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人容易得抑郁癥
父母有抑郁癥,孩子會不會更容易患上抑郁癥呢?的確是這樣,遺傳因素對抑郁癥發病有中等程度的影響。如果你有一位直系親屬患有抑郁癥,那么你得抑郁癥的風險會比別人高三倍。不過到目前為止,針對抑郁癥的大樣本基因研究并沒有發現哪幾個特定基因會明顯增加抑郁癥的發病率。全基因組相關研究目前只發現了一群可能增加抑郁癥發病的基因,但單獨每個基因都只有非常小的影響。
抑郁癥的遺傳貢獻大約是40%,也就是說,我們會不會得抑郁癥,40%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而剩下的60%則取決于各種各樣的環境因素。
早期的抑郁癥研究發現,有壓力的生活事件常常會發生在一個人抑郁癥發病前的一年之內。哪些事情是壓力事件呢?威脅生命的遭遇、慢性疾病、經濟困難、失業、和配偶分離、失去至親,以及遭受暴力虐待,這些重大的壓力事件都會增加一個成年人患抑郁癥的風險。
但并不是任何人遇到重大的生活壓力事件之后都會變得一蹶不振。有一部分人在面對重大的生活壓力時,依然可以應付得很好,他們有很強的心理復原力。不同人在面對壓力時的不同反應可能來源于他們不同的生物基礎,也可能來自他們的童年經歷。生活壓力幾乎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經歷。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期經歷過重大創傷,他在成年后面對壓力時心理可能更脆弱,也更容易得抑郁癥。
之所以童年時期的創傷會使一個人成年后變得對壓力格外敏感,是因為童年的生活環境改變了他們的基因表達,也就是DNA(脫氧核糖核酸)甲基化。什么是DNA甲基化呢?某一個基因選擇表達還是不表達,是由這個基因的甲基化程度來決定的。甲基化好像每一個基因上面的小帽子,甲基化的程度越嚴重,這個基因表達得就越少,就好比基因上被扣了一頂厚厚的帽子,讓它動彈不得。一個基因的甲基化程度越低,這個基因在細胞當中可能就越活躍。
原生家庭或者童年陰影會影響一個人成年后的性格和情緒,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基因表達的改變。一個人在童年時期如果經歷過父母的情緒忽略、性虐待或者生理虐待,成年之后得抑郁癥的可能性會更大,會更嚴重,持續時間也更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