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諸子及弟侄
(一)
吾貧時,與汝母養吾親,汝母躬執爨[1],而吾親甘旨[2]未嘗充[3]也。今得厚祿,欲以養親,親不在矣。汝母已早世[4],吾所最恨者,忍令若曹[5]享富貴之樂也。
吾吳中宗族甚眾,與吾固[6]有親疏,然以吾祖宗視之,則均是子孫,固無親疏也。茍祖宗之意無親疏,則饑寒者吾安得不恤[7]也。自祖宗來,積德百余年,而始發[8]于吾,得至大官,若獨享富貴而不恤宗族,異日[9]何以見祖宗于地下,今何顏以入家廟乎?
京師交游,慎于高論,不同當言責之地。且溫習文字,清心潔行,以自樹立平生之稱。當見大節,不必竊論曲直,取小名招大悔矣。
京師少往還,凡見利處,便須思患。老夫屢經風波,惟能忍窮,固得免禍。大參到任,必受知[10]也。為勤學奉公,勿憂前路。慎勿作書求人薦拔,但自充實為妙。將就大對[11],誠吾道之風采,宜謙下兢畏,以副[12]士望。
青春何苦多病,豈不以攝生為意耶?門才起立,宗族未受賜,有文學稱,亦未為國家用,豈肯循常人之情,輕其身汩[13]其志哉!
(二)
賢弟請寬心將息,雖清貧,但身安為重。家間苦淡,士之常也,省去冗口[14]可矣。請多著工夫看道書[15],見壽而康者,問其所以[16],則有所得矣。
汝守官處小心不得欺事[17],與同官[18]和睦多禮,有事只與同官議,莫與公人[19]商量,莫縱鄉親來部下興販[20],自家且一向清心做官,莫營私利。當看老叔自來如何,還曾營私否?自家好,家門各為好事,以光祖宗。
注釋
[1]躬執爨(cuàn):親自燒火煮飯。
[2]甘旨:美味的食物。
[3]充:這里指生活富裕。
[4]早世:早逝,過早地死去。
[5]若曹:代詞,你們。
[6]固:本來,原本。
[7]恤:體恤,照顧。
[8]發:興起,產生。
[9]異日:他日。
[10]受知:受到賞識。
[11]大對:殿試。
[12]副:相稱,符合。
[13]汩:沉沒。
[14]冗口:多余的人口,這里指仆人隨從之類。
[15]道書:道家養生之書。
[16]問其所以:詢問那些長壽而健康的人使用了什么方法。
[17]欺事:輕慢世事,這里指不負職責。
[18]同官:在同一官署任職的人,同僚。
[19]公人:衙門里的差役。
[20]興販:經商販賣,做生意。
延伸閱讀
這篇《告諸子及弟侄》,我們選了范仲淹給兒子和弟侄的書信兩則,以見其家教之一斑。信中所述都是日常瑣事,但點滴中亦可窺見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范氏嚴謹的家風。他告誡子侄不能享富貴之樂,要安于清貧,要體恤照顧宗族中的人;平時要謹言慎行,為官清正。范仲淹身居高位,卻常能顧念宗族中的貧苦之人。告訴后輩泰然處貧苦,是成大器必需的品質。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蘇州吳縣(今屬江蘇省蘇州市)人,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他苦讀及第,歷任興化縣令、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曾戍防西北,后出任參知政事,實施“慶歷新政”,謚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以天下為己任。一生多次犯顏直諫,因而經常被貶。好友梅堯臣寫《靈烏賦》勸他少管閑事,他卻表示“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慶歷新政”雖然只有一年,卻開了北宋改革風氣,為王安石變法奠定了基礎。他戍守西北邊疆,為邊境贏得了和平。在地方為官期間辦學興利,治績突出。他傳道授業,悉心培養選拔人才。他不僅政績卓著,在文學上也有很大成就,在散文、詩歌、詞的創作上都有名篇佳作,影響文壇。王安石稱他“一世之師,由初起終,名節無疵”。清代大學士紀曉嵐贊他:“行求無愧于圣賢,學求有濟于天下,古之所謂大儒者,有體有用,不過如此。”
