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與長子受之

朱熹

早晚受業請益,隨眾例不得怠慢。日間思索有疑,用冊子隨手札記,候見質問[1],不得放過。所聞誨語,歸安下處,思省切要之言,逐日札記,歸日要看。見好文字,錄取歸來。不得自擅出入,與人往還。初到,問先生有合見者見之,不合者則不必往。人來相見,亦啟稟然后往報之,此外不得出入一步。

居處須是居敬,不得倨肆惰慢[2]。言語須要諦當,不得戲笑喧嘩。凡事謙恭,不得尚氣凌人,自取恥辱。

不得飲酒,荒思廢業[3],亦恐言語差錯,失己忤人[4],尤當深戒。不可言人過惡,及說人家長短是非。有來告者,亦勿酬答。于先生之前,尤不可說同學之短。

交游之間,尤當審擇[5],雖是同學,亦不可無親疏之辨。此皆當請于先生,聽其所教。大凡敦厚忠信,能言吾過者,益友也;其諂諛輕薄,傲慢褻狎,導人為惡者,損友也。推此求之,亦自合見得五七分,更問以審之,百無所失矣。但恐志趣卑凡,不能克己從善,則益者不期[6]疏而日遠,損者不期近而日親。此須痛加檢點而矯革[7]之,不可荏苒漸習,自趨小人之域[8]。如此則雖有賢師長,亦無救拔自家處[9]矣。

見人嘉言善行,則敬慕而紀錄之。見人好文字勝己者,則借來熟看,或傳錄之,而咨問之,思與之齊而后已。不拘長少[10],惟善是取。

以上數條,切宜謹守。其所未及,亦可據此推廣,大抵只是勤謹二字。循之而上,有無限好事。吾雖未敢言,而竊[11]為汝愿之。反之而下,有無限不好事。吾雖不欲言,而未免為汝憂之也。

[12]汝若好學,在家足可讀書作文,講明義理,不待遠離膝下[13],千里從師。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學,已無可望之理。然今遣[14]汝者,恐汝在家汩[15]于俗務,不得專意[16],又父子之間,不欲晝夜督責,及無朋友聞見,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奮然勇為,力改故習,一味勤謹,則吾猶有望。不然則徒勞費,只與在家一般;他日歸來,又只是舊時伎倆[17]人物。不知汝將何面目歸見父母親戚鄉黨[18]故舊耶?

念之,念之。夙[19]興夜寐,無忝[20]爾所生。在此一行,千萬努力。

注釋

[1]候見質問:等候見到老師詢問。

[2]倨肆惰慢:傲慢放肆,懶惰冷淡。

[3]荒思廢業:精神空虛,荒廢學業。

[4]失己忤人:損己傷人。

[5]審擇:慎重選擇。

[6]期:想,期望。

[7]矯革:糾正革除。

[8]小人之域:小人的圈子。

[9]處:處境。

[10]長少:年紀大小。

[11]竊:私下,暗自。

[12]蓋:如果。

[13]膝下:代指父母。

[14]遣:打發。

[15]汩:擾亂,攪亂。

[16]專意:專心。

[17]伎倆:本指不正當的手段,這里是說不務正業。

[18]鄉黨:家鄉的人。

[19]夙:早晨。

[20]無忝(tiǎn):不要辱沒。

延伸閱讀

這封《與長子受之》是朱熹在長子朱塾(字受之)離家遠行求學時寫給他的勸導家信。他在文中事無巨細,對兒子的學習、處世,都做了具體的指導;告誡他要努力求學,要好好做人。家信語言淺近,說理透徹,娓娓道來,親切感人。

朱熹(1130年—1200年),謚文,世稱朱文公,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理學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儒學集大成者,世人尊稱他為朱子。朱熹的理學思想對后來的元、明、清影響很大,是官方哲學。朱子讀書法對后世讀書人影響至深,他廣開書院,到處講學,是著名的教育家。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稱贊朱熹:“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笨滴趸实鄯Q朱熹:“集大成而緒千百年絕傳之學,開愚蒙而立億萬世一定之歸?!?/p>

