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一生窮困潦倒,卻能超越貧困樂在其中。莊子能言善辯,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嘲諷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莊子的文章充滿了天馬行空的想象,亦充滿了尖酸刻薄的諷刺和挖苦。他的所作所為,經常令人瞠目結舌,又令人拍案叫絕。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祿,甚至對于死亡,他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金圣嘆批六才子書,第一個就是《南華經》莊子,這樣的一個人,嬉笑怒罵,可以說上窮碧落下黃泉,罵盡天下英雄,但是其實他的內心并不激烈。他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寫在書里面的東西,都是一些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涯之詞。看起來漫無邊際,但其實其中蘊含有大智慧。莊子這個人在天地之間,可以說看破了生死,超越了名利,看透了這一切一切。
在哲學上,莊子對老子的“道”進行了發揮和引申,將道家思想引向了個人的安身立命和境界提升。他主張“無為”,放棄一切妄為。又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齊是非,齊貴賤,甚至是齊生死,最終達到“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逍遙游”的境界。這種發揮雖然是片面的,卻成了后世道家哲學的主流,而莊子本人,也成了道家的代言人。
●除老莊之外的道家代表人物是誰?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戰國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學本于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后漢班固《藝文志》“道家”部分錄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沖虛經》,是道家重要典籍。漢書《藝文志》著錄《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從思想內容和語言使用上看,可能是今人根據古代資料編著的。全書共載民間故事寓言、神話傳說等134則,是東晉人張湛所輯錄增補的,題材廣泛,有些頗富教育意義。
莊子在其書第一篇《逍遙游》中,就提到過列子可以“御風而行,泠然善也”,似乎練就了一身卓絕的輕功。因為莊子書中常常虛構一些子虛烏有的人物,如“無名人”“天根”,故有人懷疑列子也是“假人”。不過《戰國策》、《尸子》、《呂氏春秋》等諸多文獻中也都提及列子,應該實有其人。列子的學說,劉向認為:“其學本于黃帝老子,號曰道家。道家者,秉要執本,清虛無為,及其治身接物,務崇不競,合于六經。”《呂氏春秋》中說:“子列子貴虛。”《戰國策》中有:“史疾為使楚,楚王問曰:‘客何與所循?’曰:‘治列子圄寇之言。’曰:‘何貴?’曰:‘貴正。’”張湛《列子·序》認為:“其書大略明群有以至虛為宗,萬品以終滅為驗,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為表,生覺與化夢等情。巨細不限一域,窮達無假智力,治身貴于肆仕,順性則所至皆適,水火可蹈。忘懷則無幽不照,此其旨也。”
●“春秋第一相”是誰?
管仲,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周穆王的后代。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伙經商后從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被稱為“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于士”。管仲的言論見于《國語·齊語》,另有《管子》一書傳世。
在哲學思想上,管仲是稷下道家的代表人物。他的《心術》上下、《白心》、《內業》四篇中系統地闡述了稷下道家的“精氣說”。他把老子的“道”改造成了“精氣”。在他看來,道是“虛而無形”,不能被感官直接感知,口不能言,目不能見,耳不能聽。但我們又不能說“道”不存在,因為它是一種精細的氣。萬物、人都產生于精氣:“凡物之精,此則為生,下生五谷,上為列星”,“精也者,氣之精者也”。管子還用“精氣”解釋物質和意識的關系:有意識的人,也是由精氣生成的。他說“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氣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管子沒有否定鬼神,但它認為鬼神也是由精氣生成的。說精氣“流于天地之間,謂之鬼神”。把鬼神視為普通一物,否認它是超自然的存在。
管子認為認識的對象存在于認識的主體之外。它說:“人皆欲知,而莫索其所以知,其所知,彼也;其所以知,此也。”又認為,在認識過程中,主體要舍棄主觀臆斷,以外物為認識根據,要反映外物的真實情況。它稱這種認識方法為“靜因之道”,說:“是故有道之君,其處也若無知,其應物也若偶之,靜因之道也。”
●戰國時期,誰希望天下太平,社會安寧,人民安居樂業?
