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章 論衡

作者:王充

成書時間:東漢時期

▼一語中的

中國漢代杰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巨著。

■書海溯源

王充,字仲任,東漢會稽人,是東漢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也是與當時居統(tǒng)治地位的讖緯儒家思想相抗衡的哲學家。王充先祖曾因軍功封爵,但在豪門仕族的逼迫之下,家道中落。家族的歷史,加上本人在政治中的不得志,使王充轉(zhuǎn)而用筆來討伐時代。王充生活的時代,社會相當穩(wěn)定,但因西漢末年的政治危機與農(nóng)民戰(zhàn)爭的沉重打擊,使皇帝不得不依靠豪門貴族的支持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從而形成了豪門貴族對政治、經(jīng)濟、文化各個方面的把持。他們在思想上的統(tǒng)治工具就是讖緯哲學,而迷信鬼神對國家統(tǒng)治及思想帶來許多不健康影響,也使人民生活受到影響。因此,王充勇敢地站出來反對它,寫出《論衡》一書與之抗衡。他期望得到王朝的重視,把自己的思想作為國家指導思想,但在當時根本不可能成功。

■文理梗概

《論衡》最初大約有一百篇左右,但在上千年的流傳中幾經(jīng)遺落與補救,現(xiàn)存三十卷,八十五篇。該書主要是針對東漢流行之讖緯儒家而作,被當時統(tǒng)治者視為異端。天道觀是中國古代哲學基本命題之一,王充也論及此問題,并在當時哲學上處于領先地位。他認為天地是含氣的自然體,此說從根本上否定了漢儒的天人感應說。王充在文章中對漢儒的理論進行無情批判,是漢代唯一與天人感應論相對立的思想體系。此外,王充還論及對人的性命、生死的看法。他認為人性的善惡決定于所稟的元氣,表示人之命有壽命、祿命二種。人和萬物都有壽命,壽命的長短由所稟之氣決定,而后天的積善行德并不能延長壽命。祿命包括死亡與禍福,而諸多社會因素,例如朝政的失誤等,都會對人的祿命產(chǎn)生作用。王充思想的另一個重點是無神論,他在文章中批判修道成仙與死而為鬼的謬論,從而否定世俗的鬼神論。他認為人是“精神以血氣為主,血氣常附形體”,精神與形體是相依而存的,這從哲學觀點否定了鬼神論。

■絕章賞析

【原文】

(節(jié)選自《論衡·虛篇》)子韋之言“天處高而聽卑,君有君人之言三,天必三賞君。”夫天、體也,與地無異。諸有體者,耳成附于首。體與耳殊,未之有也。天之去人,高數(shù)萬里,使耳附天,聽數(shù)萬里之語,弗能聞也,人坐樓臺之上,察地之螻蟻,尚不見其體,安能聞其聲。何則?螻蟻之體細,不若人形大,聲音孔氣,不能達也。今天之崇高,非直樓臺,人體比于天,非若螻蟻于人也。謂天非若螻蟻于人也,謂天聞人言,隨善惡為吉兇,誤矣!……人不曉天所為,天安能知人所行。

【賞析】

這段文字直指天人感應說,論述得精彩而有說服力,文字也生動活潑。他先提出天人感應說的一種看法,然后用形象的比喻,一層層深入論述,如剝筍一般,將其論說的荒謬之處暴露無遺,讓人感到天人感應說的淺薄可笑之處。天人感應是自建漢以來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一種思想,成為封建皇帝維護自身絕對權威的一種手段。作為天之子的皇帝,自能與天對話,知吉兇禍福。而王充則剝下其虛偽的外衣。他認為天地是含氣的自然體,“氣凝而成體”。萬物生成,四時寒暑,雷雨暑風電等等,都各有其氣,不是皇帝或其它人能決定的。而所謂靠人皇的言行感應上天,以使之感而降福、降禍的說法,是極荒謬的。

■妙言輯錄

1.賢圣未之熟煉耳,奚患性之不善哉。

2.天地,含氣之自然也。

3.精神本以血氣為主,血氣常附形體。

4.形須氣而成,氣須形成而知。

5.天之與地,皆體也。

6.操行有常賢,仕宦無常遇。

7.如天故生萬物,當今其相親愛,不當令其相賊害也。

8.人不曉天所為,天安能知人所行。

9.人之死生,在于命之夭壽,不在行之善惡。

10.衰世好信鬼,愚人好求福。

■專家評點

《論衡》的唯物主義思想與無神論,是中國封建社會里的一道異彩,同時對破除近年來某些人的迷信、算命、邪教等有神論看法,也是極有意義的。但本書也宣揚諸如自然天命說、適遇之數(shù)一類的錯誤看法,在閱讀時應當摒棄此類說法,而取其精華。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绍兴市| 原平市| 南安市| 额济纳旗| 南开区| 慈利县| 建始县| 江阴市| 崇阳县| 淳化县| 镇赉县| 兴化市| 永登县| 浦城县| 壤塘县| 济宁市| 阜阳市| 额敏县| 彰化市| 江孜县| 雅江县| 通榆县| 宝清县| 璧山县| 元氏县| 县级市| 梅州市| 锡林浩特市| 洪洞县| 渝中区| 榆林市| 运城市| 隆昌县| 璧山县| 五莲县| 新邵县| 恩平市| 育儿| 永济市| 沾益县| 玉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