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寸感的基礎
有人認為,分寸感只是一種理論的說法,距離我們十分遙遠,并不存在于現實生活中;更有人認為,要想洞察人世玄機,只有遠離人群閉關修煉,這樣才能體悟其中三昧。事實上,分寸感就在我們身邊。要想掌握分寸感,首先要明白它的基礎是什么。只有這樣,行道時才可以中正而行,處處體現分寸感。
那么,分寸感的基礎是什么呢?《中庸》第十二章中說: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意思就是,孔子說:“中庸之道并不遠離人群,如果有人為了修道而遠遠地避開人群、逃遁人世,那就不可修為中庸之道了。《詩經·豳風·伐柯》篇說:‘砍斧把啊砍斧把,那斧把的樣式并不遠。’手執斧把來砍斧把,斜下眼睛就看得見樣子,還以為很遠嗎?所以,君子用做人之道治理有過錯的人們,直到改正為止。
孔子認為,中庸之道就在我們身邊,并不距離我們很遠。有些人為了修煉中庸之道,遠遠地避開人群,其實這是一種迷誤,因為中庸之道是一種為人處世的道理,你沒法到山林中去修行,只有在人群中修煉。紅塵才是最大的道場。
在與人交往過程中,我們要經常反思自己有失分寸的行為,然后改正,這樣就讓自己的人生境界更上一層樓了。有時候,你看到別人有失分寸的行為,反照自身,看自己是否有同樣的過錯,然后改正,于是就再一次獲得人生境界的提高。有一天你碰見一個高人,這人的言行處處符合中庸,無不把握分寸感,讓你跟他相處如坐春風,感覺十分舒服。這個時候,你就要想想,他哪里做得棒,我們應該向他學點什么。這樣你在自己的修為塔上再加一塊金磚,人生境界更高了。
誠然,你遇到的每個人都能成為老師,不管是好的壞的,都可以為你提供成長的養料。怪不得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們要以群眾為師。砍斧把需要樣式,修為中庸之道同樣需要樣式。社會上的一個個人,猶如一個個斧把的樣式,好樣式和壞樣式都有。在這么多樣式的參照下,我們自然就知道了中庸之道是什么,真正的分寸感是什么感覺,我們就會有所體悟。那么,我們距離徹悟中庸之道,成為玩轉分寸感的高手,這樣的夢想還會遠嗎?
此外,我們還要明確的一點是:我們學習分寸感準備用到何處呢?答案只有一個——用于世俗社會的人群中,這才是我們踐行中庸之道的最大場所。掌握分寸感,最終是為了經世致用,而不是孤芳自賞。人群不僅是我們修道的基礎,更是我們行道的目的。
在人群中修道,這是從群眾中來;在人群中行道,這是到群眾中去。從某種意義上說,群眾路線暗合了中庸之道,是我們在生活中獲得成功和幸福的一件屢試不爽的法寶。這不僅是中國共產黨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更是世人修為分寸感的真實基礎。離開這個基礎去修煉,你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2.分寸感的兩大關鍵字
所謂分寸感,用中國傳統文化的概念來說,就是中庸之道。然而,中庸之道到底如何履行呢?其實,中庸之道有兩大關鍵字,那就是“忠”和“恕”。
關于分寸感的這兩大關鍵字,《中庸》第十二章中說:
忠恕違道不遠。
意思就是,一個人如果能做到忠和恕,那就離中庸之道不遠了。
那么,何為“忠”?所謂“忠”,絕不僅是忠于君主那么狹隘的“忠”,而是廣泛意義上的“忠”。“忠”可以是忠于愛情,忠于祖國,忠于家庭,忠于事業,忠于本心。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嚴格要求自己,世間紛紛擾擾,絕不改其志是為“忠”。日本壽司之神小野二郎是這樣踐行“忠”之道的——
小野二郎是全球最年長的米其林三星大廚,于1925年出生于日本,紀錄片《壽司之神》的主角。他9歲學藝,90多歲仍不退休,堅持在制作壽司的第一線。他忠于壽司事業,執著于壽司手藝,被譽為全球壽司第一人。
小野二郎的壽司店,店面很小,樸素至極,看似只有十個座位的小作坊,但卻遠近馳名。想要品嘗到這種美食還需要提前一個月訂購,用餐時間僅為15分鐘。他做的壽司被譽為最值得花一生時間來等待的美食。
那么,一個小小的壽司為什么就可以做到如此登峰造極呢?這與小野二郎“嚴于律己”的工匠精神有很大的關系。
小野二郎還是學徒時,從擰燙手工毛巾開始到處理食材就歷經了10年時間。10年之后,師傅才讓小野二郎煎蛋,而且一天只煎三個蛋,剩下時間接著學習處理食材。四個月后,小野二郎的煎蛋技術獲得了師傅的肯定。
后來,小野二郎終于出師,自己做壽司時更是嚴格要求。從食材、制作到入口,每個步驟都經過十分縝密的計算。就拿蝦子和章魚來說,每次處理都費一番功夫,章魚更需要手工按摩,使肉質細膩鮮美。
