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有一位朋友,從事推廣和銷售綠色營養食品,他為這個行業服務了8年時間,而且一直孜孜不倦,并以此為榮。8年的工作經驗使他成為優秀的營養師和生活教練。筆者因為與他相處的時間多,常常會聽到他有關營養學和養生之道的高論,潛移默化當中,筆者也學會了許多營養平衡和維護身體健康方面的知識。試想,如果沒有這位朋友,以筆者自己本身的專業,一輩子也不知道這方面的知識或經驗。
人脈是你墻上的一面鏡子
“人脈資源”的第一層意義,便是從人與人的交往中學習。從人脈資源中獲得一種“人生資源”。在與人交往中,我們可以學到以下三種東西:
他人讓你更了解自己
一般人都愛犯一個毛病,就是自以為最了解自己。事實上,我們對自己的所知極為有限,幾乎無法具體地描述自己的個性、能力、長處和短處。當你以為“這就是真正的自己”時,通常只看到“有意識的自我”和“行動的自我”,而這些都只是自我的一部分而已。
我們很難掌握自己,惟一的辦法只有拿自己與周圍的人比較,或者從人的交往中逐漸看清楚別人眼中的自己,有時候必須在多次受到長輩的斥責和朋友的規勸之后,才能恍然大悟,掌握到真實的自我。“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除非有別人作為鏡子,否則你永遠不會知道自己是什么德性。
他人讓你更了解社會
我們習慣于從日常生活中了解這個社會,別人的生活經驗、書報雜志和傳播媒介也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社會。可是從生活體驗中捕捉到的社會畢竟太狹窄了,就如“井蛙窺天”一樣,使我們難以做出準確的判斷。報紙和其他傳播媒體所提供的也只不過是一張“地圖”,光靠這張地圖,當然更掌握不到活生生的現實。像這樣經由偏狹的個人經驗塑造出來的世界觀,都可能隨著人脈資源的擴大,才慢慢得到修正。
我們都記得從學校剛畢業時,常常聽到父母師長訓勉我們:“外面的世界很現實的。”的確,外面的世界和我們理想中的世界是太不一樣了。簡單地說,只有與人交往才有可能掌握真正的現實社會,進而端正自己的世界觀。
他人讓你更了解人生
我們的一生中無時不在受著他人的影響,這些人可能是父母、親友,也可能是自己的上司和同事。從他們身上,我們不僅可以看到自己,更能了解整個社會,同時也因為他們的生活態度而認識人生是什么。
人脈是一面鏡子,通過它不僅可以了解自己、了解社會和了解人生。日常生活里,我們還可以從四周的人身上學到很多東西,對于啟發靈感及增長智慧不無幫助。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第四節 人脈就是效益】
每個人都需要好的人際關系,希望跟別人相處融洽,建立好的友誼,溝通意見,互信互助。人際關系好的人,我們稱他的人脈好。人脈好是安全感的來源,是社會生活的基礎, 是創造輝煌的平臺。人脈好,使自己左右逢源,神采奕奕,信心十足。
好人脈的基本特質是別人愿意跟你相處,對你有興趣,賞識你的風采。別人信賴你,跟你接觸,并伸出友誼的手,相對的,你也會對別人發出信任和誠摯的回應。
什么樣的人有人脈?古道熱腸者有人脈,和氣寬厚者有人脈,急人所難者有人脈,俠肝義膽者有人脈,通情達理者有人脈,禮讓謙遜者有人脈。
什么樣的人沒人脈?無情無義者沒人脈,刻薄寡恩者沒人脈,自以為是者沒人脈,尖酸善妒者沒人脈,慳吝小氣者沒人脈,缺心缺肺者沒人脈,頤指氣使者沒人脈。
人脈是成功的基礎
