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古今中外的哲學大家(8)

  • 哲學常識1000問
  • 雅瑟 楊麗麗
  • 5395字
  • 2014-01-20 10:52:23

安瑟爾謨,是歐洲中世紀經院哲學家、神學家,極端的實在論者,被稱為“最后一名教父和第一個經院哲學家”。安瑟爾謨力圖調和信仰與理性的矛盾,強調必須從信仰出發,運用“辯證的方法”,即形式邏輯,論證基督教正統教義。他同奧古斯丁一樣主張“信仰而后理解”,探索真理首先必須以信仰為根據。同時他也提出:僅有信仰而不訴諸理性,則近于玩忽。他認為神是存在的。在《獨白》中,他運用因果律,從事物有不同程度的完善推出必有一個最完善者,即神的存在。在《宣講》中他提出哲學史上著名的“本體論論證”。他從神的概念直接推出神的存在,認為人們心中有一個神的觀念,這個觀念本身的意思是一個不可設想更大的最偉大者。但如果它僅僅存在于人們的思想中,則還可以設想一個更偉大者,而這是有矛盾的。所以,神這個不可設想更大的最偉大者不僅存在于人們的思想中,也必存在于現實中。

安瑟爾謨在早期著作《論信仰》中曾力斥羅瑟林的唯名論,認為一般是獨立于個別之外的客觀實在,一般高于個別,而越是一般的東西就越有實在性。上帝是最一般的,因此最實在。安瑟爾謨根據這一哲學理論,提出教權高于王權的政治主張,為羅馬教會的世界統治進行辯護。

●誰的墓志銘上刻有“高盧的蘇格拉底”?

阿伯拉爾,法國哲學家,神學家、哲學上采取概念論,既反對極端的實在論,又反對極端的唯名論,認為共相是存在于人心之中表示事物共性的概念。在其第一部著作《神學導論》中,針對安瑟爾謨的“先信仰而后理解”之說,提出信仰應建立在理性基礎之上,后該書被判為異端遭焚。在《自我認識》一書中,他強調動機決定行為之善惡,上帝所考慮的是人的意圖,行為本身無所謂好壞。

阿伯拉爾的辯證法精神鋒芒畢露,導致了他的論敵群起而攻之。1140年召開的桑斯主教會議譴責他的學說。貝納爾專門寫了《阿伯拉爾的錯誤》一文,列舉其十六條罪狀。阿伯拉爾的《神學導論》被焚燒。他不服從判決,準備到羅馬上訴。他還在途中,教皇英諾森二世就已批準了貝納爾的報告,宣判他的學說為異端。在生命最后幾年里,他寫了《論辯證法》、《一個哲學家、一個猶太人和一個基督徒之間的對話》等著作,死后葬在克呂尼。他的墓志銘稱他為“高盧的蘇格拉底”,“一個多才多藝的人,精細、敏銳的天才”。

阿伯拉爾無疑是中世紀哲學家中最有個性和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是禁欲主義與思想專制主義的犧牲品。19世紀初,拉姆薩特在《作為一個人、一個哲學家和神學家的阿伯拉爾》一書中記述了他的不幸遭遇以及與海洛伊斯的堅貞愛情。阿伯拉爾與海洛伊斯通信集的出版引起強烈反響。1877年,他倆的遺骸被移至巴黎拉雪茲神父公墓合葬,他們的愛情故事成為文藝創作長久不衰的主題。最近,他們的愛情故事還被好萊塢拍成題為《天堂竊情》的電影。

●誰主張信仰和知識是兩個不相聯系的領域?

