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寐篇
記夢參寥茶詩
【原文】
昨夜夢參寥[1]師攜一軸詩見過,覺[2]而記其《飲茶詩》兩句云:“寒食清明都過了,石泉槐火一時新。”
夢中問:“火固[3]新矣,泉何故新?”答曰:“俗以清明淘井[4]。”當續成詩,以記其事。
【注釋】
[1]參寥(cān liáo):即參寥子,是宋僧道潛的別號。道潛,善詩,與蘇軾、秦觀為詩友。
[2]覺:這里指一覺醒來。
[3]固:固然。
[4]淘井:意思是舀出水井里的泥沙或污水。淘井是北方農村人工挖井的代稱。文中所指的是當地的一個風俗。
【譯文】
昨夜夢見參寥子大師攜帶一卷軸抒寫飲茶的詩來看我,一覺醒來后便記下了《飲茶詩》的這兩句:“寒食清明都過了,石泉槐火一時新。”
記得我在夢中問參寥子大師:“火,固然是新的;泉,又何故是新的呢?”參寥回答說:“因為此地風俗是清明淘井。”忽然覺得我應當馬上將這兩句續成完整的一首詩,并以此文記下這樁趣事。
記夢賦詩
【原文】
軾[1]初自蜀應舉京師,道過華清宮[2],夢明皇令賦《太真妃裙帶詞》,覺而記之。今書贈柯山潘大臨邠老[3],云:“百疊漪漪水皺,六銖縰縰云輕[4]。植立[5]含風廣殿,微聞環佩[6]搖聲。”元豐五年十月七日。
【注釋】
[1]軾:蘇軾自稱。
[2]道過:途經。華清宮:是唐代封建帝王游幸的別宮。后也稱“華清池”,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
[3]潘大臨:字邠(bīn)老,秀才,北宋江西派詩人,著有《柯山集》。蘇軾貶居黃州時,二十多歲的潘大臨從蘇軾學詩習書。
[4]六銖(zhū):指六銖衣。縰縰(xǐ):眾多貌。六銖縰縰云輕:形容妙齡女子腳步翩躚,輕盈優美的樣子。
[5]植立:站立。
[6]環佩:古人所系的佩玉。后多指女子所佩的玉飾。
【譯文】
蘇軾我當初為了應試科考而從蜀地奔赴京師,途經華清宮后夜宿之時,夢見唐明皇令我作賦一首《太真妃裙帶詞》,一覺醒來后我便把它記了下來。今天寫好贈給柯山潘大臨,詩中說:“百褶裙層層疊疊擺動起來如同水面泛起的粼粼漣漪,仿佛六銖衣裙上點綴的串串美玉輕如云絮。亭亭玉立在空闊的含風廣殿,微風拂過便能聽到環佩搖曳的聲音。”寫于元豐五年十月初七。
記子由夢
【原文】
元豐八年正月旦日,子由夢李士寧[1],草草為具,夢中贈一絕句云:“先生惠然肯見客,旋買雞豚[2]旋烹炙。人間飲酒未須嫌,歸去蓬萊卻無吃。”
明年閏二月六日為予道之,書以遺[3]過子。
【注釋】
[1]子由:蘇軾的弟弟蘇轍,字子由。李士寧:北宋時期人,他善說吉兇禍福,雖然目不識丁,卻能夠口頭作詩。他的預言,司馬光看作是異端邪說、甚至大逆不道,但卻迷惑了許多人。李士寧周游四方,到了京師,與王安石交往密切。
[2]雞豚:雞和豬。古時農家所養禽畜。
[3]遺:留給。
【譯文】
元豐八年正月的第二天,我的弟弟子由夢見了李士寧前來拜訪,于是草草置辦酒宴款待他,夢中李士寧贈送一首絕句:“先生仁心誠懇接待客人,轉身飛快買來雞豚鮮肉烹煮烤炙。承蒙不嫌,在人間飲酒無需太多禁忌,但是歸去蓬萊仙境就不能吃了。”
第二年閏二月初六,子由見到我時就給我講述了這個夢,我把它寫下來留給我的小兒子蘇過。
記子由夢塔
【原文】
明日兄之生日,昨夜夢與弟[1]同自眉入京,行利州[2]峽,路見二僧,其一僧須發皆深青,與同行。問其向去災福,答云:“向去甚好,無災。”問其京師所需,“要好朱砂五六錢。”又手擎一小卯塔[3],云:“中有舍利。”兄接得,卯塔自開,其中舍利燦然如花,兄與弟請吞之。僧遂分為三分,僧先吞,兄弟繼吞之,各一兩,細大不等[4],皆明瑩而白,亦有飛迸空中者。僧言:“本欲起塔,卻吃了!”弟云:“吾三人肩上各置一小塔便了。”兄言:“吾等三人,便是三所無縫塔。”僧笑,遂覺。覺后胸中噎噎然[5],微似含物。夢中甚明,故閑報為笑耳。
