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自卑感與優越感
- 自卑與超越
-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10712字
- 2020-04-17 19:07:16
個體心理學的重大發現之一——“自卑情結”好像已經眾所周知了。許多學派的心理學家都采用了這個名詞,并且按照他們自己的方式付諸實踐。然而我卻不敢斷定,他們對于這個名詞的理解和使用是否都準確無誤。
例如,告知一個病人他有自卑的情緒,是沒什么用的。這樣做只能增強他的自卑感,而不是教給他如何克服這種情緒。我們必須辨別出他在生活中是否存在自卑的苗頭,并在他出現自卑情緒的準確節點給予他鼓勵。每個神經官能癥患者都有自卑情結。把有無自卑情結作為區分神經官能癥患者的依據是徒勞的。區分他們的依據只能是看其生活能力以及完成目標的程度。如果我們只告訴他:“你正遭受著自卑的痛苦。”這樣根本無法幫助他獲得勇氣,因為這就等于告訴一個患頭痛的人:“我知道你的毛病,你頭疼!”
有許多神經官能癥患者被問及他們是否覺得自卑時,他們會搖頭說:“不!”有些甚至會說:“正好完全相反。我很清楚,我比周圍的人都高出一籌!”所以不必問,我們只需關注他的行為。在其行為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是采用什么手段來確保自己重要性的。例如,假如我們看到一個傲慢的人,我們能猜測他的想法是:“別人老是瞧不起我,我必須表現一下,讓他們瞧瞧我是厲害的!”如果我們看見一個說話時手勢過多的人,我們也能猜出他的感覺:“如果我不強調的話,我說的話就顯得太沒有分量了!”
一個行為舉止處處故意要凌駕他人之上的人,我們也懷疑他是為了隱藏自己的自卑感,需要裝腔作勢一番。這就像是嫌自己個子太矮的人,為了使自己顯得高一點,總要踮起腳尖走路一樣。兩個小孩子在比身高的時候,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種行為。怕自己個子太矮的人,會挺直身子并緊張地保持這種姿勢,以使自己看起來比實際身高還高一點。如果我們問他:“你是否覺得自己太矮小了?”我們不能抱希望他會承認這個事實。
然而,這并不是說有強烈自卑感的人一定會顯得柔順、安靜、克制、與世無爭。自卑感表現的方式成千上萬,也許我能夠用三個孩子初次被帶到動物園的故事來說明這一點。當他們站在獅籠前面時,一個孩子躲在他母親的背后,全身發抖地說道:“我想回家。”第二個孩子站在原地,臉色蒼白地用顫抖的聲音說道:“我一點兒都不怕。”第三個目不轉睛地盯著獅子,并問他的媽媽:“我能向它吐口水嗎?”事實上,這三個孩子都已經感到了自己所處的劣勢,但是每個人卻都按照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這與他的生活方式是一致的。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希望改善自己的處境。只要一直保持勇氣,我們便能以直接、實際和滿意的方法改善環境——來使我們擺脫自卑。沒有人能長久不變地忍受自卑感,他一定會采取某種行動來解除自己的緊張狀態。假使一個人已經氣餒了,假使他認為腳踏實、努力拼搏,并不能改善自己的處境,那么自卑感就會使他不堪重負。如果他還要努力擺脫它,就會做一些毫無意義的事,來掩蓋這個問題。他的目標仍然是“戰勝困難”,可是他不再設法克服障礙,反倒用一種優越感來自我陶醉或麻木自己。因造成自卑的環境仍然一成未變,問題依舊存在。同時,他的自卑感會愈積愈烈。他所采取的每一步都會使他陷入自我欺騙之中。如果我們只看他的動作,而不設法去理解,我們會以為這些動作是漫無目的的。它們給我們的印象并不是要改善自己的處境。只要我們看到他跟其他人一樣忙碌,要達到一種自我滿足感,但是他放棄了改變客觀環境的希望,他所有的動作在這點上是一致的。
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弱小,他會跑到具有優越感的環境里去。他不會讓自己變得更強、更有能力,而是讓自己在自我眼中顯得更強大。他欺騙自己的努力只能獲得部分的成功。如果他對工作上的問題不能應付自如,為了獲得自信,他可能會在家里變成獨裁的暴君。他可能用這種方式來麻醉自己,但是真正的自卑感仍然巋然不動。只要遇到相似的環境,它們就會一觸即發。這樣,它們會變成精神生活中長久潛伏的暗流。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稱之為“自卑情結”。
