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擺脫憤怒情緒——心平氣和好做事(4)
- 先處理心情后處理事情大全集(超值金版)
- 水中魚 張曉萍
- 3641字
- 2014-03-14 17:53:39
高僧聽了她的講述,一言不發地把她領到一座禪房中,落鎖而去。
婦人氣得跳腳大罵。罵了許久,高僧也不理會。婦人又開始哀求,高僧仍置若罔聞。婦人終于沉默了。高僧來到門外,問她:“你還生氣嗎?”
婦人說:“我只為我自己生氣,我怎么會到這地方來受這份罪?”
“連自己都不原諒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
過了一會兒,高僧又問她:“還生氣嗎?”
“不生氣了?!眿D人說。
“為什么?”
“氣也沒有辦法呀?!?
“你的氣并未消逝,還壓在心里,爆發后將會更加劇烈?!备呱蛛x開了。
高僧第三次來到門前,婦人告訴他:“我不生氣了,因為不值得氣?!?
“還知道值不值得,可見心中還有衡量,還是有氣根?!备呱Φ馈?
當高僧的身影迎著夕陽立在門外時,婦人問高僧:“大師,什么是氣?”
高僧將手中的茶水傾灑于地。婦人視之良久,頓悟。叩謝而去。
何苦要氣?氣便是別人吐出而你卻接到口里的那種東西,你吞下便會反胃,你不看它時,它便會消散了。氣是用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的蠢行。
氣死我了,氣死我了……
想想看,我們的生活中有多少人遇到不順心的事會這樣說呢?你也是這樣愛生氣、容易暴怒的人嗎?是不是經常為了一點小事就大動肝火,甚至氣得臉紅脖子粗、全身發抖呢?當你覺得那些糟糕的事情讓你心情不佳時,會不會覺得生氣才是最佳的發泄方式呢?而且也已經習慣這種方法了呢?可是動不動生氣還會導致一個直接的后果,那就是它會損害你的健康!
美國生理學家愛爾瑪為研究生氣對人健康的影響,進行了一個很簡單的實驗:把一只玻璃試管插在有冰有水的容器里,然后收集人們在不同情緒狀態下的“氣水”。結果發現:同一個人,當他心平氣和時,所呼出的氣變成水后,澄清透明,毫無雜色;悲痛時的“氣水”有白色沉淀;悔恨時有淡綠色沉淀;生氣時則有紫色沉淀。愛爾瑪把人生氣時的“氣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只過了幾分鐘,大白鼠就死了。他進而分析認為:如果一個人生氣10分鐘,其所耗費的精力,不亞于參加一次3000米的賽跑;人生氣時,很難保持心理平衡,這時體內還會分泌出帶有毒素的物質,對健康不利。
根據美國心臟協會發行的《循環》雜志中指出,暴躁易怒的人心臟病發作或是突然暴斃的幾率,比冷靜、不易生氣的人高著兩倍以上。
由馬里蘭大學的心理學家阿恩沃爾夫·西格曼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對101名男性和95名女性進行了研究,其中包括44名已經確診有心臟病的人和99名沒有得心臟病的人。研究包括測量每個人在運動之后心臟的血流量。
研究結果表明,與沒有統治欲和性情平和的人相比,有統治欲的人得心臟病的風險會增加47%,易怒的人得心臟病的風險會增加27%。
研究還發現,不擅于表達自己憤怒的女性,更容易得心臟病。而傾向于淋漓盡致地表達自己氣憤的男性,也更容易得心臟病。這就說明,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如果他們經常發怒,便容易得心臟病。
研究人員同時表示:這項研究具有相當的重要性,因為如果長期處于情緒不佳、易動怒的情形之下,對于身體健康,更是有絕對性的負面影響。
雖然本研究并沒有明確指出高血壓與心臟病之間的關系,但可以確定的是:血壓正常而容易生氣的人,他們罹患心臟病的幾率比其他人高,相對地也增加了危險性。
中國傳統醫學也認為生氣有損健康。《黃帝內經》也明言告誡:“怒傷肝。”肝在生理功能上的作用舉足輕重,不僅能分泌膽汁,調節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新陳代謝,而且有解毒造血和凝血的作用。
怒傷腦。氣憤之極,可使大腦思維突破常規活動,往往做出魯莽或過激舉動,反常行為又形成對大腦中樞的惡劣刺激,氣血上沖,還會導致腦溢血。
怒傷神。生氣時由于心情不能平靜,難以入睡,致使神志恍惚,無精打采。
怒傷膚。經常生悶氣會讓你顏面憔悴、雙眼浮腫、皺紋多生。
怒傷內分泌。生悶氣可致甲狀腺功能亢進。傷心氣憤時心跳加快,出現心慌、胸悶的異常表現,甚至誘發心絞痛或心肌梗塞。
怒傷肺。生氣時的人呼吸急促,可致氣逆、肺脹、氣喘咳嗽,危害肺的健康。
怒傷腎。經常生氣的人,可使腎氣不暢,易致閉尿或尿失禁。
怒傷胃。氣懣之時,不思飲食,久之必致胃腸消化功能紊亂。
看來,為一點點小事生氣,代價也太大了吧?看完這些醫學常識后,原本正在生氣的您氣消了還是想繼續生氣呢?如果為了自己的健康著想,建議您,該收斂收斂自己脾氣了!