【注釋】
[1]弟:指蘇軾的弟弟蘇轍。
[2]利州:今四川廣元。
[3]擎(qíng):向上托;舉。卯塔:塔名。因其位在卯方,所以稱為卯塔。
[4]細大不等:大小不等,大小不勻之意。細:細小,小。
[5]噎(yē)噎然:食物塞住了嗓子的樣子。
【譯文】
明天就是兄長的生日了,昨晚夢見兄長與弟弟一同從家鄉眉山進入京師趕考,行進到利州峽一帶時,在路上遇見兩位僧人,其中一位僧人的頭發、胡須都是深青色,他二人與我們一起同行。我問及此番前去是災是福?他回答說:“此一路前去非常順利,甚為平安,無災無難。”我又問他去京城所需要攜帶的物品,他回答說:“只要上好的朱砂五六錢。”隨后又見他抬手托起一座小巧玲瓏的卯塔,說道:“塔中藏有舍利子。”兄長把它接在手中,卯塔竟然自己開裂,只見其中的舍利子燦然如花,兄長與我都請求將它吞食下去。僧人便將舍利子分成三份,僧人先吞食一份,兄長與我也相繼將另外兩份吞食了,每份舍利子大約一兩重,大小不是十分均等,但都是晶瑩潔白而且非常明亮,也有小部分飛迸于空中的。只聽僧人說:“本來想要起塔的,我們卻將舍利子吃了!”弟弟說:“吃了舍利子,我們三人肩上就能分別放置一座小塔了!”兄長說:“我們三人,便是三座無縫之塔。”僧人聽了以后仰面大笑,隨后就醒了。夢醒后覺得胸中像是有食物噎住的樣子,有點像先前夢中所吞食的舍利子。不過,回想起剛才的夢境依舊很清晰,因此找個空閑將這趣事講出來,當作一個笑話罷了。
夢中作《祭春牛文》
【原文】
元豐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天欲明,夢數[1]吏人持紙一幅,其上題云:請《祭春牛文》。予取筆疾書[2]其上,云:“三陽既至,庶草將興[3],爰出[4]土牛,以戒農事。衣被丹青之好,本出泥涂,成毀須臾[5]之間,誰為喜慍[6]?”吏微笑曰:“此兩句復當有怒者。”旁一吏云:“不妨,此是喚醒他。”
【注釋】
[1]數:幾,幾個。這里意為數名。
[2]疾書:指快速地揮筆書寫。疾:快速地。
[3]庶:眾多。興:興起,興盛。
[4]爰(yuán)出:紛紛緩慢而出。爰:舒緩的樣子。
[5]須臾(xūyú):衡量時間的詞語,表示一段很短的時間,片刻之間。
[6]慍(yùn):怒,怨恨,氣惱。
【譯文】
元豐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天將破曉黎明之時,我夢見數名官吏手持一幅紙,上面寫道:請作一篇《祭春牛文》。于是我欣然取筆在紙上奮筆疾書,寫道:“三陽開泰,新春伊始,眾草復蘇,百物將興,土牛紛紛緩慢出動,依照需求開始安排農耕之事。春牛身上披穿著畫有丹青顏色的漂亮衣服,春牛啊春牛,你本是出自泥土灘涂,被人做成或是被人銷毀也只在片刻之間,誰會為你的命運歡喜或者怨恨呢?”一位吏人微笑著提醒我說:“這兩句話又會使當權者發怒了。”旁邊另一位吏人則說:“此話無妨,這不過是在喚醒那些昏聵的官吏罷了”。
夢中論《左傳》
【原文】
元祐六年十一月十九日五更[1],夢數人論《左傳》,云:“《祈招》之詩固善語,然未見所以感切[2]穆王之心,已[3]其車轍馬跡之意者。”有答者曰:“以民力從王事,當如飲酒,適于饑飽之度而已。若過于醉飽,則民不堪命,王不獲沒矣。”覺而念其言似有理,故錄之。
【注釋】
[1]五更:古代中國民間把夜晚分成四個時段,首位及三個節點用鼓打更報時,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五夜。一夜有五更,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