現在,我們應該給自卑情結下一個定義了。當某個人沒有準備好面對某個問題時,他堅信自己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時出現的便是自卑情結。由這個定義,我們可以看出,憤怒、眼淚或道歉都可能是自卑情結的表現。由于自卑感總是造成緊張,所以會利用優越感來補償自己,但是其目的卻不在于解決問題。
獲取優越感的行為卻用在那些毫無意義的事情上,因此就會掩蓋或者逃避真正的問題。個人通過約束自己的行為來逃避失敗,而非努力追求成功。在困難面前,他會表現得猶豫不決、止步不前,甚至臨陣退縮。
這種態度可以在廣場恐懼癥的案例中很清楚地看出來。這種病癥表現出一種信念就是:“我不能走得太遠,我必須留在熟悉的環境里。生活中充滿了危險,我必須回避它。”當這種態度得到嚴格執行時,這個人會把自己關在房間里或待在床上不肯下來。在面臨困難時,最徹底的退縮就是自殺。此時,這個人在所有的生活問題面前已經繳械了,而他的信念表現出的是,他對自己的處境一籌莫展。當認識到自殺是一種譴責或報復時,我們才能理解這是他們在追求一種優越感。在每個自殺案中,我們都會發現死者把責任完全拋給其他人。自殺者仿佛在控訴:“我是世界上最溫柔、最敏感的人,你卻用最惡毒、最殘忍的方式對付我!”
每個神經官能癥患者在他接觸的環境里,都會或多或少地限制自己的活動范圍,他想要和生活中必須面對的三個現實問題保持距離,并將自己局限在他認為能夠主宰的環境中。以此方式,他為自己筑起了一個狹小的“馬廄”,關上門窗,拒絕了清風、陽光和新鮮空氣,就這樣了此一生。至于他的統治方式是飛揚跋扈還是委曲求全,則全憑個人的教養而定。為了達到目的,他會想盡各種方法,并從中選出最高效的方法。一旦他對一種方法不滿意,就會換另一種。不過不管何種方法,其目的是一樣的——在不改變環境的情況下,獲得優越感。
比如,受了委屈的孩子發現眼淚是駕馭別人的最佳武器,就會變成愛哭的娃娃,而這類孩子成年后,就很容易患上憂郁癥。眼淚和抱怨——這些方法我稱之為“水的力量”(water power),它們是破壞合作,并將他人變為奴仆的有效武器。我們可以在其舉止上看出他們的自卑情結。在這點上,他們和生性靦腆、忸怩作態、抱罪懷瑕的人是一樣的。他們已經默認了自己的軟弱,并且自顧不暇。他們想掩人耳目,并不惜任何代價爭取不切實際、至高無上的目標和凌駕一切的野心。相反,一個喜好夸口的孩子,初次見面會表現出優越的情結,可是如果我們觀察他的行為而不管他說什么的話,就會很快發現他不承認的自卑情結。
所謂的“戀母情結”(Oedipus Complex)實際上是神經官能癥的一種表現。如果一個人不敢在外界面對愛情問題,他便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假使他把他的活動范圍限制在家庭內部,那么他的性欲也必須在這個范圍內解決,這也不是什么大驚小怪的事。由于他的不安全感,他從沒把興趣延伸到家庭外部的其他人身上。他怕跟別人相處時,不能依照他習慣的方式來掌控局勢。戀母情結的受害者大多是被母親寵壞的孩子。他們所受過的教養使他們深信:他們的愿望得到滿足是他們的特權,而他們卻不知道在家庭之外可以憑借自己努力贏得好感和愛情。成年后,他們仍然很依戀母親,導致他在愛情里尋找的不是平等的伴侶,而是仆人。而能使他最安心的仆人,則是他的母親。在任何孩子身上,都可能會有戀母情結。這樣的孩子往往從小被母親寵慣,并不準他把興趣擴展至別人身上,同時他的父親還對他漠不關心或者冷漠無情。
各種神經官能癥患者都能表現出限制性的行為。口吃者在說話時我們便能看到他猶豫的態度。社會歸屬感促使他和同伴交往,但是他對自己的輕視、對嘗試的恐懼與他的社會情感沖突,結果他在說話的時候,便顯得猶疑不決。那些在學校中“表現差勁”的兒童,30多歲仍然找不到工作或婚姻問題得不到解決的男人或女人,反復做出同樣行為的強迫性神經病患者,對白天的工作感到十分厭煩的失眠癥患者——這些人都有自卑情結,使他們無法有效地解決生活問題。手淫、早泄、陽痿和變態的人在接近異性時,就會害怕自己表現不當,因而在生活中都會猶豫不決。如果我們問:“你為什么這么害怕呢?”這時,他們好高騖遠的目標就會顯露無遺。對這個問題的唯一答案是:“因為這些人把自己的目標定得太高了!”
