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
- 陳來
- 2340字
- 2020-09-27 15:50:53
二 占測的古代知識背景
我們先就中國古代星象占測之學的知識背景作一基本討論。
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這樣說,中國古代的星象學在宗教信仰的類型上屬于較低的形態,但占星術出現所需要的文明水平則要比祭祀文化的天神觀念高出很多。占星術絕不是蒙昧人或野蠻人所能擁有的。
中國古人將五大行星金(太白)、木(歲星)、水(辰星)、火(熒惑)、土(鎮星)和日、月,并稱為“七政”。其中木星用以紀年,故稱歲星。木星的運行,是十二年在天球上繞行一周;將木星在天球上的軌道分為十二段,稱每段為“次”;則木星每行過一個“次”,便是一年。由此可知,歲星每年必在某一“次”之中,而十二次的每一個“次”,根據分野說,都與地面的郡國有對應關系。
古代以歲星為吉祥之星,故歲星每年所在的次,它所對應的地面區域便會國泰民安谷豐。歲星所在之國,其他國家不可以征伐,征伐則不利,如《左傳》載晉史墨說“越得歲而吳伐之,必受其兇”(昭公三十二年,1516頁)。[1]不過,武王伐紂時,歲星在商的分野,而武王不信此說,滅紂代殷,可知周的傳統本來不重占星術,這也可能是當時周的文化發展水平較低使然。
與歲星相反,熒惑(火星)在古代星象學上被認為是不祥之星,以此星為司罰。《史記·天官書》說:“以其舍命國。熒惑為勃亂,殘賊、疾、喪、饑、兵。”《史記》之說雖在西漢,但其說法的原理卻早出,“當天下無道時,它出現在某國上空的星次,就是宣布了該國將有災禍降臨”[2]。
二十八宿即行星舍止之處,實是古人將天球的黃道附近的星空,劃分為二十八個星空區,每個區(宿)內都有一定的星座,作為固定的標志,借助這些恒星背景,可以觀測七政在星座間的運行情況,測定季節天時,了解人事福禍。古人認為,天球上面除了幾個行星在運行外,其他眾星彼此間的位置是不變的。由于恒星在天球上的位置以及這些位置連接而成的星座圖畫是不變的,就可以作為觀測七政(日月與五大行星)運行的坐標。二十八宿就是這樣的坐標系統,古人將日月五星行經二十八宿的情形記錄下來,以此預測農業的豐歉和政事的吉兇等等。[3]
古代雖然由于觀測木星每年的舍止而創設“十二次”,但其應用,不僅以之觀測木星的運動,同時也利用十二次觀測日月五星的運行規律,特別是用以觀測太陽在春夏秋冬各季所在的位置,以明確二十四節氣的變換,如太陽在星紀,則大雪、冬至;太陽在玄枵,則小寒、大寒;太陽在娵訾,則立春、驚蟄等。
在中國古史上,傳說時代的堯派閼伯到商丘去擔任“火正”一職,祭祀大火,和以大火紀時節;后來相土承繼了這個職務,相土是殷的先公。火正就是專門觀測“大火”(心宿二)這一亮星的司官。每年當“大火”傍晚出現在東方時,就到了應該播種的季節,所謂“火紀時焉”應是指此。古書上說“火正黎司地”,司地是管理農業的司官,所以古代的天象紀時是直接根源于農業的需要。古人把心宿二稱為“大火”,是因為此星色紅而亮,熒熒如火,它是我國古人最早認識的恒星之一。《夏小正》中的“五月初昏,大火中”、《詩經》中的“七月流火”,都是指這顆星。[4]
大火又稱為辰星,《左傳》說:
遷閼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遷實沉于大夏,主參,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及成王滅唐而封大叔焉,故參為晉星。(昭公元年,1218頁)
公元前2100年為夏之初世,在“夏墟”即后來三晉地區亦今山西一帶,在春分前后,開始農耕之時,此時太陽下山不久,參宿正在西方地平線上閃爍,故夏族選擇觀測參星為春耕生產來臨的標志,十分適宜。
商的興盛已在公元前1600年后,由于歲差的關系,在商丘一帶平原觀測,春分前后時,太陽下山不久,大火正在東方地平線上。而此時參宿已離地平線很高了,故商族改觀測大火來定春播季節。[5]所以觀察參宿以定農時是夏族的傳統,參宿是夏族主要祭祀的星。大火則是商族主要祭祀的星。“古之火正,或食于心,或食于咮”(襄公九年,963頁),是指商代中期以后,春耕開始時,初昏仍看不到大火東升,而鶉火(柳、星、張三宿)正在南天,故此后“火正”的任務就改為觀察鶉火的中天了。
《國語》有一段記載:
單子歸,告王曰:“陳侯不有大咎,國必亡。”王曰:“何故?”對曰:“夫辰角見而雨畢,天根見而水涸,本見而草木節解,駟見而隕霜,火見而清風戒寒。”(卷二周語中,68頁)
據鄭文光的解釋,角宿晨見,進入初秋,雨季過去了;亢宿(本)晨見,草木逐漸枯落;氐宿(天根)晨見,小河開始干涸;房宿(駟)晨見,開始降霜;心宿(火)晨見,天氣就漸感涼了。古代天象學有不少術語,如:“見”是恒星剛升上來,在東方地平線上。“伏”是恒星在西方地平線上,快要落下去了。“昏中”是指初昏時某恒星在南方中天。“旦中”是指平旦時恒星在南方中天。[6]“出火”表示火始昏見,“內火”表示火伏即與太陽同沒。《呂氏春秋》:“孟春之月,日在營室,昏參中,旦尾中。”是說初昏時可看到晨宿在南中天,將旦時尾宿在南中天,由此而推知太陽在晨宿與尾宿之間的室宿。
分野說是星占學的基礎理論,江曉原認為:“分野之說對星占必不可少,其使用之法,則不過依據天象所在之宿,推占其對應地區而已。其間雖有需要靈活運用之處,總的來說比較簡單。”他認為,軍國星占學的任務在預測戰爭勝負、年成豐歉、王朝安危,而所占天象可分為七類:一、太陽類,如日食;二、月亮類,如月食;三、行星類,如行星經過的星宿或其留伏等狀況;四、恒星類,如恒星亮度;五、彗星類;六、瑞妖星;七、大氣現象,云氣雷風。[7]
[1] 參看丁綿孫《中國古代天文歷法基礎知識》,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33頁。
[2] 丁綿孫:《中國古代天文歷法基礎知識》,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37頁。
[3] 同上書,54頁。
[4] 參看鄭文光《中國天文學源流》,科學出版社,1979年,27頁。
[5] 同上書,31頁。
[6] 參看鄭文光《中國天文學源流》,科學出版社,1979年,55、59頁。
[7] 江曉原:《天學真原》,233—2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