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四書”隨筆
- 傅士逵
- 610字
- 2020-09-18 10:27:53
三章
按:《松陽講義》:“民,即人也。兼上下說。《注》‘世教’,即修道之教,亦兼上下。”此說甚精,宜從之。
又按:此“民”字,即“下智愚賢不肖”,是以“學者”言。承上章來,即法君子,戒小人之人也。《精言》(18)謂“民是小人”,則不合前后相承之旨,且絕人太甚矣,斷不可從。
“世教衰”,是“民鮮能”上一層緣故。“稟之異”,更是“世教衰,民便鮮能”切身緣故。
《論語》有“為德”字,此無之。《柏廬講義》謂:“《中庸》主發明‘率性之道’,故不入‘德’字。”然《章句》卻以“德”言之。按常說,在天下者為“道”,備吾身者為“德”,此以“已得之德”言,自與“道”異。若中庸之為“德”,與知德者“鮮德”(19)字同。仍是懸空說,卻與“道”無大異。以“理”之泛陳,而為人所當行者言曰“道”;以“理”之切身,而為人所務得者言曰“德”。其實同此一理,不過親疎之辨耳。
《匯參》道無過不及,《章句》以“過不及”言者,乃就“人之行道”說,故接說中庸之德。《精言》亦同。
按:下章言“執兩用中”,豈非道有“過不及”乎?論天命之精本無“過不及”,但此可以言道,亦可以言德,如“故有之德”是也。若謂人之行道者即屬德,則常人未行之先,必有先見為道者而后行之,是道亦有“過不及”矣。蓋人之所行者為德,所見者即為道,似不可單以至精者為道,而以有“過不及”者偏屬之德也。然再定。
又按:道雖是人所當行底,自以泛設者言,自可主本然之理。說“德”,則必合人言之。《匯參》說亦可用,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