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卷
★易學
●誰創立了陰陽八卦?
伏羲氏又稱包犧氏,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據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伏羲的母親名叫華胥氏,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女子。有一天,她去雷澤郊游,在游玩途中發現了一個大大的腳印。出于好奇,她將自己的腳踏在大腳印上,當下就覺得有種被蛇纏身的感覺,于是就有了身孕。而令人奇怪的是,這一懷孕就懷了十二年。后來就生下了一個人首蛇身的孩子,這就是伏羲。
伏羲對人民的貢獻是很大的,而最大的貢獻就是創立了八卦。傳說在伏羲生活的遠古年代,人們對于大自然一無所知。當下雨刮風、電閃雷鳴時,人們既害怕又困惑。天生聰慧的伏羲想把這一切都搞清楚,于是他經常站在卦臺山上,仰觀天上的日月星辰,俯察周圍的地形方位,有時還研究飛禽走獸的腳印和身上的花紋,終于豁然開朗,創立了八卦。
八卦是人類文明的瑰寶,是宇宙間的一個高級“信息庫”。早在17世紀,德國大數學家萊布用范創立“中國學院”,研究八卦,并根據八卦的“兩儀,四象,八卦,十六,三十二,六十四卦”,發明了二進位記數和當地歐洲先進的計算機。八卦中包含的“二進法”,現在廣泛地應用于生物及電子學中。公元1984年,一位歐洲科學家在談到八卦的易理被現代廣泛應用時,嘆為“至為可驚”。八卦中的許多奧妙神奇之處,至今還正在研究和探討之中。
●是誰推演了六十四卦?
伏羲創作了八卦,這一點好像沒有爭議。但是,又是誰把八卦推演為六十四卦呢?關于這一點,在歷史上一直爭論不休,成了一樁沒有確切答案的公案。
《史記》中說:“蓋文王拘而演《周易》。”意思是說,將八卦推演為六十四卦的是周文王。但這里有兩點疑問:一、惜墨如金的太史公在這句話的前面加了一個“蓋”字,看來他自己也不能確定這件事情,僅是推測而已。二、“文王拘而演《周易》”,是否就意味著他把八卦推演為六十四卦?這種推測也很難成立。據此,很多人對文王演六十卦的事實表示了懷疑。有的認為把八卦推演為六十卦的正是伏羲本人。早在司馬遷之前,淮南王劉安在《淮南子·要略》中就說:“八卦可以識吉兇,知禍福矣,然而伏羲為之六十四變?!备鶕@個說法,把八卦推演為六十卦的其實是伏羲本人,而不是文王。后來,東漢的鄭玄提出了神農氏重卦的觀點,東晉的孫盛提出了夏禹重卦的觀點。這些人雖然在具體觀點上存在分歧,但他們一致相信:夏之《連山》、殷之《歸藏》都已經是六十四卦的形式了。因此,這個將八卦推演為六十四卦的人,應該在夏、商、周三代之前,至少不能晚于三代,但肯定不是周文王。
●為什么說“易更三圣”?“三圣”分別指誰?
秦、漢以后,儒家學者一致認定,伏羲氏畫出了先天八卦圖。周文王總結出《周易》,把八卦具體成了六十四卦。孔子則寫易傳,評論周易,注解周易,并且把周易上升到了學問的地步,發揚易學精義。所以,后人有“伏羲畫八卦,文王演周易,孔子作大傳”一說。
由于畫卦者伏羲、演卦者文王、傳述者孔子。所以又有“易更三圣”之說。事實上,文王演卦而作“卦辭”,他的兒子周公又將文王的思想發揚擴充,著了“爻辭”。可是,三圣之中卻不提周公。這是為什么呢?據漢儒的解說,根據古代宗法的觀念,父子相從,因此三圣之中便不另外提到周公了。
由伏羲畫八卦開始,經過文王、周公、孔子的研究和著述,才建立了《周易》學術思想的系統。因此可知“易更三圣”一語,嚴格地說,應該是對《周易》一書而言。
●孔子和《易》有什么不解之緣?
儒家與《周易》的關系,可以從孔子和《周易》說起??梢哉f,儒學建構不僅受到了《易經》中陰陽之間關系的影響,而且還受到了陰陽相交的運動變法的啟發。沒有前者,就沒有所謂的以“仁”釋“禮”的儒學,沒有后者,也沒有儒家思想的靈魂——中庸之道。
孔子對《易經》的重視,有明確的史料記載。“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保ā墩撜Z·述而》)看來,孔子是在五十歲以后(有人說,孔子學《易》在六十八歲)才開始癡迷《周易》的,可謂相見恨晚。正如孔子所說的,如果能在五十歲的時候學《易》,自己在人格修煉上還能再上一層樓?!妒酚洝た鬃邮兰摇芬舱f:“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边@些能夠相互印證的資料表明:孔子曾對《易》做過精深研究。
★儒家
●誰是儒學的奠基人和先驅?
