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不同類別的教學活動

開場活動

根據課程教學活動設計鳥瞰圖的要求,在一個課程開始時要先添加一個開場活動。

課程開始時是學員的注意力最集中、學習動機最強、記憶力最好的時候,因此不管課程的時間有多緊張,課程設計者都要設計好開場活動。通常來講,如果課程時長為30分鐘左右,那么講師可以用1~2分鐘完成開場活動;如果課程時長為1.5~2小時,那么講師可以用5分鐘完成開場活動;如果課程時長為半天或者一天,那么講師可以用10~20分鐘完成開場活動;如果課程時長為兩天,甚至更長的時間,那么講師可以用1小時完成開場活動,而且,在這種超長課程中,講師在每一天的課程開始時都需要做開場活動。不管是在哪種時長的課程中,做開場活動的目的都是讓學員為學習做好準備,讓學員融入學習環境中。

講師在開場活動中通常會用一些有趣的事情、能吸引眼球的東西來吸引學員的注意力,也會花些時間介紹自己,這些都可以,但僅僅這些還不夠。講師還應該讓學員參與開場活動。開場活動需要達到如下幾個目標。

● 讓學員了解課程的目標和框架?!俺扇耸悄康母刑貏e強的動物”[1]。例如,當我們到一個陌生的城市旅游時,我們會迫不及待地打開地圖,先來了解這個城市有哪些好吃的和好玩的、有什么特色等,然后規劃一條適合自己的旅游路線。明確目標和計劃,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享受這段旅程。同樣地,學員在進入課程時,也需要知道這個課程是解決什么問題的、總體的教學目標是什么、課程框架是什么、學習的旅程是如何規劃和展開的等。學員了解了課程的“全景圖”,再學習接下來的內容才會更有掌控感、更加投入。

● 讓學員主動思考自己的目標。在開場活動中,講師最好能讓學員圍繞課程內容交流問題和挑戰,為自己接下來的學習樹立目標。在很多課程中,學員都是被邀請來參加的,他們可能不知道為什么要參加這個課程,也可能不清楚這個課程對自己的價值,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學習動機。因此,好的開場活動需要促使學員樹立學習目標。而且,學習目標最好是學員自己想出來的,而不是被講師或其他人告知的。只有這樣,學員才能認可它,并激發自己學習的內在動機。

● 讓學員認識自己的伙伴。對學員來說,與自己一起學習的人就是伙伴。講師在開場活動中融入社交元素,讓學員相互認識、熟悉,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為學員對和自己一起學習的伙伴越熟悉,就會越喜歡他們[2];越喜歡在一起學習的伙伴,學員就越能融入學習環境中;越能融入學習環境中,學員就越能開放、坦誠地分享自己的觀點和問題,學員越不容易從這個環境中游離出來。

開場活動多種多樣,流程千變萬化。在這里,我們先為Mac 選擇一個簡單且容易操作的活動:“小點投票”。

活動名稱:小點投票

活動引導流程:

● 講師歡迎大家來參加課程。

● 講師介紹課程的整體安排,把4個關鍵知識點(見下圖)寫在白板紙上,并張貼在教室的墻上。

img

● 講師請每個學員思考自己最感興趣的課程內容,然后起立,將小圓點貼紙(講師需要事先為學員準備一些小圓點貼紙)貼在白板紙相對應的關鍵知識點下面,每個學員必須且只能貼一個關鍵知識點。

● 講師請每個學員找到一個伙伴,與其交流自己貼了哪個關鍵知識點,以及為什么對該關鍵知識點感興趣。

● 交流結束后,講師請學員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顒咏Y束。

活動點評:

“小點投票”活動非常適合作為課程的開場活動,只要講師的課程可供學員選擇的關鍵知識點不少于3個(當然,關鍵知識點越多越好,如果有9個及以上要講的關鍵知識點,那么可以允許學員選擇兩個自己感興趣的)?!靶↑c投票”活動對場地要求不高,不過有兩個成功的關鍵要點:第一,講師要先詳細介紹每個關鍵知識點要講什么,以及該關鍵知識點和學員的關聯,之后再讓學員做選擇,否則學員的選擇可能是迷茫的;第二,在學員選完后,要讓學員有機會和其他學員進行交流,分享自己選了什么、為什么這樣選擇等。交流是教學活動的靈魂,曾有一位講師在教室的墻上畫了一棵漂亮的蘋果樹,每根樹枝都是一個關鍵知識點,講師請學員根據自己的興趣貼上蘋果貼紙,可是學員在貼完后就徑直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學員間沒有相互交流,僅剩下講師在那里欣賞漂亮的蘋果樹,這樣的活動安排實在讓人遺憾。如果時間允許,那么我們可以要求每個學員在與至少另外兩個學員交流自己的選擇后才可以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結束活動