朱熹能取得巨大的成就,他的家庭對他有很深的影響。

朱熹的父親朱松是北宋末年進士,做過著作郎、吏部郎等官,世稱吏部郎府君。他曾因反對秦檜議和被貶任江西饒州知州,還沒有到任就病逝了。朱松受二程學說影響,與著名學者胡憲、劉勉之、劉子羽等交往,是北宋末年較為知名的理學家。朱松是第一個在泉州安海講授理學的人,為閩學早期的傳承做出了貢獻,因此安海有“閩學開宗”之譽。

朱松把大量精力和時間花在了培養朱熹上。朱熹四歲就開始在朱松的指導下讀書習字。朱松教授私塾之外,親自教導兒子。朱松是一位嚴格的父親,朱熹回憶“某自丱讀四書,甚辛苦”。朱松還教朱熹讀《光武紀》,教他愛國。再有天賦的人才,都需要良好的啟蒙,朱松做到了這一點,為朱熹的發展奠定根基。朱松在朱熹十三四歲時就病故了,他把兒子托付給好友劉子羽、劉子翚、胡憲、劉勉之等人,并對朱熹說,他們的學問都很深厚,自己很敬畏他們,要朱熹像尊敬父親一樣尊重他們,好好聽他們的教導。后來,劉子羽為朱熹母子修筑紫陽樓,供他們居住,照顧他們的生活。朱熹在學業上主要向劉子翚、胡憲、劉勉之三人學習。朱松對朱熹的影響還在講學上。朱松曾創建了星溪書院和云根書院,開啟了當地地方教育的先河,朱熹更將創立書院和授徒講學作為一生的追求。

在父親和數位學人悉心教導下成長的朱熹,十分重視對后輩的教育。這篇《與長子受之》就是最好的證明。朱熹作為一代大儒,可以說是當時最有學問的人,為什么要讓孩子遠離父母家鄉,投入別人門下學習呢?“恐汝在家汩于俗務,不得專意,又父子之間,不欲晝夜督責,及無朋友聞見,故令汝一行。”原來他是怕自己對待親生兒子不忍苛責,不利于他們的學習;同時又覺得兒子在家會被俗務纏身,不能專心讀書。另外,出去學習也會增加見聞和朋友。“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边@樣周到的考慮怎能不令人感動呢?

在這封書信中,朱熹教育兒子以“勤謹”為立身行事之本,“循之而上,有無限好事”。

在學習上,他要兒子多記、多問、多思,這三者相輔相成。早晚向老師請益,有疑問記下來,隨時問老師;每日記下學習所得,并進行思考。看到好的文字道理,要記錄下來。在為人處世上,要謹于起居,不能懶惰。言語要謹慎,謙恭不傷人;同時不得飲酒,怕酒后失言;不能議人長短。在交游方面,要“審擇”,向老師求教;要結交有益于自己的朋友,不交損友;要多檢點和約束自己,加強自身修養,多吸引益友。同時要敦厚忠信,見善思齊。

朱熹在這里對兒子反復叮囑,用心良苦,生怕自己不在身邊,兒子走上邪路。不僅是長子朱塾,他也把別的兒子送去外地求學。好在兒子們都明白朱熹的良苦用心。朱塾后來擔任淮西運使、湖南總領等官職,朱在(朱熹第三子)初任泉州通判,后累升至吏部郎。朱氏后人綿延不絕,代有才人,而朱熹的這封家書也和他的學說一起沾溉后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都市| 香格里拉县| 盐池县| 金阳县| 宁河县| 东丽区| 苏州市| 宁国市| 赞皇县| 樟树市| 嵊泗县| 阿勒泰市| 绥阳县| 红河县| 白朗县| 临高县| 门头沟区| 绩溪县| 波密县| 镇江市| 萨迦县| 临西县| 平利县| 石泉县| 合肥市| 和林格尔县| 化州市| 永丰县| 金坛市| 静乐县| 锡林浩特市| 台东市| 平顺县| 枝江市| 连平县| 当雄县| 富源县| 蒙自县| 察隅县| 沁源县| 锦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