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會發生很多事情,有令人愉悅振奮的,也有心情沉重的。面對那些消極的情緒和心理,如果不能及時做出調整,可能會產生一些極端的念頭。不論是性格內向安靜的人,還是外向開朗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有遇事“鉆牛角尖”的時候,甚至還會產生一些偏激的想法。自殺永遠都是沉痛和嚴肅的,當身邊有人產生自殺這種想法時,正是最需要我們伸出援手、送上關懷的時刻,或許只是簡單地傾聽,就能讓他們的情緒得到釋放和緩解。
社會、教育、環境等因素,以及人際關系和精神寄托的匱乏,都是隱性存在的“利器”,可能一次“火藥味”十足的爭吵就會變成自殺導火索,但是這些單一因素并不是充分條件,導致自殺的原因是多方面且極其復雜的。
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總是會遇到這樣或者那樣的難題,而自殺的誘惑性是顯而易見的,因為這是唯一一個能夠讓人擺脫一切的方式。所以,很多人明明對這個世界還存有留戀,卻還是選擇了結束生命。對這個世界的留戀并不是生存的決定性力量,但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求死,卻有著不可比擬的力量。
人總是要死亡的,但人生卻是寶貴的。人生有很多的樂趣,沒有走到生命的盡頭,誰又能說下一刻不會遇到美好呢?
在沖突中并進的本能——求生與求死
生命之所以寶貴,就是因為只有一次,而生與死之間,不過一念之差。死亡的話題,大家似乎都不想過多提及,但它又是日常生活中讓人無法忽視的一個問題,而自殺更是當今社會最為常見的話題之一。一個人需要多大的勇氣,或是多么絕望,才會以這樣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的生命?自殺者本人是痛苦的,而他留給親朋的痛苦則更多。
或許你從來都沒有生出過自殺的想法,但你可能體會過那種生無可戀的感覺。那一瞬間,你或許會覺得人生毫無意義,整個世界也沒什么值得自己留戀的地方。而且這種感覺可能會時不時地浮現,讓你感到很痛苦。你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會產生這種感覺,是輕度抑郁癥?還是在害怕什么?
有人說,自殺是因為一個人所感受到的痛苦超過了自身所能夠克服這種痛苦的“盾牌”,這不是一種刻意的選擇。對于自殺的背后動機,心理學認為是殺人的愿望、被殺的沖動和求死的本能共同作用的結果。
人都有求生的本能,很多因為絕望而試圖自殺的人,最后還是活了下來,是因為他們內心還有求生本能在進行自我調節。而自殺,就是一個人自身的求生本能已經無法進行自我調節了。
弗洛伊德認為,生命的本能與死亡的本能可以稱作一個人人格當中的兩種傾向,一種是建設性傾向,一種是破壞性傾向。他認為這兩者始終都處在不斷的沖突與相互作用當中。
在心理學中,人對于自己身體的認知有三個層次:一是不把自己的身體當成自己的,二是把自己的身體當成自己的,三是認為自己的身體里還住著其他人。“殺人的愿望”是因為人們把內心的欲望和不滿投射到了自己的身上,認為自己的身體里還住著其他人,覺得殺害自己就是殺害其他人,于是就選擇了自殺;“被殺的沖動”是因為良知引起的,當一個人做了一些違背良心或是違反社會行為規范的事,內心便會十分愧疚,飽受煎熬,等到承受不住的時候,就只能結束自己的生命來贖罪;“求死的本能”存在于每個人的潛意識之中,有的時候,人們會沉浸在自己悲傷的過往之中,明明知道悲傷沒用,自己做什么都是徒勞無功的,可還是有一種想把自己推進無盡深淵的沖動,這就是人類的“求死的本能”。
心理學傾向于把自殺的主要原因歸結為抑郁癥,當然這其中還存在很多其他原因。
