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不做沉默的“智者”——好口才的心理功底(2)
- 好口才好前程(全集)
- 凡禹
- 4663字
- 2014-01-23 14:23:44
因此,只有克服交談羞怯的心理障礙,說話才能輕松自然,達到自己想要達到的效果。為此首先要提高認識水平,克服“無知”,勤于說話訓練和實踐,不斷總結經驗,保持心理平衡;其次要進行自我暗示,不斷鼓勵自己增強自信。另外要精心準備。林肯說:“即使是有實力的人,若缺乏周全準備,也無法做有系統、有條理的演說。”精心準備至關重要,只有精心準備才能胸有成竹。
有一位英國演講新手要去向一群教養水平很高的聽眾講話,盡管他做了很充分的準備,但還是不放心,就去請教英國著名的演講大師法拉第先生,什么是聽眾已經知道了的東西。法拉第干脆利索地回答道:“他們一無所知!”
說話時的表現欲調節
人都喜歡表現自己,從某種意義上講,演講活動也就是一種自我表現。一個演講者往往需要有一定的自我表現意識,因為適當的表現欲能激勵演講者的自信心和上進心,成為推動演講者嶄露頭角、自強不息的內在動力。但表現欲過于強烈,超出自己的實際能力和公眾接受的限度,就會把崇高的演講活動變成純粹的自我表現,這樣的演講者,在演講前會顯得躍躍欲試,急于想贏得聽眾的掌聲和喝彩聲,對自己的期待值很高。如果演講成功,贏得了掌聲,他會得意忘形,忘乎所以,大有“普天之下,舍我其誰”的自豪感;而要是聽眾并不買賬,會場掌聲稀疏,會后評價不高,頗高的期待值和一己的虛榮心得不到滿足,他又會氣急敗壞,惱羞成怒,或自輕自賤,悲觀喪氣,成了泄了氣的皮球。
由此可見,過分強烈的表現欲是一種十分有害的心理障礙,而要克服這種障礙,我們主要得從以下三個方面做起:
端正演講動機,明確說話目的;
正確看待榮譽、看待成功,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對榮譽產生過分奢望和貪婪;
正確評價自己,不要對自己作過高的估計,更不要自視甚高,打腫臉充胖子,千方百計在眾人面前表現自己,那樣反而會讓人瞧不起。
說話時要學會自我控制
當眾講話前,發言者不可能預料到講話過程中會出現何種變故,如沒有一定自控能力,往往自亂陣腳。同時一句話說出去,在聽眾中也可能會激起不同的反響,甚至有的反響會大大出乎意料,如果這時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或不能很好地把握局面,情況可能會越來越糟,越來越有失自己的水平。所以,在說話時,是否具備一定的控制能力,也是衡量一個人說話水平的標志。
自制能力指的是說話者在整個說話活動中能夠自覺、靈活控制自己的情緒,約束自己言辭的能力。
當眾講話是一種復雜的精神活動,受心理的支配和制約。該不該說,怎樣說,何時起始,出現意外如何應對等等,能不能夠自我控制,直接影響著當眾講話的效果。1962年蘇共總書記赫魯曉夫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言,大吹大擂,信口雌黃,講到最激憤時,竟脫下皮鞋敲擊講臺,留下了千古笑柄。這就是缺乏自制力釀成的惡果。
自制力與一個人心理素質密切相關,所以要結合前面所述心理素質一節加以培養,這種基本能力有兩方面作用。一方面可以消除說話者害羞、恐懼、不敢說或不敢大膽說的情緒;另一方面可以保證說話者在遭遇意外之時,情感不致大幅度波動而造成言辭的失誤。
掌握正確控制怯場的方法
在公眾場合講話,感到恐懼和怯場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
20世紀80年代,美國的心理學家曾進行過一次有趣的測驗,題目是:“你最害怕的是什么?”測驗的結果竟然是“死亡”名列第二,而“當眾演講”卻名列榜首。有41%的人對在公眾面前講話比做其他事情感到恐懼,可見,在大多數人看來,當眾講話是一件令人害怕的事情。
一位代表本單位參加演講比賽的年輕姑娘,一站到講臺上,臉就漲得通紅,兩腿微微顫抖,說話的聲音變調,呼吸也顯得急促起來。她剛說了幾句就忘詞了。她越發感到恐懼,好像所有人的目光都像利箭一樣射向她,她想躲避,但又不甘心臨陣脫逃。她不能當眾出丑,給本單位丟臉,可她惟一能感覺的是心跳加快,而腦子里一片空白,早已背熟的語句全都飛得無影無蹤。她放棄了這次演講,跑回自己的座位坐下。直到演講會結束,她也沒敢把頭抬起來。