小野二郎曾說:“你必須熱愛你的工作,你必須要和你的工作墜入愛河……即使到了我這個年紀,也依然是學徒……我會繼續攀爬,盡管沒有頂峰。”正因如此專注認真、嚴于律己及不斷追求卓越的精神,才成就了一代大師。
從“忠”的層面上看,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嚴以律己并沒有錯。但如果將這一標準衡量別人,總是以此嚴于律人的話,就會喪失做人做事的分寸感。要知道,掌握“嚴于律己”的準則,只是做到分寸感中“忠”的部分,你還需要掌握的另一部分是“恕”。
何為恕?所謂“恕”,就是寬恕、包容,就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當別人犯了一些錯,我們要懂得寬恕他人,不要斤斤計較,不要總是抓住別人的小辮子不放。在大事面前,我們堅持原則。但在小事上面,能讓則讓,網開一面。
寬恕別人就等于善待自己。孟子說:“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肯關愛他人的人,才能贏得別人的真心。三國劉備寬以待人,柔能克剛;遠得人心,近得民望。原因何在?就是因為劉備把握住了“忠”“恕”的分寸感,因而才能在復雜的三國爭霸中廣納賢才,守住屬于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清代學者張潮在《幽夢影》中說:“律己宜帶秋氣,處世須帶春風。”意思是說,要求自己要像秋風掃落葉一樣冷酷嚴格,與人相處則要像春風一樣親切溫和、滿面笑容。換句話說,要想做到“忠”“恕”的分寸感,我們要遵守“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的行為準則,這是每個人都要懂的處世哲學。
3.分寸感的準則——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天,子貢問孔子:“有沒有可以終身奉行的準則呢?”孔子說:“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有一個這樣的準則,這就是寬恕別人,自己不想做的事就不要再強加給別人了。
“恕”這個字,對子貢來說是很有必要的。子貢才華出眾,很有經商頭腦,是中華歷史上著名的儒商。在政治上,子貢具有治國理政、外交方面的杰出才能,官至魯國宰相。一個人過于優秀,就會帶著傲氣,看待事物就容易帶偏見,做人做事就會失去分寸。孔子正是怕子貢犯這樣的錯誤,才對他強調“寬以待人”的“恕”道。關于這一點,《中庸》第十二章中也有類似的論述:
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意思就是,如果有件事施加自身而不情愿,也千萬不要強行施加給別人。
這句話可以說是“換位思考”的最早觀點,由此可見,情商概念并非國外才有,中國的老祖宗早就這樣踐行了!可謂全球通行之法則,難怪國際紅十字會總部要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八個字裝裱懸掛起來。其實,要想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不容易。要知道,眼是一把尺,量人先量己;心是一桿秤,稱人先稱己。自己都不喜歡的東西,就不要強加給別人了。下面請看一則案例——
有一個叫丹佛的白人,有次去某國家旅游。這個國家是個白人政權國,非常歧視黑人,政府實行“種族隔離”政策。丹佛本人也有種族歧視思想,認為自己天生高貴,不屑與黑人交往。
一天,丹佛獨自一人在海邊曬日光浴,曬著曬著就睡著了。當他醒來時,天已經黑了。此時,他腹中饑渴,就到處尋找餐廳吃飯。他找到一個餐廳,快步前往。推門而入,在一個位置坐下。坐了很長時間,也沒有服務人員招待他。而是招待那些比他晚到的顧客,對他的請求置若罔聞。
他大動肝火,準備向老板投訴這件事。突然,眼前的鏡子吸引了他的視線,他看到鏡子中的自己,不禁淚流滿面。為什么?他發現自己原來早已被曬黑,加之燈光昏暗,儼然是一個黑人了。此時,他才體會到被人歧視的滋味。
關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往大的角度說,可以是一個國家,如果希望自己國內和平、安定、富庶,就不要把戰爭、動蕩和貧窮帶給其他國家。從小的角度講,一個蘋果壞了,自己不想吃,就不要勉強別人吃。自己腳上的鞋子小,不舒服,就不要讓別人穿小鞋。自己討厭戴眼罩,也別給別人戴眼罩。那么,這樣一來就有人問了,如果一樣東西我們自身很喜歡,可不可以與人分享呢?
