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古今中外的哲學大家(10)

讓雅克·盧梭,是18世紀法國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卓越政治家、思想家、哲學家,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理論先驅。他出身于日內瓦一個鐘表匠家庭,由于父母早逝,少年時代的盧梭就只身闖入社會,先后做過仆役、音樂教師和家庭教師。1742年去巴黎,結識了著名啟蒙學者伏爾泰、孟德斯鳩和哲學家狄德羅、霍爾巴赫等人,并積極為狄德羅主編的《百科全書》撰稿。從此,盧梭開始了學者和思想家的生涯,開始發表著作展開對專制制度和封建主義的批判。

盧梭的批判引起了統治者和神學家的恐懼和憤怒,他們開始聯手迫害盧梭。1762年6月,巴黎高等法院和教會下令把《社會契約論》和《愛彌爾》列為禁書,并把作者逐出日內瓦。法國政府也公布了逮捕令。盧梭不得不輾轉于日內瓦、伯爾尼以及普魯士、英國等地。1770年,盧梭重回巴黎,但坎坷的生活已使他貧病交加。1778年因腦病逝世。他的主要著作有:《論科學與藝術》、《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爾》等。

●18世紀法國最激進、最徹底的唯物主義者和無神論者是誰?

霍爾巴赫,生于德國巴伐利亞的一個信奉羅馬天主教的商人家庭,幼年喪母。1735年受伯父的邀請,隨父親移居法國。先在巴黎求學,后來到荷蘭萊頓大學學習自然科學,畢業后回巴黎。1749年取得法國籍。1753年,伯父逝世,,他繼承其財產和男爵稱號,稱為保爾昂利梯也利霍爾巴赫男爵。霍爾巴赫與狄德羅等進步思想家交往甚密。他積極支持狄德羅的《百科全書》編輯工作。他在物理學、化學、地質學、礦物學和冶金學方面為《百科全書》寫了約400個條目。當時,一些進步思想家經常在他家里舉行聚會,他的家成了當時進步思想家交流思想、討論問題、傳播消息、私傳禁書的地方。他經常以巧妙的合法形式掩護反對封建專制和教會的活動。他是柏林科學院、巴黎科學院和俄國科學院的院士。其主要哲學著作有:《揭穿了的基督教》、《神圣的瘟疫》、《自然的體系》、《健全的思想》、《社會體系》等。

霍爾巴赫是18世紀法國最激進、最徹底的唯物主義者和無神論者,他繼承了17世紀以來的機械唯物主義和唯物主義經驗論,尤其深受拉美特利、愛爾維修和狄德羅的唯物主義思想的影響,力圖將唯物主義的現有成果系統化,確立起唯物主義的思想體系。霍爾巴赫在唯物主義理論體系的建設方面做出了偉大的貢獻,他的無神論思想和反封建、反神學的徹底性在當時震撼了整個歐洲。但是與他的同時代人一樣,霍爾巴赫亦未能逃脫機械唯物主義的窠臼,最終走向了決定論和宿命論。

●誰被譽為經濟學之父?

亞當·斯密,18世紀英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和倫理學家。1723年6月5日出生于蘇格蘭法夫郡,1737年進入格拉斯哥大學學習哲學,1740年被選入牛津大學深造,1748年任愛丁堡大學講師,1751年任格拉斯哥大學教授,1763年任英國財政大臣養子的伴游導師,1778年任愛丁堡關稅局長,1790年7月17日辭世。

據說,亞當·斯密常想事情想得出神,絲毫不受外物干擾;有時也因此發生糗事,例如:亞當·斯密擔任海關專員時,有次因獨自出神將自己公文上的簽名不自覺寫成前一個簽名者的名字。亞當·斯密在陌生環境發表文章或演說時,剛開始會因害羞頻頻口吃,一旦熟悉后便恢復辯才無礙的氣勢,侃侃而談;而且亞當·斯密對喜愛的學問研究起來相當專注、熱情,甚至廢寢忘食。

斯密一生奉獻了兩部傳世經典:《道德情操論》(1759年)和《國富論》(1776年)。前者為倫理學著作,它的出版使斯密享譽學術界;后者為經濟學著作,它的出版標志著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誕生,也成就了亞當·斯密作為“經濟學之父”的不朽名聲。

●功利主義的創始人是誰?

