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古今中外的哲學大家(9)

培根著有《學術的進步》(1605)和《新工具》(1620)等。培根尖銳地批判了中世紀經院哲學,認為經院哲學和神學嚴重地阻礙了科學的進步,主張要全面改造人類的知識,使整個學術文化從經院哲學中解放出來,實現偉大的復興。他認為,科學必須追求自然界事物的原因和規律。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以感官經驗為依據。他提出了唯物主義經驗論的原則,認為知識和觀念起源于感性世界,感覺經驗是一切知識的源泉。要獲得自然的科學知識,就必須把認識建筑在感覺經驗的基礎上。他還提出了經驗歸納法,主張以實驗和觀察材料為基礎,經過分析、比較、選擇、排除,最后得出正確的結論。

作為近代哲學的代言人,培根對所謂黑暗時代的經院哲學展開了無情的批判。培根指出,經院哲學的典籍盡管浩如煙海,但實質上卻沒有什么新內容。它所承襲的古希臘人的智慧,從價值和用途方面看,只不過像知識的童年,具有兒童的特性:它能夠談論,但不能生育;因為它充滿著爭辯,卻沒有實效。

培根指出:首先,經院哲學脫離實際,脫離自然,隔絕了人和自然的關系。經院哲學從根本上懼怕對自然的研究,怕這種研究會動搖或推翻宗教的權威。經院哲學家盡量把神學歸結為嚴整的條理體系,使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和宗教體系結合起來,用哲學為宗教作論證,使人們的眼光離開自然,放棄對自然的研究。

其次,經院哲學崇拜權威,迷信教條。培根認為經院哲學家不僅把自己的身體關閉在寺院中,而且也把自己的智慧完全鎖閉在幾個作家的洞穴內。特別是把亞里士多德奉為至若神明,將其著作捧為金科玉律。人們只能熟讀死記,診釋領會,不能批判,這就禁錮了人們聰明才智的發揮,壓抑了人們理智的開啟。

再次,經院哲學方法是煩瑣主義,形式主義,經院哲學在探究任何一種事理時,只抓住一些細枝末節的東西,再虛擬一些論辯的理由,相互爭吵,根本不考慮論證的真憑實據。他們論證的內容是現成的,即《圣經》。論證的原則和方法,只要不違反三段式規則,就能站住腳,而根本不考慮是否符合實際。

培根對經院哲學的揭露和批判,不僅是無畏的,而是也是切中要害的,真正抓住經院哲學脫離實際、空談玄理、死啃教條、煩瑣思辨的要害,給神學唯心主義以沉重打擊。

●駕馭怪獸利維坦的是誰?

霍布斯,英國哲學家,近代認識論哲學中經驗主義的奠基人。他生于英國威爾特省一牧師家庭,早年就學于牛津大學,后做過貴族家庭教師,游歷歐洲大陸。他創立了機械唯物主義的完整體系,認為宇宙是所有機械地運動著的廣延物體的總和。他繼承了培根的唯物主義經驗論的觀點,但把邏輯的思維看作是觀念或加或減的機械運算,認為幾何學和力學是科學思維的理想楷模。他力圖以機械運動原理解釋人的情感、欲望,從中尋求社會動亂和安寧的根源。

在倫理政治方面,霍布斯提出了“自然狀態”和國家起源說,認為國家是人們為了遵守“自然法”而訂立契約所形成的,是一部人造的機器人,反對君權神授,主張君主專制。他把羅馬教皇比作魔王,僧侶比作群鬼,但主張利用“國教”來管束人民,維護“秩序”。著有《論物體》、《利維坦》、《論人》、《論社會》、《對笛卡兒形而上學的沉思的第三組詰難》等。

●誰是第一個全面闡述憲政民主思想的人?