你也許正需要一份新工作、一棟新房子、一份有潛力的投資建議、提升你的專業技能,你可以去找專業人士咨詢,但你得為此付出金錢代價,相信只要稍有生活體驗的人都會覺得從朋友網中免費獲得,是最快速、最安全的建議。朋友不僅是你日常生活的潤滑劑,也是你事業成功的催化酶。
近年十分火爆的MBA熱潮就是一個佐證,讀書不僅僅是為了知識充電,更為了搭建高品質的朋友關系,從而從中尋找商機。據說哈佛商學院的畢業生們,在讀書總結時,會把“建立朋友網絡”放在第一位。當然這并不是說,經營朋友關系就是要認識許許多多一塊吃吃喝喝的朋友,就是善于利用利害關系牽動許多人幫你做事,更不意味著要把不遺余力拉關系當做頭等大事。健康的人際關系在于用自己的真心和他人建立一種相互交流和提攜的關系,不要夾雜太多的勢力和利害關系。
小王和小高是老鄰居,小高來自西北地區一個偏僻的小縣城,大學畢業后他們在一起工作,小高比小王早來5年左右。由于同在一間辦公室上班,更加熟絡起來。小高是個非常敬業的人,幾乎每天都要加班,盡管他們的工作并不忙,但每個周末小高都會來辦公室看看。大家都認為他是個“工作狂”。生活上,小高非常爽快,也非常喜歡結交朋友,跟大家一塊打牌、玩球。周末,小高經常會把小王他們這幫單身招呼到他家吃飯,最多的一次,居然去了20多個人,50多平方米的房子一下子擁擠不堪,年輕人在一起當然總是鬧得很,一頓飯吃了他們家半袋面——就是吃餃子。他的妻子也為此忙得不亦樂乎。正因為常來常往,大家對他了解得越來越多。后來,單位調來一個領導,居然是小王父親的老同學,這實在是個湊巧。一次小王去看望這位長輩,話間談到了小高,小王只是按照自己的觀點表達了對一個人的看法,完全是拉家常,沒有任何目的或者意圖。沒想到這成了一次機緣,小高被安排擔任一個項目的設計師,他本來就是一個天分極高的人,又非常勤奮,項目得到了上上下下的贊賞和欽佩。現在小高已經成了總設計師了。小高總認為是小王幫了他不少忙。其實,純粹是偶然。但正由于這些,小王和小高兩家比以前交往更多、更深了。
成就千秋偉業固然需要群雄匯集在周圍,但平常人的事業和生活也會有自己特有的方式,這是人際交往的魅力。
人脈是獲得幸福的條件
當我們初識一群人時,交際的進展速度跟接觸的頻率成正比。也就是說,如果你跟某位剛認識的朋友在開始時總是有機會接觸的話,你們的關系很快就會變近,形成比較親密的群體。道理很簡單,為什么你會跟你同辦公室的同事、同班的同學很快形成親密關系,而跟其他同事或同學關系就遠一層了呢?這是因為你們常常見面,常常接觸,彼此很快就認識了,了解了。人與人之間需要經常互通信息,互相交流,才能保持良好的關系。親戚之間,朋友之間,甚至剛認識的朋友,都要想辦法常常聯系。
中國人有很多禮節,碰上婚喪嫁娶等大事,親戚朋友就要參加,有許多場合還得送禮,這是幾千年來的傳統,這是很有必要的,因為這是親朋好友經常保持聯系的一種方式。如果一戶人家常年關閉門戶,既不“出去”,也不歡迎別人“進來”,那只能是孤立了自己。
要保持良好的人緣,你必須跟你現有的朋友保持經常聯系。有空給遠在異地的親人、朋友打打電話,通通信,詢問一下對方近來的工作、學習情況,介紹一下自己的情況,互相交流一下,這是很有必要的,這點時間絕對不能節省。碰上親戚、朋友的人生大事,如果有空就盡量參加,如果實在脫不開身,那也得寫信或托人帶點什么禮物,不然,怎么算得上親戚朋友。
對方有困難的時候,更應加強聯系,許多人總是喜歡向親人、朋友匯報自己的喜事,而對一些困難卻不好意思開口,去掉這些顧忌,傾聽朋友們的喜怒哀樂,也把自己經歷的酸甜苦辣講給他們聽。
當自己的父母發生什么事情的時候,自然不用多說,你一定會首先去看望他們。而當聽到叔叔、阿姨、舅舅等親戚或朋友家有人生病或遇上不幸的事,應馬上想辦法去看看,平日盡管因工作忙碌,學習緊張沒有時間來往,但親人朋友有困難時鼎力相助或打聲招呼,才顯出你們間的深厚情誼來。