一位即將畢業的研究生,作為見習老師第一次登上講臺,當學生起立,師生互致問候時,他想好的開場白不知跑到哪兒去了。驚慌中,他用顫抖的聲音說了句:“同學們,再見?”同學們莫名其妙,面面相覷,見老師滿臉通紅,不知所措,不由得哄堂大笑。他努力讓場面安靜下來,但換來的不是鎮靜,而是腦門上涔涔的汗珠。當他下意識地掏出“手帕”揩汗時,臺下又是一陣哄堂大笑。這是為什么?經一位學生暗示,他才發現自己手里拿的不是手帕,而是一只襪子——啊??真該死?大概是昨晚洗腳時,不知怎么鬼使神差地把襪子裝進衣兜了。他想避開幾十雙眼睛的注視,抓起板擦擦黑板,整個課堂鬧得翻了天。他窘得無法自控,無地自容,只好跑下了講臺,慌亂中一抬腳又踢翻了講臺旁的熱水瓶……
縱覽古今中外,很多政治家、演說家最初都有過怯場的經歷。就拿林肯來說,他當年在演講臺上窘迫不已,恐懼得甚至連一句話都說不出來,直到被轟下臺去。但他并未就此消沉下去,而是勇敢地面對現實,勤講多練,絕不放過每一次講話機會,演講水平日益提高。后來他的就職演講被譽為最精彩的總統就職演講之一。
又如雅典著名的演講家狄里斯。在最初走上演講臺時,盡管經過周密細致的思索,做了充分的準備,但仍然遭到了失敗。極度的恐懼讓他語無倫次,別人不知他在說什么。但他并沒有就此灰心泄氣,喪失信心,而是比過去更努力地訓練自己的講話膽量。他每天跑到海邊,朝著巖石吶喊,向著浪花抒懷;回到家里對著鏡子做發聲練習,反復矯正,堅持不懈。經過幾年的努力,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于成功了,被譽為“歷史的雄辯家”。
那么,如何破除怯場這個心理障礙,邁向卓越口才呢?
1.豁出去了。
任何人都不是天生的敢在公眾場合自如說話,都有一個艱難的“第一次”。美國羅斯福總統說過:“每一個新手,常常都有一種心慌病。心慌并不是膽小,而是一種過度的精神刺激。”古羅馬著名演講家希斯洛第一次演講就臉色發白、四肢顫抖;美國的雄辯家查理士初次登臺時兩個膝蓋抖得不停地相碰;印度前總理英·甘地首次演講不敢看聽眾,臉孔朝天。只要抱定豁出去的心態,管他三七二十一,整個人也便放開了。
2.視而不見。
就是自己在發言前,心中有聽眾,但在發言時,眼中不能有聽眾,只顧按自己的意圖去表達。一位教師第一次登臺講課效果就不錯,有人向他請教經驗,他說:“備課時我心中一直想著學生,可一上講臺,我眼中所見,只有桌椅而已。這樣,我就放松自如了。”
3.加強訓練。
如朗誦、自言自語,與陌生人大膽交往、與親近熟悉的人交談,多聽別人當眾講話等。
這里特推薦美國著名魅力專家都蘭博士發明的抗怯場練習的幾種方法,供你選擇使用。
(1)追蝴蝶練習
在登臺前最后一刻做,效果最好。
①雙腳開立,與肩相齊,膝微屈,挺背,雙臂放松垂于身體兩側。
②不必刻意呼吸,邊叫“嗚”邊做蹦跳,一共10次,盡量用力,“嗚”聲要短、急、用力。每次做完“嗚”,雙拳向下猛砸。
③放松閉嘴,緩慢深呼吸。
④嘶嘶吸氣,微張嘴,彎腰至膝,蹲于地。重復3遍,做緩慢深呼吸。
(2)蒸汽機練習
①雙腳與肩齊,站在那里,屈膝,將頭抬起,閉嘴,右臂后拉,左臂前伸,盡量用力,同時深呼吸。
②左右臂換個方向,重復上述動作。節奏要平穩。
③開始要慢,隨后要越來越快,持續做3~5分鐘。記住:閉著嘴?
(3)空手劈柴練習
①雙足分開約40厘米,屈膝。握拳,手放兩邊。嘴唇緊閉。深呼吸3次后抬臂高舉過頭。
②嘩啦一聲,雙手用力地劈下,并盡可能放聲叫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屈膝)
③盡可能用勁地重復5次。
(4)劈柴動作練習
①兩腿分開30~45厘米,腳尖向前,兩膝輕松放直,攥緊雙手。
②吸氣,擺動緊握著的手,高抬過頭。
③把舉起的手擺下來,猛向前屈,吐氣。手下來時,大叫一聲“哈”。(屈膝)
④吸氣,再舉手。
⑤重復上述動作,做上10~20次。
注意:吸氣時要閉著嘴,直到你的手擺時叫“哈”,這樣就可吸進更多氧氣,練習就更有效。
(5)搖來擺去練習
①雙腿分開站立(與肩相齊),同時擺動身軀、脖子和頭,先向右,再向左。
②讓雙臂自由擺動,隨身體轉來轉去,最后雙臂放松地圍住雙肩。
③在擺動時,盡可能大聲:“我不在乎?”