約翰·洛克,是英國哲學家、經驗主義的開創人,同時也是第一個全面闡述憲政民主思想的人,在哲學以及政治領域都有重要影響。在哲學思想上,洛克認為人類所有的思想和觀念都來自或反映了人類的感官經驗。他拋棄了笛卡兒等人的天賦觀念說,認為人的心靈開始時就像一張白紙,而向它提供精神內容的是經驗(即他所謂的觀念)。觀念分為兩種:感覺的觀念和反思的觀念。感覺來源于感官,感受外部世界,而反思則來自于心靈觀察本身。與理性主義者不同的是,洛克強調這兩種觀念是知識的唯一來源。洛克還將觀念劃分為簡單觀念和復雜觀念,不過并沒有提供合適的區分標準。我們唯一能感知的是簡單觀念,而我們自己能夠從許多簡單觀念中形成一個復雜觀念。

洛克還主張感官的性質可分為“主性質”和“次性質”。洛克相信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的主性質包括了形狀、運動或靜止、數目等和物質不可分離的那些性質,而次性質則包括了顏色、聲音、氣味等其他各種性質。洛克認為主性質就在物體里,次性質只在知覺者中。在這個問題上,洛克是追隨笛卡兒的二元論學說的,同意有些性質是可以用人的理智來了解的。

洛克的哲學并沒有一貫性。英國哲學家羅素曾經批評他的哲學是“以零碎的方式處理哲學問題”,且有很多漏洞。恩格斯也說:洛克的哲學是“1688年階級妥協的產兒”。不過,洛克的哲學卻對后來的哲學家起到很大的影響。洛克開創的經驗主義被后來的貝克萊以及休謨等人繼續發展,成為歐洲的兩大主流哲學思想。

●馬克思稱誰為英國哲學中“神秘唯心主義”的代表?

喬治·貝克萊是近代英國哲學家,主觀唯心主義的典型代表。他出生于愛爾蘭的基爾背尼郡,1700年進都柏林三一學院學習神學、古代語言學和哲學。1704年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并留校任教。1707年當選為三一學院初級研究員。1710年被國教會授以牧師之職。1713年赴倫敦,此后曾兩次游歷歐洲大陸。1721年重返愛爾蘭都柏林三一學院,被授于神學博士學位,并擔任高級研究員。1724年任德利地區副主教。1728~1731年曾到北美羅德島傳教,并籌備在該地區辦一所大學,后因英國政府未能提供所需經費,無功而返。1734年起任愛爾蘭克羅因地區大主教,直致1752年退休。

貝克萊把自己的哲學稱為“非物質主義”,公開宣稱他的目的是要“證明上帝的存在和非物質性”以及“靈魂的自然不滅性”。貝克萊的哲學在認識論上是主觀唯心主義的,在本體論上是客觀唯心主義的。馬克思曾把他稱為英國哲學中“神秘唯心主義”的代表。貝克萊的主要哲學著作有《視覺新論》、《人類知識原理》、《希勒斯和菲洛諾斯的三篇對話》、《阿爾西弗朗或渺小的哲學家》等。

●靠磨鏡片為生的圣哲是誰?

斯賓諾莎,荷蘭哲學家。后改名為貝內迪特·斯賓諾莎。他是西方近代哲學史上重要的理性主義者,與笛卡兒和萊布尼茨齊名。他出生于阿姆斯特丹的一個從西班牙逃往荷蘭的猶太商人家庭。他的父母親以經營進出口貿易為生,生活頗為寬裕,斯賓諾莎也因此得以進入當地的猶太神學校,學習希伯來文、猶太法典以及中世紀的猶太哲學等。他也接受了拉丁語的訓練,而正是憑借著拉丁語,斯賓諾莎得以接觸笛卡兒等人的著作。他也由此漸漸脫離所謂正統的學說范圍,1656年因反對猶太教教義而被開除教籍。他最后搬出猶太人居住區,以磨鏡片為生,同時進行哲學思考。1670年移居海牙,此后一直過著隱居的生活。1673年有人提供他海德堡大學哲學系的教職,條件是不可提及宗教,被斯賓諾莎婉拒。他在45歲時就去世了。

在哲學上,斯賓諾莎是一名一元論者或泛神論者。他認為宇宙間只有一種實體,即作為整體的宇宙本身,而上帝和宇宙就是一回事。他的這個結論是基于一組定義和公理,通過邏輯推理得來的。斯賓諾莎的上帝不僅僅包括了物質世界,還包括了精神世界。他認為人的智慧是上帝智慧的組成部分。斯賓諾莎還認為上帝是每件事的“內在因”,上帝通過自然法則來主宰世界,所以物質世界中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有其必然性;世界上只有上帝是擁有完全自由的,而人雖可以試圖去除外在的束縛,卻永遠無法獲得自由意志。如果我們能夠將事情看作是必然的,那么我們就愈容易與上帝合為一體。因此,斯賓諾莎提出我們應該“在永恒的相下”看事情。

●受到廣泛詬病的哲學家是誰?