鄧·司各脫,中世紀蘇格蘭經院哲學家,唯名論者。方濟各會會士。曾在牛津大學學習,后在牛津和巴黎大學任教。他主張信仰和知識是兩個不相聯系的領域。神學有其自身的原則和最高的對象(上帝),它高于一切科學;但關于神的存在、三位一體、靈魂不死等,都是理性所不能證實的。哲學也有其自己的獨立原則,它不從屬于神學。鄧·司各脫認為物質是獨立的實在,是萬物統一的基礎,他在《論靈魂》中說:“也許可以說,在靈魂中有物質。”馬克思就曾經深刻地指出,鄧·司各脫就曾經問過自己:“物質能不能思維?”為了使這個奇跡能夠實現,他求助于萬能上帝的,即迫使神學本身來宣揚唯物主義。

鄧·司各脫是一個極端的唯名論者,他反對實在論,認為只有單個的物體是真實存在的,一般不能離開單個的物體而獨立存在。強調知識從感覺產生,人的理智猶如一塊“白塊”,沒有任何天賦的觀念,這些觀念曾對十七世紀英國唯物主義者洛克等產生過影響。他提倡意志自由,認為以自由意志愛上帝和愛人是人的最大幸福。他的學說被稱為司各脫主義,曾與托馬斯主義長期對抗。

●經院神學的集大成者是誰?

圣托馬斯·阿奎那,被認為是最偉大的經院哲學家,中世紀哲學的集大成者。在所有教授哲學的天主教文教機關中,他的體系是必須作為唯一正確的體系來講授的。這一點自從列奧十三世于公元1879年敕令明申以來,便成了慣例。因此,圣托馬斯不僅有歷史上的重要性,而且還具有當前的影響,正像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康德、黑格爾一樣。事實上,他在哲學成就上已經超過后兩人。他在大多數場合是如此緊密地追隨著亞里士多德,以致使這位斯塔基拉人在天主教信徒心目中幾乎具有教父般的權威。就是在純哲學問題上批評亞里士多德,也會被人認為是不虔誠的。在中世紀初期,推崇亞里士多德和反對柏拉圖的斗爭一直持續著。只到有了托馬斯·阿奎那,亞里士多德主義才取得了絕對性的勝利,并一直保持到文藝復興為止。天主教僧侶,如想涉及哲學,就必須承認圣托馬斯。

托馬斯的著作卷帙浩繁,總字數在1500萬字以上,其中包含著較多哲學觀點的著作有:《箴言書注》、《論存在與本質》、《論自然原理》、《論真理》、《波埃修<論三位一體>注》,代表作為《反異教大全》、《神學大全》。他對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物理學》、《后分析篇》、《解釋篇》、《政治學》、《倫理學》、《論感覺》、《論記憶》、《論靈魂》以及為亞里士多德著作《論原因》做過評注。托馬斯無疑是中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托馬斯主義不僅是經院哲學的最高成果,也是中世紀神學與哲學的最大、最全面的體系。

★近代·啟蒙時代

●被譽為政治學之父的是誰?

馬基雅弗利,意大利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外交家和歷史學家。被西方人譽為“政治學之父”,其名著《君主論》是政治學必讀書目,也是文藝復興的代表作之一。

馬基雅弗利是一位深受文藝復興影響的法學思想家,他主張建立統一的意大利國家,擺脫外國侵略,結束教權與君權的長期爭論。在他看來,君主國是最理想的。政治法律手段和軍事措施是他關注的唯一中心議題,而且他將這種統治手段和措施同宗教、道德和社會影響完全區別開來,除非它們直接影響到政治決策。一項決策是否過于殘忍、失信或不合法,在他看來是無足輕重的。馬基雅弗利不僅將宗教與政治法律分開,而且將倫理道德與政治法律分開。他的政治法律思想全部建筑在現實的人性之上。他主張人性側重于惡,即“性惡論”,還說人性是丑惡的,而明智的統治者正是以此作為制定政策的出發點。他強調,政府必須保障個人財產和人身的安全作為最高的目標。他認為,一個成功的國家,必須由一個人單獨建立,而他所制定的法律和創立的政府便決定了他臣民的民族特性。他還不適當地夸大立法者的作用,說法律制定者不僅是國家的而且是社會的建筑師。他強調,統治者作為國家的締造者,不僅置身于法律之外,而且由于道德是來源于法律,也就不受道德的約束。衡量統治者的政治標準只有一個:亦即他所從事的增強、擴大和保持國家權力的政治手段是否成功。他說,要建立任何一種秩序,唯一的方法是建立君主專制的政府。