李力很喜歡一位歌星的歌曲,就在宿舍的墻上貼滿了這位歌星的海報。每次大家聊天時,他就不厭其煩地一遍又一遍講述這位歌星的傳奇經歷。一到休息時間,他就用手機播放這位歌星的歌曲,甚至還大聲高唱。后來,他的行為惹得大家一致反感,他很不理解地問:“如此美妙的音樂,難道不值得大家一起欣賞嗎?”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出于好意,經常會把自己喜歡的東西強行分享給別人。這就是“己之所欲,強施于人”,惡狠狠地對人家好,認為自己是出于好心,就可以為所欲為。然而,一個分寸感很強的人,不僅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要牢記“己之所欲,勿施于人”。要知道,一個東西對你來說是蜜糖,對別人來說可能是砒霜。真正掌握分寸的人,在做某件事之前,總會先問問對方是否喜歡。如果對方不喜歡,甚至反感,那我們的好心在別人眼里豈不成了驢肝肺嗎?關于這一道理,南宋理學家朱熹在閱讀《論語》中看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時,曾寫下了“推己及物”四個字,意思就是告誡世人要將心比心,無論是自己想要的還是不想要的,都不要強行加到別人頭上,而要尊重對方的意愿。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與磁鐵無異,都遵守一定的吸引力法則——大都喜歡和志同道合的人相處,而強烈地排斥異己。所以,當我們自己寬容仁善,吸引的也是良善之輩。自己睚眥必報,別人也必將以牙還牙。可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僅是中國古人所遵循的處世法則,更是現代人生活的切實指導。它符合全世界不同人性的規律,值得我們反復深思踐行。
4.君子的四大修為——你的分寸感價值何在
我們為什么要掌握分寸感?分寸感的價值究竟何在?答案很簡單,因為我們要在孝道、敬業、悌道和友道四方面有所修為。
關于這四大修為,孔子在《中庸》第十二章中說: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意思就是,君子之道有四條,我孔丘一條也未能做到。我要求做兒子的應當如何盡孝,可我自己卻未能如此事奉我的父親;我要求做臣子的應當如何盡忠君王,可我自己周游列國卻懷才不遇,始終未能如此事奉我的國君;我要求做弟弟的應當如何敬重兄長,可我自己并沒有如此事奉我的哥哥;我要求朋友應當如何講求信義,可我自己卻未能率先如此施行于朋友。
在這里,孔子將“孝道、敬業、悌道、友道”作為君子的四大修為,也可以看作是我們之所以掌握分寸感的價值所在。從孔子自謙之辭中可以看出,這四大修為普通人很難做到,即使是孔子本人也未能做到。正因如此,他才反復強調這四大修為的重要性,既是提醒我們,又是提醒自己。如果我們按照這四大修為的標準修為自己,必將境界深遠、功德無量。
◎孝道——莫忘父母養育之恩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中國古代就是以孝治天下的,中心思想就是:一個在家能盡孝的人,才是一個有道德的人,才能全心全意地為國盡忠。一個不孝的人,即使能力再強,也可能淪為亂臣賊子。我們要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最好的方式莫過于從孝道開始。有這樣一個經典而又老生常談的故事——
有這樣一對夫妻,他們對待自己的母親很不好。吃飯時,他們就讓老母親拿著泥做的碗在地上吃,但他們對自己的孩子卻很溺愛。一天,這個孩子在外邊玩泥巴,就順手做了兩個泥碗。樣子十分逼真,這個孩子的母親很是開心。誰知,孩子卻說:“這是將來給爸爸媽媽吃飯用的。”孩子的母親聽完此話,頓時嚇出了一身冷汗。此后,這對夫妻再也不敢不孝順自己的母親了。
這個故事雖然老套,但值得一再重復。孝敬父母,這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髓所在。比如,中國古代結婚時,多采用拜堂的方式。先是一拜天地,然后就要二拜高堂,高堂就是父母,其用意在告誡新人——不要忘父母的養育之恩。父母生我、養我、教我、育我,是我們一生中最應該感激的人。
◎敬業——為老板好好做點事