課程結束也是一個關鍵的時間節點。這時所有的課程內容都講完了,講師需要一個具有儀式感的結束活動來做結尾。不管授課時間多么緊張,講師都要留出一點時間請學員快速地做個總結。同樣,如果是超過一天的課程,那么結束活動不應該僅出現在課程的最終結束環節,而應該出現在每個關鍵知識點、每半天、每一天的學習結束時。

一個好的結束活動應該滿足如下幾個要求。

● 要讓學員有機會回顧所有課程內容。課程內容的重復出現,對于加深學員對課程內容的記憶非常關鍵。如果沒有回顧活動,很多關鍵知識點只是講師講授一遍,那么學員遺忘的概率是非常大的。因此,在課程結束時,講師需要組織學員把所有課程內容都回顧一遍。這時要特別注意,實施“回顧”這個動作的主體應該是學員,而不是講師。

● 要讓學員有機會感謝其他伙伴,互相祝賀學習結束。在課程結束時,講師讓學員互相鼓勵、互相感謝、依依惜別,通過這些情感性的元素來加強學員對課程的記憶。

結束活動有非常多的選擇。在這里,我們給Mac推薦了一個簡單且容易操作的活動:“快速結束”。

活動名稱:快速結束

活動引導流程:

● 講師請每個學員和自己旁邊的學員組成一組。

● 在小組內,兩個學員需要共同完成一個學習任務:從頭到尾翻閱學員手冊和自己所記錄的所有課堂筆記(可以一邊翻閱一邊討論),之后,兩個學員互相分享“我從今天的課程中得到的最大收獲是什么”。

● 分享結束后,講師請學員互相感謝,并宣布課程結束。

活動點評:

“快速結束”活動簡單且容易操作,不需要講師事先設計和準備教學材料,用時也比較短。如果講師沒有為自己的某次課程精心準備結束活動,那么講師可以采用“快速結束”活動;如果講師想增加這個活動的強度,那么講師可以在兩個學員之中選擇一個學員作為“老師”,讓另一個學員作為“學生”,并讓“老師”用5分鐘的時間快速地把當天的課程內容概述給“學生”,而“學生”的任務就是向“老師”提問,且“學生”提的問題越多越好。這樣的設計能讓兩個學員興趣盎然地完成這個活動。

好了,讓我們看一下Mac的課程教學活動設計鳥瞰圖(見圖1-3),此時開場活動和結束活動已經填充完畢了。

img

圖1-3 Mac的課程教學活動設計鳥瞰圖(2)

接下來,我們要為每個關鍵知識點設計教學活動了。

在開始設計之前,我們先來看關鍵知識點是什么。在Mac的課程中,我們找到了5個關鍵知識點[見圖1-3(a)]:新經理的角色變化及3個挑戰、分別應對3個挑戰的方法(包括3個關鍵知識點)、公司的領導力模型。在實際操作中,講師往往對關鍵知識點的顆粒度有困惑:什么樣的知識點是關鍵知識點呢?這個知識點的內容量有多大?講授時間要多長?為了解決這些困惑,我們先來看一個例子。一個講師在給學員講解“客戶拜訪的七步法”。在這里,講師既可以把“客戶拜訪的七步法”作為一個關鍵知識點,又可以把“客戶拜訪的七步法”分成7個關鍵知識點。那么,在這兩種分法中,究竟哪個顆粒度比較合理呢?答案是可能都合理。這里無法給出一個簡單的“一刀切”的判斷標準,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通常來說,講師可以從以下兩個維度來考量。