萊布尼茨,德國最重要的自然科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歷史學家和哲學家,西方近代哲學中唯理論的領軍人物。同時,他還是一位舉世罕見的科學天才,和牛頓同為微積分的創建人。他博覽群書,涉獵百科,對豐富人類的科學知識寶庫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哲學史中,很少有人像萊布尼茨那樣受到廣泛的詬病。作為古典唯理論者的代表人物和微積分創始人,萊布尼茨的多才多藝在歷史上很罕見的。他涉獵數學、歷史、語言、生物、地質、機械、物理、法律、外交等各個方面。但與他的哲學成就和數學成就相比,萊布尼茨的人品實在很成問題,完全沒有斯賓諾莎身上那種崇高的哲學品格。他為人貪慕權勢虛榮,在金錢上極其小氣,每有王室貴女結婚,他送的禮物無一例外都是“有益的格言”。晚年他極力討好當了英國國王的漢諾威選候喬治一世,希望能在英國得到重用。然而不幸的是,因與牛頓在微積分發明權上的爭執,使英國人和英國王室對他沒有好感,最后在白眼中孤單死去。

奇特的是,萊布尼茨有兩種哲學體系,一種是用來蓄意討好王公權貴的正統、淺薄的理論,另一種是內容深刻、有斯賓諾莎風格的思想。這種思想,就是他的實體學說——單子論。

●誰的哲學統治批判哲學之前的德國?

克利斯提安·沃爾夫,出生于布累斯勞的一個面包師家庭。早年研究神學,后來他的興趣全部轉移到哲學上。他同萊布尼茨交往甚密。1706年,他經萊布尼茨的推薦,在哈勒大學擔任數學教授,隨后,又講授物理學和哲學。1723年,由于講授萊布尼茨的哲學觀點而遭到來自神學家的抗議,沃爾夫被迫離開哈勒,去馬堡大學任教。1740年回到哈勒,后來還曾擔任柏林大學副校長一職。

沃爾夫以萊布尼茨的哲學為基礎,同時因襲了笛卡兒、斯賓諾莎、洛克等人的個別論點,構建了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哲學體系。因而,他的哲學被稱為“萊布尼茨—沃爾夫哲學”。他認為哲學可以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論哲學、數學,第二部分是實踐哲學。理論哲學包括邏輯學和形而上學。他的“形而上學”又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本體論研究存在物本身,理性心理學研究心靈,理性宇宙學研究宇宙整體,理性神學研究上帝的存在。

沃爾夫拋棄了萊布尼茨哲學中豐富的辯證法思想,把它改造成為一個僵化的“形而上學”體系。但是,沃爾夫在德國第一次用德文撰寫哲學著作,他的著作在歐洲各大學普遍被當做教科書使用,因而促成了萊布尼茨哲學的廣泛傳播。直到康德批判哲學的建立,統治德國大學講壇的萊布尼茨—沃爾夫哲學才被推翻。

●不可知論的代言人是誰?

大衛·休謨,是英國經驗派哲學家,近代哲學史上第一個典型的不可知論者。他出生于蘇格蘭愛丁堡一個沒落貴族家庭,12歲進愛丁堡大學學習法律,后因家庭經濟和健康方面的原因,中途退學,曾一度經商。1729年,18歲的休謨決心放棄法學全力從事哲學研究,1732年開始撰寫奠定其哲學思想基礎的第一部重要著作《人性論》,1734—1737年隱居法國期間,完成了這部巨著。該書分為三卷,第一卷“論知性”,第二卷“論情感”,第三卷“道德學”。由于《人性論》出版后受到冷落,后來他又將其中的第一卷和第二卷分別改寫成《人類理解研究》和《道德原理研究》。1746—1748年,休謨任圣克萊爾將軍的秘書,出使過維也納和都靈。1752年被選為蘇格蘭律師協會圖書館館長。這期間他利用豐富的館藏圖書,開始撰寫多卷本的《英國史》。1763—1765年,休謨先后擔任英國駐法使館秘書和代理公使。在巴黎期間他結識了盧梭、狄德羅、霍爾巴赫、達朗貝爾等法國著名哲學家。1767年受國務大臣康威邀請,擔任過國務大臣助理。1776年8月,因患胃病在愛丁堡逝世。