人生在世,要多做善事。作為一名職場中人,對待工作和老板也是如此。因為工作不僅是老板的,更是自己的。如果自己的工作干不好,薪水、前途都會受到影響。我們努力工作絕不是為了老板,而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和價值。有人說,在華為就不是這樣,因為華為老板任正非說:“在華為,要少一點主人翁意識,多一點打工者心態。”此言一出,引發一片嘩然。
其實,無論是主人翁精神還是打工精神,都是一回事兒。打工者也好,主人翁也好,都需要敬業的態度。如果你連打工的基本任務都完不成,空談主人翁心態又有何用呢?任正非的本意是讓員工守住自己的本分,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少關心老板考慮的戰略問題,而是兢兢業業、一絲不茍地做好手頭的工作,至少你要對得起老板給你的工資。你所有的付出都會有所回報,要么以薪酬的形式,要么以經驗的形式,最后沉淀為你日益增長的能力。從這個程度上說,工作不正是為你自己嗎?所以,敬業地為老板做點事,比白白混日子強太多了。
◎悌道——兄弟姐妹和睦之道
兄弟姐妹失和的新聞早已屢見不鮮,其中緣由就是沒有掌握好分寸感。那么,如何在與兄弟姐妹相處時掌握其中的分寸感呢?
一、互幫助。俗話說: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當我們遇到困難時,陌生人很可能袖手旁觀,但作為同一屋檐長大的兄弟姐妹,都是最無私最傾盡全力幫助我們的人。所以,當兄弟姐妹有難,我們都要出手相助。
二、和為貴。親情就是親情,打斷骨頭還連著筋。兄弟姐妹之間,要多溝通,多忍讓。發生矛盾時,互退一步;在利益和親情之間,親情為上。
三、多來往。除了利益糾葛,大多數誤會都是源于不了解。再親密的兩個人,來往太少,久而久之也會疏遠。何謂“交情”?不就是相交,才有情嗎?
◎友道——給朋友好處和幫助
隨著社會不斷進步,人類分工越來越明確,使得我們很難成為全能型人才,因此就需要廣交朋友,互通有無。那么,如何才能交到朋友,并讓朋友在關鍵時刻給予幫助呢?要想獲得別人的友誼和幫助,最好的辦法就是先幫助他人。
一位花農經營了一片花園,他經常研發新品種,并把新品種的種子免費分發給周圍鄰居。大家都很費解,他對此解釋道:“如果別人家的花不是這個品種,那么當花傳粉時,我自己的花園也必將自身難保。”
俗話說:“禮尚往來。”朋友之道也尚往來。你給出什么,也將收獲什么。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敵人多堵墻,幫助朋友就是幫助自己。賓朋滿座的人生是充滿歡樂的,正如孔子所云:“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朋友從遠方而來專程拜訪,彼此把酒言歡,談天說地,這是千金難買的人生幸福。
5.有余,不敢盡——萬事留有余地
國畫家在畫畫時,總要留白,給人們想象的空間;知名服裝品牌生產的衣服,總會多備一些紐扣,以便顧客日后急需;家庭做飯時,總要多做一點,以防不夠吃;農民種田時,要保留一定的間距和空隙,如果種得太密,收成肯定不好。可見,萬事萬物都要留有余地,這是分寸感的一種體現。
關于凡事留余地的分寸感,《中庸》第十二章中說:
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盡。
意思就是,庸常道德的踐行,庸常言語的謹慎,凡做得有所不足之處,我不敢不勤奮勉力,凡是做得有所余裕的地方,我都要保留一定的余地、余力,不敢做絕直到盡頭。
留余地,這是中國人自古所崇尚的人生哲學。關于這一觀點,各界人士說法不一。哲學家說:“過于絕對肯定有錯誤。”軍事家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經濟學家說:“預算和計劃都要留有余地。”漁民說:“一網把魚都打光了,那以后吃什么?”農民說:“不留種子,春天種什么?”不管你處于什么行業,做什么工作,留余地都是必須掌握的分寸感。下面請看一則案例——
有一個獵人,很久沒有打到獵物了。在一次捕獵過程中,他偶然發現兩山之間有個狹窄的隘口,很多獵物都由此通過。于是他搬來一些石塊,壘成了一堵石墻。將這個狹窄的隘口堵上,并在旁邊埋伏,等待獵物自投羅網。
第一天,一只羊從這里經過,他一箭射出,那只羊立即倒下。他興沖沖地跑過去撿拾,發現羊不見了。原來他并沒有射死這只羊,由于墻很矮,羊一跳就過去了。于是他又搬來一些石頭,將墻加得足夠高。