尹文,齊國人,戰國時代著名的哲學家,屬稷下道家學派。他與宋钘、彭蒙、田駢同時,是當時有名的學者。尹文的學說,《莊子·天下篇》中說:“不累于俗,不飾于物,不苛于人,不忮于眾,愿天下之安寧以活長命,人我之養畢足而止。”他學說的中心思想是希望天下太平,社會安寧,人民安居樂業,達到溫飽的小康世界,每個人在社會上都能夠養活自己,同時還可以供養一下別人,就足夠了。人應該適可而止,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和奢望,從而達到于心無愧,“見侮不辱”,既能對得住別人,也能對得住自己。這就是治理天下的大道理。
尹文提倡寬容即所謂“恕道”,教導人們勿要爭斗,主張對別人的態度甚至侮辱也要能夠容忍,不要因小失大而為此發火暴怒;要反對戰爭,主張化干戈為玉帛,提倡以忍為上。他認為,“大道容眾,大德容下”,對百姓、對臣民,只要講究寬恕忍讓的道德,并奉為最高尚的東西,事情就好辦了。事情越少越好辦,辦事情的手續越簡便越能找出前因后果,掌握重點。一個做國君的人,必須做到“無為而治”,這樣才能夠“容天下”;“容天下”就可得民心。而“容天下”的最好辦法就是“深見侮而不斗”,在這個原則下,做到有功則賞,無功則罰,這樣才能審時度勢,名實相副,這就是“道用則無為而自治”的道理,即道家創始人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的“無為而治”思想。
●稷下道家學派的中堅人物是誰?
田駢是齊國臨淄稷下道家學派的中堅人物。史稱他好高議,“設不為官”。他是當時的“稷下先生”之一。莊周在《天下篇》中把他與墨翟、禽滑厘、慎到、關尹并列。田駢善于談辯,尤好爭論,因此,人們才稱他為“天口駢”。
田駢學說的主要表現為一個“齊”字。他認為,以道觀之,萬物都是齊一的,即一致的。對待事物最好的辦法是任其自然變化,強調“變化應求而皆有章,因性任物而莫不宜當”。他反對“好得惡予”,認為“好得惡予,國雖不大為王,禍災日至”。因此,人要擺脫各自的是非利害,回到“明分”“立公”的自然之理,從“不齊”中實現“齊”。
對于田駢的著作,在他以后的諸子如《荀子》中有所論述。《漢書·藝文志》道家著錄《田子》25篇,今均已亡佚。但他作為先秦的思想家,還是給我們留下了一些寶貴的思想資料。
●誰創始了“貴無論”?
何晏,魏晉玄學貴無論創始人之一,與王弼并稱于世,字平叔,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何晏是漢大將軍何進之孫,曹操為司空時納其母,并收養晏。晏少時聰慧過人,得寵于曹操,被視若諸公子。何晏后來娶金鄉公主為妻,賜爵為列候。魏文帝時,晏無所事任,明帝時亦不見用,至齊王芳正始初,他依附曹爽,遂進為散騎待郎,遷侍中,不久又任吏部尚書。正始十年(249)曹爽事敗,何晏等同時為司馬懿所殺。
在哲學上,何晏主張儒道合同,引老以釋儒。何晏在《道論》中曾明確表述說:“有之為有,恃‘無’以生;事而為事,由無以成。”“無”是何晏對《老子》《論語》中“道”的理解。他認為,天地萬物是“有所有”,而“道”則是“無所有”,是“不可體”的,所以無語、無名、無形、無聲是“道之全”。
何晏與王弼在論證“以無為本”這一點上基本是一致的,但在“圣人體無”的理解上則有顯著差別。何晏認為“圣人體無”,故無喜怒哀樂之情。王弼則認為,“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
●“貴無論”的集大成者是誰?