我曾說過:自卑感本身并不是變態,它是人類進步的誘因。例如,科學的發展就是因為人類感到自己的無知并預測未來的變化。它是人類改善生活條件、探索宇宙、利用自然的結果。事實上,依我看來,人類的一切文化都是以自卑為基礎的。假使我們想象一位興味索然的外星人訪問我們的星球,他必定會有如下的觀感:“這些人類呀,看看他們的社會組織結構,看看他們為了安全所做的各種努力,他們有屋頂以防雨,衣服以保暖,街道以使交通便利。很明顯,他們覺得自己是地球上最弱小的物種了!”
在某些方面,人類確實是所有動物中最柔弱的。我們沒有獅子和猩猩強壯,而且還有多種動物也比我們更適于單獨應付生活中的困難。雖然有些動物也會用團結來補償他們的軟弱,因而成群結隊地生活在一起,但是人類卻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動物更需要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合作。
嬰兒是非常柔弱的,他們需要年長者照顧和保護。由于每一個人都曾經是最弱小的嬰兒,如果人類缺少了合作,便只能完全聽憑環境的宰割,所以我們不難了解一個兒童如果沒有學會合作,他必然會走向悲觀,并發展出頑固的自卑情結。我們也能想象,即使是對最懂合作的個人,生活也會不斷向他拋出問題。沒有哪一個人會發現自己已經接近完全控制環境的最終目標。生命太短,我們的軀體也太脆弱,可是生活的三個問題卻不斷地要求更豐碩、更完美的答案。我們不停地提供我們的答案,然而,我們卻絕不會滿足于自己的成就而止步不前。無論怎樣,我們都要繼續努力,而努力的前提則是與人合作,這樣的奮斗才有意義、有希望,這樣才能真正改善我們共同的境遇。
人類永遠不會達到自己終極的目標,這是眾所周知的。如果某個人或整個人類面對的是正道坦途,未來的一切都可以預料,任何事都可以提前做好,這樣的生活就會變得索然無味。未來不會出現任何出人意料的事,那我們還期待什么呢?事實上,正是生活的不確定性引起了我們人類的興趣。如果我們對任何事都一清二楚了,我們想知道的事都已經知道,那么探索和發現還有存在的必要嗎?科學也就走向了終點,我們的宇宙也成了老生常談的故事。我們追求的藝術和宗教,也將失去其原有的意義。所幸的是,生活并非這么容易就被耗盡。人類仍在不斷奮斗,我們也總能發現和提出新的問題,并積極合作,為社會做出貢獻。
然而,神經官能癥患者在行動之初就遇到了阻礙。他解決人生的各種難題方法處于較低水平,所以他會面臨更多的困難。正常的人會努力尋求某一問題的圓滿解決方法,他能找到新辦法,也能解決新問題。這樣,他們就能為社會做出貢獻。他們不甘心居于人之后,不甘心成為他人的負擔,也不需要別人的特殊照顧,他們會遵循正確的社會規律,行事果敢,并善于獨立解決問題。
人人都有對優越感的追求,它具有唯一性。它取決于個人所認同的人生意義,這種意義并非只是口頭承諾,而是體現在了一個人的生活方式中,它就像自創的美妙樂曲一樣貫穿人的一生。但是,在他的生活方式中,他并沒有直白地表現出來,它的表現形式很委婉,我們只能從他舉止中去猜測。了解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就像解讀一位詩人的作品。詩人的文字不多,意義卻異常深遠,只有我們動用自己的直覺和研究才可以推敲出來。對于無比深奧也最為復雜的生活方式,心理學家也需要從其字里行間中推敲,換句話說,他必須學會品讀生活意義這門藝術。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在四五歲的時候,我們就已經懂得了人生的意義。這并不是通過數學精確計算得來的,而是在暗中摸索獲取的。我們一直在整體中摸索,一點點地獲得線索,然后對事物的局部認識,最后做出自己的解讀。我們對于優越感的追求同樣是在暗中摸索出來的,它是我們的一種追求,是一種動力,而不是地圖上的某一個靜止的點。沒有人能夠說出自己優越感的目標是什么,也許他有自己的職業目標,但那只是人生目標的一部分。即使有了確定的目標,通向目標的途徑也各不相同。比如,一個人想成為醫生,可是作為醫生需要他具備很多素養。他不但要有專業的藥學和病理學知識,他還要在行醫中體現出仁愛之心。其救死扶傷的行為和盡職盡責的態度都會表現出來。這一目標其實就是他對自己自卑感的一種補償,并且我們還能從他的工作以及其他領域的表現中,推測出他所補償的是哪種具體的自卑感。
