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練式溝通:直達人心的人際溝通技巧
- 鄧淼
- 2037字
- 2020-07-24 18:49:38
2.了解?VS?無知
達成有效溝通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要認真傾聽對方傳遞出的信息;另一個是要根據對方傳遞的信息作出相應的回應。所以說,有效的溝通是建立在雙方深入了解的前提下,必須深入了解才能具備以上兩個條件。但是,在傳統的人際溝通模式中,人們因為更側重自我表達,所以導致整個溝通過程結束后,難以準確、全面獲取對方信息,即對溝通的對象處于一種“無知”的狀態。這種情況,必然會導致溝通終止。
然而在很多團隊中,都存在這樣無效的溝通,最終導致管理工作難以順利進行。不少管理者在跟員工溝通交流的過程中,為了顯示自己特殊的身份和地位,會將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強加給員工。他們認為只有掌握話語權,才能管理好團隊。但是實際上,這種溝通模式只會讓管理者對員工的所有工作行為表現和心理動態一無所知。而對于團隊發展而言,當管理者連自己的員工都不了解時,就意味著他的管理工作即將走到盡頭。
而教練式溝通強調要深入溝通,了解對方的想法,并引導對方深入思考。所以說,在人際溝通中,最高境界的溝通就是“讀懂人心”,這也是教練式溝通的關鍵所在。因此,在教練式溝通中,為了更好地讀懂人心,會強調以下幾點。
(1)了解對方,而不是說服對方
在傳統的溝通模式中,因為人們側重自我表達,所以他們很容易在溝通中出現一個誤區,就是不自覺將雙向的溝通變成單向的說服。在溝通的過程中,他們首先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如果對方反駁自己的觀點,他們會找各種理由說服對方認同自己。最后,迫于無奈,對方只好選擇認同。而這種迫于壓力的認同,顯然會導致溝通失敗。
而教練式溝通強調,在溝通的過程中,一定要放下我執,學會換位思考,深入了解對方的想法和觀點,避免因為無法達成一致意見而產生沖突,導致溝通終止。所以說,在教練式溝通中,強調的不只是通過自己的表達讓別人充分了解自己,更強調要通過認真傾聽和提問的方式深入了解對方的想法,促使溝通順利進行。
(2)用對方喜歡的方式進行有效溝通
在傳統的人際溝通模式中,人們習慣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這種比較自我的溝通方式很容易引起對方的反感。通常情況下,人們在交際溝通中都比較喜歡聊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如果對方不顧及我們的感受,而是用他喜歡的方式跟我們交談只有他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那么這種交談無疑會讓我們覺得對方是在“自吹自擂”,很快我們就會對這種溝通失去興趣,進而會找各種理由來結束這次溝通。
該團隊的主管在跟員工溝通的過程中,一直站在身為管理者的角度表達自己的觀點,既沒有考慮員工是剛入職的,也沒有考慮員工個人的感受,所以導致此次溝通慘敗。而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采取教練式溝通,深入了解員工,并用員工喜歡的方式跟員工進行溝通。通常情況下,員工都比較喜歡平易近人的領導。所以,在溝通的過程中,管理者要表現得更加親和,說話語氣要更加委婉,讓員工能夠敞開心扉跟你交談。例如,管理者可以說“我剛入職的時候,跟你情況也差不多。所以,不要擔心,只要你肯努力,一定會有很大的進步”。這樣一來,員工會放下心中的芥蒂,管理者也能借此機會深入了解員工,以便給員工提供有針對性的建議,進而幫助員工提升績效。
(3)了解對方的需求并滿足需求
其實無論是工作中的溝通,還是私下跟朋友之間的溝通,都有一定的目的。很多人會反駁,認為朋友之間的溝通是單純的,不存在任何目的。其實不然,例如,我們常在開心或者不開心的時候,跟朋友進行溝通,而這種溝通的目的就是分享自己的快樂或者傾訴自己的悲傷。所以說,要做到有效溝通,就需要了解對方的需求,并滿足對方的需求,即達成溝通目的。
但是,在傳統的人際溝通模式中,人們因為側重自我表達,所以,在溝通的過程中,他們只會不斷向對方傳遞自己的需求信息,而無法接受對方的需求信息,最終導致不了解且不能滿足對方需求而終止溝通。
例如,對于剛入職的新員工來說,他們更需要的是管理者的鼓勵和關愛。如果這時候,管理者沒有及時鼓勵員工,而是批評員工適應能力不強,顯然會讓員工感到失落,甚至會一氣之下離開公司。因此,管理者需要了解并滿足員工的需求,而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進行深入溝通,了解員工現實的和潛在的需求。
溝通是建立在相互了解的基礎上,因為只有相互了解,才能構建信任關系,讓溝通順利進行。為此,要想達成有效溝通,就需要改變傳統人際溝通中的“無知”模式,以對方喜歡的方式進行溝通,進而了解對方需求,并滿足對方需求,成功達成溝通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