作為一個哲學家,休謨從洛克、貝克萊的經驗論出發,把經驗主義的原則貫徹到底,建立了一個以懷疑論或不可知論為特征的經驗論哲學體系。其主要哲學著作是:《人性論》、《人類理解研究》、《道德原理研究》、《四篇論文》、《自然宗教對話錄》等。

●法國啟蒙運動的領軍人物是誰?

伏爾泰,是18世紀法國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領袖,杰出的政治家、哲學家和文學家。他一生經歷曲折,早年學習法學,1717年,年僅23歲的伏爾泰因抨擊朝政和教會,被投進巴士底獄囚禁一年,8年后因與貴族發生沖突再次入獄,出獄后被迫流亡英國。在流亡的3年中,他熱心研究英國的政治制度,宣傳自由思想,寫出了哲學和政治學專著《哲學通信》。該書出版后,觸動了宗教權威,伏爾泰不得不于1734年隱居在夏德萊夫人的城堡,達15年之久。

此后,伏爾泰更加熱情地投入到反封建活動中,同當時的“百科全書派”學者保持頻繁聯系,積極為“百科全書”撰稿。很快,伏爾泰成為聞名歐洲的思想泰斗。晚年定居在法瑞邊境的菲爾奈,從事寫作并繼續進行政治斗爭,使菲爾奈成為歐洲啟蒙思想的中心。由于他聲名顯赫,在其逝世后,法國封建教會懷著憤怒和恐懼的心理,不準他在巴黎下葬,直到1791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期間,他的遺體才得以從香檳省遷回,葬入法國巴黎名人公墓。伏爾泰的主要哲學著作有:《哲學通信》、《形而上學論》、《牛頓哲學原理》、《哲學辭典》。

●誰是資產階級法學理論的主要奠基人?

孟德斯鳩,是法國啟蒙運動的開創者之一,資產階級法學理論的主要奠基人。他生于法國南部波爾多市一個富有的貴族法官家庭,1716年繼承伯父孟德斯鳩的男爵封號,并獲得了波爾多法院院長職位。他一面擔任公職,一面利用一切業余時間進行科學研究。他的興趣非常廣泛,研究過物理學、植物學、解剖學,特別是哲學、歷史學、法學、文學和倫理學。十年后辭去公職,游歷歐洲各國,考察各國的經濟、政治制度和風土民情,體察新的時代精神和資產階級的要求。1728年被推選為法國科學院院士。

此后,他再次出國考察,特別是對英國的連續三年的考察,使他較快地形成了比較成熟的政治理論思想體系,奠定了他的思想基礎。1731年后,他定居波爾多莊園,潛心從事科學研究和著述,完成了《羅馬盛衰原因論》和《論法的精神》兩部重要著作。《論法的精神》被伏爾泰稱為“理性和自由的法典”,成為當時最進步、影響最大的哲學和社會政治理論著作。1755年病逝于巴黎。孟德斯鳩的主要著作有:《波斯人信札》、《羅馬盛衰原因論》、《論法的精神》等。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理論先驅是誰?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津市市| 东乌| 三江| 龙口市| 乌拉特中旗| 天台县| 明星| 潮州市| 洪洞县| 叙永县| 蒲城县| 呼伦贝尔市| 铜梁县| 黑河市| 昭平县| 越西县| 永靖县| 葵青区| 新闻| 长丰县| 崇明县| 保康县| 甘孜县| 黔江区| 壤塘县| 平江县| 伊川县| 大余县| 沈阳市| 漳浦县| 喀喇沁旗| 灌云县| 新绛县| 仪陇县| 大石桥市| 长葛市| 宁海县| 阳曲县| 方正县| 乌拉特中旗| 双桥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