有的人因為頭發被剪得太短而自殺,有的人因為錯過了飛機航班而自殺……這些理由似乎有些不可思議,甚至是可笑的,但是對于自殺者而言,這可能是壓倒他們的最后一根稻草。有人將自殺作為一種擺脫一切的手段,因為活著太痛苦。很多受盡病痛折磨的病人會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有的人感到自己被這個社會拋棄,覺得自己的生存沒有價值了,從而失去了對于世界的歸屬感,就此感到絕望;也有人是因為安全感的缺失而陷入巨大的恐懼;有的人覺得生活無聊、單調,但是又不愿意面對社會上的各種挑戰,于是漸漸地將對生活的新鮮感消磨殆盡,再也無法體驗到生活的溫度和美好等等。
心理暗示加上來自外界的壓力,讓人走上了絕路。有時候,人就是很難接受自己的不足之處,很難坦然面對自己的遭遇。但是世界上并沒有永遠的苦難,所有的不快樂基本都是自找的,只有放下不快樂,才能拾起快樂,因此一定要擺正自己的心態,遇事要多考慮積極的一面,才會讓這樣極端的行為遠離我們。
生命是寶貴的,世界這么大,我們還沒有看完,甚至都還不了解生命的奧秘,又有什么理由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呢?蘇格拉底說:“你能作繭自縛,必能破繭成蝶。”只要有勇氣、有毅力,就能夠破繭成蝶,重獲新生。
可怕的暗示:自殺存在“集體”效應
藍鯨游戲因為煽動青少年自殺而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其發源地是俄羅斯。據統計,已經有130多名俄羅斯青少年死于藍鯨游戲,更可怕的是,這個游戲已經進入許多國家,致使青少年接二連三地受到蠱惑,選擇放棄自己的生命。
每天凌晨在4:20起床,不要同任何人說話,看一整天的恐怖片,坐在高樓的樓頂天臺兩腳懸空,在手臂上刻上藍鯨的圖……這些都是強烈的心理暗示,會讓人精神恍惚、越來越孤僻,并且還會讓人一步步與社會脫節。這一切都在這些青少年的心里埋下了可怕的種子,一步一步誘導青少年走向死亡。而那些完全順從游戲組織者的青少年,全部都已經自殺身亡了。
這看上去似乎很荒唐,但是卻讓人細思極恐。藍鯨游戲之所以能夠殺死這么多的青少年,是因為游戲設定采取了循序漸進的方式,通過不斷地發布任務,不斷地進行心理暗示,一點點蠶食掉這些青少年活下去的欲望,從而引導他們走上自殺的道路。參與過藍鯨游戲的人說,感覺就像是站在天臺上,背后有一雙手將他往下推,想停下來,卻做不到,因為這股力量太過強大。
為了防止有人中途退出,游戲開始的時候就需要向游戲組織者上交家庭成員信息、家庭住址、身份證等,不留一絲退路。如果想要退出,就會受到威脅,甚至被追殺,只要進入這個游戲,就會被逼著向前走。
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那些所謂的游戲任務會把參與者與周圍的一切隔絕開來,并且參與者每天都要接受“自己要去死”的心理暗示,這種暗示不斷強化,一步一步地瓦解參與者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和對自我的認知。而持續不斷的自我懷疑會徹底毀掉一個人的意志,這時候便是參與者最接近死亡的時刻。
那些參與藍鯨游戲的青少年有一部分是因為好奇,也有一部分是因為沖動,但大部分是本身就有著嚴重的自殺傾向。在參與這個游戲的過程中,因為好奇和沖動而參與進來的青少年或許會后悔,但是那些真正想結束生命的人卻不會萌生退意。游戲本身就是引導這些青少年自殺,并且是一大群人一起死去,這也會減少他們對于死亡的恐懼。人就是有這樣的心理,如果大家都一樣恐懼,那么自己似乎也就沒那么恐懼了,雖然這種恐懼減輕的感覺不過是幻覺而已。這也是藍鯨游戲可以組成一個團體的重要原因,一群想要結束自己生命的人聚集在一起,似乎死亡也變得不可怕了。
受到幾十天自殺心理暗示且有自殺傾向的人最后還能活著,這種可能性幾乎是不存在的。
心理學家巴普洛夫說過:“暗示是人類最典型、最簡單的條件反射。它是被主觀意愿所肯定的一種假設,它不一定會有確切的依據,但是因為人在主觀上已經肯定了它的存在,所以在心理上就會趨向于這個內容。”藍鯨游戲就是這樣,利用參與者的自殺傾向,對于“死亡是美好的”和“只有死亡才是最好的歸宿”這樣的暗示不斷進行強化。
其實,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受到心理暗示,尤其是當一個人處于缺乏社會支持的困難狀態的時候,更容易受到暗示。
