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出生于德國萊茵省巴門市(今烏培塔爾市)一個紡織廠主家庭。少年時就學于巴門市立學校,1834年轉入愛北斐特理科中學。1837年其父堅持要他輟學經商。1年后到不來梅一家商行供職。當時德國正面臨民族統一和民主革命的任務,恩格斯被民主主義的政治思想所吸引,同青年德意志運動發生聯系。1839年春,在該派機關刊物《德意志電訊》發表《烏培河谷來信》,揭露封建專制制度和宗教虔誠主義的黑暗,傾注了對勞動人民的同情。1842年,22歲的恩格斯與女工瑪麗同居,直至1863年瑪麗去世。而后恩格斯與瑪麗的妹妹莉希同居,但他一直沒有辦理結婚手續,因為他在《家庭、婚姻與私有制》中曾經說:“結婚,那些經過國家批準并在教堂舉行的儀式都是多余的,沒有必要。”由于他反對婚姻制度,兩人終生未走入婚禮的殿堂。
1844年8月底,恩格斯在巴黎會見了馬克思,開始了二人的終身合作。恩格斯在創立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方面作出了卓越貢獻,同時在軍事理論領域造詣很深,建樹卓著。恩格斯同馬克思一起,在批判地繼承以往軍事理論遺產和總結革命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有關戰爭、軍隊、軍事學術和軍事史的學說,為無產階級軍事科學奠定了基礎。
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因患癌癥逝世。10日,在威斯敏斯特橋的滑鐵盧車站大廳舉行追悼會。27日,遵照他的遺囑,他的骨灰被撒在伊斯特勃恩海濱的大海中。
★現代·后現代
●誰創立了唯意志論?
叔本華,德國哲學家。他繼承了康德關于現象和物自體之間的區分。不同于他同代的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等取消物自體的做法,他堅持物自體,并認為它可以通過直觀而被認識,將其確定為意志。意志獨立于時間、空間,所有理性、知識都從屬于它。人們只有在審美的沉思時逃離其中。叔本華將他著名的極端悲觀主義和此學說聯系在一起,認為意志的支配最終只能導致虛無和痛苦。他對心靈屈從于器官、欲望和沖動的壓抑、扭曲的理解預言了精神分析學和心理學。他文筆流暢,思路清晰,后期的散文式論述對后來哲學著作的詩意化產生了較大影響。
叔本華是唯意志論哲學的創始人,黑格爾絕對唯心主義的反對者,新的“生命”哲學的先驅者。他拋棄了德國古典哲學的思辨傳統,力圖從非理性方面來尋求新的出路。他對人間的苦難甚為敏感,認為哲學回答的是世界和人類的本質、本原問題,而真正的本質、本原應當從人的內心深處去尋找,這就是人的意志或下意識的生命本能的沖動,或生存(生活)意志。在叔本華看來,人生就是一種痛苦,一個人所感受的痛苦與他的生存意志的深度成正比。生存意志越強,人就越痛苦。要擺脫痛苦的途徑只有一條,就是拋棄欲求,否定生存意志。他認為一個人可以通過藝術創造和欣賞來暫時解脫痛苦,但最根本的解脫辦法是,進入佛教的空、無的境界。
●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是誰?
尼采,德國著名哲學家,唯意志論的主要代表。他是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同時也是卓越的詩人和散文家。尼采出生在德國的一個牧師家庭,從小受到傳統的宗教教育。他自幼體弱多病,性情孤僻,但在智力上聰穎過人。10歲就開始寫詩、譜曲。童年時代的尼采是一個循規蹈矩的孩子,在讀《圣經》時,往往會感動得流出眼淚。然而尼采后來卻成為西方社會秩序的破壞者。尼采5歲時父親去世,母親將他和妹妹撫養長大。他自幼就以自己是貴族的后裔而感到自豪。1864年,他進入波恩大學學習神學和古典語言學,一年后轉入萊比錫大學,主攻語言學,同時對文藝和哲學感興趣。在那里,他接觸到了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并深受其感動,他認為在這個時代深感痛苦的人,一定要懂得叔本華。從此他接受了叔本華的意志主義哲學。1869年,尼采24歲,學業優良的他尚未畢業,就被聘為瑞士巴塞爾大學的古典語言學教授。但尼采并未在語言學道路上走多遠就轉向了哲學思考。1879年,他因病無法教學而辭職。以后的10年,他輾轉意大利、法國、瑞士各國,求醫治病。這10年又是尼采健康惡化、精神病傾向日益明顯的10年,然而也是他哲學思想趨向成熟的10年。這時的尼采,才思泉涌,奇文迭出,他的著作大多出自這一時期。1889年,他完全陷于精神病,被送進精神病院,后來到魏瑪休養,直至1900年逝世。
尼采是最早對西方現代社會進行批判的,然而他的學說在他的時代卻沒有引起人們重視。直到20世紀,他的哲學思想才引起重視。后來的生命哲學、存在主義、弗洛伊德主義、后現代主義、都以各自的形式回應了尼采的哲學思想。
●誰被譽為精神分析之父?