周公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姓姬,名旦,亦稱叔旦,因采邑在周,稱為周公。他是西周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儒學奠基人和先驅,稱為“元圣”。周公也是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論語》中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據歷史記載,武王克殷后兩年死,嗣子成王繼位。成王年幼,王叔周公旦以開國功臣的資格攝政。管叔鮮,蔡叔度心懷不滿,散布謠言,說“周公將不利于孺子”,并鼓動紂王的兩個兒子武庚、祿父聯合諸侯國海和淮水下游的東夷各族發動叛亂,背叛周室。周公奉命出師,東征三年才平叛這場叛亂,并將勢力擴展至海。后建成周洛邑,作為東都,制禮作樂,并還政成王,在鞏固和發展周王朝的統治上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相傳他推行井田,制禮作樂,建章立制,主張“明德慎罰”。其言論見《尚書》等篇。
●周公在哲學方面的功績是什么?
圖片3周公
在哲學方面,周公最大的功績就是制禮作樂,從而奠定了中國道德文化的基調。所謂制禮作樂,就是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維護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級的典章制度。主要有“畿服”制、“爵謚”制、“法”制、“嫡長子繼承”制和“樂”制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嫡長子繼承制和貴賤等級制。在殷商時,君位的繼承多半是兄終弟及,傳位不定。周公確立的嫡長子繼承制,即以血緣為紐帶,規定周天子的王位由長子繼承。同時把其他庶子分封為諸侯卿大夫。他們與天子的關系是地方與中央、小宗與大宗的關系。周公旦還制定子一系列嚴格的君臣、父子、兄弟、親疏、尊卑、貴賤的禮儀制度,以調整中央和地方、王侯與臣民的關系,加強中央政權的統治,這就是所謂的禮樂文化?!岸Y”強調的是“別”,即所謂“尊尊”;“樂”的作用是“和”,即所謂“親親”。有別有和,個人和諧,國家也安定。
《禮記》中記載說,夏人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禮。三個民族,三個文化,而且一個比一個先進。所謂“尊禮”,其實就是重人事,重倫理,重情感,以離異代替刑律,以人情替代恐嚇,以血緣為紐帶,以爵列為賞罰。盡管周公制禮僅僅是出于維護統治的需要,但是,這種文化無疑比裝神弄鬼、殺人如麻更迎合人心,因此大受歡迎。難怪孔子說:“周監于二代,郁郁文乎哉,吾從周。”
●誰被譽為“千古圣人”?
孔子
孔子出身于西周末年一個沒落貴族家庭,童年生活比較艱澀,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貧且賤”。既不富裕,社會地位也低。說孔子出生的時候,父親70歲,母親才20歲,是老陽少陰所生??鬃尤龤q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過了不久,他便跟隨著母親回到了魯國,自小住在了魯國。
魯國是周公的封地,文化氛圍非常濃厚。這對孔子產生了很深的影響??鬃影岩簧闹鞠驓w結為“復禮”,正是來自于對西周封建制度和禮樂文化的信心。他說,“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又說:“郁郁文乎哉,吾從周?!本瓦@樣,孔子開創了以“仁”釋“禮”的儒學,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從根本上奠定了中國文明的走向。正如宋朝一位詩人評價的:“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
孔子一生“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千古圣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后世并尊稱他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萬世師表”。他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所開創的儒學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主流。美國詩人、哲學家愛默生認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巴黎發表聯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紀人類要生存,就必須汲取兩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被稱為“亞圣”的是誰?
圖片5孟子
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他著有《孟子》一書。他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后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中“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孔子生活在西周末年的春秋時期,這個時候,雖然王室衰微、諸侯坐大,但各路諸侯還能夠勉強維持禮數。正因為此,孔子對恢復“周禮”一直很有信心。可是,到了孟子生活的戰國年代,諸侯之間像動物一樣廝殺,弱肉強食地爭斗,讓孟子對現實徹底失去了信心。孟子認為,正是人心的墮落和良知的泯滅,才造成了人的野蠻。于是,深受孔子影響的孟子認為,人之所以墮落,并不是因為人心天生就是壞的,而是人善良的本性被物欲蒙蔽了,而拯救社會最關鍵的就是恢復人的本性和仁義之心。由此,以“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自居的孟子,發展了孔子的“仁學”思想,提出了“人性本善”的理論,以及施行“仁政”,“王道”的政治理想和“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試圖以此拯救亂世。
●誰是儒家思想向法家思想的過渡性人物?