另外,常常保持聯系對你自己會有許多好處,和親戚中的長輩經常聯系、談心,一旦你碰上什么事情,如找工作、找對象等聽聽長輩、朋友的意見,或者找他們幫忙,對你也會有直接或間接的幫助。如果平時沒有聯系,困難時找上門去,別人是不會盡心幫助你的。
人脈是晉升的機遇
俗話說,多個朋友多條路。不管你高高在上還是沉居下僚;不管你為公還是為私;做大事還是做小事,朋友多了路自然好走些。但是沒有幾個人是天生的領袖,不用付出就可以振臂一呼、應者云集。人氣需要你平時一點一滴的付出去培育、去集結。要知道喜歡別人,又能讓別人喜歡的人,才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人。
成功的人大多喜歡廣泛交際,形成了自己的一張“友誼網”。比如,你要某人推薦幾個供你拜訪的朋友,如果這個人是個失敗的人,他只能好不容易為你提供一兩個人,而且好不容易才找到這一兩個人的地址和電話。成功的人就不同了,他們會推薦出一大堆朋友,而且是在長長的名單上尋找,因為名單上包括各式各樣的朋友。由此顯示出成功者與失敗者在交友方面的差別。
成功的人大多是有朋友圈的人。這種圈子由各種不同的朋友組成,有過去的知己,有近交的新朋,有男的,有女的,有前輩,有同輩或晚輩,有地位高的,有地位低的,有不同行業的,有不同特長的,也有不同地方的……這樣的朋友圈,才是一張比較全面的網絡,也就是說,在你的朋友圈中,應該有各式各樣的朋友,他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為你提供不同的幫助。
朋友圈既然稱作是“圈”,就應當具有圈的特點。也就是說,在這個圈中朋友的構成有點有面,分布均勻。不懂交際之道的人交友卻不是這樣,他們結交的范圍十分狹窄,分布十分不均。只在自己熟悉的范圍內認識一些人,而這些人的行業和特長比較單一。這樣就構不成一個標準的朋友圈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國由于傳統的知識分子受“清高”的影響,喜歡閉門謝客,喜歡孤軍奮戰,特別是官場上的事情喜歡“兩耳不聞窗外事”,對政界的人物更是不愿去與之交際。這樣的傳統和習慣是十分不利的。從成功學的角度來分析,它對聰明人的成功更為不利。
廣泛與人交往是機遇的源泉。交往越廣泛,遇到機遇的概率就越高。有許多機遇就是在與朋友的交往中出現的,有時甚至是在漫不經心的時候,朋友的一句話、朋友的幫助、朋友的關心等等都可能化作難得的機遇。在很多情況下,就是靠朋友的推薦、朋友提供的信息和其他人多方面的幫助,人們才獲得了難得的機遇。
一家單位新來一位主要領導,需要配備秘書,在多人躍躍欲試、趨之若鶩的情況下,小許被選中了。原因就在于是這位領導委托自己的一個下級小汪為自己物色秘書,而小汪和小許是同學加好朋友。小汪自然清楚,小許肯定能勝任秘書職位,于是就把這個同學推薦出來了。
結果,領導本人滿意,組織考察合格,正在為前程茫然奔波的小許更是欣喜若狂,因為他找到了自己適合的位置,在當時情況下當上領導同志的秘書,是他的心愿,也是他將成功的一個里程碑。這個里程碑的獲得,關鍵因素是他有那么一個得到領導信任的同學。
也許他想不到這個朋友會對他的成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也許他們之間彼此進行交往的時候,沒想到這種交往決定了日后一個人的巨大成功,沒想到這種交往就是一個人成功的機遇。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交往廣泛,機遇就多。