人的行為為什么會受到暗示的影響呢?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任何人都無法每時每刻都保持理智與主見,介于人自身存在這些缺陷,也就給外來的影響帶來了可趁之機,為別人對自己的暗示提供了機會。當然,暗示之所以會起作用,大多是因為人的心理防線出現了漏洞。如果這種暗示是積極的,那么必然會讓人精神振奮;如果這種暗示是消極的,那么就很容易被人操縱,成為受害者,就像參與藍鯨游戲的青少年一樣。
暗示按照信息來源劃分的話,可分為他人暗示與自我暗示。藍鯨游戲所帶來的結果是這兩種暗示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他人暗示所起的作用更大一些。而在自我暗示中,環境暗示的效果也大于自身暗示,雖說兩者在結果上都是信息傳導到自我而進行的轉化,卻也有輕重之分。
自我暗示在心理學上指的是為了改變行為和主觀經驗,通過主觀想象某種特殊的人和物的存在,以此來進行自我刺激。自我暗示是一種提醒、一種指令,也是一種啟發,它會告訴人們應該追求什么、應該注意什么,又該做出什么樣的行為。
自我暗示可以大聲地說出來,也可以沉默進行,還可以唱出來或者是寫下來等等。通常而言,由于被暗示者從來都不會理性地進行分析,只是盲目且機械地按照自己所接收到的意念來做事,而且在做事的時候,還以為這是自己做出的決定。藍鯨游戲的參與者就是這樣,青少年們機械地按照自己所接收到的死亡意念去做那些匪夷所思的任務。
需要強調的是,自我暗示的力量非常強大,所有人都無法抗拒它的強制性,所以影響人們潛意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自我暗示,歐·亨利的《最后一片葉子》就是極為典型的例子。再比如你在騎自行車的時候,發現前方的路上有一塊石頭,于是你反復提醒自己一定要注意,千萬不要撞上去,結果你還是撞上去了。這是為什么呢?其實,大腦里所想的雖然是不要撞上,但實際上卻把人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了石頭上,潛意識里你更關心石頭這一事實,而不是還未發生的碰撞事件。
總而言之,暗示在很多時候難以把握,其兩面性也顯露無遺。
一種普通而又神秘的自殺途徑:跳樓
近些年來,自殺者越來越多,其中明星和學生這兩類群體占了大多數,令人唏噓。
自殺的原因大多是因為壓力過大、思想極端、自我調節控制能力差、厭世等,而在這些因素當中,自我調節控制能力的薄弱是一個重要原因。對于自殺者而言,從高樓上一躍而下的動作和那個瞬間才是質變的結果,因為他們沒有控制好自己,才造成了這樣的不幸。
但是,自我調節控制能力差真的就是自殺者跳樓的根本原因嗎?我們真的可以通過自殺者自殺時候的心理狀況,來推測自殺者在自殺之前的心理狀況嗎?其實,自殺者站在高樓樓頂和站在高樓底下的心理狀況是不一樣的,但是人們往往很容易忽視這一點。
有人會說,自殺者站在樓下的時候,便已經產生了沉重的心理負擔和厭世情緒,然后隨著樓層的升高,這種情緒不斷增加,當他走到樓頂天臺的邊緣時,這種情緒和壓力到達了極限,所以,他就從樓上跳了下去。但這只是主觀臆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若是設身處地地感受一下,或許就會有更深入的了解。
假設你站在非常高的樓頂上,肯定會出現恐高的狀況,隨之而來的會是眩暈的感覺,之所以會眩暈,是因為缺乏視覺信息。人們平時往往是選擇一個水平的位置來進行水平運動參照的,但是當一個人站在高處時,眼中所見的地面上的人和物都太過渺小,是不能作為平衡信息回饋根據的,這就導致人體產生了不適反應。位于高樓之上的人會擁有廣闊的視角,他們眼中所看到的事物會顯得抽象化、立體化,他們會覺得有一股無形的力量要將他們吸下去。這與恐高癥不同,人們對于“高”的恐懼和恐高癥其實是兩碼事。對于“高”的恐懼會讓人在靠近高處邊緣的時候停止前進,這樣的心理避免了很多高空墜落的情況發生,也說明這種恐懼所帶來的影響并不能突破人們自我防御機制的防線,那么,自殺者為何還會從高樓之上一躍而下呢?