比如,我們經常發現很多醫生很早就耳聞或目睹過死亡的事例。而這種事給他們最深刻的印象是,人生是不安全的。也許他們的兄弟姐妹或者父母死去了,這就激起了他努力學醫的決心,以找到一種對抗死亡的方法。也許有人的具體目標是當一名老師,但是老師之間的差異也很大。如果一個老師的社會情感很弱,那么他就可以通過當老師的方法來讓自己獲得優越感。只有和那些比他弱小或者經驗不足的人在一起,他才會有一種安全感。可是那些社會情感很強的老師則會平等地對待學生,并為人類做出自己的貢獻。在此我需要提醒一下,老師之間不僅有能力和興趣的差異,自身的目標對他們的行為也有著重大的影響。如果他有明確的目標,那么為了適應這個目標,個人潛能就會受到壓抑或限制。但是,原來的目標卻依然頑強存在,直至他找到一種實現人生意義的方法,并實現其最終理想——一種優越感。
所以,對于任何人來說,我們都不能只看其表面。就像一個人可能改變他目標的實現方式一樣,比如,他可以隨意調換工作,所以我們必須尋找其潛在的一致性,即性格上的統一。人的性格不論以怎樣的方式表現出來,都是固定不變的。就像我們拿到了一個不規則的三角形,當我們將它放在不同位置,或者以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它時,就會覺得它有所變化,然而進一步觀察發現,它始終是原來的那個三角形。個人的整體目標也是如此。我們無法從某種行為觀察到其整體目標,但是從他的全部行為中卻可以窺其全貌。我們不可能說:“如果你做成了這些事,你就獲得了人生的優越感。”追求優越感的過程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一個人身體越健康,精神就越正常,在遇到困難時,就越能找到最佳辦法。只有神經官能癥患者才會只認定一個目標說:“我就必須如此,否則就無路可走了。”
我們都不會急于對特定優越感的追求給出定義,但是我們卻發現,這些行為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希望成為神一樣的人。有時我們會聽到小孩子毫無顧忌地說出這樣的話:“我要成為上帝。”很多哲學家也擁有同樣的想法。老師也希望將孩子培養成上帝般的人物。在古老的宗教中,這種目標更司空見慣——教徒們必須以這種方法修煉,使自己成為超凡脫俗的圣人。而成為“超人”的觀念其實是成為上帝的委婉的說法。尼采在發瘋后,曾寫信給斯特林堡,署名為“被釘在十字架上的人”。那些瘋子常常將自己想象成為神,而且明目張膽地把這種愿望表達出來,他們會說“我是拿破侖”或“我是中國的皇帝”。他們想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想成為眾人膜拜的對象,他能用無線電波溝通世界、監聽他人的談話并擁有預測未來的超凡能力。總之,他想要成為世界的主宰。
也許,這些人想通過理想的表達方式把自己想成為世間的主宰的想法,比方說,掌握世界真理或者變得長生不老等。不管我們是想讓自己永世長存,或者在人間反復輪回,還是預見一個永生不朽的世界,它們都是以成為上帝一樣的人為基礎的。在宗教思想中,只有上帝才是永存不朽的,因為他可以劫后重生。我們暫且不說這種觀念的是非對錯,這些都是對人生的解讀,都是人生的意義。在某種程度上,我們都認同了這種意義——成為上帝或者圣人。即使無神論者也希望自己能戰勝上帝或者比上帝高出一籌。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這個目標有強烈的優越性。