王弼,字輔嗣,山陽高平人,魏晉玄學理論的奠基人。據說,王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辯能言”。何晏曾嘆稱:“仲尼稱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與言天人之際乎!”他曾與當時許多清談名士辯論各種問題,以“當其所得,莫能奪也”,深得當時名士的賞識。王弼為人高傲,“頗以所長笑人,故時為士君子所疾”。正始中,大將軍曹爽擅權,王弼補臺郎。正始十年(249),曹爽被殺,王弼受案件牽連丟職。同年秋天,遭癘疾亡,年僅二十四歲。雖然他像流星一樣匆匆閃過,只生活了二十三個春秋,卻以其不可思議的天才智慧之光,照亮了整個時代,指明了魏晉玄學的理論航向。
王弼的哲學思想核心是“以無為本”,與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宇宙生成論不同,帶有思辨玄學的色彩。他把老子的宇宙生成論發展為“有無何以為本”的本體論玄學。他認為“萬物萬形,其歸一也。何由致一?由于無也”。這樣,中國式的形而上學在王弼手中已具雛形。王弼的貴無論對后世宋明理學影響很大,他的玄學對佛教中國化、本土化也起了重要作用,其“得意忘象”的思考方法對中國古代詩歌、繪畫、書法等藝術理論也有一定影響。
●“貴有論”的代表是何人?
裴顧,中國西晉哲學家,字逸民,西晉裴秀之子,河東聞喜(今屬山西)人。他曾任散騎常侍,國子祭酒兼右軍將軍、尚書左仆射等職,后死于“八王之亂”。在政治上,他主張舉賢任能,選拔優秀的寒門知識分子做官,反對只重門弟,不問才德的社會風習。《世說新語》也記述了有關他豁達善辯的一些故事。例如晉武帝在登基后,曾卜卦預測西晉的命運,得了個“一’字。晉武帝很不高興,以為只有一世,大臣們也個個相顧失色。裴顧卻依照何宴的《老子注》解釋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侯王得—以為天下員”,使得大家頓時轉憂為喜。
在哲學思想上,裴顧反對王弼、何晏的貴無論,提出崇有論。認為萬有的整體是最根本的“道”,萬有不是由“無”產生的,而是“自生”的,“自生而必體有”。他還認為萬物生化有其規律。從“崇有論”出發,他重視現實存在的事物,不滿輕視事功的放達風氣,力圖論證封建等級制的合理性。裴顧的思想在當時有很大影響,被認為是崇有派領袖,著有《崇有論》。
●“竹林七賢”指哪七位?因何得名?
“竹林七賢”是中國魏晉時期七位名士的合稱,包括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當時的山陽縣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他們在生活上不拘禮法,清靜無為,聚眾喝酒、縱歌,批評時政,揭露司馬氏政權的虛偽。
“竹林七賢”是當時玄學的代表人物,他們崇尚老莊,書稱“棄經典而尚老莊,蔑禮法而崇放達”。但是,他們的思想傾向也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劉伶﹑阮咸始終追奉老莊之學,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濤﹑王戎則好老莊而雜以儒術,向秀則主張名教與自然合一。在文章創作上,以阮籍、嵇康為代表。阮籍的《詠懷》詩82首,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以老莊崇尚自然的論點,說明自己的本性不堪出仕,公開表明了自己不與司馬氏合作的政治態度,文章頗負盛名。
在政治態度上,他們的分歧比較明顯。嵇康﹑阮籍﹑劉伶等仕魏而對執掌大權﹑已成取代之勢的司馬氏集團持不合作態度。結果,嵇康被殺。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咸入晉曾為散騎侍郎,但不為司馬炎所重。山濤起先“隱身自晦”,但40歲后出仕,投靠司馬師,歷任尚書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為司馬氏政權的高官。王戎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晉后長期為侍中﹑吏部尚書﹑司徒等,歷仕晉武帝﹑晉惠帝兩朝,至八王亂起,仍優游暇豫,不失其位。竹林七賢就這樣最后各散西東,分崩離析。
●被譽為“時人咸以為王弼之亞”的人是誰?