杰里米·邊沁,是英國的法理學家、功利主義哲學家、經濟學家和社會改革者。他是一個政治上的激進分子,亦是英國法律改革運動的先驅和領袖,并以功利主義哲學的創立者、一位動物權利的宣揚者及自然權利的反對者而聞名于世。他還對社會福利制度的發展有重大的貢獻。

啟蒙運動在關于科學、宗教、政府職能的觀點的轉換上做了不少工作,但是在社會組織方面其成就則不明顯。在啟蒙運動時期,國家權威的正當性和所基于的原則都逐漸被世俗化了,而有關保持社會秩序的宗教觀念亦不可避免地被啟蒙運動所產生的觀點淡化。因此,在關于替代和補充舊秩序方面,急需提出一種新的價值系統。而邊沁就是一位提出新的價值系統以取代宗教的哲學家。他還是一位社會設計師,可以說是西歐現代化的先驅。尤其是他的倫理觀和法律觀,為自由民主制度奠定了社會基礎。

由邊沁發展出來的功利主義學派有著一些重要的追隨者,他們是:詹姆士·穆勒、其子約翰·斯圖亞特·穆勒和包括羅伯特·歐文(空想社會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內的一些社會改革者。

●德國古典哲學的開創者是誰?

伊曼努爾·康德是德國古典哲學的開創者,近代西方最著名的哲學家之一。康德出生于東普魯士首府哥尼斯堡的一個制馬鞍的手工匠人家庭。1740年進哥尼斯堡大學學習哲學,1745年畢業后當了9年家庭教師。1755年起在哥尼斯堡大學擔任編外講師,1770年被聘為該校教授,1797年退休。

康德一生過著清靜、單調而有規律的生活。海涅曾對他做過如下的描述和評價:“康德的生活史是難于敘述的。因為他既沒有生活,又沒有歷史。他住在德國東北邊境的一個古老城市哥尼斯堡一條僻靜的小巷里,過著一種機械般有秩序的,幾乎是抽象的獨身生活。”但是,“康德這人的表面生活和他那種破壞性的、震撼世界的思想是多么驚人的對比!”康德創建的批判哲學推翻了當時流行于德國和歐洲各大學的萊布尼茨—沃爾夫的形而上學體系,在德國發起了一場哲學革命,從而為德國古典哲學的產生與發展開辟了道路。

康德畢生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在哥尼斯堡大學四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中,他先后講授過形而上學、邏輯學、自然地理學、數學、力學、物理學、人類學和自然通史等課程。康德的主要著作有:《自然通史與天體理論》(中文譯本名為《宇宙發展史概論》)、《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此外還有《未來形而上學導論》、《道德形而上學基礎》、《論永久和平》、《實用人類學》等。

●誰為民主和自由奮斗的一生?

約翰·戈特利布·費希特,生于德國上勞齊茨。12歲受人資助進入貴族學校學習。1780年秋入耶拿大學,次年轉學到萊比錫,都是研究神學。大學畢業后,任家庭教師數年。1790年,費希特在萊比錫初次接觸到康德哲學,立即就被康德哲學所吸引。在康德的影響下,走上了哲學研究的道路。1791年,費希特帶著他匆匆完成的書稿《啟示批判》前往哥尼斯堡拜見康德,得到了康德的贊同。由于偶然的原因著作出版時漏印了他的姓名發表出來后,人們竟以為是康德的論著,后來終于查明這是費希特的著作,從此聲名大振。1794年,費希特擔任耶拿大學教授,不久因被指控宣傳無神論而被迫離開耶拿大學。1799年他來到柏林,一邊做家庭教師,一邊修改“知識學”體系和公開演講。1805年,擔任愛爾蘭根大學教授。1809年以后,他一直擔任柏林大學教授,并被推選為第一任校長。費希特的主要著作有《全部知識學的基礎》、《知識學原理下的自然法基礎》、《知識學原理下的道德學體系》、《論學者的使命》、《論人的使命》、《對德意志民族的講演》等。

