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朱子語類
- 中國文學名著導讀
- 殷涵主編 浩然(文學顧問)
- 1475字
- 2021-05-27 14:17:38
作者:朱熹(多由門人輯錄)
成書時間:南宋
▼一語中的
朱熹學術思想精華,宋代理學經典著作。
■書海溯源
朱熹,一字仲晦,號晦庵,宋代理學集大成者,是當時著名哲學家、教育家。他自幼聰明過人,十九歲中進士。從當時名師學習,對經學、哲學、史學、文學、佛學乃至天文、地理均有深入研究,堪稱全才,但他的主要致力于儒學經典的注釋上。宋代統治者重視文人,使眾多文人從衣食之憂中解脫出來,專心學術研究。作為封建正統思想的儒學也得到空前發展。在這種風氣影響下,朱熹也對經學發生濃厚興趣,他不僅注釋古代經書,而且還著書立說宣揚儒學觀念及封建倫理綱常。當時的學術十分活躍,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又會形成一些對異己觀念的批判,而這成為《朱子語類》的主要內容。
■文理梗概
《朱子語類》是朱熹門人對其語言、論說的記錄。現存一百四十卷,內容囊括四書、五經、哲學、歷史等各個門類,主要是朱熹晚年思想的精華。他在晚年對自己的早期思想所做的修正,在書中也得到反映。《朱子語類》包括朱熹理學思想的精華,朱熹哲學的基本課題是“理”,他的“理”就是“道”、“太極”,是哲學的最高范疇。學識廣博的朱熹還把自然科學知識融入“理”的研究中,提出了以地球為中心的天地生成說,這在當時是具有一定進步意義的。理學的核心是“存天理、滅人欲”,天理指的是三綱五常。朱熹當然也是三綱五常的堅決維護者,但他的三綱五常與明清人所提倡之壓抑人性的哲學不同,而是把三綱五常當作拯救國家于危亡之中的武器,并以此批判昏君、奸臣,豎立自己的高尚節操。他還認為抗金御侮就是天理,忠于國家、忠于君主、堅守君臣之義、夫婦之倫就是守禮。而針對當時佛教泛濫的情況,他提出“人之大倫,夫婦居一,三綱之首,理不可廢”。朱熹的哲學思想對后世有相當的影響。
■絕章賞析
【原文】
(節選自《朱子語類》卷一)且如天地間人物草木禽獸,其生也,莫不有種,定不會無種子白地生出一個物事,這個都是氣。若理,則只是個凈潔空闊底世界……,氣則能醞釀凝聚生物也。
【賞析】
朱熹哲學的基本問題就是“氣”與“理”的問題。這段話體現了他的理、氣觀。他認為理與氣本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事物,但又密不可分、相依而存。理是太極,是“天地萬物之理”,但卻不是玄妙不可捉摸的,它一方面是陰陽五行之極,另一方面又體現在日常行為之中。而氣則是有形的,氣凝聚以成萬物。他并提出“若氣不結聚時,理亦無所附著”,意謂抽象的理若離開有形的物體,則無法依存。
在自然之中,理是太極,萬物統一于太極,但太極的理又具體體現在萬物之中。朱熹從佛教中吸取了一句話來比喻這種道理,這就是他常說的“月印萬川”。這是宋代理學思想的精華所在,是理學家對宇宙的解釋。而“理”在社會生活中就是仁義禮智,就是三綱五常。這是宋明理學宣講的重要內容,也是朱熹“理”的主要精華。他從自然之“理”的論證中得出“理”的永恒絕對性,也同時論證了三綱五常的永恒絕對性。而這一點得到了歷代統治者的認同,將三綱五常作為他們統治的工具。
■妙言輯錄
1.無是氣,則是理亦無掛搭處。(絹)
2.且如一陰一陽,始能化生萬物。
3.只此氣凝聚處,理便在其中。
4.道不遠人,理不外事。
5.一日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日一日攝。(絹)
6.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
7.性即天理,未有不善者。
8.為學須覺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長進。
9.為學功夫不在日用之外。
10.太極只是天地萬物之理。
■專家評點
《朱子語類》是朱熹思想之精華,他所提倡的三綱五常雖被后世統治者作為欺壓人民的工具,但其思想本身及其愛國主義精神仍是值得后人研究學習的。閱讀時要拋棄陳舊,從原著中吸吮其思想之精髓,當然也要注意其思想糟粕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