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象山集
- 中國文學名著導讀
- 殷涵主編 浩然(文學顧問)
- 1491字
- 2021-05-27 14:17:38
作者:陸九淵
成書時間:南宋
▼一語中的
宋代心學代表作,宋代哲學重要著作。
■書海溯源
陸九淵,字子靜,號存齋,生于公元一一三九年,卒于公元一一九三年。他曾在貴溪山書象院講學,人稱象山先生,是宋代心學的鼻祖。他出身于沒落貴族家庭,曾入仕,當過荊門的地方官,有頗佳的政績。他生活在南宋偏安的時代,當時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不斷,社會處于動蕩之中。陸九淵一方面想維護南宋王朝的統治,另一方面又面臨社會的動蕩與對治邦安民的渴望,于是在自己的哲學中開辟了心學這一塊天地,既論及主觀的“心”,并兼及客觀的事。他的哲學著作被門人及其子結集成《象山集》。
■文理梗概
《象山集》是陸九淵哲學的全部精華,是心學的開山之作,在中國哲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他首先提出“心即理”的命題,認為自然是發展變化的,因而反映自然的理論也是發展、變化的,其不依人的主觀意志而轉移,人只能認識、把握它,這無疑是深刻而正確的見解。陸九淵將“心”提高到本體論的高度,主張“心即理”,從理學走到心學,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觀點。依其學說,則“吾心”是人的主觀世界,同時客觀物質世界也為人心所固有,是人心的體現。如果沒有“吾心”,宇宙便會失去其本體,因此“吾心”就是世界的本體。陸九淵又提出自覺本心的認識論,認為人都有羞惡之心,這是與生俱來的,是永恒不變的,是人的“本心”。只有具羞惡之感,心才是存在的,否則,心就已經死了。而保有這顆“本心”,能讓人成為圣賢,能夠為公而不為私。如何保有“本心”?陸九淵認為應當不自暴自棄,要安于命運,反對世俗的誘惑。他的主張為楊簡、王陽明所發揚,成為中國哲學上頗有影響的一派——心學。
■絕章賞析
【原文】
(節選自《象山集》)人非木石,不能無好惡,然后惡須得其正,乃始無咎。故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惡之得其正,則不至于忿嫉。夫子曰:“我本見好仁者、惡不仁者”。益好人者,非好其人也,好其仁也;惡人者,非惡其人也,惡其不仁也。
【賞析】
陸九淵心學的重要內容是直覺本心,這段文字講的就是“本心”問題。何為本心?孟子認為人皆有羞惡之心,而陸九淵繼承了這一說法,認為這就是本心。他說:“惻隱,仁之端也;羞惡,義之端也;辭讓,禮之端也;是非,智之端也。此即是本心”。“仁”本是儒家的重要理論,陸九淵深受儒學影響,認為“仁”就是本心。所以他在這段話中反復強調一個仁字,并希望年青人都像賢能的長者一樣,保持一顆本心。他認為本心是永恒的,人如果能不受世俗輿論的影響,執著于本,就能保持本心,成為圣人、賢人。由于社會的動蕩,人民生活貧困,所以陸九淵提出的“本心”之說具有一定的意義。如果人人都保持一顆本心,事事為公,為他人著想,就能團結起來抵御敵人,也就能創造一個人人豐衣足食的理想社會。但正如孟子在千年前設想的“老有所養、壯有所用”的理想不能實現一樣,陸九淵的哲學也只能作為一種哲學而存在,沒有付諸實踐的可能。
■妙言輯錄
1.道在天下,加之不可,損之不可,取之不可,舍之不可,要人自理會。
2.此理在宇宙間,固不以人之明不明,行不行而加損。
3.理之所在,匹夫不可犯也。
4.且如讀史,須看他所以成,所以敗,所以是,所以非處。
5.此理在宇宙間,未嘗有所隱遁。
6.行仁政者所以養民。
7.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8.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
9.萬物森然于方寸之間,滿心而發,充塞宇宙。
10.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專家評點
陸九淵心學提倡的“本心”,不僅為當時政治所用,對今天在做人和政府治理國家上也有積極作用。但書中所暴露的唯心主義哲學思想,在閱讀時要注意,不能受其腐蝕,也不能因其糟粕而否定了陸九淵心學在中國哲學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