只要確定了自己的具體目標,個人所有的行為也不會與之背離。個人的習慣和表現也都會完全遵循這一目標。那些問題兒童、神經癥患者、酗酒者、罪犯、變態者的行為都是在追求優越感。他們的目標導致了這些病癥的出現。但是在他們看來,這是無可指責的,因而他們絕不會反省自己的病癥。
在一所學校里有這樣一個男孩,他是全班最懶的學生。有一次,老師問他:“為什么你的成績總是那么差?”他卻說:“如果我是班里最懶的孩子,你就會把更多精力放在我身上。你幾乎很少注意那些上課安安靜靜、按時完成作業的好學生。”只要這種做法能夠吸引老師的目光,并駕馭老師,所以他就不會改正了。要他放棄懶惰是不可能的,因為他需要用它來達到目的。從這一角度來說,他是完全正確的,如果他改掉了自身的毛病,反而成了一個十足的傻子。
還有一個孩子,在家里他很老實,甚至略顯愚鈍、笨拙,在學校他的成績也很差。他有一個大他兩歲的哥哥,但是哥哥的行為方式則與他全然不同,既聰明又活潑,可是因為莽撞總是惹是生非。別人曾聽到弟弟對哥哥說:“我寧可笨一點,也不要像你那樣魯莽。”如果我們認識到弟弟的做法是在避免麻煩,那就會知道他的愚笨其實是明智之舉。因為弟弟天生愚笨,所以別人不會對他要求太高,即使做錯了事也不會受到責備。從他的這一目的來看,他并不是真愚,而是裝笨。
時至今日,一般的矯正只針對其外在表現。不管是在醫藥上或是在教育上,個體心理學對這種態度都是完全不贊同的。當一個孩子的數學成績不如別人,或學校的作業總是做不完時,如果我們只注意到這點,想要他在這些方面取得進步,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也許他是想給老師添些麻煩,甚至是想讓自己被開除來逃避上學:假使我們在這一點上糾正他,他會另找新途徑來達成他的目的,這和成人的神經病癥如出一轍。例如,假使一個人患有偏頭痛(migraine),這種頭痛對他非常有用,當他遇到困難時,它便會適時發作。由于頭痛,他可以避免許多社交問題。每當他必須與陌生人見面或做新的決定時,他的頭痛便會發作,同時,它還能被用來當作對別人發脾氣的借口。這么有效的方法,我們怎樣才能奢望他放棄呢?在他看來,頭痛可是一筆很劃算的買賣,它可以帶來他想要的一切。不過,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我們可以嚇唬嚇唬他,讓他無法再繼續演戲。就如同一些士兵害怕上戰場,當在假裝要給他電擊或動手術時,病癥就完全消失了。但是,只要他的目標不變,即使改掉了一種癥狀,他還會患上失眠癥或其他新的病癥。有一種神經官能病患者能以飛快的速度甩掉病癥,然后毫不遲疑地再患上另一種,令人嘖嘖稱奇。他們變成了神經病癥的收藏家,不斷地擴展著他們的收藏目錄。閱讀心理治療的書籍,只是向他們提供了更多嘗試的方式而已。因此,我們必須摸透他們選用某種癥狀的目的,以及它與一般優越感目標的關系。
如果在教室中,我讓人取來一個梯子,爬上了黑板頂端,然后坐在那里,看到我這樣做的每個人很可能都會想:“阿德勒博士一定是瘋了!”他們不知道梯子有什么用,我為什么要爬上它,或我為什么要坐在那么不雅觀的位置上。但是,如果他們知道原因——“他想要坐在黑板頂端,因為如果不是他的身體高過其他人,他便會感到自卑。只有在能夠俯視他的學生時,他才感到安全。”如此一來,別人便不會以為我瘋得那么厲害了。我是用了一種非常明智的方法來達成自己的具體目標。梯子看來是一種很合理的工具,我爬梯子也是按計劃行事的。我的瘋狂就在于我對優越地位的解釋。假使有人告訴我:你的具體目標糟糕透頂,那么我就會改變自己的行為。假如我的目標保持不變,而我的梯子卻被拿走了,那我會鍥而不舍,試著用椅子爬上去。如果椅子也被拿走了,我會嘗試往上跳、徒手往上爬。每個神經病患者都是這樣的。他們選用的方法都無可厚非。他們需要改變的是自己的具體目標。目標一旦改變,思維慣性和態度也隨之轉變,他就不再需要它們,新思維和新態度就會取而代之。
