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13章 讓你的聲音更好聽:提升聲音質感的六大技巧
- 第12章 聲入人心:普通人如何擁有主播般的好聲音
- 第11章 說服別人的前提是,無條件地相信自己
- 第10章 情緒不好時,也能好好說話
- 第9章 刀子嘴豆腐心,其實是情商低
- 第8章 讓難于相處的人也喜歡跟你說話
第1章 序 內向,也能好好說話
我是一個將“談情說愛”作為職業的人,因為我是一名“談情”的情感主播和“說愛”的心理咨詢師。
“說話”是我賴以工作的最重要的工具,我不僅要會說話,而且還要把話說得很漂亮。
但其實,我性格內向。
大學剛畢業那會兒,有個朋友要給我介紹對象,人家一聽我是個主持人,連照片都沒看就把我pass了,理由是:“女主持人啊,人來瘋、自來熟,性格咋呼得受不了!”
介紹人說,這姑娘性格內向,人家說:“不可能,內向的能當主持人?!”
呵呵,這世界對我們打起標簽來真是不客氣。
沒錯,我性格內向,不僅內向,還慢熱;不僅慢熱,還敏感;不僅敏感,還很宅,我每年用于應酬和社交的時間份額特別少,因為我在陌生人社交的場合很容易就“沒電”了。
我給自己“充電”的方式不是出去嗨,而是安安靜靜地跟自己待著——我是一個在獨處中才會完整的人。
但這并不妨礙我成為中國最出色的情感主播之一。我曾在2010年和2011年獲得全國播音主持最高獎“金話筒獎”,并在2011年的頒獎典禮上代表當年的十位獲獎主播發言。
是的,我其實很會說。
所以,“性格內向”等于“不會說話”嗎?——不,性格內向才應該更會說話。
性格內向是什么?
1913年,瑞士心理學家榮格首次提出了內傾型和外傾型性格,他根據力比多(libido)的傾向,也就是人的興趣和情志的傾向,將人的性格劃分為內向和外向。個體的思想活動傾向于外部環境,就是外傾性的人;思想活動傾向于自己,就是內傾性的人。
于是,人們普遍認為,外傾型(外向型)的人,重視外在世界,愛社交、活躍、開朗、自信、勇于進取、對周圍一切事物都很感興趣、容易適應環境的變化。而內傾型(內向型)的人,重視主觀世界、好沉思、善內省、常常沉浸在自我欣賞和陶醉之中、孤僻、缺乏自信、易害羞、冷漠、寡言、較難適應環境的變化。
其實,這是一種對榮格理論的誤解。
在榮格的理論中,人的性格是內向型還是外向型,并不是絕對的,而是像陰陽太極圖一樣,外向和內向是相輔相成的。比如,喜劇大師卓別林和英國的喜劇演員憨豆,都曾經在公開場合承認,他們的內心敏感又害羞。
心理學研究發現,內向的人之所以內向,并不是因為內心活動不豐富,恰恰相反——我們對外部世界其實是過于敏感的。
我們對一切外部刺激的反應都特別強,現場的氣味、溫度、聲音、顏色、光影,別人的態度、姿勢、眼神、話語……性格內向的人就像一個高度靈敏的接收感應裝置,在社交場合它就會“特別耗電”,很快就會疲于應付,從而產生煩躁情緒。
性格內向并不是因為我們不在意外界、只在意自己,恰恰相反——是因為我們太在意外界。
對方喜歡我嗎?對方接受我嗎?對方為什么用這樣的眼神看我?對方這句話到底是什么意思?對方心里對我是怎么想的?
于是,在我們還不夠了解他人的上述意圖之前,我們就會緊張,會放不開,會表現得很不自在。
我們心里渴望跟別人交流和交往,卻又擔心自己表現得不夠好,會讓對方失望,所以才會在陌生社交場合里,總是顯得自信心不足。
把“性格內向”和“不會說話”畫等號,皆是因為我們在人前過度緊張,而并不是真的欠缺說話的能力。
把“性格內向”和“不善交際”畫等號,是因為我們在常年的“耗電”中既不了解自己獨特的“充電”方式,又長時間地進行自我攻擊——認為自己的性格內向就等同于低情商,從而導致心理上的內耗過載,于是干脆收回了想要去主動社交的“觸角”,仿佛一只鴕鳥,把頭深深埋進了沙堆,只露出尷尬的粗壯的尾巴,卻又被自己不停嘲笑。
但其實,我們的高敏感特質,如果能夠在社交和說話中得到很好的運用,那么我們就應該是最會說話、最有情商的那種人。
因為敏感,我們更容易體察別人當下的情緒,并由他的反應體會到他的內心,所以我們就更容易說出對方此時此刻最想聽到的話。只需要加以語言技巧的訓練,我們就能夠很輕易地成為善于溝通的高情商的人。
因此,這是一本教你語言和說話技巧的書,也是一本語言表達心理學的書。根據多年來在播音主持領域的實踐和積累,我還專門準備了二十六節聲音訓練的小練習,同時在書中附了音頻示范——想要會說話,沒有讓自己更自信的好聲音怎么行?!
說話好聽了,你的情商才能得到快速提升。
聲音好聽了,你的氣質才會更加打動人心。
性格內向的我,從一個原本學習計算機專業的“小透明”,成長為一名國家電臺的主播,一名心理咨詢專家,再到一名創業者,一路“打怪升級”,越來越自信;社交份額并不多的我,也有了一個溫暖深情的朋友圈,我的很多好同事、好同學和合作伙伴,最后都成了我的“后天親人”。
親愛的,我可以,你也行!
這本書,獻給跟我一樣性格內向的你,我們一起加油!
青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