● 時間維度。如果講師用半天的時間講解“客戶拜訪的七步法”,這樣每個步驟可以講30分鐘左右,那么可以把每個步驟作為一個關鍵知識點,分別進行教學活動設計。如果講師只用一小時的時間講解“客戶拜訪的七步法”,對每個步驟的講解只有8分鐘左右的時間,那么應該把“客戶拜訪的七步法”作為一個關鍵知識點來進行教學活動設計。

● 內容關聯性維度。講師要考慮:這7個步驟是拆開來講更合適,還是合在一起講更合適?如果這7個步驟的整體性很強,主要是一個綜合性運用的技能,拆開來講不容易,那么講師可以把這7個步驟當作一個大的關鍵知識點來進行教學活動設計。如果這7個步驟彼此獨立,每個步驟都有其獨特的挑戰性,那么講師分開講解、分開設計教學活動更加合理。因此,講師需要對自己要講解的內容足夠了解,并據此來決定關鍵知識點的顆粒度。

現在,我們回到Mac課程的教學活動設計上來。為了更好地說明關鍵知識點的教學活動設計原理,我們以Mac課程中的一個關鍵知識點“挑戰1:如何在下屬中建立信任”為例來進行說明。

圍繞這個關鍵知識點,Mac的授課PPT只有3張(每張PPT中的知識要點見圖1-4),大概需要用30分鐘來講解。從PPT中的知識要點中可以看出,Mac要講解的內容比較抽象,他如果不做教學活動設計,就需要具備非常強的講解與呈現能力,才能抓住學員的眼球,以及促進學員對關鍵知識點的理解。但是,有些講師的講解與呈現能力并不強,因此其授課效果就不理想。而添加了有效的教學活動,就可以讓講師不過度地依賴講解與呈現能力,同時可以確保較好的授課效果。

img

圖1-4 每張PPT中的知識要點

根據Mac的課程教學活動設計鳥瞰圖,針對每個關鍵知識點,講師都需要設計3個教學活動(見圖1-5):(前)激活活動、(中)講解活動、(后)吸收活動。這3個教學活動緊密相關:激活活動讓學員的大腦準備好去吸收新知識;講解活動可以引入新知識;吸收活動則能確保學員可以將自己學到的新知識進行應用??梢哉f,這3個教學活動緊密銜接,是講師有效傳遞一個關鍵知識點的“三板斧”。

img

圖1-5 圍繞關鍵知識點的3個教學活動

激活活動

激活活動是指講師在給學員講解新知識之前,先請學員“預熱”一下自己的大腦,思考自己關于這項知識已經了解了什么、掌握了什么等。

為什么要在講師講解新知識之前添加激活活動呢?這與運動員在開始馬拉松比賽之前必須先做一些熱身活動的道理是相同的。馬拉松運動員先做一些熱身活動,待其身體相對舒展開后再進行高強度的運動,其身體就能更好地適應高強度的運動,這樣可以降低受傷概率。學員的大腦也是如此。在上課的過程中,學員的大腦要進行激烈的思考活動,要理解和吸收很多新知識。因此,在開始思考、理解和吸收新知識之前,學員的大腦先動起來,學員的大腦中同新知識相關的記憶被激活,當講師引入新知識時,學員的大腦就能更快地理解和吸收新知識。

激活活動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激發學員學習新知識的動機。因為有的激活活動是讓學員在正式學習新知識之前先自己嘗試解決一個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員會認識到自己在這方面的認知不足,從而更加愿意聽講師講解新知識。

例如,一個講師想給學員講解工作中的安全保密條款。在講解之前,他先請學員做10個與安全保密條款相關的選擇題或者填空題,如果學員發現有很多題目自己都不知道答案,那么在講師講解這些條款時,學員會更加認真聽講。但是,如果講師沒有用做選擇題或者填空題這樣的激活活動,那么有些學員可能意識不到講師要講解的知識的難度有多大,或者覺得“這些知識我都知道了”,這些學員就很難全神貫注地聽講。當然,也許你會問,假如學員能全部解答出激活活動中的題目,學員會不會覺得講師要講解的知識很簡單而不專心聽講了呢?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講師在設計題目時要適當地提升題目的難度。