馬基雅弗利在歷史上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褒貶不同:有人說他是一個極其玩世不恭的人,也有的人說他是一個滿懷激情的愛國者,是一個強烈的民族主義者,還有人說他是一個政治陰謀家,是一個地道的民主主義者和一個吹捧暴君的無恥之徒等等。但“馬基雅弗利等人已經用人的眼光來觀察國家了,從而擺脫了神學的束縛”(馬克思語),這就是他進步之處。

●誰被譽為“思想的寶庫”?

蒙田,生于1533年,是法國文藝復興后期,16世紀的人文主義思想家。在16世紀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樣受到現代人的崇敬和接受。他是啟蒙運動以前法國的一位知識權威和批評家,是一位人類感情冷峻的觀察家,亦是對各民族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進行冷靜研究的學者。從他的思想和感情來看,人們似乎可以把他看成是在他那個時代出現的一位現代人。他的散文主要是哲學隨筆,因其豐富的思想內涵而聞名于世,被譽為“思想的寶庫”。

蒙田的名聲在17世紀已遠播海外,在英國,培根的《散文集》就深受蒙田的影響。在17世紀上半葉那個古典主義時代,有人認為他那結構松散的散文不合人們的口味。然而到了18世紀,他又聲名鵲起,著名作家、哲學家狄德羅欣賞蒙田的散文恰恰在于所謂的“無條理”,認為“這是自然的表現”。有些作家、思想家和藝術家的思想似乎特別復雜,具有許多不同的層面,因此對于后代各式各樣的人都具有無窮無盡的引力,大概這就是包括蒙田在內的古代大師的秘密。經過四百余年的考驗,歷史證明了蒙田與莎士比亞、蘇格拉底、米開朗琪羅一樣是一位不朽的人物,他的隨筆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是“世上同類題材中絕無僅有的”。

●能思考的蘆葦指的是誰?

布萊茲·帕斯卡爾,是法國17世紀最具天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他在理論科學和實驗科學兩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貢獻。幾何學上的帕斯卡爾六邊形定理、帕斯卡爾三角形,物理學上的帕斯卡爾定理等均是他的貢獻。他還創制了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制作了水銀氣壓計。他同時還是概率論的創立人之一。他同時又是一位成果卓著的科學家、散文大師和宗教圣徒。

帕斯卡自幼就表現出過人的才能,16歲寫成《圓錐曲線論》,其中論證的幾何學定理至今仍稱作帕斯卡爾定理。19歲時,制作出能夠進行百位加法運算的計算器。23歲時制作了水銀氣壓計,后又進行過一系列氣壓和真空試驗。他總結出帕斯卡爾定律,其名字被后人確定為國際單位制中的壓強單位。他還從事過概率論、擺線以及其他一些數學研究。

1670年,《帕斯卡爾思想錄》一書在法國首版。該書以其論戰的鋒芒、思想的深邃以及文筆的流暢而成為世界思想文化史上的經典著作,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被認為是法國古典散文的奠基之作。它與《蒙田隨筆集》、《培根人生論》一起,被人們譽為歐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經典。本書作者以其特有的揭示矛盾的方法,反復闡述了人在無限大與無限小兩個極限之間的對立悖反,論證了人既崇高偉大又十分軟弱無力這一悖論,天才地揭示了人因思想而偉大這一動人主題。

●近代哲學之父是誰?