人的常識保護著人的視界,人習慣了這樣的生活,如果看到了超出自己常識的東西,就會感到不適應,還有可能會變得狂躁。比如許多人親眼看到戰爭中的血腥畫面后會崩潰,是因為這樣的場景超出了自己的常識范圍。
對于自殺者而言,站在樓頂俯瞰所看到的景色不是他們平日里看習慣的情景,那種一切都在自己腳下的壯觀景色會讓他們產生一種異樣的沖動,這種沖動來源于自己現在所見到的廣闊世界與平日里所生活的狹隘世界的對比。
人們遇到不順心的事或是經歷過痛苦之后,便會覺得自己被這個狹隘的社會所排擠,覺得自己無處容身,然后就有了輕生的念頭。當站在高處,感受到這個世界的壯闊時,他們會覺得這才是自己想要的世界。于是,逃離身后的狹隘世界,擁抱眼前的“美好”世界,便成為了縱身一躍的“推手”。
在自殺者眼中,平日里所生活的世界并不理想。明知道從高處俯瞰的世界與自己所處的是同一個世界,卻因無法把握這個平日所生活的地方而找不到自己身處其中的實感。于是,常識所帶來的理性知識和實感所帶來的感性知識之間產生了沖突,使得自殺者的思維認知產生了混亂,最終失去了理性,就此從高樓上跳了下去。
其實,有很多自殺行為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殺,真正的自殺者對于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已經失去了興趣,他們了無牽掛,沒有任何留戀,只會選擇悄無聲息地離開這個世界,而不是在網絡上留下自己即將要離開人世的訊息,也不會將自殺的地點選擇在鬧市區。
而那些選擇在鬧市區自殺的人,有一部分人在登上樓頂之后,又不想結束自己的生命了,可最后還是跳了下去。他們在跳下去之前會經過一段時間的猶豫和掙扎,對于人生以及自己的行為都感到十分的混亂和迷茫。自殺者之所以會輕生,大多是因為無法適應和融入到社會之中,覺得自己是被這個社會所排擠的。當自殺者站在高處時,這種孤獨感更是會被無限放大。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他會不自覺地尋求外界的庇護,此時能夠安慰他的就只剩下樓下熱鬧的街道和人群。也許有一瞬間,自殺者會放棄輕生的念頭,但是他隨即又反應過來——正是這個世界逼他走上這條道路的,內心的孤獨和無助得不到宣泄,原來也許不怎么堅定的念頭,此刻由于外部環境的力量而變得異常堅定起來。這也說明,人在一種特定的環境之下,會有自殺的可能性。
但是,這也并不意味著跳樓自殺的原因能夠籠統地歸入到普通自殺中,它有著一定的特殊性。對于跳樓者而言,環境暗示的效果可能是大于自身暗示的。雖然環境暗示和自我暗示都是因為信息傳導到自身而進行的轉換,但是兩者在這其中卻占據著不同的比重。高樓之上的環境氛圍放大了暗示效果,心理上的影響和生理上的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協調,生出一種強大的力量,而這種力量,無疑等于在自殺者的背后狠狠地推了一把。
人類的潛意識總是遵循著替換定律,它在同一個時間只能主導一種感覺,如果反復地將一種思想灌輸給人的潛意識,便會促使原本的思想漸漸衰弱,新的思想占據上風。所以,除了強行控制自殺者的身體之外,想要用外力改變自殺者的心理和意識狀態是非常有難度的,而想要自殺者改變自己的心理,那就更加困難了。除此之外,人的潛意識還遵循著重復定律,如果一個人想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就需要學會如何掌握這個規律,通過不斷的自我暗示和重復暗示來達到質變的效果。
跳樓自殺的原因有很多,社會因素和個人因素都“難辭其咎”。但總而言之,人生除了死沒有什么大事了,給自己多一點的時間去適應,看開一點,認真去生活,才是擁抱生命意義的最佳途徑。
引發自殺意愿的事情能微小到什么程度?