第二天,一只兔子從這里經過,他又一箭射出,兔子立即倒下。他又興沖沖地跑了過去。結果,他還是沒有見到兔子,原來兔子從石頭間的縫隙逃走了。于是他又找來一些黏土,將縫隙全部堵上。此時,石墻終于天衣無縫了。
第三天,又一只羊從這里經過,這次這只羊沒有逃過他的魔爪,成功地被他繳獲。正當他撿起獵物要走時,一頭老虎將他堵在了里面。這時,無論他如何掙扎,都無路可走了。
不給別人留余地,自己也必將走向絕路。關于留余地的哲學,《菜根譚》中說:“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嘗。”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事情莫不如此。批評人時,我們不要冷酷到底,而是給人留一分尊嚴,沒必要“棒打落水狗”。兵法中講的“窮寇莫追”也是這個道理,一旦逼人太緊,讓窮寇到了走投無路的絕境,他們必定會狗急跳墻,到時倒霉的可能就是自己了。
不過,當自己處于絕對優勢而對方又是心腹大患必須清除時則另當別論,這時要以毛澤東思想為指導原則——“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在大多數時候,我們都要牢記“有余,不敢盡”的法則,否則很可能讓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陷入窘境。下面請看這樣一個案例,或許能給我們幾分啟發——
老板把一項任務交給一位下屬,這位下屬滿口答應:“沒問題,保證完成任務!”過了三天,老板問任務完成情況,下屬面有難色地說:“沒想象的那么簡單。”又過了三天,老板又問起這項任務,下屬慌張地回答說:“任務有點難。”再過了三天,老板又問,下屬哆哆嗦嗦地回答:“這事我辦不了,您另擇賢良吧!”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能吸取什么教訓呢?《老子》第六十三章中說:“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這告訴我們,人與人交往的大忌就是——輕易許諾,話說太滿。一旦后面遇到什么難以處理的困難,你就很難有回旋的余地。面對領導安排的任務,我們可以接,但不要說“保證完成”,有分寸感的人會給自己留有余地,他們會如此回答:“應該沒什么問題,我會盡力的。”或者“我盡量去做,試試看。”像這種謙虛的回應,又積極又彈性,這就叫留余地、有分寸。
凡事留有余地,看似自己吃虧,實則不然。此時的吃虧是暫時的,更大的回報在后面,正所謂“放長線釣大魚”。李嘉誠為什么可以做到亞洲首富?這與他“凡事不做絕,留有余地”的經營哲學有很大關系。有人向李嘉誠請教經商的秘訣,他說:“我經商其實并沒有掌握什么秘訣,如果非說有什么秘訣的話,那就是我與人合作,如果賺10%是正常的,賺11%也是應該的,那我只取9%,所以我的合作伙伴就越來越多,遍布全世界。”
中國自古有言:“利不可賺盡,福不可享盡,勢不可用盡。”人世從來就是風水輪流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萬事萬物沒有一刻不在變化,死灰復燃、咸魚翻身、破鏡重圓都是有可能的。如何應對形勢變化呢?唯有留有余地,方能進退自如,才不會身陷絕境,這才是成熟人士該有的分寸感。
明清時期,中原大地上曾有個康百萬家族,富可敵國,且富過三代。其秘訣就藏在《康家家訓》的這段話中:“留有余,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余,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余,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余,不盡之福以還子孫。”這是同治年間進士牛瑄所題,距今已有100多年歷史。作為一名中國人,要想事業發達、家業昌盛,不可不知“留余”的中庸智慧。
6.言行一致,說到做到
言行一致,就是言語和行動保持一致,讓自己說到做到。可以說,這是我們做人的基本原則。關于言行一致,《中庸》第十二章中說:
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意思就是,講話一定要顧及行動,說出言語就要在行動上兌現,行動一定要顧及言語的道理,修為高深的君子哪里能不老老實實地言行一致呢?