總而言之,激活活動的目的在于消除學員被動與抵觸的心理,喚起學員對學習的興趣與好奇心,促使學員思考講師要講解的知識,讓學員進入思考的“快車道”。

常見的激活活動有以下兩類。

● “考一考”類。這是最常見的一類激活活動,是指講師在給學員講解一個關鍵知識點之前,先請學員完成一個小測試(上文中針對安全保密條款設計選擇題或者填空題的教學活動就屬于這種類型),讓學員自己先嘗試分享自己已經知道了什么、試著解決一個問題,或者同其他學員討論某個挑戰。這樣的活動可以讓學員快速識別自己已經知道了什么,或者激活學員已有的思考與行為模式。

● 挑戰與期望類。這是另一類常見的激活活動,是指講師在給學員講解一個關鍵知識點之前,先請學員思考圍繞要講的關鍵知識點,自己目前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挑戰是什么,或者自己想學習哪些內容。例如,講師要給學員講解“向上溝通五步法”,講師可以先做一個激活活動,請學員羅列目前自己在與上級溝通時遇到的問題和挑戰。

通過上面的講解,我們理解了激活活動的含義。接下來,我們為Mac的關鍵知識點“挑戰1:如何在下屬中建立信任”設計一個激活活動:“標注活動”。

活動名稱:標注活動

活動引導流程:

● 講師請學員閱讀案例“小張的一次團隊會”(講師可以事先把這個案例打印在學員手冊上),并在案例中用綠色筆標出有助于增強下屬對管理者的信任的行為,用紅色筆標出可能會破壞下屬對管理者的信任的行為。

img

● 學員做好標注后,以小組為單位,逐個分享自己的答案。

● 講師公布答案。

活動點評:

這是一個典型的“考一考”類激活活動。講師借助一個案例,請學員思考自己對建立信任的理解。這樣講師在逐條講解各項行為時,學員就能更好地理解。

“標注活動”適用于講師有閱讀材料給學員看,并希望學員能夠進行分析的授課場景。例如,講師有一個案例希望學員閱讀,與講師自己解讀這個案例相比,我們更建議讓學員在課堂上自己閱讀,這樣效果會更好。而且,閱讀一定要有輸出,講師可以讓學員在小組內討論并發言,還可以設計“標注活動”,請學員把對自己有啟發的、有意義的或者自己感到困惑的內容,用不同顏色的筆進行標注。這既符合人的閱讀習慣,又可以使學員有清晰的閱讀目標;既可以降低學員的配合難度,又可以提高活動的趣味性。

激活活動容易被一些經驗不太豐富的講師忽略,他們只專注于講解課程的關鍵知識點,而錯失了一個非常關鍵的讓學員思考的環節。一些經驗豐富的講師通常會在講解新知識點之前先向學員提問,以便進行后面的講解。這種提問唯一的缺點是形式比較單一且提問效果不容易把控。

我們希望,通過閱讀本部分內容,講師能夠理解激活活動的價值與作用,能有意識地進行激活活動的設計。而且,還可以有多種不同的形式。因此,我們建議講師開發更多有趣的激活活動,讓學員更容易被激活、更樂于參與,進而更好地實現激活活動的目的。

講解活動

講解活動是指講師在具體講解關鍵知識點時可以開展的教學活動。你可能會問,這時講師在做各種解釋、說明,能做的只有通過舉例子、講故事、講笑話來活躍氣氛,還需要有教學活動嗎?其實,這個環節非常需要一些教學活動來輔助。

在講解這個環節中設計教學活動的目的在于戰勝大腦的網狀激活系統。什么是網狀激活系統?打個比方,網狀激活系統就是我們大腦的“守門人”。大腦每時每刻都在接收大量的信息,但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會被大腦處理,只有一小部分信息會真正被大腦處理,其他大量的信息都被大腦屏蔽在外了[3]

舉個生活中的例子,一個人每天開車從家里到工作單位都會走固定的路線。有一天,在這個人到了工作單位把車停好后,一個記者走上前去問:“先生,你在今天上班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這個人可能撓撓頭說:“沒什么呀,沒什么特別的。我什么都沒看到?!边@就是一個典型的大量信息被網狀激活系統屏蔽在外的例子。一個人在開車時不可能沒有看到路況、指示牌、指示燈、道路兩邊的風景等,但因為這一切對他來說已經重復過無數次了,過于枯燥,所以他的大腦開始進行自動化處理,對這些信息沒有分配特別的注意力。他的大腦沒有真正地思考這些信息,于是這些信息就被忽略了。但是,如果某天他在上班的路上看到了一起車禍,那么在記者訪問他時,他一定會想起來,原因在于車禍對他來講是新奇和特殊的,這些信息突破了網狀激活系統的屏蔽,被大腦識別和處理了。