聰明人不應當過于急功近利,有許多機遇是在交往中實現的,而在初步交往中,人們很可能沒有看到這種機遇,在這個時候,不要因為沒有看到交往的價值,就冷漠這種交往。
實際上,你的“朋友圈”遠比你意識到的要廣大。你實際擁有的圈子延伸到了你每天都有聯系的人之外,更多的聯系包括你與之共同工作和曾經一同工作過的人們,以前的同學和校友,朋友,你整個大家庭的成員,你遇到過的孩子的父母,你參加研討會或其他會議時遇到的人,這些人都會是你的圈中成員。你的圈中成員還包括那些你在圈子中認識的人,以及與他們有聯系的人。
有句美國諺語說得好:每個人距總統只有六個人的距離。你認識一些人,他們又認識一些人,而他們又認識另外的一些人……這種連鎖反應一直延續到總統的橢圓形辦公室。而且,如果你僅僅距總統六個人的距離,那么你距你想會見的任何人也就只有六個人的距離,不管他是一家公司的總經理還是你想讓其加入你的團隊支持你的名人。
【第五節 社會容不下獨行俠】
馬克思說過,人和動物最大的區別就在人的社會性,人是社會性動物,人必須在社會這個大環境里才能真正實現自己的價值,即使是魯濱遜那樣的人,也是在“社會”中學會生存技巧后才能在孤島生存,而且那種生存,只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的最低層次的滿足,要想實現自身價值,還必須在社會中生存,運用自己的能力,從而獲得成功。重要的是,在社會中使自身的價值得到實現,還必須擴展人際關系,增加你的人緣。相反,如果你擁有很高學歷,在職場或專業領域有一定知名度,但你與周圍同事或朋友的關系很緊張,以致特立獨行,仍然是相當糟糕的事。周圍人對你的評價會通過不同場合傳遞給很多人,這將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到你人氣指數的高低。所以,良好、寬松而廣泛的人際關系是十分重要的,它需要你自己以很高的社交能力和一顆友善、真誠和以幫助他人為樂的心換取。
與人合作 其樂無窮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這是人們從古至今的生活中得出的寶貴經驗。要想成就一番大事,必須靠大家的共同努力。在現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只靠一個人打拼天下是不現實的,我們必須要有與人團結合作的精神,才能夠發揮集中的優勢,在事業上取得成功。
智者深諳其中道理,他們廣結人緣,與人有效合作,借助他人的力量,很容易使自己在事業上獲得成功。
俗話說:“七分努力,三分機遇。”我們一直相信“愛拼才會贏”,但偏偏愚者累死累活地干了一輩子,也不得出人頭地,他們之中不乏有精湛的技術、很強的個人能力,但是,他們卻靠自己單打獨斗,不善于與他人合作,沒有別人,特別是沒有“貴人”的幫助下,使愚者陷入孤立之中,很快便會被競爭的大潮所淹沒。
一日,老虎和猴子一塊兒聊天。
老虎對猴子說:“聽說人類是猴子變的,但我勸你們千萬別變成人。”
“為什么?”猴子詫異地說,“人的衣食住行,樣樣比我們強。”
“真是笑話,”老虎大吼了一聲,“人們哪一樣比得上我?”
“先說吃吧,他們吃生的怕拉肚子,吃肉又嫌油膩,吃少了營養不良,吃多了又怕發胖。”
“對!對!人類的‘食’真的不如你。”猴子很服氣地恭維道:“那么穿衣服呢?”
“那是因為他們天生光溜溜的,不穿衣服一定會挨凍。”老虎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