讓我們再舉一例,一位30歲的女士向我求助,說她交不到朋友,也找不到工作,成了家里的累贅,因此她備受煎熬。她時不時地做些臨時工作,比方說打字員或秘書一類的職位,然而她的老板們個個都想占她的便宜,可把她嚇壞了,只好落荒而逃。有一次,她也找到了一個工作,這個老板對她并不感冒,可是她卻認為這是對她的蔑視,又憤而辭職了。她接受心理治療很長一段時間,我記得差不多有8年,精神治療對她并沒有起到多大作用,她仍不大合群,也沒有找到賴以謀生的工作。
我接診她時,追蹤了一下她童年的經歷。因為不了解兒童的人,是不可能了解成人的。她是家里的小女兒,天生麗質,而且被寵得令人難以置信。當時,她的家庭十分富裕。因此凡事只要她動動嘴,就一定能如愿以償。當我聽到這里時,不禁說道:“哇,你那時的生活就像公主一樣。”“是呀,說也奇怪,”她回答道,“以前每個人都稱我為公主。”我接著問她最早的記憶,她說:“當我4歲時,我記得走出家門,看見一群孩子正在玩游戲,他們蹦蹦跳跳,還同時大喊‘巫婆來了’,我被嚇壞了。回到家中,我問和我們一起生活的女傭‘世上真的有巫婆嗎’,她說,‘是的,有巫婆、小偷,還有強盜,他們還會到處跟著你。’”從那以后,她就很害怕一個人待在家里,并且她將這種恐懼帶到了全部生活之中。她說自己不夠強大,無法離開家,家人必須在各方面支持她、照顧她。
還有一段她早期的記憶:“我曾經有過一個男性鋼琴老師。有一天,他想親我,我立馬就不彈了,撒腿就跑,接著就告訴了媽媽。從此,我再也不想彈琴了。”在此,可以看出,她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和男性保持很遠的距離。她對性的觀點就是,要通過拒絕愛情來保護自己。她認為談戀愛是軟弱的表現。
在此我想說,很多人在戀愛之后覺得自己變得很脆弱,其實從某些方面來說,他們是正確的。戀愛中的我們會變得很溫柔,并且對對方的愛慕也會比較容易使我們受到傷害。只有那些認為自己永遠是強者、刻意隱藏感情的人,才會避免對愛的依賴。這樣的人沒有做好戀愛的準備,也不會去接受愛情。我們發現,這種人如果感到自己有墜入情網的危險時,就會親手毀掉這段愛情。他們會挖苦、諷刺讓他們陷入愛情的人,用這種方法擺脫自己的脆弱情感。
這個女孩在面對愛情和婚姻時,也會變得很脆弱。而且她變得過于敏感,當在工作中,有男人向她示愛時,她就會驚慌失措,只得逃走。可是,當她需要處理這些事的時候,父母都去世了,她的“公主城堡”崩塌了。她設法找來親戚幫忙,可是她的境遇卻是今非昔比了。沒多久,親戚們就開始對她厭煩了,再也沒有人無微不至地照顧她了。她很生氣地責備那些人,說讓她一個人孤零零地生活,你們知道有多危險呀。這樣,她才勉強地避免了形影相吊的生活。
我想,如果所有的親戚都拋棄了她,她肯定會瘋掉的。她獲得優越感的唯一辦法,就是強迫家人供養自己,并幫她解決生活中的所有問題。她常常會有這樣的想法:“我不屬于這個星球,而是另一個星球的人,我在那里是公主。這個星球的人不理解我,也不知道我有多重要。”如果再這樣下去,她肯定會發瘋的。不過,還算她機靈,她還能得到親戚們的救濟,所以沒有踏上這最后一步。
另外,還有一個例子,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主人公的自卑情結和優越感。有一個16歲的女孩被送到我這兒來,她從7歲起便開始盜竊,12歲起便和男孩子在外面過夜。她的父母感情不和,經常吵架,在她2歲時,他們終于離婚了。她被母親帶到祖母家里撫養,她的祖母對這個孩子卻是非常疼愛。在她出生的時候,父母的關系已經僵到了極點,所以母親并不歡迎她。因為母親不喜歡這個女兒,所以母女關系很差。