大腦傾向于關注新奇的、不一樣的事情。網狀激活系統這個“守門人”會把這類事情所傳遞的信息放入大腦中,并忽略重復的、枯燥的、沒有新意的事情。這也是授課效果好的講師常常通過使用故事、案例、數字對比、比喻、圖片等元素增強課程的趣味性來抓住學員注意力的原因。

此外,大腦還有一個特征也非常值得講師注意——對大腦來說,一件比較新奇的事情,在10分鐘后就會變成枯燥的、重復的、沒有新意的事情。所以,對講師授課來講,10分鐘是一個比較關鍵的時間節點。在鮑勃·派克(Bob Pike)的《重構學習體驗:以學員為中心的創新性培訓技術》[4]一書中,鮑勃·派克甚至認為大腦能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更短——只有8分鐘。

講師在授課時,要特別關注10分鐘這個時間節點。因為這個時間節點一到,學員的關注度就有可能下降,學員的注意力就可能變得不那么集中,所以講師需要在這個時間節點上做一些事情來重新吸引學員的注意力,從而從學員的大腦中贏得下一個10分鐘。那么,如何重新吸引學員的注意力呢?有很多傳統的做法,如講故事、講笑話、播放視頻等。在這里,我們關注的核心是如何利用一些快速而簡短的互動,既不會將課程內容分隔太開,又能重新吸引學員的注意力。因此,講解活動是指可以讓學員一邊聽講解,一邊跟隨完成的教學活動。在設計這類教學活動時,一般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考慮。

● 調動類活動。講師把冗長的課程內容切分成10分鐘左右的小段,在每個10分鐘課程內容的節點上都做一個調動學員的活動,如請學員做一個調查、請學員在紙上做些記錄、請學員起立尋找伙伴交流一下等。這個活動的時間不宜太長,1~2分鐘即可。在做完這個活動后,學員對接下來10分鐘課程內容的吸收效果會更好。

● 伴隨類活動。為了讓學員專心聽講,講師可以設計一些讓學員能邊聽邊做的事情,并給學員設定一個小目標讓學員去完成。例如,講師講解安全保密條款需要30分鐘,比較難保持學員的注意力。這時,講師可以給每個學員發一支筆,請學員在這些條款上做標注(講師可以事先把這些條款打印在學員手冊上)。做標注的要求:如果學員了解某一條款,學員就可以在該條款前畫一個星星;如果學員不了解某一條款,學員就在該條款前畫一個圓圈。這個活動就屬于伴隨類活動,給學員設定一個清晰、合理的目標使其去完成。學員一旦有了目標感,通常都愿意配合。在講完這些安全保密條款后,講師還可以調查一下,看哪個學員畫的圓圈最少,并給予其鼓勵。

現在,我們再回到Mac課程的關鍵知識點上?!疤魬?:如何在下屬中建立信任”這個關鍵知識點的內容有3張PPT,內容較多,講解時間超過了10分鐘,因此我們為Mac設計了一個“自我測評”活動。

活動名稱:自我測評

活動引導流程:

● 講師先介紹“有助于增強下屬對管理者的信任的行為”的含義和特征,大概用時10分鐘。

● 在講解完后,講師請學員在每項行為后給自己做一個快速的測評(講師可以事先把各項行為打印在學員手冊上):如果自己很少做出這項行為,就對該項行為打1分;如果自己有時會做出這項行為,就對該項行為打2分;如果自己經常做出這項行為,就對該項行為打3分。打分過程大概用時5分鐘。

img

● 講師介紹“可能會破壞下屬對管理者的信任的行為”的含義和特征,大概用時10分鐘。

● 在講解完后,講師請學員依照第二項的測評流程,為自己做一個測評。

活動點評:

經過這樣的設計,我們把“挑戰1:如何在下屬中建立信任”這個關鍵知識點的內容切分成兩段,這樣就能照顧到學員大腦網狀激活系統的特點與需求,更好地確保學員的注意力不會因為講師的講解時間過長而被影響。