取得如此成就的范仲淹,卻一生儉樸,不營私利。他兩歲喪父,母親改嫁。他幼時家境貧寒,曾寄居醴泉寺讀書。經常在晚上煮一鍋粥,第二天粥凝固,他起床后用刀劃成四塊,然后早晚各吃兩塊,作料只有醋、鹽和幾個蒜。這就是“斷齏畫粥”的故事。三年這樣的生活讓他一生不求享樂。后來,范仲淹做了參知政事,仍然節儉樸素。
在這封給子侄的書信中,他就以母親和嬸嬸的貧苦生活告誡他們不能享富貴,“忍令若曹享富貴之樂也”。要安于清貧,并把多余的錢用來周濟親友。雖然自家富裕了,但親族中的“饑寒者”,“吾安得不恤”。他的兒子范純仁成親之前,想著父親是朝中大員,娶親又是大事,要辦得隆重一些。于是列了婚禮物品清單給父親看。結果,范仲淹很不高興,說,用這么多東西,太過分了。他又用自己少時的艱苦日子啟發兒子,并說兒子們從小都沒吃過苦,擔心他們不能承繼勤儉家風。范純仁明白了父親的苦心,高興地簡單辦了婚事。有一次,范仲淹讓范純仁運小麥至四川。途中碰見朋友石曼卿,得知石曼卿親人去世,又無力運柩返鄉,就把一船麥子都送給了他。范純仁回去沒敢說。后來范仲淹問他在路上是否遇到熟人,他說,在丹陽遇到了石曼卿,他因親人去世被困在那里。范仲淹馬上說,你怎么不把麥子送給他呢?對兒子送麥子一事大加贊賞。
范仲淹還要求后輩勤學苦讀,廉潔奉公。他在給哥哥范仲溫的一封家書中說,讓兩個侄兒“須令苦學,勿使因循。須候有事業成人,方與恩澤文字”。雖然有權利為兩個侄兒向朝廷請求官職,他還是要求他們必須學業有成。他也給侄子寫信說:“汝等但小心,有鄉曲之譽,可以理民,可以守廉者,方敢奏薦。”只有他們在鄉親們中有了好的聲譽,才可能獲得自己的推薦。本文中說:“為勤學奉公,勿憂前路。慎勿作書求人薦拔,但自充實為妙。”不要總想著求別人推薦,而是要充實自己的學問、才能。后來,侄子們為官之后,范仲淹又反復叮嚀,如本文所說:“汝守官處小心,不得欺事。與同官和睦多禮,有事只與同官議,莫與公人商量。莫縱鄉親來部下興販,自家且一向清心做官,莫營私利。汝看老叔自來如何,還曾營私否?自家好家門,各為好事,以光祖宗。”
在范仲淹的言傳身教下,他的幾個兒子在修身和學問上都有所成。長子范純祐,“尚節行”。“方十歲,能讀諸書;為文章,籍籍有稱。文正公守蘇州,首建郡學,聘胡瑗為師。瑗立學規良密,生徒數百,多不率教,文正患之。”當時,范純祐尚未成年,他主動入學,是學生中最小的,但各方面都能按照老師的要求做,因此感化了同學們,蘇州郡學得以發展,成為地方學校的榜樣。他也曾隨父守邊,身先士卒,屢立戰功。次子范純仁,官至參知政事,為人謙遜溫和,正直寬恕,廉潔正直。但在道義面前毫不畏縮,像父親一樣犯顏直諫,無私為公。他說:只有儉樸可助人廉潔,只有寬恕可成就德行。他也像父親一樣,把多余的錢資助“義莊”,幫助族人。史家說他“位過其父而有父風”。三子范純禮歷任京西轉運副使、江淮荊浙等路發運使、禮部尚書,官至左朝議大夫,沉毅剛正,為政寬仁。四子范純粹歷任知州,加龍圖閣直學士,沉毅有干略。
《告諸子及弟侄》中還教育子侄們交游要“慎于高論”,“清心潔行,以自樹立平生之稱”。范仲淹不僅留下了很多立身傳家的家書,還有廣為流傳的《家訓百字銘》《訓子弟語》都是范氏家族的家規典范。范仲淹之后,范氏家族綿延不絕八百余年,以至今日。正像范仲淹對東漢隱士嚴子陵的評價,他和他的家風影響也可謂是“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范仲淹《嚴先生祠堂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