郭象,中國西晉時期玄學家,字子玄,河南人。據《晉書·郭象傳》記載,他“少有才理,好老莊,能清言”。《世說新語、文學篇》說他“才甚豐贍”,曾與善辯名士裴遐辯論。在社會上很有聲望,“時人咸以為王弼之亞”。當時一些清談名士都很推崇他,如太尉王衍常說:“聽象語,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郭象早年不受州郡召,閑居在家,“以文論自娛”。后應召任司徒椽,遷黃門侍郎。又為東海王司馬越所招攬,任命為太傅主簿,深得賞識和重用,“任職當權,熏灼內外”,遭到了一些清談名士的鄙視和非議。
郭象反對有生于無的觀點,認為天地間一切事物都是獨自生成變化的,萬物沒有一個統一的根據,在名教與自然的關系上,他調和二者,認為名教合于人的本性,人的本性也應符合名教。他以此論證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的合理性,認為社會中有各種各樣的事,人生來就有各種各樣的能力。有哪樣能力的人就做哪一種事業,這樣的安排既是出乎自然,也合乎人的本性。著有《莊子注》。
●東晉時期著名的道教領袖是誰?
葛洪為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藥學家、道教領袖,字稚川,自號抱樸子,晉丹陽郡句容(今江蘇句容縣)人,三國方士葛玄之侄孫,世稱小仙翁。他曾受封為關內侯,后隱居羅浮山煉丹。著有《神仙傳》、《抱樸子》、《肘后備急方》、《西京雜記》等。其中丹書《抱樸子·內篇》具體地描寫了煉制金銀丹藥等多方面有關化學的知識,也介紹了許多物質性質和物質變化。
葛洪針對當時不相信神仙的說法,論證人的認識有局限,強調神仙的實有。他指出了求仙之道。
一、要有誠心,還能得到名師指點;
二、要善于內養形神,守一存真;
三、外服金丹大藥;
四、要能修德行,積善立功。
只要能做到這四點,神仙絕不是遙不可及。葛洪的神仙說,確立了道教的神仙理論體系,為世俗世界的人們架起了一座從世俗通向神圣的橋梁,也為人們皈依道教提供了合理的依據。
●被唐太宗加號“西華法師”的是誰?
成玄英,字子實,唐初道士,杰出的道教學者,道教理論家,陜州(今河南陜縣)人,曾隱居東海。貞觀五年(公元631年),唐太宗召其至京師,加號“西華法師”。唐高宗永徽(公元650-655年)中期,被流放到郁州(今江蘇連云港市云臺山)。
成玄英精研《老子》《莊子》之學,著有《老子道德經開題序訣義疏》和《南華真經疏》。他在注疏中著重闡發“重玄”思想,是重玄學派的代表人物,使“重玄之學”成為唐朝初年道教哲學的一大主流。近代學者蒙文通先生稱,道家之學,“唐代前期,首推成、李”。
在思想上,成玄英闡明、發揮“重玄之道”,深化、擴大了道教的哲理性,自成玄英等為代表的重玄學派以后,道家的思想上了一個臺階,更加升華了道教的思辨性、哲理性,整體素質毫不遜色于佛學。而且,“重玄之學”對儒家的心性學說之形成亦有不小的啟迪。
★諸子百家
●何謂諸子百家?
諸子百家是先秦至漢初各個學派的總稱。諸子即指各家的代表人物,亦指他們的代表作;百家即指各學派。諸子,大部分都生活在先秦的春秋戰國時期,所以又稱為先秦諸子,指的是那些在當時影響深遠的思想家,包括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莊子、列子、韓非子、商鞅、申不害、許行、告子、楊子、公孫龍、惠子、孫武、孫臏、張儀、蘇秦、田駢、慎子、尹文、鄒衍、晏子、呂不韋、管子、鬼谷子等人物。“子”是當時對人的尊稱,所以這些思想家的名字最后一個字幾乎都是“子”。其實,這本不是他們的真實姓名。比如,孔子名丘,也就是說叫孔丘,孔子只是尊稱;孟子名軻,也就是叫孟軻。老子名聃,所以叫老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