“自我測評”活動的適用范圍廣泛,它也可以被用作激活活動,即講師在講解某些知識之前,先請學員做一個自我測評,預估自己對該知識的了解程度。由于我國的學員比較謙虛,因此大多數學員都不會給自己滿分(即使他們可能已經了解很多或做得很好)。講師可以請學員在小組內分享自己的分數,并且分享沒給自己打滿分的理由、在哪些方面還需要改進等。這樣的設計會比講師單純地提問“我要講這個主題了,先請大家說一下自己都遇到了什么挑戰”要好很多。在進行“自我測評”活動時需要注意一點,在要求學員給自己打分時,講師可以強調,這只是一個讓自己更加清晰學習側重點的過程,講師并不會看學員的打分結果,因此學員可放寬心,認真思考,如實作答。

講解活動也經常被很多講師忽略。一些講師在課程開始時可能會調動學員進行各種活動,課堂氣氛非常熱鬧,可一旦進入內容講解,課堂氣氛就馬上沉寂下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講師在進入內容講解后,往往在幾十分鐘甚至一兩個小時之內都是自己在講,沒有調動學員,受網狀激活系統的影響,學員可能已經走神好幾次了。因此,講師把自己的長篇大論切分成小段,再配以調動類或伴隨類的教學活動,是調動學員積極學習的有效手段。

吸收活動

圍繞講解每個關鍵知識點的最后一個教學活動是吸收活動。顧名思義,吸收活動的目的是幫助學員更好地吸收和理解講師所講解的知識,促進學員所學知識的轉化。

吸收活動為什么很有必要呢?我們可以想象一下,有一個一歲的小寶寶,媽媽給他做了一碗好吃的魚肉粥,打算喂給他。如果媽媽在把第一口送到小寶寶嘴里后,緊接著又送第二口、第三口,會發生什么?小寶寶很可能會被噎住,所以這樣喂肯定不行。有育兒常識的媽媽一定會這樣:先喂一口,督促小寶寶嚼一嚼并咽下去,在確認小寶寶咽下去后,才會喂第二口。

講師給學員講解知識點與喂小寶寶是同樣的道理。如果在講解完一個知識點后,講師緊接著講下一個知識點,學員會覺得疲乏,大腦好像被“噎住”了。所以,講師也需要創造一個讓學員“嚼一嚼并咽下去”的動作,以防止學員的大腦被“噎住”。那么,在課堂上如何讓學員“嚼一嚼并咽下去”呢?按照我們的理解,就是讓學員能夠就剛剛所學習的知識做分享、做交流、做記錄、做實驗、做練習,這些都屬于消化和吸收知識的動作。這個吸收動作的關鍵是,讓學員用自己的語言和方式去建構講師所講的知識。學員只有經過自己的建構,把這些知識變成自己能輸出的東西,才能把講師所講的知識變成自己的知識。

在設計吸收活動時,講師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考慮。

● 設計吸收活動的關鍵在于使吸收活動和教學目標相匹配。圍繞某個關鍵知識點,講師先要想明白需要學員達到什么樣的教學目標。如果需要學員記住某個關鍵知識點,講師就可以設計一個小測驗,來檢測學員是否記住了該關鍵知識點;如果需要學員理解某個關鍵知識點,講師就可以設計一個分享或者討論活動,看學員是否能用自己的話去闡述該關鍵知識點;如果需要學員能夠應用某個關鍵知識點去解決問題或者進行某些操作,講師就可以設計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或者其他操練性活動,來確保學員能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中。

● 講師可以設計多個吸收活動,有層次地幫助學員掌握所學的知識。我們在爬山時,經常會發現有些臺階非常高,有些游客手腳并用才能爬上去,這說明那些臺階的高度對這些游客來講具有挑戰性。如果讓你去改造,你會怎么做呢?對了,在過高的臺階前加一級較矮的臺階,這樣游客爬起來就容易多了。這和講師設計吸收活動的場景很像,如果講師所講解的知識應用起來比較難,講師就可以設計一個“較矮的臺階”似的教學活動,輔助學員先做簡單的練習。例如,WBS(Work Breakdown Structure,工作分解結構)是項目管理中一個重要的工具,用來分解項目中的工作。一位講師在給學員講解完WBS的概念、使用方法后,想請學員對自己現在正在執行的項目進行分解。但是,很多學員是第一次接觸WBS,僅僅聽了講師對WBS概念和使用方法的介紹,可能了解得不夠清楚,很難立即應用起來。因此,在做正式的練習前,講師請學員先圍繞“全家出去旅游”這個生活中的小話題,運用WBS進行分解練習,之后再請學員分享與交流練習結果、練習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最后講師給予反饋和輔導。通過完成這個小練習,學員進一步理解了WBS的概念和使用方法,之后在對自己現在正在執行的項目進行分解時,就順暢了很多,也更好地掌握了WBS的使用方法。

