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本科院校服務地方機制創新研究
- 盧旺
- 2760字
- 2020-10-30 17:35:41
前言FOREWORD
創新是區域競爭的核心,大學是區域創新的關鍵。鑒于大學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顯著作用,大學被國家賦予參與區域創新體系的新使命。大學致力于知識創新、技術轉移與轉化,已成為區域創新體系中的主體。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某種程度上說,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離不開地方本科院校的支持與服務,它是區域競爭成敗的決定性因素。然而,目前地方本科高校尚未真正融入區域創新系統,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地方本科院校服務地方存在諸多制約因素。其中,機制創新水平是關鍵制約因素。
本書主要采用案例研究和比較研究等方法,在區域創新系統理論指導下,選取地方本科院校服務地方的典型指標。以山東省為例,對山東省35所本科院校服務地方的情況進行聚類分析,根據聚類分析的結果,對各類型高校服務地方的基本數據進行均值比較,并對各類型高校服務地方的特點進行個案剖析,通過借鑒美國部分地方高校服務地方的做法與經驗,深入探討了地方本科院校服務地方的“瓶頸”問題及原因,提出了地方本科院校服務地方的機制創新內容與措施。
借助山東省教育廳組織實施的全省高校2012—2014年社會服務情況調查,選取近3年高校橫向課題數量、向企業提供的技術專利總量、為政府提供決策咨詢總數、決策咨詢參與總人數、為國家各級政府提供教育培訓總人數、大學科技園區孵化企業總量等12個關鍵指標,以及專業數量、一級博士點、一級碩士點、國家重點學科數量、國家重點實驗室數量等10個普通指標,運用基于層次的聚類分析方法,分組結果顯示35所山東省高校明顯分成三類:第一類包括山東大學、青島大學、青島科技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山東科技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山東理工大學等7所高校,其特點是科研、教學以及綜合辦學實力較強,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較大;第二類包括濰坊學院、山東體育學院、濰坊醫學院、山東女子學院、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英才學院、濱州醫學院、濱州學院、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煙臺南山學院、德州學院、菏澤學院、山東工商學院、泰山學院、棗莊學院等15所高校,其特點是總體辦學實力較弱,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的貢獻較?。坏谌惏ㄉ綎|建筑大學、濟南大學、山東師范大學、青島農業大學、聊城大學、煙臺大學、魯東大學、齊魯工業大學、山東交通學院、青島理工大學、山東財經大學、曲阜師范大學、臨沂大學等13所高校,實力居中,其特點是辦學實力與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處于前兩類高校之間??傮w來看,山東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狀況與其辦學實力密切相關,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學校區位及學科專業設置等因素的影響。參考經濟學的“供給—需求”理論,結合高校在服務地方過程中能否順利地與地方企事業單位建立合作關系的實際情況,并依據高校服務地方所呈現出的社會實踐方面的特征,可將上述三類高校分別稱為供給主導型高校、需求主導型高校和供給—需求型高校。
進一步選取地方本科院校服務地方的5個典型指標,即高校橫向課題數量和申請情況、高校向企業提供技術和專利數量與大學科技園區孵化企業數量情況、科技園區孵化企業年產值和校辦企業數量情況、高校政策咨詢與決策建議情況以及高校為政府提供教育培訓情況,對供給主導型、需求主導型、供給—需求型高校三類高校服務地方的基本數據進行均值比較。研究發現,三類高校在服務地方的5個典型指標方面,確實存在著顯著差異。然而,對三類高校服務地方的個案研究卻表明,所有案例高校均十分重視服務地方這項工作,并能夠主動調整學科專業設置,以期培養能夠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專業人才;也較為注重校企聯盟建設,助力地方企業實現科研攻關,努力促成學校的科研成果轉化。即便是辦學實力較弱的需求主導型地方高校,也會設法依托地方特色產業與資源推進社會服務工作,其服務地方的特色反而十分鮮明。但是,各案例高校也普遍存在服務機構設置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社會服務調研分析不夠、服務項目淺嘗輒止、服務深度與內容有待全面提升等問題,制約著高校服務地方的實效。
依據上述以山東省地方本科院校社會服務數據為例的聚類分析、差異分析與案例分析,并參照美國、英國、德國、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部分高校服務地方的做法與經驗,可以將山東省地方本科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存在的問題歸納為六個方面,即服務質量的外部性、人才資源的過度培育、低水平重復研發、知識溢出的無效性、社會服務的總體層次較低以及專業化管理機構和平臺建設不完善。具體而言,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辦學定位不夠準確,學科專業結構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契合度有待提高;人才培養模式滯后,推行產學研合作育人難度較大,普遍存在重理論知識傳授、輕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現象,人才培養的層次和質量難以適應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和經濟發展的需求;高??傮w的科研水平較低,重復研發現象較為嚴重;科研成果轉化率低,科研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不高;在以山東省地方本科院校社會服務為例的研究中發現,山東省的新興高技術產業數量多,但規模較小,創新和研發能力也較低,熱衷于技術轉移而不是技術研發,也嚴重制約著高校服務地方能力與水平的提升。存在這些問題的根源,除高校實力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客觀因素的局限之外,高校服務地方的管理和保障機制不健全、不順暢也是至關重要的原因。
提高山東省地方本科院校服務地方的水平,關鍵是要從構建區域創新系統的角度,協同各個創新主體,進行機制創新。具體來說,一是要進行驅動機制創新,通過創新服務理念、激勵制度和組織機構以實現各個主體之間的利益共享,使作為創新主體的地方本科院校能夠與區域創新系統的其他主體發生持續穩固的聯系,協同推進相關技術創新活動。二是要進行協調機制創新,主要是指省(自治區)政府及各地地方政府作為區域創新系統的主要協調統籌者,應擬定有關戰略、建立相關制度、設置相應機構、利用各種手段等,搭建高校與企業、高校與地方之間的橋梁,為高校服務地方提供必要的外部支持。三是進行約束機制創新,加強對區域創新資源、目標和過程的監控。既要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又要督促落實各級政府的責任;既要支持各種形式的合作創新,又要規范各種創新資金的來源與使用;既要鼓勵高校積極服務社會,又要防止高校在服務社會中迷失自我。四是要進行保障機制創新,重點是積極培育市場經濟環境,運用市場的調節功能,以市場為導向推進專業人才培養、科研成果轉化與創新資源整合;其次是加強各級政府自身建設,務必下放權力,切實轉變職能,堅持服務型政府定位,把建立健全區域創新系統作為重大使命抓緊抓好。總之,地方高校服務地方的能力與水平,主要取決于區域創新系統的發展狀況。只有全方位地推進機制創新,才能整合各種創新資源,調動各個利益主體的積極性,形成政府、高校與企事業單位之間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