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韓愈的想法,從遠古以來,儒家就有一套具有普遍實用性的道德準則,它的具體內容,就是儒家所宣揚的“仁”“義”“道”“德”。“仁”意味著博愛,“義”意味著人的行動恰如其分,“道”指的是人的行動原則,“德”指的是人內在的精神修養。古代的君王正是以此而教導天下,所以人神共和,家國安康。這個“道”,由堯傳給舜,舜傳給禹,禹傳給湯,湯傳給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文、武、周公又傳給孔子,孔子再傳給孟軻。然而不幸得很,自孟軻以后,“不得其傳矣”。這一個傳授順序,被后人總結為“道統”。韓愈也因為倡導它而在宋明理學中獲得了崇高的贊譽。盡管韓愈“道統”論的出發點在于反佛,但更為重要的是,“道統”論也為儒學教育哲學注入了新的內容。這就是:從此以后,儒學教育哲學在涉及到人的行為的道德價值問題時,都毫不猶豫地將“道統”作為立論的依據。
●宋明理學的先驅是誰?
李翱,中國唐代思想家,文學家,字習之。在哲學上,李翱受佛教影響頗深。所著《復性書》,糅合儒、佛兩家思想,認為人性天生為善,“情由性而生”,則有善有不善,“情既昏、性斯匿矣”,提出以“正思”的方法,消滅邪惡之“情”,以達到“復性”而成為“圣人”。他曾從韓愈學古文,是古文運動的積極參加者,所作《來南錄》,為傳世很早的日記體文章,文風平易。著作有《李文公集》等。追隨韓愈,他曾闡釋韓愈關于“道”的觀念,強調文以明道。他還主張反佛、“復性”,發揮《中庸》“天命之謂性”的思想,主張性善情邪說,認為成為圣人的根本途徑是復性。復性的方法是“視聽言行,循禮而動”,做到“忘嗜欲而歸性命之道”。作《復性書》三篇,論述“性命之源”等問題。他的思想為后來道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誰是宋明理學的鼻祖?
周敦頤,原名敦實,避英宗舊諱改敦頤,謚號“元公”,字茂叔,號濂溪先生,中國宋代(北宋)的大儒,思想家、理學家、哲學家。封“先賢”,奉祀孔廟東廡第37位。周敦頤生于道州營道縣(今湖南道縣),長于衡州(今衡陽),晚年定居廬山蓮花峰下,以家鄉營道之水名“濂溪”命名堂前的小溪和書堂,故人稱濂溪先生,元公是他的謚號。與邵雍、張載、程顥、程頤并稱為“北宋五子”。
周敦頤是我國理學的開山鼻祖,他的理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起了承前啟后的作用。清代學者黃宗羲在他的《宋儒學案》中說道:“孔子而后,漢儒止有傳經之學,性道微言之絕大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論闡發心性義理之精微,端數元公之破暗也。”他繼承《易傳》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個簡單而有系統的宇宙構成論,說“無極而太極”,“太極”一動一靜,產生陰陽萬物。“萬物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太極圖說》)。”圣人又模仿“太極”建立“人極”。“人極”即“誠”,“誠”是“純粹至善”的“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過主靜、無欲,才能達到這一境界。他的學說,在以后七百多年的學術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他所提出的哲學范疇,如無極、太極、陰陽、五行、動靜、性命、善惡等,也成為后世理學研究的課題。
●象數大師指的是誰?
圖片7
邵雍,字堯夫,世稱“百源先生”,又稱“康節先生”,北宋五子之一。他融合儒道思想,把《周易》歸結為“象”和“數”,從而構造出宇宙發生圖式。
邵雍認為,道為天地之本,天地是萬物之本。天由道而生,地由道而成,物由道而有形,人由道而行。道是無形無象永恒的精神本體,天地萬物是它的派生物。而“太極”又是道之極,產生萬物的道存在于“太極”之中,道生萬物的過程是:道生天地。天分陰陽,地分剛柔,剛則二分為四。天生動,地生靜,這是天地之道。動則生陽,靜則生陰。天生出太陽、太陰、少陰,即日月星辰;地生出太柔、少柔、太剛、少剛,即水火土石。這個道生萬物的過程用數表示,為道生一,一為太極;一生二,二為兩儀(天地);二生四,四為四象(日月星辰);四生八,八為八封;八生六十四,“六十四具而后天地之數備焉”。
道和太極是靜而不動的,它發用則為“神”,因“神”的變化有數,有數才有象、有器(具體事物),萬物生產之后,又經變化歸復于太極。他發揮《中庸》“天命之謂性”的觀點,提出天下之物,皆有理、有性、有命。“天使我有之謂命”,“天命”賦我以性,性之在物稱謂理。“順理”就是順其“天命”,能順“天命”,則無所不通。宋朝理學鼻祖之一的程顥曾在與邵雍切磋之后贊嘆道:“堯夫,內圣外王之學也!”