荀子
荀子名況,字卿。和孟子一樣,荀子也是儒家的著名代表人物,“受孔子之學,傳儒家之業”。而且,荀子也是生活在“爭于氣力”的戰國時代。唯一的區別是:孟子生長在齊魯之地,而荀子卻是生長的隸屬“三晉”的趙國。他們都對儒家思想進行了發揮和創造。用現在的術語來說,是儒家思想和戰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儒學在戰國時代的新發展。
但和孟子的看法不同,荀子認為人性不是善的,而是惡的。在他看來,戰國時代的血腥戰亂,不是因為人的良知遭到了蒙蔽。相反,這恰恰是人性赤裸裸地展露。由此,荀子走的不是孔子關于“仁”的心性之學,而是關于“禮”的外王之道。如果說孟子將孔子關于“仁”的學說加以發揮,強調個體的心性修養,那么荀子則沿著孔子關于“禮”的理論進一步闡述,強調群體秩序和實踐的重要性。荀子的這一觀點,直接影響了后來的法家思想??梢哉f,荀子本人是儒家思想向法家思想的過渡性人物。
●始推陰陽,為儒者宗指的是誰?
董仲舒,漢代思想家,政治家。廣川(今河北衡水)人。他是第二期儒學的代表人物。他對儒學的貢獻在于,在儒學中引入陰陽觀念,認為“物莫有不合,而合各有陰陽”,“天有陰陽,人亦有陰陽”。既然世界萬物都是由陰陽交合構成的,那么它們服從的應該是一個“道”。就這樣,他得出了“天不變,道亦不變”的結論,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天人合一”的儒學新模式。
儒學之所以在漢代復興,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董仲舒對儒學的改造。公元前134年,漢武帝下詔征求治國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董仲舒認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應該是統一的。他把儒家的倫理思想概括為“三綱五?!?。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儒學開始成為官方哲學,并延續至今。正因為此,后人這樣評價董仲舒:始推陰陽,為儒者宗。
●誰是玩弄“五行”的高手?
劉歆,西漢皇族,西漢古文經學的真正開創者,是中國儒學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他最大的功績是將鄒衍“五行相克”的五德終始說改造成了“五行相生”的五德終始說。他在《三統論》中列出了這種“相生”的順序:包羲氏受木德,接下來的炎帝受火德,黃帝受土德,少昊帝受金德,顓頊帝受水德,嚳帝受木德,堯帝受火德,舜帝受土德,禹帝受金德,殷商受水德,周代受木德,直至漢代受火德,恰好與“劉邦是赤帝之子,斬白蛇而起”的故事吻合。而且漢自詡為是堯的后人,所以當時非常流行“漢為堯后”的說法。既然帝堯以火承木而接替了帝嚳所開創的天下,那么,堯的后代劉邦以火承木接替周朝也就順理成章了。
那么,如何解釋朝代的更替呢?這里面就有大文章了。鄒衍的五德終始說強調“相克”。那么,一個朝代的滅亡就是被后一個朝代推翻的,是“征誅”;而劉歆的五德終始說重視“相生”,那么,一個朝代被后一個朝代所代替,不過是這個朝代出自好心將天下讓給了下一個朝代而已,因此不存在滅亡的問題,而是高風亮節的“禪讓”。
劉歆的五德終始說對后來的封建王朝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以至于歷朝歷代的君主都不得不重視“運數”。所以我們看歷史劇或者讀歷史書,皇帝的詔書第一句話就是說“奉天承運”。何為“奉天承運”?就是說奉了天的旨意,合乎時代的運數。從此以后,中國歷次同一民族間的改朝換代,無不沿襲這一傳統,行禪讓典禮。
●韓愈贊何人為“大純而小疵”的“圣人之徒”?
揚雄,字子云,西漢蜀郡成都人。西漢學者、辭賦家、語言學家。揚雄少時好學,博覽多識,酷好辭賦??诔裕簧蒲哉?,而好深思。家貧,不慕富貴,40歲后,始游京師。大司馬王音召為門下史,推薦為待詔。后經蜀人楊莊引薦,被喜愛辭賦的成帝召入宮廷,侍從祭祀游獵,任給事黃門郎。其官職一直很低微,歷成、哀、平“三世不徙官”。王莽稱帝后,揚雄校書于天祿閣。后受他人牽累,即將被捕,于是墜閣自殺,未死。后召為大夫?!度纸洝钒阉袨椤拔遄印敝唬骸拔遄诱撸熊鲹P,文中子,及老莊?!?
從思想上看,揚雄是漢賦“四大家”之一,又是西漢末年的一代大儒,身兼文學家、思想家兩種身份。揚雄一生歷官漢成帝、漢哀帝、漢平帝及新朝王莽四帝,又是一位歷經兩朝,歷官四代的耆宿。他文彩煥然,學問淵博;道德純粹,妙極儒道。王充說他有“鴻茂參圣之才”;韓愈贊他是“大純而小疵”的“圣人之徒”;司馬光更推尊他為孔子之后,超荀越孟的一代“大儒”。
●何人率先扛起了“道統”的大旗?
韓愈,是唐朝著名的文學家、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但為我們所不曉的是,他還是儒家的一名代表人物。隋唐期間,佛學盛行,儒道衰微。韓愈率先扛起了“道統”的大旗,以光復儒學為己任,大張旗鼓地批判佛學,為宋明時期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