接下來,讓我們為Mac課程的關鍵知識點添加一個吸收活動吧。針對“挑戰1:如何在下屬中建立信任”這個關鍵知識點,Mac需要學員理解即可,因此我們設計了一個能讓學員坦誠交流、增進對這些行為理解的活動:“起立分享”。

活動名稱:起立分享

活動引導流程:

● 講師請每個學員起立并與其他學員組成3人小組。每個學員在前面聽講的過程中已經對自己的各項行為做了評分并記錄在學員手冊上了,這時他們需要帶著學員手冊起立并參與這個分享活動。

● 第一輪分享:每個學員在自己的小組中分享自己在哪些有助于增強下屬對管理者的信任的行為上得分比較高(意味著這些行為自己做得比較頻繁),并分享自己關于這些高分行為的管理經驗。

● 在第一輪分享結束后,原來的小組解散,每個學員再尋找另外兩個不同的學員,組成新的3人小組。

● 第二輪分享:每個學員在自己新組建的小組中分享自己在哪些可能會破壞下屬對管理者的信任的行為上得分比較高(意味著這些行為自己做得比較頻繁),并分享自己做出這些行為的原因,以及未來自己可以如何改進。

● 在兩輪分享結束后,學員感謝互相分享的伙伴,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活動點評:

通過“起立分享”這個活動,學員可以交流自己對這些行為的理解、目前的表現情況、未來的改進計劃等。像這樣把所學的知識與自己的應用情境和現狀相結合,就是教學活動設計中的吸收活動。

“起立分享”活動非常適合作為吸收活動。在這里講師需要做好兩件事。第一,為學員找到需要分享的伙伴。學員需要起立,因為起立可以有效地促進大腦思考。人在起立時可以讓更多的血液從四肢流向大腦,人會更加清醒、更加專注。如果要起立交流,學員要找的伙伴最好不是本小組的組員。第二,設計一個合適的分享題目。分享題目旨在促進學員吸收所學的知識,經常使用的分享題目包括以下幾個。

● 在講師剛才的講解中,哪些內容對你最有幫助、最有啟發意義?

● 在講師剛才的講解中,哪些內容是你之前沒有聽到過的,或者和你之前的理解與認知不一致的?

● 在聽完講師剛才的講解后,你想嘗試的一個方法是什么?

● 在講師剛才講解的方法中,哪些環節你覺得較難?哪些環節相對容易? 哪些環節是自己過去操作過的,當時的感受是什么?

至此,我們為“挑戰1:如何在下屬中建立信任”這個關鍵知識點完成了教學活動的設計,其他關鍵知識點的教學活動的設計都可以參照該關鍵知識點,按照激活活動、講解活動和吸收活動的邏輯進行教學活動設計。這樣,一堂課的教學活動就設計完畢了?,F在,讓我們來看Mac的課程教學活動設計鳥瞰圖變成什么樣了(見圖1-6)。

img

圖1-6 Mac的課程教學活動設計鳥瞰圖(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湖州市| 阿图什市| 甘泉县| 会东县| 大同市| 长岛县| 连城县| 平武县| 灵川县| 临武县| 南华县| 阳高县| 新和县| 江北区| 塔城市| 稻城县| 治县。| 麻江县| 盐边县| 资溪县| 普兰店市| 林甸县| 英吉沙县| 松潘县| 长子县| 赫章县| 林口县| 达孜县| 天峨县| 桦南县| 岑溪市| 广宗县| 青神县| 泉州市| 景泰县| 南阳市| 定兴县| 盈江县| 宝坻区| 江油市| 碌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