費希特的一生是為民主和自由奮斗的一生。在青年時期,費希特就對封建專制制度進行了猛烈批判,他從當時的法國大革命中看到了希望,主張建立一個一切社會成員完全平等的“理性王國”。拿破侖入侵德國時期,費希特發表了一系列熱情洋溢的演說,號召德國人民從事反對拿破侖的民族解放戰爭,費希特的演說激發了德國人民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處處散發著民主主義的思想火花。在費希特的晚年,他的思想日益保守,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同封建勢力妥協的傾向,這主要歸因于當時德國的經濟、政治狀況以及資產階級的軟弱性。

●同一哲學的創立者是誰?

弗里德里希·威廉·約瑟夫·謝林,生于德國符騰堡萊翁貝格的一個新教牧師家庭。謝林最初是作為費希特的擁護者出現在哲學論壇上的,但很快就超過費希特,建立了他自己的“同一哲學”體系。

在謝林看來,費希特的“自我”既然與“非我”相互限制,那么它就不可能是絕對的、無條件的。所以,“自我”和“非我”的同一仍然是無法完成的。謝林認為必須有一個既凌駕于二者之上同時又統一二者的東西才能作為世界的本原,這個東西既不是主體,也不是客體,而是主體和客體的“絕對同一”。“絕對同一性”或“絕對”是謝林同一哲學的出發點和歸宿。“絕對”最初是無差別的絕對同一,是一種不自覺的客觀精神力量。

“絕對”是如何產生出客觀世界和主觀意識的呢?謝林認為,“絕對”自身中蘊含著一種“原始沖動”,總想把自身提高為有意識的精神實體。原始沖動發展為“原始對立”,從而有了主體和客體、理想和現實兩個序列的發展。“絕對”作為普遍性貫徹在整個發展過程中,對立的發展是“絕對”的特殊表現。對立的雙方并無質的差別,只有量的區別;在自然中,現實占主導地位;在精神中,觀念占主導地位。自然和精神在時間和邏輯上都沒有先后之分,它們的發展構成兩個不同的“級次”。發展的最高級次是“絕對”,于是又回到絕對同一。“絕對同一”既是起點又是終點。“絕對”是“同一的主體-客體”,“自然”是“客觀的主體、客體”,“精神”則是“主觀的主體-客體”。謝林認為,“唯一實在的東西存在于自身本來既是原因又是結果的一個絕對之中,即存在于主體和客體的絕對同一性之中”。

●誰是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的集大成者?

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出生于德國符騰堡公國首府斯圖加特城,父親是公爵府財政秘書。1780年起在本城中學就讀。1788年10月入圖賓根神學院學習哲學和神學。1793年10月至1796年在瑞士伯爾尼一個貴族家庭擔任家庭教師。1797年回國在法蘭克福任家庭教師。1801年與謝林一起創辦《哲學評論》雜志,同年8月通過就職論文《關于行星軌道的哲學論文》的答辯,獲得編外講師資格,1805年獲得副教授職稱。1807—1808年任《班堡報》編輯。1808年12月至1816年任紐倫堡中學校長。1816—1818年在海德堡大學任教授。1818年奉普魯士王國政府之命,擔任柏林大學教授。1829年10月被選為柏林大學校長兼政府代表。1831年11月因患霍亂病逝于柏林。