對每個人來說,如何將“言”和“行”有效統一起來,這是一個重大課題。劉伯溫所著的《郁離子》中,就記載了一個言行不一的故事。
有個富商在過河時,船被風浪打翻。他只能抓住殘破的船板,大聲求助。這時過來一個漁夫,富商說:“你若救我,我可以給你100兩黃金。”等漁夫把他救上岸,他卻吝嗇錢財,只給了10兩黃金。漁夫大不樂意,說他言而無信。富商辯解道:“你不就是一個打漁的嗎?10兩黃金夠你生活一輩子了。人嘛,得學會知足!”隨后,富商就離開了。
后來的一天,富商再次溺水,高聲呼救,漁夫又一次趕來。這次,富商對漁夫承諾:“如果救我,不僅補齊上次的90兩,并且再加100兩。”漁夫這時對他說:“像你這種言而無信的人,早就該喂魚了。上一次救了你,你已經多活了很久,也該知足了。”說完,漁夫就離開了,富商葬身水底。
富商因失信丟掉性命,足見誠信比金子重要得多。正如《孟子·離婁上》中所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人之道也。”誠,就是真實無妄;思誠,就是追求誠。無論是天道規律還是人道法則,都是以誠信為基本。可以說,人生天地間,最重要的事情莫過于誠實守信、言行合一。
關于言行一致,老子曾說:“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則衰。”自古以來,有朝令夕改之人,有謊話連篇之人,有利用人性善良謀私利之人。魚龍混雜的社會,只能說明人心良知的淪喪,需要我們進一步加強品德修為。
根據老祖先的忠告,對于言行不一之人,我們絕不可深交。中國諺語說:“沒有強盜賀八十。”人在做,天在看,失信之人必將付出慘重代價。而重視承諾、說到做到的人,必將得到豐厚的回報。這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比如在西方世界,羅斯柴爾德家族就是一個明證——
羅斯柴爾德家族,是歐洲乃至世界久負盛名的金融家族。作為全球最有錢的家族,綿延幾代人,左右世界形勢,可謂聲名顯赫。但不為人所知的是,羅氏家族的最早發跡卻是因為誠信。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兒呢?
19世紀,法國入侵德國,當時德國很多公爵只得匆忙逃走,帶不走的財產就委托給當時的羅斯柴爾德打理。時任法國皇帝的拿破侖,迫切想得到這筆資產,就將羅斯柴爾德關在監獄,用盡各種嚴刑逼供,可羅斯柴爾德就是不肯就范。就這樣在獄中苦苦熬了十多年,直到拿破侖下臺。
拿破侖下臺后,久居國外的德國公爵重新回到德國,此時他們已是衣衫襤褸、身無分文,但羅斯柴爾德堅守諾言,仍然將這筆錢完璧歸趙。至此,羅斯柴爾德就以誠信稱號在國際金融業聲名鵲起,其家族也逐漸興旺起來。
誠信是全球通用的通行證。不僅在西方,中國也有類似的故事。根據《清稗類鈔·敬信》中記載:清朝時期,吳縣有個人叫蔡璘,很重視承諾。他有一個朋友,把一千兩白銀放在蔡璘那里讓他保存,但并沒有立下字據。過了幾年,他的朋友死了。他本可以將錢財私吞,但他重視諾言,仍將這筆錢交還給朋友的兒子。朋友的兒子拿到錢后,很是吃驚,因為他并不知道這件事。蔡璘說:“字據立在心中,不是立在紙上。你父親了解我的為人,所以沒有告訴你。”現實中很多老賴,即使白紙黑字依然抵賴,欠賬不還。可見,對于心中沒有字據的人,即使寫在紙上也沒有什么意義。承諾應該在心不在口,在內不在外。
相信大家都知道曾子殺豬的故事。曾子的老婆到集市上去,兒子哭鬧著要跟著去。曾子老婆說:“你回去吧,我回來時為你殺豬。”這原本是一句哄孩子的玩笑話,可曾子因此真的殺了一頭大豬。曾子本可以不殺豬,但言必信,行必果,哪怕面對的是個小孩子,也要說到做到。因為這是教育的開始。
對于誠信,美國思想家富蘭克林說:“失足,你可以馬上站立。失信,你永遠都難以挽回。”人無信不立的觀點,中外智者的看法是相同的。由此可見,誠信是一種目光長遠、格局博大的體現。如果你做到言行一致,必能暢行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