畏等傳來之密宗。然禪宗亦至唐初曹溪惠能而始確然成立焉。除俱舍、成實二宗與四分律宗為小乘外,余均大乘宗派。總稱十三宗。而《涅槃地論攝論》歸入天臺等后,則為十宗,四分律蛻化為融小成大之南山宗,乃歸結為大乘八宗與小乘二宗。

第三節 唐末以來之變遷

唐武宗毀佛教而各宗衰落,禪宗以簡單易行,恢復后遂獨盛行。入宋之后,影響為宋明理學,與中國之思想界發生極大關系。他若天臺宗華嚴宗之學說,趙宋以來亦流傳不絕,而亦為較能調和中國思想者。至深入通俗之心理者,則為三世因果六道輪回之說;而普及民間者,則為密宗余流之懺焰,與凈士宗之度亡。歷元明而入清,禪宗既衰,求簡易篤切之行,頗有會歸凈土宗之勢,而南山律宗,在宋及明清間亦有繼承之者,故至今猶不絕焉。原有藏區之紅派喇嘛,明清有藏蒙之黃派喇嘛,皆曾入居于北方各省,但與漢地僧俗,皆未發生大關系;而至近二十年來,以日本及南洋、西洋之交通便利、思想輸灌之影響,先以恢復初唐之故有,進之遍究全藏,旁探錫蘭文、藏文而溯巴利文、梵文原典,當非復宗派傳統之可拘蔽而入世界佛學之新時代矣。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星座| 海盐县| 北流市| 临沭县| 平昌县| 莎车县| 军事| 灯塔市| 江川县| 呼伦贝尔市| 江北区| 苍南县| 台山市| 平远县| 广水市| 江口县| 平定县| 凌源市| 湟中县| 岑溪市| 晋城| 开阳县| 邹平县| 保定市| 石首市| 仙居县| 安西县| 金乡县| 西平县| 承德县| 大厂| 凤山县| 霍城县| 辉县市| 仁寿县| 东乌珠穆沁旗| 沙雅县| 江山市| 南宁市| 八宿县| 奇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