●誰創立了關學?
張載是北宋時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關學的創始人,理學的奠基者之一。其學術思想在中國思想文化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以后的思想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他的著作一直被明清兩代政府視為哲學的代表之一,作為科舉考試的必讀之書。
張載認為,宇宙的本原是氣。他說:“太虛無形,氣之本體。”氣有聚散而無生天,氣聚則有形而見形成萬物,氣散則無形可見化為太虛。他認為宇宙是一個無始無終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充滿浮與沉、升與降、動與靜等矛盾的對立運動。他還把事物的矛盾變化概括為“兩與一”的關系,說:“兩不立則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認為兩與一互相聯系,互相依存,“有兩則有一”,“若一則有兩”。在認識論方面,他提出“見聞之知”與“德性之知”的區別,見聞之知是由感覺經驗得來的,德性之知是由修養獲得的精神境界,進入這種境界的人就能“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在社會倫理方面,他提出“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的區別,主張通過道德修養和認識能力的擴充去“盡性”。他主張溫和的社會變革,實行井田制,實現均平,“富者”不失其富”,貧者“不失其貧”。
張載還提倡“民胞物與”思想。他在《西銘》中說:“乾稱父,坤稱母……民,吾同胞;物,無與也。”乾坤是天地的代稱,天地是萬物和人的父母,天、地、人三者混合,處于宇宙之中,因為三者都是“氣”聚而成的物,天地之性,就是人之性,因此人類是我的同胞,萬物是我的朋友,萬物與人的本性是一致的。
●被譽為程朱理學奠基者的二程是哪兩位?
圖片8
二程指程朱理學的奠基者,宋代理學的創始人程顥、程頤二人。程顥,字伯淳,又稱明道先生;程頤,字正叔,又稱伊川先生,世稱“二程”。著作有《二程集》。
二程從“理”作為宇宙本體而氣化萬物出發,在心物觀方面,提出“心即是理,理即是心”,客觀事物是“心”觀照的結果。在形神觀方面,同樣也是“有是心”,而后才“具是形”。提出只要認識到天地間充滿了“仁”,即可消除人物界限,達到天人合一。在人性論上,二程認為人性是理氣結合而成的。從理方面來的“天命之性”,凡圣一樣都具有善質;從氣方面來的“氣質之性”,則因氣有清濁厚薄,故有賢愚、善與不善之分,但只要“肯學”,“不自暴自棄”,下愚也是可移的。在認識心理思想方面,二程承襲張載的“聞見之知”和“德性之知”的劃分,認為“聞見之知”是物交物而知,其中又有親身經歷的“真知”和間接獲得的“常知”的差異。而“德性之知,不假聞見”,只要“知性便知天”。在知行關系上,二程主張知先行后:“不致知,怎生行得?勉強行者,安能持久?”在情欲心理思想方面,二程主張“存天理,滅人欲”,認為人之所以為不善,“欲誘之也”,提出要通過主一于“敬”和“唯思”等方式來“窒欲”。
●程朱理學的集大成者是誰?
朱熹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繼承了北宋程顥、程頤的理學,并進一步發揮引申,終于成為了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認為理是世界的本質,“理在先,氣在后”。在人性論上,朱熹發揮了張載和程頤的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的觀點,認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專指理言,是至善的、完美無缺的;“氣質之性”則以理與氣雜而言,有善有不善,兩者統一在人身上,缺一則“做人不得”。與“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有聯系的,則有“道心、人心”的理論。朱熹認為,“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本來便稟受得仁義禮智之心。“人心”出于形氣之私,是指饑食渴飲之類。“道心”與“人心”的關系既矛盾又聯結,“道心”需要通過“人心”來安頓,“道心”與“人心”還有主從關系,“人心”須聽命于“道心”。朱熹從心性說出發,探討了天理人欲問題。他以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了“滅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張。
在動靜觀上,朱熹主張理依氣而生物,并從氣展開了一分為二、動靜不息的生物運動,這便是一氣分做二氣,動的是陽,靜的是陰,又分做五氣(金、木、水、火、土),散為萬物。一分為二是從氣分化為物過程中的重要運動形態。在知行關系上,朱熹用《大學》“致知在格物”的命題,探討認識領域中的理論問題。在認識來源問題上,朱熹既講人生而有知的先驗論,也不否認見聞之知。他強調窮理離不得格物,即格物才能窮其理。朱熹也探討了知行關系。他認為知先行后,行重知輕。從知識來源上說,知在先;從社會效果上看,行為重。
● “心學”的開山鼻祖指的是哪位大儒?