總有一些人會因為一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事而自殺,這其中還有很多是成年人。有人因為錯過了火車檢票時間而自殺,有人因為考試掛科而自殺,有人因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自殺……如果是未成年人,我們尚且可以說因為他們年紀小,心智不成熟,做事太容易沖動,但是對一個心智成熟的成年人而言,這樣的自殺理由確實令人感到費解。
在德國,一名男子在被士兵扇耳光之后自殺了。在我們看來,因為被扇耳光就自殺似乎有點不值得,但對于這個男子而言,也許尊嚴是比生命還要重要的存在,他失去了尊嚴,又無法報復那些扇他耳光的士兵,也就認為活著沒有價值了,所以他以選擇結束生命的方式來捍衛自己的尊嚴。
一個人的想法和價值觀總是會變化的,就像童年看重和喜歡的東西,到了中老年時期大都已經不會再看重了。但在短時期內,人的想法和價值觀不會改變得那么快,當這種“小事”發生以后,也許人們會覺得自己最珍視的東西被冒犯、被傷害了,而這種難過與痛苦會給自身帶來無盡的折磨,這種折磨蠶食著理智和想要繼續活下去的意念,進而誘發了自殺的行為。
我們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事,對于自殺者而言或許能夠掀起滔天巨浪,這是吞沒他們的最后一片浪花,是壓倒他們的最后一根稻草。
有人說,這一類型的自殺者太過脆弱,但人都是脆弱的,一個人接收了太多負面信息,自身無法承受,又得不到他人的支持,就會走上極端。無論他們自殺的原因是如何的微小,在他們眼中,死亡都是最好的選擇。也許這種認知是扭曲的、不健康的,但卻不是一個“脆弱”所能解釋的。
畢竟我們不是自殺者,無法看到他的家庭、他的生活、他內心的痛苦和絕望,我們沒有他的思維方式,所以無法設身處地地思考,更加無法感同身受,因此也就無法去斷言什么,也沒有憑據說自殺者一定就是脆弱的。
任何自殺都有其原因,但歸根結底還是與一個人的心理狀態有很大關聯。有的人因為情緒變化導致其產生以偏概全的思維方式,覺得除了死以外,沒有別的方式能夠解決他們面臨的問題,比如“我這次期末考試作弊被老師發現了,一定會被同學嘲笑”、“我遲到了,老板一定會罵我”、“我這次考試考了全班倒數第三名,回家怎么面對爸媽”等等。他們的自殺意念往往在一個很短的時間內形成,激動的情緒讓他們變得沖動,因此縮短了思考的時間,甚至在短時間內將自殺付諸行動。這時候他們已經無法冷靜下來了,思想變得十分狹隘,根本不可能去理智分析問題,只覺得自己除了死便無路可走。
有的人會在一個特定的時間段內感到孤獨和絕望,比如午夜時分。這個時候,他們往往會變得異常脆弱,為了逃避自己所遇到的事情,也容易一時沖動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死亡對于自殺者而言,也許是一件充滿誘惑力的事情,因為無論什么樣的困難,都可以用死亡的方式解決。也或許他們對死亡這一概念比較模糊,認為死亡是一個瞬間性的行為,卻沒有考慮到自殺的后果。
如果我們發現身邊的人有異常的行為或者想法,一定要多加留意,千萬不要輕視,要多關心對方,告訴他們不要給自己施加太大的壓力,同時盡可能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觀念,學會客觀地評價自己,慢慢地去適應這個社會。也可以勸說他們不要去追求一些不可能實現的東西,學會知足常樂和自我調節,學會向他人尋求幫助。
其實,人活在這個世界上都會遇到挫折和坎坷,都會有不被人理解的時候,但困難只是一時的,只要做到勇敢面對,沒有什么事情是解決不了的,也沒有什么坎兒是過不去的。結果無論好與壞,都是命運賜予我們的,皆需坦然面對。痛苦讓強者變得更加強大,也會讓弱者變得更加軟弱,我們能做的,就是不要被痛苦打倒。生命只有一次,還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美好的人在等著我們,只要這一秒沒有放棄,那么未來就會有希望。