[2]感切:猶感化。深切感動。
[3]已:止,制止。
【譯文】
元佑六年十一月十九夜里五更時分,我夢見有很多人在討論《左傳》,說:“《祈招》這詩中所寫的內容固然是有良言相勸之意,然而并沒有見到能夠以此感化周穆王的心,以致于制止周穆王想驅車策馬周游天下的意念。”有人回答說:“若以百姓的能力來滿足君王的欲望,應當如同飲酒一樣,飲到饑飽適中的程度就應該停止。如果過度沉醉于酒足飯飽,那么百姓就會承受不了如此命運,君主就會一無所獲而不得善終了。”我一覺醒來之后,回想起夢中這些話覺得似乎有些道理,所以就把它記錄下來了。
夢中作靴銘
【原文】
軾倅武林[1]日,夢神宗召入禁中,宮女圍侍,一紅衣女童捧紅靴一只,命軾銘之。覺而記其一聯云:“寒女之絲,銖積寸累[2];天步所臨,云蒸雷起。”既畢進御,上極嘆其敏,使宮女送出。睇[3]視裙帶間有六言詩一首,云:“百疊漪漪風皺,六珠縰縰[4]云輕。植立含風廣殿,微聞環佩[5]搖聲。”
【注釋】
[1]倅(cuì):副,輔助的。武林:舊時杭州的別稱,以武林山得名。
[2]銖(zhū)積寸累:猶言一點一滴地積累。常形容事物完成之不易。銖:古代重量單位。
[3]睇(dì):斜著眼看,看。
[4]縰縰(xǐxǐ):形容眾多的樣子。
[5]環佩:環形玉佩;婦女的飾物。
【譯文】
我在杭州武林出任輔助州政的時候,有一天夜里,我夢見神宗皇帝召我來到內宮中,進去后便看見有幾個宮女在四周服侍皇上,旁邊還有一個穿著紅色衣裙的小宮女捧著一只紅色靴子,這時皇上命我為靴子作一篇銘文。一覺醒來之后,只記得其中有一聯是:“寒女之絲,銖積寸累;天步所臨,云蒸雷起。”當時寫完后呈給皇上觀看,皇上極其贊嘆我的才思敏捷,于是就差使宮女送我出宮。我無意間瞥見宮女裙帶間有一首六言詩,詩上說:“百褶裙層層疊疊擺動起來如同水面泛起的粼粼漣漪,仿佛六銖衣裙上點綴的串串美玉輕如云絮。亭亭玉立在空闊的含風廣殿,微風拂過便能聽到環佩搖曳的聲音。”
記夢
【原文】
予嘗夢客有攜詩相過者,覺而記其一詩云:“道惡賊其身,忠先愛厥[1]親。誰知畏九折,亦自是忠臣。”文有[2]數句若銘贊者,云:“道之所以成,不害其耕;德之所以修,不賊其牛。”
予在黃州,夢至西湖上,夢中亦知其為夢也。湖上有大殿三重,其東一殿題其額云“彌勒下生”。夢中云:“是仆昔年所書。”眾僧往來行道,太半相識,辨才、海月皆在,相見驚異。仆散衫策杖[3],謝諸人曰:“夢中來游,不及冠帶。”既覺,亡之。明日得芝上人[4]信,乃復理前夢,因書以寄之。
【注釋】
[1]厥(jué):其他的;他們的。
[2]文有:商本作“又有”。
[3]策杖:拄著拐杖。
[4]芝上人:曇秀,又稱芝上人,蘇東坡方外好友。
【譯文】
我曾經夢見有客人攜帶詩文前來拜訪我,一覺醒來后記得其中有一首詩說:“道惡賊其身,忠先愛厥親。誰知畏九折,亦自是忠臣。”文中還有很多句子好像是銘文贊詞,銘文上說:“道之所以成,不害其耕;德之所以修,不賊其牛。”
我在黃州居住的時候,夢見來到西湖之上,我在夢里也知道那時是在做夢呢。只見湖上有一座三重大殿,在它東邊的一間殿堂匾額上題的字是“彌勒下生”。夢中的我說:“這是我往年所寫的字。”在大殿里來來往往行走的僧眾,大多是我所認識的。比如辨才、海月都在那里,相互遇見之后都感到很驚訝詫異。我當時開散著衣裳手拄拐杖站在那里,自覺無禮便拱手對眾人抱歉說:“我是夢中匆匆來此閑游,還沒來得及束好發冠,系上衣帶。”一覺醒來后,就把這個夢忘記了。直到第二天收到芝上人的書信,才又想起重新整理之前的夢,因此寫下來寄給了他。
【原文】