弗洛伊德,奧地利精神病醫生及精神分析學家。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生于摩拉維亞,1939年9月23日卒于英國。1873年進入維也納大學,1881年獲醫學博士學位。他在求學時看到J、布羅伊爾醫生用催眠法治療癔病,又于1885-1886年間就學于J、-M、夏爾科,從此深信神經癥可以通過心理治療而奏效。他曾用催眠治病,后創始用精神分析療法。他認為被壓抑的欲望絕大部分是屬于性的,性的擾亂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
作為一名精神病醫生,他從患者那里發現了在常人身上難以發現的秘密。而作為哲學家的弗洛伊德,則是將其在精神病學中發現的秘密引申到藝術、宗教和道德領域,提出了“潛意識”、“自我”、“本我”、“超我”、“俄狄浦斯情結”、“性沖動”(力比多)等概念,對哲學、心理學、美學甚至社會學、文學等都有深刻的影響。正因為此,弗洛伊德被世人譽為“精神分析之父”。但他的理論自誕生到如今,卻一直飽受爭議。弗洛伊德幾乎終生每天抽一盒雪茄,直到1939年9月23日因下顎癌用安樂的方式死去世。
●現代心理學的鼻祖是誰?
榮格,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在世界心理學界都享有很高的評價,是現代心理學的鼻祖之一。
在人格結構問題上,榮格提出把人格分成三個層次,即意識、個體潛意識和集體潛意識。榮格畢生致力于人類心靈奧秘的探索。他的一生著述浩繁,他的思想博大精深,他的研究學貫中西。他所創立的分析心理學不僅在心理治療中成為獨樹一幟的學派,而且對哲學、心理學、文化人類學、文學、藝術、宗教、倫理學、教育等諸多領域都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值得一提的是,榮格對東方文化和宗教一直很感興趣,并借用到了自己的理論當中。在他生前,曾寫過幾篇文章,論及心理學和東方宗教。他的涉獵很廣,藏傳佛教,印度瑜伽,中國的道學和易經,日本的禪學和東方的冥想,都有過深入的思考。他還曾引用過中國煉金術的理論和佛教的曼陀羅圖治療過精神病。榮格曾不諱言地說,他的心理學理論,除了一部分來自“臨床心理學經驗”之外,另一部分則是來自外部渠道與途徑,它包括了東方宗教在內的所有學問。榮格的著作《心理學與宗教:西方與東方》,算是他對禪佛學問的最佳注釋。
與弗洛伊德的關系破裂以后,榮格開始了他的危險歷程。此時的他,39歲,猶如走入一條死胡同,朋友和同事們都背棄了他。他也對科學書籍不感興趣。在1914年時,他辭掉了職位,開始了一連串的旅行,并專心地探討自己的潛意識。他隱居在蘇黎士湖旁完全按照自己設計規劃的塔樓式住屋中。他在這個安靜、能和大自然合而為一的地方默默地思考著,陪伴他的是在1925年前往東非途中所遇到的英國女人露絲·貝利。太太艾瑪早在1955年就過世了。1961年6月5日,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他飲下最后一瓶葡萄酒,這位當代思潮中最重要的變革者和推動者,安然地病逝于湖上的家中。
●被譽為法國的弗洛伊德的人是誰?
雅克·拉康,是法國的精神醫生,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最具獨立見解,而又是最有爭議的歐洲精神分析學家,被稱為“法國的弗洛伊德”。拉康嚴厲批評偏離弗洛伊德潛意識理論而走向“自我心理學”的美國式精神分析學派。在美國,精神分析治療集中于自我意識,解釋病理性心理防御,并促進無沖突矛盾的適應能力的成長。拉康全盤否定這種做法。根據他的觀點,無沖突境界不存在的“自我”是敵視潛意識與主要精神分析過程的。他認為精神分析是一種咨詢,而不是一種治療。拉康以他典型的玩弄文字游戲的手法,諷刺美國試圖將精神分析變成一門實踐科學的研究,是“無心理”和“周圍心理”。英語“實踐”一詞experimental拆成兩半就成了“無心理”(ex-mental)和“周圍心理”(per-mental)。對拉康來說,那種用動物進行的研究排除了心理的概念,因為心理必然與語言、意義和價值觀念相關聯。
拉康的著作神秘、隱晦、富于技巧而有詩意,讀來艱澀難懂。存在主義、新黑格爾理論和語言學理論都對拉康有很大影響。尤其是其后期的著作更加令人難懂,因為他將拓撲學和數學,置于他理論的中心地位。A·斯通曾經這樣評價拉康:“他是法國知識分子中激進思想的中心人物,并對西方的文學和社會批評極感興趣。他所使用的臨床方法受到有關組織精神分析學家的反對。最為突出的一點是,他有時只經過5-10分鐘的談話就結束診治。然而,拉康反過來則攻擊精神分析的協會組織,說它只是追求與維護它的會員們的‘權威’。他宣稱精神分析不過是對患者要求的一種‘應召’,精神分析者只能對他自己具有權威。
●誰為生命哲學的創始人?