陸九淵,號象山,字子靜。南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與當時著名的理學家朱熹齊名,史稱“朱陸”。陸九淵是中國“心學”的創始人。明代王陽明發展其學說,成為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陸王學派”,對近代中國理學產生深遠影響。被后人稱為“陸子”。
陸學直接于孟子的“萬物皆備于我”的“心學”,認為“人心至靈,此理至明;人皆具有心,心皆具是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內事是己分內事,己分內事是宇宙內事”。他認為人們的心和理都是天賦的,永恒不變的,仁義禮智信等道德品質也是人的天性所固有的,不是外鑠的。學的目的就在于窮此理,盡此心。人難免受物欲的蒙蔽,受了蒙蔽,心就不靈,理就不明,必須通過師友講學,切磋琢磨,鞭策自己,以恢復心的本然。修養功夫在于求諸內,存心養心,具體方法是切己體察,求其放心,明義利之辨。他自稱這種方法為“簡易功夫”,是“立乎其大者”,是“知本”,是“明本心”。至于讀書,他則最重視《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要求聯系日用事物諷詠自得,反對習注疏章句之學,場屋之文,以謀求利祿。有人曾勸陸九淵著書,他說,“六經注我,不是我注六經”,又說“學茍知本,六經皆我注腳”,陸學為明代王守仁(陽明)所發展,世稱“陸王學派”,著有《象山全集》行世。
●“心學”的集大成者是誰?
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因被貶貴州時曾于陽明洞(今貴陽市修文縣)學習,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是我國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是二程、朱、陸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學”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繼承思孟學派的“盡心”“良知”和陸九淵的“心即理”等學說的基礎上,批判地吸收了朱熹那種超感性先驗范疇的“理”本體學說,創立了王學,或稱陽明心學。
王學的內在結構是由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構成的。在這一結構中,王守仁以心(良知)立言,又以良知釋心。心(良知)就構成了王學的基石。在王守仁看來,心是無所不包的。物、事、理、義、善、學等都不在“吾心”之外,亦即是“心即理”。但他又認為,“良知”是心之本體,是人人生而俱來的,先驗的、普遍的“知”。這種“知”是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的本然,是“致良知”、為圣的內在可能性。同時,他又強調“良知”是外在的社會倫理道德與內在的個體心理欲求的統一(“天理之在人心”),是與天地萬物同體的。正是這個充塞天地的“良知”(靈明),才使“我”與萬物(包括社會)無間隔地一氣流通,互不內外遠近地融為一體。也正是這種天地間活潑潑的、“個個心中有仲尼”的“良知”,才感召人們去追求那種“淳德凝道,和于陰陽,調于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行于天地之間,視聽八遠之外”的圣人境界。由此,王陽明的“心學”,極大地強調了主體意識的能動性,高揚了人格精神的偉大。
●新儒家是指什么?有哪些代表人物?
鴉片戰爭以后,有著兩千年歷史的儒家文化又面臨著一種新的、空前強大的“挑戰”。這種“挑戰”是世界性的,它向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提出了如何實現民主和科學從而進入現代化的歷史性課題。正是在這種局面下,以“老內圣開出新外王”為己任的新儒家應運而生。
新文化運動以來,在全盤西化的浪潮中,新儒家一般被稱作“保守派”。他們堅信中國本土固有的儒家文化和人文思想存在永恒的價值。新儒家之所以“新”,如方東美所說:“返宗儒家,融合中西哲學,以建立新儒學。”牟宗三說:“凡是愿意以平正的心懷,承認人類理性的價值,以抵抗一切非理性的東西(包括哲學思想、觀念系統、主義學說、政經活動……),他就是儒家,就是新儒家。”當代新儒家的共通點是一方面致力對儒、釋、道三家作出新的詮釋及應用,另一方面把西方哲學思想融會在中國傳統智慧之內,從而肯定中國傳統哲學也可發展出民主與科學等現代理念。
當代新儒家可分為三代,第一代是1921年至1949年,代表哲學家為熊十力、梁漱溟、馬一浮、張君勱、馮友蘭;1950年至1979年為第二代,代表哲學家為方東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第三代是1980年至今,代表哲學家有成中英、杜維明、余英時等。
★道家
●誰是道家的創始人?
老子,名李耳,字伯陽,又稱老聃,后人稱其為“老子”,河南周口鹿邑人,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相傳老子的母親懷了九九八十一天身孕,從腋下將他產出,老子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稱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曾在周國都洛邑任藏室史(相當于國家圖書館館長)。他博學多才,孔子周游列國時曾到洛邑向老子問禮。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關(位于今河南靈寶)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或直稱《老子》、或《老子五千文》)。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個化身。
《道德經》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老子哲學與古希臘哲學一起構成了人類哲學的兩個源頭,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學思想而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老子的思想被莊子所傳承,并與儒家和后來的佛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內核。道教出現后,老子被尊為“太上老君”;從《列仙傳》開始,老子就被尊為神仙。《道德經》的國外版本有一千多種,是被翻譯語言最多的中國書籍。
●何人被稱為“南華真人”?
莊子,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后人稱之為“南華真人”,戰國時期宋國蒙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于老子的哲學。后世將他與老子并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