黑格爾是康德開創的德國古典哲學的完成者,其哲學是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發展的頂峰。他第一次全面系統地創造了辯證法的一般運動形式,并自覺地運用這種思維方式構建了空前龐大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黑格爾的辯證法是近代哲學的最高成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直接理論來源之一。黑格爾的哲學體系是以絕對理念的辯證發展為對象和內容的。黑格爾認為,絕對理念是整個世界的本原或本質,自然界、社會歷史和人的思維都是它的表現。絕對理念按照正、反、合的三段式進行一系列的辯證發展,其發展過程分為邏輯、自然和精神三個大的階段,所以黑格爾的哲學體系也就相應地包括邏輯學、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三個部分。

●誰創立了人本學唯物主義?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是19世紀上半葉德國的唯物主義哲學家,人本學唯物主義者。費爾巴哈出生于巴伐利亞的朗茨胡特鎮,其父是一位法學家。他于1823年進海德堡大學學習神學,1824年轉入柏林大學學習神學和哲學。在柏林大學的兩年里,他幾乎聽完了黑格爾的全部課程,并最終放棄了神學,轉向了哲學。1826年,他又轉入愛爾蘭根大學,學習植物學、解剖學和心理學。1828年,以《論統一的普遍的和無限的理性》一文獲博士學位,并開始以講師的資格在愛爾蘭根大學任教,講授哲學史、邏輯學和形而上學。1830年,因匿名發表《關于死和不朽的思想》一書遭當局查禁,而被逐出大學講壇。1837年起,定居布魯克堡,在遠離德國文化中心的鄉村度過近25年。晚年,費爾巴哈開始接觸社會主義文獻,并于1870年加入德國社會民主黨。

費爾巴哈是青年黑格爾派的主要代表之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以前德國最杰出的唯物主義者。他所創立的人本學唯物主義,摧毀了唯心主義哲學在德國的長期統治,恢復了唯物主義的權威,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提供了直接的思想資料。費爾巴哈的主要著作有:《黑格爾哲學批判》、《基督教的本質》、《關于哲學改造的臨時綱要》、《未來哲學原理》、《宗教的本質》等。

●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是誰?

卡爾·亨利希·馬克思,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猶太裔德國人,出生于德國特利爾城,逝世于英國倫敦。偉大的政治家、哲學家、經濟學家、革命理論家。主要著作有《資本論》、《共產黨宣言》等。他是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是近代共產主義運動的弄潮兒。支持他理論的人被視為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最廣為人知的哲學理論是他對于人類歷史進程中階級斗爭的分析。他認為這幾千年來,人類發展史上最大矛盾與問題就在于不同階級的利益掠奪與斗爭。依據歷史唯物論,馬克思大膽地假設,資本主義終將被共產主義取代。

一般認為馬克思的哲學在他的時代沒有絕對的影響力。但就在他過世幾年后的19世紀末,馬克思哲學迅速地傳遍各地。社會主義成為歐洲先進國家政經改革的趨勢。之后,馬克思主義內部分化為非革命派(Evolutionary Marxism)與革命派(Revolutionary Marxism)。非革命派學說,又稱修正主義派,以愛德華·伯恩斯坦(Edward Bernstein)為中心,主張漸進式的社會主義發展,視馬克思主義為一種道德標準。而革命派學說則以列寧最為著名,強調激進強制革命的重要性。革命派視馬克思主義為一種歷史科學理論,認為這種理論是絕對正確的預言。兩邊派系皆認為自方學說為馬克思主義的正統。

●馬克思親密戰友是誰?

恩格斯,德國社會主義理論家及作家,哲學家,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馬克思的親密戰友,國際無產階級運動的領袖。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和領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油尖旺区| 宝兴县| 崇信县| 丹寨县| 桃园市| 泸定县| 石楼县| 永仁县| 稻城县| 安远县| 南宫市| 南川市| 平江县| 贡觉县| 桓台县| 钟山县| 呼伦贝尔市| 壶关县| 来宾市| 石阡县| 连云港市| 新闻| 新密市| 上蔡县| 西安市| 墨脱县| 噶尔县| 榆社县| 九龙县| 宁波市| 营山县| 平定县| 邛崃市| 灵石县| 新宁县| 隆子县| 兰溪市| 繁峙县| 界首市| 麻江县|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