宣德郎、廣陵郡王院大小學教授眉山任伯雨德公,喪其母呂夫人,六十四日號踴稍間,欲從事于佛。或勸誦《金光明經》,具言世所傳本多誤,惟咸平六年刊行者最為善本,又備載張居道再生事。德公欲訪此本而不可得,方苫臥柩[1]前,而外甥進士師續假寐于側,忽驚覺曰:“吾夢至相國寺東門,有鬻姜者云:‘有此經。’夢中問曰:‘非咸平六年本乎?’曰:‘然’。‘有《居道傳》乎?’曰:‘然。’此大非夢也!”德公大驚,即使續以夢求之,而獲覩鬻[2]姜者之狀,則夢中所見也。德公舟行扶柩歸葬于蜀,余方貶嶺外,遇吊德公楚、泗間,乃為之記[3]。
昨日夢有人告我云:“如真饗[4]佛壽,識妄吃天廚。”予甚領其意。或曰:“真即饗佛壽,不妄[5]吃天廚?”予曰:“真即是佛,不妄即是天,何但饗而吃之乎?”其人甚可予言。
【注釋】
[1]苫(shān):本義:用茅草編成的覆蓋物。古代居喪時,孝子睡的草墊子。柩(jiù):裝有尸體的棺材。
[2]覩(dǔ):古同“睹”,目睹,看見。鬻(yù):賣。
[3]乃為之記:此下蘇集有“紹圣元年同郡蘇某記”。
[4]饗(xiǎng):祭獻,祭祀。
[5]不妄:即無妄。禪意為不能隨便行事,安守本分。
【譯文】
宣德郎、廣陵郡王府院的教授官是眉山的任伯雨德公,他的母親呂夫人去世了,經過了六十四天的號啕痛哭哀悼之后,稍有間歇之時,還想要用佛法給亡者超度。有人規勸說應該誦讀《金光明經》,但大家都說世上所流傳的經本大多是錯誤的,只有咸平六年時刊發的版本最好,而且經書中還詳細記載了張居道重生的事情。德公想去尋訪這本經書,但是一直沒找到,于是就倚臥在靈柩之前的草席上守孝,同時他的外甥師續也在一旁打盹兒,突然師續夢中驚醒了說:“我夢見來到相國寺的東門,有賣姜的人說:‘有這本經書。’夢中的我問他:‘是咸平六年的經本嗎?’那人回答說:‘是。’我又問他:‘經書中有《居道傳》嗎?’那人回答說:‘有。’這大概不是夢啊!”德公聽了以后非常驚訝,隨即讓師續根據夢中的提示前去求取那本經書,然而所收獲的只是看見了那個賣姜之人的相貌與在夢中所看見的人一樣而已。德公只好坐船扶著母親的靈柩回到家鄉蜀地安葬,那時我正好被貶謫到嶺外之地為官,行走在楚、泗兩地之間正巧遇到了為母發喪的德公,于是憑吊之后便幫他記下了這件事情。
昨天夢見有人告訴我說:“如真饗佛壽,識妄吃天廚。”我非常能理解這其中的含意。有人問:“真即饗佛壽,不妄吃天廚?”我說:“真就是已經修道成佛,能做到無妄就是最高境界,何必祭獻了之后卻還要吃回來呢?”那個人聽了以后,覺得我的話非常有道理。
夢南軒
【原文】
元佑八年八月十一日將朝,尚早,假寐,夢歸縠行宅[1],遍歷蔬圃[2]中。已而坐于南軒[3],見莊客數人方運土塞小池,土中得兩蘆菔根[4],客喜食之。
予取筆作一篇文,有數句云:“坐于南軒,對修竹數百,野鳥數千。”既覺,惘然[5]思之。南軒,先君名之曰“來風”者也。
【注釋】
[1]假寐(mèi):打盹兒,打瞌睡;不脫衣服小睡一下。縠(hú)行宅:蘇軾曾經居住的故居。
[2]蔬圃:種植菜蔬、花草、瓜果的園子。
[3]已而:后來,過了一些時間,不多時。
[4]蘆菔(fú)根:就是我們平常吃的蘿卜。
[5]惘然:迷糊不清的樣子。
【譯文】
元祐八年八月十一即將早朝,看看時間尚且還早,于是我就閉上眼,打了個盹兒,暈乎間夢見自己回到了縠行宅故居,一遍又一遍地在蔬圃中行走。不多時又坐在了寫著“南軒”的亭中,看見有數名莊客正在庭院中運送泥土,忙著填塞一個小池,不一會兒有人從泥土中得到兩根蘿卜,莊客們不禁喜上眉梢便開始吃起來。
這時,我取來筆墨即興作了一篇小文,其中有幾句說:“坐在南軒幾案前,面對數百根修長的翠竹,又看見數以千計的野鳥翻飛翩然。”突然間,夢醒了,迷迷糊糊地回想起夢境。哦,南軒,就是先父取名為“來風軒”的那一座書亭啊!