見到這個女孩后,我很友好地和她交談,她說:“其實,我并不喜歡偷東西,也不喜歡和那些男孩子混在一起,我做這一切就是為了讓媽媽看,我要讓她知道她管不了我。”
“那你這樣做是出于報復了?”我問道。
“我想是的。”她說。
她想要證明自己比母親更強大,她之所以有這個目標,是因為她覺得比母親軟弱。她覺得母親并不喜歡自己,因而受到自卑的困擾。她認為能夠制造麻煩就可以證明自己更強大。由此看出,兒童偷竊或者有其他不良行為時,大都是出于報復。
一個15歲的女孩在失蹤了8天之后,被帶到了法庭上。她在法庭上自己編造了一個故事,她說自己被一個男人綁架了,那人將她綁在房間里整整8天。沒有一個人相信她說的話。醫生懇切地跟她聊天,想讓她說出實話。她很生氣地問醫生為什么不相信她,并且給了醫生一記耳光。當我見到她時,問她對未來的打算,讓她相信我只關注她以后的命運,而且我能給她提供一些幫助。
當我讓她將自己做的一個夢告訴我,她笑了笑,最后給我講了這樣一個夢:“我在一個酒吧里,當我打算從里面出來的時候,看見了媽媽。一會兒,爸爸也出現了,我讓媽媽把我藏起來,不讓他看到我。”她害怕她爸爸,并且一直在反抗。她以前常受到爸爸的責罰,因為害怕受到打罵,她只好說了謊。當我們聽到說謊的案例時,一定要看當事人的父母是否嚴厲。除非說真話會帶來危險,否則他們不會說謊的。從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知道,女孩和母親之間有一定的合作。后來,她向我坦白有人將她引誘到一個地下酒吧中,在那里待了8天。因為對父親的懼怕,她不敢講真話。但是她又想讓父親知道這件事,以壓他一頭。因為她一直被父親壓制,只有在傷害他時,她才會有征服的快感。
對于這些在尋求優越感中犯了錯誤的人,我們應該給予怎樣的幫助呢?假如我們知道每個人都在追求優越感,這就不難了。如果我們設身處地想一下,就會對他們的掙扎深表同情了。他們的唯一錯誤,就是把精力浪費在了毫無意義的事情上。每項人類發明的背后,就是追求優越的不斷努力,這也是人類文明之源。人類所有活動都沿著這一主線前進——由下及上,從負到正,再從失敗到成功。只有那些為了全人類的福利奮勇前進的人,才能真正成為生活的主人。如果采用正確的方法對待別人,我們就會發現,說服他們并不難。
人類對價值和成功的判斷,總是以合作為基礎,這是我們人類最偉大的共同點。我們對行為、理想、目標和行動的要求,都是為了促進人類的合作事業。任何人都不可能沒有一點社會責任感。這一點連神經官能癥患者和罪犯都一清二楚,他們同樣拼力為自己的一貫作風辯解,同樣知道將責任推向他人。但是,他們喪失了向正面生活進發的勇氣。自卑的心理一直告訴他們:“在合作中取得成功沒有你的份兒!”他們逃避現實問題,為了證明自己的強大,卻一直沉浸在虛幻中。
由于人類的勞動分工,行業中的目標各不相同。正如我們所見,每一個目標都存在著一定的錯誤,我們總能從其中找到一些毛病。對有的孩子可能來說,數學是他的優勢,有的孩子可能對美術更有天賦,有的孩子也許體力強于他人。對于一個消化系統有問題的孩子來說,可能更關注營養問題,他們會對食物有更大的興趣,他認為這樣做可以改善他的狀況,將來他也許會成為廚師或營養師。在這些特殊目標中,我們都可以發現,在得到真正補償的同時,孩子們排除了其他的可能性,并自我限制學習的內容。比如,一位哲學家需要遠離社會,安靜地思考和寫作;可是,只要他追求的優越感中含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他就不會犯很大的錯誤。總之,人類的合作需要各種不同特長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