狄爾泰,德國哲學家,生命哲學的奠基人。他出生于萊茵省,早年就讀于柏林大學,獲博士學位,曾任巴塞爾大學、基爾大學、柏林大學等大學的哲學教授,被當代一些西方哲學家譽為“德國現代哲學的鼻祖”。早在19世紀60年代末,他就作為歷史學家和藝術學家而開始其文學、哲學活動。后在叔本華等意志主義和新康德主義的影響下,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觀,創立了生命哲學。在哲學主張上,他嚴格區分了自然科學與精神科學,并以生命或生活作為哲學的出發點,認為哲學不僅僅是對個人生命的說明,它更強調人類的生命,指出人類生命的特點必定表現在時代精神上,但他卻把生命解釋為某種神秘的心理體驗。主要哲學著作有《精神科學引論》、《哲學的本質》、《精神科學中的歷史世界結構》等。
●價值倫理學的奠基人是誰?
馬克斯·舍勒,是20世紀初德國著名的哲學家,是與胡塞爾齊名的現象學者,價值倫理學的奠基人,哲學人類學的開創者。他曾就讀于慕尼黑大學、柏林大學、耶拿大學,1897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00-906年任耶拿大學講師。1907年轉往慕尼黑大學任教,參與現象學運動,參加慕尼黑學派的活動。1910年,由于一些與教學無關的理由,他不得不辭去慕尼黑大學的教職,潛心著述。1917年先后出任日內瓦和海牙的外交官。1919-1927年,他重返學園生活,任科隆大學哲學和社會學教授兼社會學研究所所長。1928年,他剛剛開始在法蘭克福大學的教學,便因中風而突然去世。
海德格爾曾說:“舍勒是全部現代哲學最重要的力量。”舍勒一生很少像一位書齋學者那樣循守常規,只要環境許可就盡可能遠離當時所爭論的問題。舍勒的哲學棲所是咖啡館,他是以一種生活于時代之中并為了時代而生活的強烈意識從事哲學研究的。而這個時代就是他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就預見到的危機和轉變的時代。正是這種為時代而生活的強烈意識,促使他把倫理學和哲學人類學當作他一直關心的中心問題,并進而推動和貫穿了他整個哲學思想的發展。
●誰是直覺主義的集大成者?
亨利·柏格森,是法國20世紀上半期最負盛名的哲學家之一。他出生于巴黎,父母親都是猶太血統的后裔,父親是位音樂家。柏格森少年時代喜歡數學和文學,并在這兩個方面表現出不凡的才能。1878年,他考入法國著名的巴黎高等師范學校,獲文學博士和哲學博士學位。1898年起,他先后在巴黎高等師范學校和法蘭西學院任哲學教授,1914年當選為法國科學院終身院士,在法國學術界享有很高的聲譽。他的作品文辭華美、筆調優雅,善于表達人們玄妙的內心世界和對理想目標的渴求,故于192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此外,他還擅長講演,他講授的哲學課獲得極大的成功,當時許多藝術家、思想家、宗教人士,甚至一些追逐時髦的巴黎上流社會人物都慕名前往聽課,一時間法國出現了“柏格森狂”。他晚年接近天主教會,但并未正式成為天主教徒。1941年1月4日在巴黎去世,享年82歲。
柏格森哲學公開舉起非理性的旗幟,圍繞時間—生命問題,提出一系列與當時思想界相左的新見解。這些見解既吸收、利用了現代自然科學成果,又試圖超越科學和理性,達到一種“新的形而上學”。它以生命之流為基石,以時間為本質,以直覺為方法,包羅與人有關的一切理論領域。在其哲學思想中,既有19世紀法國一連串意志中心說的幽靈,又有當代存在主義的先聲。他企圖想用一種學說圓滿地解決一切哲學的對立和爭論,而結果遠遠沒有達到他所企求的目標。但是,他的哲學思想對現代哲學、科學、文學與宗教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誰創立了現象學?
胡塞爾,德國哲學家、20世紀現象學學派創始人。胡塞爾生于當時屬奧匈帝國摩拉維亞的普羅斯涅茲小城,是猶太血統的德國人。先后在萊比錫大學、柏林大學和維也納大學攻讀物理學、天文學和數學。1882年,他在維也納大學獲得數學博士學位,后來在哲學家布倫坦諾的影響下,決心獻身于哲學。胡塞爾一生奮斗的目標是使哲學成為一門嚴格的科學。這種嚴格科學的哲學要求有一種徹底精神,即訴諸一切知識的“根源”和“起源”。這種根源就在“事物”之中,就在通常意義上的現象之中。嚴格科學的哲學的全部概念都最終要以現象為根據。因此,胡塞爾要尋求一種可以回到事情本身和揭示現象的本質結構以建立嚴格科學的哲學的可靠方法,即現象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