措大吃飯
【原文】
有二措大[1]相與言志,一云:“我平生不足惟飯與睡耳[2],他日得志,當飽吃飯了便睡,睡了又吃飯。”一云:“我則異于是,當吃了又吃,何暇[3]復睡耶!”
吾來廬山,聞[4]馬道士嗜睡,于睡中得妙。然吾觀之,終不如彼措大得吃飯三昧[5]也。
【注釋】
[1]措大:舊指貧寒失意的讀書人。語出唐《朝野僉載》:“江陵號衣冠藪澤,人言琵琶多于飯甑,措大多于鯽魚。“措大”一般有輕蔑之意。
[2]耳:文言語氣詞。表示肯定或語句的停頓與結束,相當于“了”“啊”“也”。
[3]暇:指空閑,閑暇。
[4]聞:聽說,傳聞。指聽到的事情。
[5]三昧:飯菜的美味。在此借指事物的訣要。
【譯文】
有兩位貧寒失意的讀書人互相訴說自己的志向,一個人說:“我這一生感到最不滿足的就只有吃不飽飯和睡不足覺了。倘若有那么一天我志得意滿了,我定當吃飽了便睡覺,睡醒了再去吃飯。”另一個人說:“我就與你所想的這些不同了,我定當吃了又吃,吃個不停,哪有什么閑暇時間還要去睡覺啊!”
我來到廬山后,聽說有個馬道士特別喜歡睡覺,而且在睡覺中徹悟許多妙處。然而據我觀察,最終還是不如那措大所深知的吃飯訣要啊!
題李巖老
【原文】
南岳李巖老[1]好睡,眾人食飽下棋,巖老輒就枕,閱數局乃一展轉[2],云:“君幾局矣?”東坡曰:“巖老常用四腳棋盤,只著一色黑子。昔與邊韶敵手[3],今被陳摶[4]饒先。著時自有輸贏,著了并無一物。”
歐陽公詩云:“夜涼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種花。棋罷不知人換世,酒闌[5]無奈客思家。”殆[6]是類也。
【注釋】
[1]李巖老:名樵,黃州名士。
[2]閱:經歷,經過。展轉:翻身貌。多形容臥不安席。
[3]邊韶:字孝先,陳留郡浚儀縣人。東漢學者,頗有口才,才華敏捷,以寫文章著名,教授學生幾百人,曾經白天假臥,遭學生嘲笑。
[4]陳摶(tuán):字圖南,號扶搖子,北宋著名的道家學者、養生家,尊奉黃老之學。陳摶老祖以睡覺出名,主張以睡養生,人稱“睡仙”,常常一眠數日。
[5]酒闌:泛指酒筵將盡。
[6]殆:大概,幾乎。
【譯文】
身居南岳的李巖老喜歡睡覺,大家吃飽飯后都喜歡去下圍棋,只有巖老卻在一旁就枕而眠,經過好幾盤棋的對局,他才睡醒,然后翻個身問道:“你們下了幾盤棋了?”東坡戲虐說:“巖老你慣常張開四肢的睡相,就好比一副四腳棋盤,兩眼一閉,起落都是清一色的黑子。論才華假寐,曾經能與東漢邊韶匹敵,如今卻被睡仙陳摶老祖搶占了先風。你睡著的時候在夢里自然有輸有贏,覺醒了以后什么都沒有了。”
記得歐陽修曾有詩說:“夜涼人吹笛,月下傳千山,路暗常使人迷路,使人迷惑的往往是百種花。棋局結束,不知人間早已換代,酒后闌珊心無奈,作客他鄉總思家。”大概說的就是這一類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