笛卡兒,1596年3月31日生于法國都蘭城。笛卡兒是偉大的哲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生理學家,解析幾何的創始人。在西方近代哲學史上,他率先提出了唯理論的原則,認為人的知識不是來源于感覺經驗,而是來源于理性,理性的演繹法是唯一的正確方法。他主張用理性來審查一切,提出了“普遍懷疑”的口號。他從懷疑一切事物的存在出發,掃除自己的成見,尋求一個最可靠的命題作為起點,然后進行推論。他發現一件最可靠的事實是:他自己在懷疑。因此,心的存在是無可置疑的,而身的存在則須推論出來。他所說的“我思故我在”成為哲學史上的一句名言。在認識論上,笛卡兒認為人的知識不是來源于感覺經驗,而是來源于理性。知識和能力是先天具有的,因此,他主張天賦觀念論。

笛卡兒是歐洲近代哲學的奠基人之一,黑格爾稱他為“現代哲學之父”。他自成體系,熔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于一爐,在哲學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他又是一位勇于探索的科學家,他所建立的解析幾何在數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笛卡兒堪稱17世紀的歐洲哲學界和科學界最有影響的巨匠之一,被譽為“近代科學的始祖”。

笛卡兒是方法論的瘋狂推崇者。這從他的“普遍懷疑論”里就可以看出來。在普遍懷疑里,笛卡兒把普遍懷疑當成是懷疑的起點和方法論的開端。實際上也正如笛卡兒論述的那樣,我們不管是學習還是搞研究,甚至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需要方法論。從某種意義上講,方法論是判斷人類、人類社會進步的一個最基本的標準。

笛卡兒說,從本質上講,所有人都是平等的。笛卡兒在這里所說的平等是從人類本性的角度來說的。例如笛卡兒說:“良知是世界上分配得最公平的東西,因為每個人都擁有足夠的良知,就連那些在別的任何事情上最難滿意的人,也不能希望獲得比現有的更多的良知。”在這里,笛卡兒所說的良知就是我們通常所理解的智慧、天性。從天性的角度來看,我們都是人類之種群的,我們天生遺傳了人類應該擁有的所有天性。從智慧的角度來看,笛卡兒認為,我們任何人從一生下來就獲得了我們應該有的,足夠幫助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智慧。更具體一點講,這里的良知可以理解為——“辨別真偽的天性”。意思是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一樣多的同質智慧和作為人應有的天性,都擁有一樣多的同質的辨別真偽的天性——良知。即使是那些對自己的很多地方不滿意的人,他也擁有像那些對自己任何地方都滿意的人一樣多的“良知”。例如,有的人認為自己五官長得不夠美,有的人天生就是殘疾——可是不管他們的身體有什么缺憾,他們的天性,他們所擁有的“良知”卻像所有人擁有的一樣。也就是說,人,至少在擁有天性或者辨別真偽的能力上,天生就是平等的。用笛卡兒的話說:“因為理智和良知是唯一使我們人之所以為人并與動物有區別的東西,我相信它是完整地存在于個人身上的。”

●誰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

弗蘭西斯·培根是英國哲學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學家。他竭力倡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他推崇發展科學的進步思想和崇尚知識的進步口號,一直推動著社會的進步。這位一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家,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他在邏輯學、美學、教育學方面也提出許多思想。著有《新工具》、《論說隨筆文集》等。后者收入58篇隨筆,從各個角度論述廣泛的人生問題,精妙、有哲理,擁有很多讀者。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伦春自治旗| 台中市| 昭苏县| 共和县| 射阳县| 新乡市| 马尔康县| 安塞县| 峨眉山市| 周口市| 安丘市| 林西县| 报价| 三门峡市| 临邑县| 永丰县| 铜川市| 韶关市| 南京市| 江门市| 保德县| 东源县| 梁河县| 阳高县| 平乡县| 尤溪县| 安新县| 奉化市| 肇东市| 安宁市| 德州市| 班戈县| 丰原市| 正安县| 武安市| 奉节县| 渭源县| 齐齐哈尔市| 新乐市| 曲靖市| 甘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