④如此反復,也可叫“不,我不在乎?”或“你奈我何?”重復幾十次。
身體擺動時,保證頭隨身子轉。
盡可能輕松自在地去做。
(6)減壓練習
①站在門檻上,手掌擠著兩邊門框,鼓氣用力,面部、頭部、脖子會有熱血上涌。盡量多堅持一會兒。
②突然完全放松。
③深呼吸。
④重復3遍。
(7)心懷世界練習
①吸氣,感覺你像是在擴張,張開雙臂,擁抱整個世界。伸展四肢,感覺你的心臟是世界的擴充與展開。你不再是單純的一個生命體。
②至少堅持一分鐘以上,讓世界置于你的懷抱中,手放胸前,雙手輕低。
③如此做上4次,把消極的意念都去掉。努力去喜歡它,把它容納進來,把它放在心上,化恨為愛。
沉著處理冷場的情況
冷場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單向交流中,聽的人毫無興趣,注意力分散;另一種是雙向交流中,聽者毫無反應,或者僅以“嗯”、“噢”之類應付。
冷場的根本原因在于發言者的話沒有吸引力。聽者僅僅出于紀律的約束或處世的禮貌而扮演一個“接受”的角色。因此冷場完全應由說話人負責。
冷場的出現,是發言者的失敗,因為它不能達到彼此溝通交流的目的。發言者既要發言,必須實施控制,避免冷場的發生。控制的辦法是:
1.發言簡短。
單向交流中那種應景式講話,越短越好。如華達商場舉行開業儀式,邀請了市內各方面的人士參加。總經理只說了兩句話:“女士們,先生們:熱忱歡迎各位光臨!現在我宣布:華達商場正式開業!”
雙向交流中,任何一方都不要滔滔不絕地包場,要有意識地給對方留下發言的時間和機會。自己一輪講不完,應待對方有所反應后再講,不要一輪就講得很長。
2.變換話題。
當眾講話時遭遇冷場可通過暫時變換話題的辦法吸引聽眾的注意力。目的達到后,仍要回到原有話題的軌道。比如教師在講課過程中發現學生精力分散,東張西望、打瞌睡、竊竊私語、在桌上亂畫,可以暫停講授,穿插幾句應景、時髦、詼諧的話;或者簡短地講個與教學多少相關的掌故、趣聞,學生的精力便會一下集中起來。之后,再繼續教學。
雙向交流的話題變換是不定的,根據現場情況隨時進行。比如你與別人談今日凌晨看的一場世界杯足球賽電視直播,可別人并不喜歡足球,也沒有在半夜里爬起來觀看,對你所議顯得毫無興趣,出現冷場。這時,你就應及時轉移話題。
3.中止交談。
任何發言者都不愿碰到冷場。但若這種情況出現后,自己又采取了諸如簡短發言、變換話題、加強語氣等控制手段,仍然不能扭轉冷場的局面,那就應中止交談。長時間的冷場對交流雙方都是殘忍且浪費時間的。比如你同他談足球他無興趣后,變換話題他仍無興趣,就不可再談下去。這叫做“話不投機半句多”。
另外還有一種在說話時常出現的情況就是攪場,攪場就是惡意破壞現場秩序,使發言者不停被打斷,甚至被迫終止。這種情況主要出現在單向交流中。如上課、作報告、大會發言、演講等場合,聽眾開小會、串座位、隨意進出、喧嘩、嘲笑、喝倒彩、吹口哨、瞎鼓掌。
攪場出現的原因有三種:一是聽者本就對發言者有成見,是反對派。之所以來聽,就是想來鉆空子、找岔子,不管你怎么說,他都要攪。二是發言者思想、學術、業務等水平不高,聽者覺得言之無物,聽下去純粹是浪費時間。三是講話內容聽者不感興趣。
作為發言人,對攪場的出現只能自己去控制。那種依靠與聽者有利害關系的他人出面干預、壓制,或者自己憤而退場之舉,都不是最終解決問題的辦法。那樣做,產生的負面效果可能會更差。因此,發言者必須正視攪場,主動實施控制。
控制攪場的辦法要區分不同原因。
對第一種原因的攪場:堅定信心、置若罔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