夕陽如金,皎月如銀,人生的幸福和快樂尚且享受不盡,哪里還有時間去氣呢?有一首《莫惱歌》說得好:
莫要惱,莫要惱;煩惱之人容易老。
世間萬事怎能全,可嘆癡人愁不了。
任你富貴與王侯,年年處處埋荒草。
放著快活不會享,何苦自己尋煩惱?莫要惱,莫要惱;明日陰晴實難保。
雙親膝下俱承歡,一家大小要和好。
粗布衣,菜飯飽;這個快活哪里找。
榮華富貴眼前花,何苦自己討煩惱?適度地“泄憤”
怒氣是不可以長期積壓的。布洛伊爾與弗洛伊德發現,在心理治療過程中,凡是病人能夠得到較好的精神疏泄時,病情都會有明顯的好轉。所以,他們認為只有把這些積郁的東西“凈化”后,才會收得較好的療效。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會看到有些心胸開闊、性情爽朗的人,他們心直口快把自己的不愉快情緒或心中的煩悶訴說出來。這種人的心理矛盾能獲得及時解決。可是我們也??吹叫男鬲M窄的人,愛生氣,心中悶悶不樂。由于心理沖突長期得不到解決而發生心理疾病。
一般說來,把怒氣發泄出來比讓它積郁在心里要好。根據哈坎松1969年的一項研究成果,當人發怒時,血壓會迅速升高,而當他通過各種方式,如大喊大叫、嚎啕痛哭或采取報復行動將怒氣發泄出來時,血壓又會很快恢復正常。相反,倘若他們將怒氣強壓下去,那么,他們的血壓則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恢復到正常水平。此外,讓怒氣積郁在心中對心臟的健康尤其不利,是誘發冠心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以上只是指出一個事實而已,它并不意味著我們在同別人發生沖突時應該憑感情行事,毫無顧忌地對別人采取攻擊行動。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的身體狀態是受其心理和精神狀態所影響的,大約有一半以上的疾病是由心理和精神方面引起的,因此,掌握心理平衡對人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看,長期積壓怒氣會影響身心健康,怒氣長時間得不到排解就可能變成憂郁情緒。發脾氣可造成神經系統緊張,使內分泌處于亢奮狀態,甚至可能引發疾??;從人際關系角度看,一場脾氣發下來,別人不僅會敬而遠之,多年的交情甚至可能因此了結。一個懂得如何發脾氣、正確發泄自己不滿的人才是一個心理成熟、健康的人。喜怒哀樂本是人之常情,沒有理由強迫自己控制情緒而忽視甚至是否定自己的感受。許多心理專家鼓勵人們自然宣泄情緒,有氣就發出來,不要悶在心里。但隨便亂發脾氣畢竟是損人不利己的行為,所以,每個人最好了解自己的情緒,尋找適當的宣泄方式,關鍵在于找準渠道。
公元前284年,燕國大舉進攻齊國,名將樂毅率大軍連下齊國70余城。最后齊國只剩下莒、即墨兩城,已經面臨滅國之災。樂毅將兩城池包圍后,采取攻心戰術,以和平解決齊國這最后兩城為上策,樂毅令部隊撤至兩城外9里處筑壘,對城中出來的齊國百姓不去騷擾,甚至對其中的貧困者給予救濟,慢慢爭取民心。
恰巧此時燕昭王去世,燕惠王繼位,齊國守將田單獲此消息后,立即派人到燕國散布謠言,燕王立即派大將騎劫換回樂毅。田單再生一計,派人散布謠言說,即墨人最怕燕軍割掉戰俘的鼻子并將他們置于陣前。騎劫聽到后,認為此辦法不錯,當即下令將降卒的鼻子全部割掉,并將他們排列在陣前。這一下,騎劫中計了。即墨城中的軍民見燕軍如此殘酷地對待戰俘,人人憤怒不已。田單又派人散布謠言說,即墨人的先人墳墓都在城外,他們害怕燕軍挖掘墳墓,侮辱先人。騎劫不假思索又命令將城外的墳墓全部挖開,將死人弄出來焚燒。城中軍民見燕軍如此喪盡天良,無不痛心疾首,個個義憤填膺,紛紛要求與燕軍拼命。田單見時機已到,做好作戰部署,一場火牛陣燒得燕軍一敗涂地。田單乘勝追擊,一舉收復了齊國所有失地。
割戰俘的鼻子,挖掘齊國人的祖墳等不義之舉,不但沒有恐嚇住齊人,反而激起了他們的極大憤慨,決心與燕軍拼個魚死網破。齊軍的憤怒,極需要宣泄,戰場上的英勇作戰成為齊軍士兵宣泄的途徑。
我們應該承認,人受了委屈或者憋了一肚子氣時,常常需要“釋放”怒氣,正如火山需要噴發。因此,“宣泄”并不奇怪。其次,我們得承認,選擇什么宣泄方式,常常會因人而異,比如,理智者會冷靜而從容地調整自己的心態,鹵莽者會因其沖動而“莫名其妙”地誤傷他人。愚蠢者會莫名其妙地走向極端,甚至采用不可取的自罰形式,這就是一句老話所說,生氣時踢石頭,疼的是腳趾頭。
不信你看,妻子有什么錯?兒子有什么錯?小狗有什么錯?他們平白無故地挨打挨罵挨踢,不就是宣泄者的方式不對嗎?由此可見,莫名其妙的宣泄,常常會使人感到不近情理,這樣的發泄,也只能被視為一種糊涂,一種可憐巴巴的“孩子氣”。
讓清涼的春風把苦惱吹跑,讓夏日的流水把苦悶沖走,讓優美的歌聲給你個詩意,讓書中的樂趣送你份安定,如此趕走“苦悶”,不也是一種人生的境界與智慧嗎?其實,傾訴宣泄法屬于心理釋放法,不良的情緒能量通過一定渠道釋放掉,心理壓力自然恢復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